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8集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善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圓覺經》里開示的最好:“末世眾生”,現在就是末世。“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了一個大的心要求善知識。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有正知正見的人,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于二乘的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凈”。雖然他也示現有好多塵勞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凈。“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可是他“贊嘆梵行”,所主張的都是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不是善知識。善知識贊嘆梵行,不讓眾生做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有錯,但是他的主張是如啊!所以“見”很重要,正知正見。能求這樣的人,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前我不大懂,以為這個條件太低了,現在才知道一點也不低,那就是如此,佛所說一點也不能還價,這是愚癡才會覺得,現在懂了。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見?要能知,自己是什么水平?起碼要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見,你才能發現這個人,而且這個人還得有些什么毛病,你能夠發現出來,這是殊勝根器。
彼經說要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正見之人。什么叫正知正見?圭埄大師著《圓覺經大疏》,圭埄大師是禪宗、華嚴宗的祖師。他說:“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就是性覺妙明。性覺,就是覺的本性,是微妙光明。善于通達自己本有的性覺,就叫做“善達覺性”。本有的覺性,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不是因為修而得的,這是一個“行不到處”。是你種種行持、修行達不到的地方,是在入了無心三昧以后,突然觸著碰著,不是行持所能直捷達到之處,所以“不因修生”。但也確實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可是“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也不能離開行。“抉擇”,善能分別諸法相,什么是大、小、正、邪等等。“無疑”,就是于第一義而不動。這是《華嚴》:“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雖然有分別,但是在第一義上無有動搖;雖然于第一義無有動搖,然而善能分別一切法相,就是“抉擇無疑”。這個叫做“正知見”。
“心不住相”。《圓覺經大疏》說:“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言心不住相者”,就離凡夫的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有一點點小法當情,都在情見之內。情見就是你有所分別。所以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有一法當情那就不是了。有一點少法當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要取菩提,要證涅槃,都是很嚴重的法執、法我。這個還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如夢如幻這些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你應當無住而生心。真正到無住心了,你就契會圓覺了。無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夠相契。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贊大乘經》說:“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所以大乘佛法,是一種特殊的不共之處。我寧可在地獄中呆百千劫,也不發二乘之心。所謂這就真正符合佛的本心。佛就是權說,也是沒有辦法,說了《華嚴》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槃。這勸請說法就委曲求全,將就眾生的根器,說了一些阿含部,說了一些聲聞緣覺之法,其實現在這也都是正法。但是后來佛就說這是焦芽敗種,若在這停下來,那就辜負了佛的本心。所以寧死墮地獄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密宗的戒律里頭,同聲聞眾住七日是破戒。所以這就是《圓覺經》的話:“雖現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就是說他還是有些毛病。圭峰大師說的很好,這跟大家想的有時是相反的,我們還是顛倒見。相反就是顛倒。總之,如《大疏》所云:“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這是圭峰大師話:“壞見之人,雖不壞行”,這個人見壞了,行持上沒毛病。“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他不堪給眾生當修道的眼目。“雖壞行”,雖然壞了行,行為上有錯誤,可是“不破見”,見沒有錯,“是則人天真勝福田”。一般人常常在這個地方顛倒了,所以看問題看不清楚。那不是說這個人可以作道眼,這是“真勝福田”。所以這些大德的下語,這里的份量很重,很有感染力,很有啟發。
又《大智度論》說:“于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于諸師尊,如世尊想”,對于這些師尊,應該跟佛一樣的看。這個不僅僅是密宗。“若有能開釋深義”,有人能夠講出很深的意思來,能夠“解散疑結”。你那個疑打了個結,能把你這個結給解開。“則盡心敬之”,應盡你的心來恭敬。“不念余惡”,他有什么毛病不放在心上。譬如“弊囊盛寶”,你不能因為囊上有什么不好,就不要囊中之寶了。好像“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一個很臟的人拿著火把,你不能因為嫌他這個人不好,連他照路的光明都不要。菩薩也是這樣,“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從師處所要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計他有什么過失。禪宗也如此:“欲求無上道,第一莫疑師。但摘果子吃,莫問樹橫直。”要求無上道,就不要懷疑老師。你摘果子吃,管那樹枝是直的、是橫的。所以彼經結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是真善知識。對于真的善知識,能夠知、能夠求,就必證菩提。
《圓覺大疏》又說:“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于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輾轉令往矣。”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有明見的明眼老師,這個老師必然就會臨事指示。就同善財童子在文殊處,文殊就叫他去親近善友,告訴他去見德云比丘,一個介紹一個,這是五十三參。又說:“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腳足、梯橙、飲食、寶衣、橋梁、財寶、日月、身命等。后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于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大眾號哭,想到自己多劫以來,都是有善知識在守護。所以今天我能遇見佛了,能得到這樣的不思利益,可是我還從來沒有報過過去善知識的恩!我也沒有繼續親近他們,說了這個“舉身號泣”。身體都蹦起來趴在地下,還在那踴躍的哀哭,感過去善知識的恩。所以《圓覺經·普覺品》普勸大家說:“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讓修行的人應當“盡命”啊!命都拿出來供養善友。真正恭敬供養善知識者,首先是“如教奉行”,不是說要拿些物質上的東西,表面上禮敬,是要如教奉行。故云“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難遇難求,現在有幸你得到了,如果于彼善知識給你的指示,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那良醫也束手無策。良醫真是良醫,但是他也沒辦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識的教化,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所以是甚難甚難啊!
上明遇佛、聞經,遇善知識,聞法又能行,都是非常之難得,甚為希有。但是上面這三種難,莫過于下之“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能中之難能。如果聽到《大乘無量壽經》能夠相信,還樂意去信受修持,是“難中之難”。其希有難得,更無過于此者,故云“無過此難”。何以故?如《凈影疏》說:“余義余經,處處宣說。開顯凈土,叫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甚難。”別的經,佛處處都說。真正開顯凈土法門教人往生,獨這部《大乘無量壽經》最全,所以說是甚難。又《會疏》曰:“若聞斯經者,知識聞熏也。信樂受持者,往生正因。謂信樂本愿,受持名號,此法超異諸教故;得益超出諸善故;眾機通入報土故(種種根機悉生報土);一生成辦故。必依多劫宿善,超過諸難之事。故云難中等。”準兩疏意,若人于此第一希有、難聞難信之一生成辦之妙法,能聞、能信、能受、能持,當知是人,必是多劫熏修,宿種善根,難能希有,超過一切。故曰“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沒有再比這個更難的了,所謂這個難,不是說法門難修,是指這樣的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緣,是難有難找,能遇見這種根器,聽見這個經能夠信樂受持,比遇見善知識聞法能行還難。這種根器更難有了。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于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故非凡人”。根據《古譯》,“佛聲”指阿彌陀佛的名號。“聞”者,聞了名能夠相信接受。因為名具萬德,又能信受,能讓聞的人就“慈心清凈”。“慈悲”者,發起大慈悲心。“清凈”者,純凈無垢,心中沒有雜亂。“歡喜”,內心歡喜高興。“踴躍”者,歡欣奮起,形之于身口,手舞足蹈。“衣毛為起”,指遍體毛孔開張,汗毛豎立。“淚出”,眼睛流淚。如是之人都是從佛道中來。佛所得的無上菩提,叫做“佛道”。《法華經·方便品云》:“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于佛道。”在因地上所行,叫做道。佛道者,能夠達到佛地的一切萬行。“曾作佛道,故非凡人”,這些眾生前生都作過佛道,曾經修行趨向于佛的菩提,故不是普通的世俗之人。正如《金剛經》曰:“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靈峰大師《破空論》釋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設復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相反,若有人“于佛經語,都無所信”,一點也不信。是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狐疑不信者,就是從三惡道中來,“宿殃未盡”,宿世的殃禍業障未盡,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時節因緣對你還不成熟,故不能信受。此亦如《金剛經》說:“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在后末世,受持讀誦《金剛經》,有這樣的功德。你拿一切生命布施,不如拿四句經給人說,你就不信,這就是狐疑不信。所以佛就不能隨便說。這些人也是從惡道中來。故知法門愈殊勝,世間人就越難信。所以于圓頓妙法,狐疑不信。凈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若能于這樣難信之法能生信,當知是人,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間希有之人。對于圓教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能夠圓信、圓解、圓修,就產生了圓見,這就是圓人,圓人修行一天,可以當平常人修行一劫。所以現在密宗稱為“決定見宗”,就是先要解決這個“見”。見之后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所以這個“見”字,大家要十分的注重。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這兩者之間,要產生了圓見,大密宗見,那就是圓見,這是一味的。凈土宗是圓教之法,念佛時,你的善根福德就同佛;善根福德同佛,那就是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都是圓見。對于這個能信就是圓人,你念佛一天就等于別人一劫。要懷疑不信,還不止一劫,所以此事全在當人。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本品首為世尊咐囑大眾守護本經;次勸救護眾生;三勸行解相資,求生凈土。本品之名“勤修堅持”,你很勤去修行,就是勇猛心。發勇猛心不難,勇猛不難,難于長久,所以就要“堅持”啊!勇猛長久,勤修堅持。我們已經聞了經,這些法的道理也明白了,道路也知道了,宗旨也清楚了,這一切一切就須要認真去行了,所以經文中“應勤修行”,要很勤力的去修行,而且要堅持下去,不為一切所轉動。有點困難,好像說我修了半天不靈了,退了,這個不行。還更怕是糖衣炮彈,生活改善了,事情多了,忙得顧不得了,腦子里這些事多了,佛法想的少了,這都是為環境所轉,不能堅持。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咐囑汝等,作大守護。
“佛告彌勒”,就是現在的佛和當來的佛面對面的在交待任務。“如來”也是佛的名號。“無上之法”,這個法是沒有別的法更能超過的,所以叫做“無上”。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上。”“窮理盡性”,把理的本體窮盡無余。“盡性”,本性充分的發揮、了達、洞然,沒有再比更上,所以叫做“無上”。“無上”就是,窮理盡性沒有過上的,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究竟的成就。佛說這樣的“無上法”,就說的是涅槃。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說:“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沒有再超過它的了。
“十力無畏”。“十力”,如來所有之十種力用。上面講過了,書上也寫了,我們就最后提一個,第十種“漏盡智力”。于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不但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都不生了,斷惑,連習氣也不生了。能斷習氣的只有佛。“習氣”大家要知道很厲害。所以有的人我們要會看,他是習氣。那個牛呞(憍梵波提尊者),過去生中是牛,今生吃飯還要倒。牛是反芻的,咽下去以后又擱到嘴里吃,再咽下去。所以人家請佛去受供養的時候,佛不帶他去,因為太不莊嚴了。習氣,今生已經不是牛了。習氣都斷盡了,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不受后有之智力。“無畏”,是四無畏,又叫做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佛跟大眾說:“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沒有畏怯,沒有膽虛,說自己漏盡、無所畏等等四樣,四無所畏。(詳見第十七品無畏注)。
“無礙無著”。“無礙”,自在通達,互相涉入,融通兩為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這個燈的光和那個燈的光彼此相涉相入,遍滿整個房間。你的光包括我的光,我的光包括你的光,這就叫做無礙。《往生論注》曰:“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華嚴宗立四法界。據《大明法數》: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又名無障礙法界。今此經所宣,正是如來事理無礙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甚深之法也。佛法就是無礙,沒有矛盾抵觸,一切無礙。
“無著”,無執著之念。“執”就是抓住不放。“著”就是粘住不脫。抓住不放,例如:猴子在樹上可以蹦來蹦去,也可以有暫時片段的手里沒抓到,但是馬上離開這個枝往那邊蹦的時候,這個動作不完那個手必須抓到一個枝子,這個剛要放,那個就要抓,就是“執”。粘住不脫,例如:蛾子讓蜘蛛網粘上了,就擺脫不開了,這就是“著”。如《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破空論》釋云:“無上菩提,超情離見,即是究竟彼岸。不但無非法相,亦無法相可得。故云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所證既超情離見,所說亦超情離見。故云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實相彼岸,雖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取說,而如來以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但所說法,由其隨順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離見,離過絕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也。”今云“無著”,既無所著取,符合《金剛經》義。正如“蓮華不著水,日月不住空”。無所著,無所住。日月不在空里頭停下來,運行不息。它要是停下來就掉了。如果要沒有圓的運動,就不能夠再繼續沿著圓的軌道前進。日月居于空而“不住”空,方能運行不息,光明遍照。蓮花不但出污泥,而且是出水。蓮花不是死抱住水不放,那花就開不出來了。蓮花“不著”水,它脫開了水,然而確開出萬德圓滿的殊勝妙蓮。
這一切法,都是甚深之法,像《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是小乘可能懂得的般若,這是深般若。而且十方如來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很深哪!這是佛。還有“波羅蜜等菩薩之法”,菩薩要修六度(六個波羅蜜),六度包括萬行。波羅蜜的意思是到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不生不滅。我們在生死中不停,此生一定要渡過這個煩惱的河,叫波羅蜜。不但自己要渡過,而且一切眾生都度過,這是菩薩。這種菩薩的法“非易可遇”,指以上如來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的法,均難逢難遇。不是輕易可以遇得到的,確實如是。中國十一億人口,有多少人能聽得到這些佛法。大家有時因為得來太容易了,反而就有輕慢心了。得來容易是你多生的福報,一個大好的事情。但是自己覺得沒有什么了不起,你這生了輕慢心,好事就要變成壞事。都應該生起更大的慶幸心、慚愧心,慶幸自己有這樣好的因緣。慚愧啊!佛這么攝受我,我有這么好的條件,可是我現在還只有這樣。我對佛、善知識、所有一切,我都對不起。這才是正確態度。這個好,隨隨便便都可以,很無所謂,就屬于輕慢了。若有聞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非是凡人。故云“非易可遇”。雖有善能說法之人,于此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甚深法門,亦難于用語言文字而為開示。如本經云:“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云“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就是遇見善于說法的人,有說法的能力,也難于把如來甚深之法,以及諸佛所說波羅蜜的法開顯出來。它是波羅蜜這就很難了,“終日度生,而終日無度”。終日無度就沒有度生,可終日又度生;終日度生,可終日沒有一個是他度的。所以這波羅蜜之法怎么能給人說明白?說了半天也就是文字上,鸚鵡學舌“三點半”、“您來了”,它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普通的法好開示,這是如來甚深之法,這是波羅蜜菩薩之法。到了波羅蜜能度彼岸,里頭就有般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就不能稱到彼岸,有了般若,那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現在有人能研究一下,懂得些道理就以為是,你懂那個全不是,你懂的是你所懂得的,但也須要先懂再說。所說要會,也就從這里過,比如你要到哪去,得先看看地圖吧,好的、好找,但是地圖不等于你到了。
若人于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深信,皆由多世所種善根,今齊發動。此誠萬劫千生難逢希有之一日。故云“堅固深信,時亦難遭”。對于如上所說之法,你要生堅固深信之心。所以我們要深信切愿,不是膚淺的信心。現在的佛教徒十個有九個半都是淺信,甚至于說是迷信。有的是附法外道,腦袋里全是外道的觀念,我要不恭敬佛,佛就會生氣,佛就要見怪責罰我。這種思想就得清除,你在侮辱佛,把佛降低為一個神。所以能產生深信,而且堅固的深信,這種時候也難碰。“如盲龜值木”,在茫茫大海之中,有塊木頭上有個窟窿,這個瞎眼烏龜碰到這個木頭,腦袋正好能夠從里頭鉆出來透透氣,享受自然的空氣。這就比方我們現在聽到佛法,又在修行,就像是瞎眼的烏龜碰著木頭這個圈,你抓住這兒了,挺不錯。能碰上這種機會就非常難得,若能保持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生“盲龜值木”的這種感受,所謂“時亦難遭”。
“我今如理宣說”乃至“作大守護”,正顯咐囑。“如理”就是契理。“理”是理體,就是真如、實相。我如理體而說,就是如真如而說,就是如如而說。所以《金剛經》說,云何為人演說,“如如不動”,如如。是如那個“如”,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如如的境界,大家達不到。佛當然就是如理而說,如如不動而說。“如如不動”,不是說不動,是沒有離開如如,都在如如之中,說也罷,不說也罷;拈花也罷,洗腳也罷,都是如如。《金剛經》說佛洗腳,都在說無上法。“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這是在說《無量壽經》之后的結束語。當然佛說的都是廣大微妙法門,這里更是廣說。要是從這一期的法會來說,那就專指《無量壽經》是廣大微妙法門。“廣大微妙”,因為這個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凈土法門是由萬德之所莊嚴。因為名號就是萬德莊嚴,名就召萬德,萬德都圓滿具足。“普被群機”,上至大菩薩,下乃至于地獄的眾生,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所以稱為“廣大”。這是廣大的法門,沒有說什么人進不去的。為什么說微妙呢?“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你的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了,這還不微妙嗎?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所以稱為“微妙”。
如理宣說如是的廣大微妙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贊”。此有二義:第一、本經第廿三品,十方無量諸佛,各各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第二、如《阿彌陀經》說:“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中……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此土眾生的特點,就比天人還強,還能夠為了修行斷一斷欲,還是有智慧。所以這樣惡的世間,佛能來說這樣難信之法,有些眾生聞這個法得度,這是甚難希有。所以十方諸佛皆贊釋迦牟尼佛演說是經。我們再看《阿彌陀經》的名字(《阿彌陀經》和本經是一部經,稱為大經、小經,大本、小本),原來佛給的名字是《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的名字就說明問題,所以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故知凈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是一切諸佛都在護念,都在護持攝受你,所謂念念在加被。這是十方諸佛所稱贊的法門,所以釋尊囑咐彌勒、阿難等等會上大眾,要“作大守護”。對于這個法門,不但要守護,而且說大守護。“守”是保守,“護”是護持、保住,“大”者指超越群倫。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就是要說彌陀本愿海。只有這個經講了彌陀本愿海,所以就超越一切經典,是第一希有。佛也說了,“于此法門中,是我的第一弟子”。于此凈土法門生信,是第一弟子,所以叫做大。于此守護,可名為大。又此守護,勝于護持頭目,超越常情,也叫做大。世尊作大囑咐,是故彌勒大士等,應作大守護。慈氏大士于無量壽會上,受佛咐囑,故知大士當來下生,必宏本經。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于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世尊如此殷重咐囑者,蓋末法中唯此能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故囑守護,為一切眾生,在這黑茫茫的不見光的長夜之中,作生死海中的明燈,給他們指示方向,導諸眾生,出離苦海,故云“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淪”就是墮。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淪”就是沉淪、淪陷。不要叫眾生淪墮在五趣里頭。五趣,是修羅拆開,六道變成五趣。有天修羅歸于天,有鬼修羅歸于鬼,有畜修羅歸于畜,有人修羅歸于人。所以修羅不單成一趣,就只剩五趣。所以本經說“橫截于五趣”,天趣也是沉淪,這就是不和其他宗教共同之處。穆斯林、耶穌教等等,以生天作為最后的歸宿,這一生得到一個結果,就是生天。在世尊的眼里,天同樣是淪落,可悲、要救度,雖然壽很長、福很大,就是個肥皂泡。時間是人的錯覺,無論長短。所以我常常很大膽的說:“我將來成佛,既是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也是剎那際成佛。”都是時間上的差別,時間是錯覺,所以可以兩個都是。但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不是豎出,橫著就出去了,所以這是眾生長夜之中的利益,不要叫眾生淪墮在五趣(天、人、畜牲、餓鬼和地獄)之中,“備受危苦”。“備受”,全都要受,無量的危難、痛苦。在地獄中的痛苦,要知道《地藏經》這是大乘經典。如果沒有了(liǎo),“了”即罪性本來空,地獄也就是天堂;不了的時候,那就是銅床、鐵柱、刀山、劍樹都是真的。你做夢不是有時也疼嗎?雖然夢有時也疼。這地獄中的刀山劍樹,扎死了之后又活,那是真的死活一回,跟你現在肉身受的是一樣。你認為肉身受的是真的,地獄就是真的;說地獄是假的,都是虛妄,那我現在給你一刀,你能說是虛妄、沒事,那就可以說地獄也是虛妄的。如果現在捅你一刀,你說疼要流血等等,那地獄是真疼。要避免讓眾生備受危苦,為諸有情作長夜利益。賴此凈土妙法,可令各類眾生速離生死,不墮五趣,免受眾苦。所以佛教之偉大就在這個地方,如《無量壽經》的話:“一生勤苦,須臾間耳,后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所以我們應當很勤的去修行,不要懶惰,圖享受,釋迦牟尼佛說,你這一生勤苦只是一會兒的事。我都快八十了,這一會兒的事,再活個八十,彈一指,再彈下指有多少分別。如果你解決了問題,這利害關系就懸殊了。所以咐囑彌勒等,護持是經。
“應勤修行”,表究竟二利,自覺覺他,但當遵順佛語,堅持經法。精勤修習,仰報佛恩。最主要就是“隨順我教,當孝于佛,常念師恩”。要順從佛的教導、佛的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咱們稱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啊!我們應當聽本師的話,“當孝于佛”。佛比我們的父母重要啊!父母生的是我們的肉身,是我們的生命;佛生的是我們的慧命,你這智慧的命!智慧的命比生命重要的不止萬萬倍了。所以佛就比父母的恩還深,我們要孝順父母,那就“當孝于佛”。孝,底下就要說“孝順”,大家要注意這個字兒,不然什么叫做孝?空洞的很,先要能“順”。順著父母的心,能夠隨順父母所期望的意思去做,讓他們歡喜,這才是“孝”。天下沒有不孝的佛,所以孝是世間的善行,《觀經》出世三福也有孝順。“孝”字的重點在“順”字上。上面是順,“隨順我教”,底下孝,“當孝于佛”。要順從。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34.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