國界嚴凈第十一
黃念祖居士著述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凈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極樂的國土莊嚴。《往生論》的畫龍點睛的妙語—極樂三種莊嚴(一佛、二菩薩、三國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全部只是一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其中萬事萬物,一草一木,沒有一樣不清凈;沒有一樣不是真實智慧—甚深般若的顯現;沒有一樣的本體不是無為法身。法身無相無為,也無無相,也無無為,所以繁興大用,現一切相。曇鸞大師《論注》說:“相好莊嚴即法身”,全顯事理無礙無上殊勝的離言境界。若專執法身無相,則未免仍偏于執理廢事。因此,經中一切妙相,“當相即道”(這是密宗言語);“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體用一切圓融無礙,一毛一塵沒有一樣不是圓明具德,一一豎窮三際(串徹于過現未三世),橫攬十虛(在空間遍一切處),一一都是不可思議。不能以情相見,不可思慮而知,所以處處事事無礙,處處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在研讀以下二十品經文前首先應當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對阿難說:那個極樂世界,是無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國土莊嚴清凈,具足一切莊嚴,永離種種苦難、三惡趣(鬼、畜、地獄)與魔惱的名字。眾苦諸難惡趣魔惱,連個名都沒有,何況有實。國中沒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熱、陰雨的現象,也沒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荊棘、沙漠、鐵圍山、須彌山、土石所成的種種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齊、廣大無邊、以自然七寶和黃金所成的大地。國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華麗中的華麗,所以叫“奇麗”。國土的清凈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詳細解釋一下: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論注》說:“從菩薩智慧清凈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凈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也。”《論注》是說: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以說是“菩薩清凈業起,莊嚴佛事”。這兩種說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論》又說,極樂三種莊嚴,入清凈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現《論注》說:“依法性入清凈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薩莊嚴佛土,是從法身理體顯現清凈國土,這也就是《往生論》國土莊嚴入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正因本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真實之際,“不顛倒,不虛偽”,所以這樣顯現的一切事相,“名為真實功德”,更沒有任何另外的一法。蓋離開了真實便是虛偽,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莊嚴”。
“諸難”又叫八難:(一)地獄難。在地獄中聞法很難。(二)畜生難。(三)餓鬼難。(四)長壽天難。壽五百劫,是色界四禪中的無想天。他的無想跟魚在冰中凍了一樣,一旦冰化魚又能動了。(五)北俱盧洲,那兒佛不去,困難。(六)盲聾喑啞難。瞎子、聾子、啞吧,這都很難。(七)世智辯聰難。自命聰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間邪智,再加上能說會道,長于舌辯,會寫文章,喜愛外道理論,不信出世正法,就屬于這一類,要成道很難。(八)生在佛前佛后難。最后是生到不遇見佛的時候,很困難哪。
“惡趣”,就是三惡道。“魔惱”,魔能惱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惱。魔是魔羅的略稱,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個名字,這類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惱害修行人。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四時”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熱。“雨”是下雨。“冥”是陰天。這些都沒有了,那就永遠在溫和晴朗的天氣之中。以上是天時。至于地理,也沒有大小江海的驚濤駭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難行,荊棘不生,沙礫絕跡,更沒有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無邊大地。須彌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鐵圍山是周邊。日月圍著須彌轉,四天王天在這個須彌山的半腰,頂上是帝釋所住的帝釋天。須彌山以上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在空中了。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況。
但在極樂,須彌山、鐵圍山都沒有了。在極樂世界“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地是七寶跟黃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說是自然。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顯現。七寶的名稱各經不同,這無所謂,這些寶只是打比方而已。因為極樂的美妙,世人無法想像,只好用世間的寶來作譬喻。本經七寶是: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至于地的形態,則是“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寬”是寬闊,“廣”是廣大,“平”是齊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沒有邊際。因為它“不可限極”,所以《疏鈔》說“分明在目前”。極樂世界的天時沒有寒暑陰雨之別,一味是溫和晴朗,大地上沒有山河險阻,一片是平坦寬廣,這都是由于法藏菩薩住真實慧,莊嚴佛土,所以心凈土凈,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曇鸞大師說“依法性入清凈相”,極樂眾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無差別相,所以天時地形無有差別;法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極樂國土不可限極;法性普具善美,窮微極妙,所以“微妙奇麗,清凈莊嚴”。“妙”就是勝妙難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難思中的難思。“麗”就是華麗,“奇”是奇特,“奇麗”就是獨超無比的美妙和華麗。《觀經》說,極樂大地是七寶所成,每一個寶里有五百色光,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懸在空中。極樂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處在于整個極樂都是清凈莊嚴。世間也有許多惹人愛戀喜悅的東西,如誘人情欲的邪香、鄭衛之聲的音樂、令人狂亂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歡,令人中毒。但極樂國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悅而無染著,境與心都是“清凈莊嚴”。清凈是無染,莊嚴是具德;清凈令人心靜,莊嚴令人心敬。這就因為極樂國土是清凈本性所莊嚴成就,所以微妙奇麗,清凈莊嚴,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說到這兒阿難就問了:彼國沒有須彌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在哪兒存在著?阿難是按這個世界的現況發問。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佛就反問阿難:我們這個世界,夜摩天(從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依什么住啊?這些天界住于虛空并不依賴須彌山,你為什么認為必須依須彌山呢?阿難答: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業”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學生在家中應做的功課練習,叫做家庭作業。俗話中事業的“業”也是這個含義。行善的業叫做善業,作惡的業叫惡業。善業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惡業就有出生惡果的力量與作用,這就是業力。阿難是說,從夜摩天以上的諸天,不依靠須彌山能住于虛空,是因眾生不可思議的共同業力所造成的現象。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圣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佛就對阿難說:不思議業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報不可思議。“果報”,總起來說,是指過去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感得的結果與回報。佛接著又說:“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業報”指業因與果報。《普賢行愿品》:“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據《俱舍論》惡業勢力最為強盛,雖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所以《大集經》說:“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很深很深。臨濟禪師說:“你欲識佛祖么?只你能聽法的便是。”又說:“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六道神光: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能嘗味、口能說話等等,都是神光作用,從來沒有間斷。這個是臨濟的語錄中的精華。禪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語:“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偈語是說:凡人的心總是隨著外境而轉動,這本是妄動,但是這能隨外物而轉動之處,實在是幽深奧妙。若能認清了這個轉處,那就是隨著流轉而認識本性了,識了自家本性,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虛空都碎了,還有什么叫“喜”叫“憂”。以上“聽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間歇”、“隨流識性”,皆直指眾生的善根,實在是超情離見,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門,若論教下,亦復如是。《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顯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
“諸佛圣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宗鏡錄》:有五種力不可思議,佛法威德力是五種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議,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議。曇鸞贊嘆極樂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議!“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議!底下都有,樹影子也能作佛事,聲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議呀!最后還有一句話,最重要,贊諸往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往生極樂的人沒有斷煩惱就得涅槃,這樣的殊勝方便怎么能思議!這正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其國”,指極樂國。“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助兼修,有種種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彌陀佛大愿大行大業成就之地。安住極樂就是“住行業地”(住于彌陀行愿成就之地)。進一步據曇鸞大師說: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聞佛的名號得平等口業,遇見光知法得平等意業。住于如來身口意,這就是住于如來行業地。由于往生眾生有殊勝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極樂學習彌陀所行,更加上導師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賴須彌山。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于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稟白說:這個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沒有疑惑。極樂世界以無比殊勝的因,得無比殊勝的果,我沒有疑惑。我是為將來的眾生,替他們破除疑惑,代替他們提問。
(黃念祖《無量壽經白話解》:國界嚴凈第十一)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187.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