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6集
尤其是很多人還是把塵世間的事擺在第一,這就很不夠了。我現(xiàn)在不是勸大家“唯一是佛法”,目前還做不到。但是要把佛法擱在第一位,當兩個不能得兼的時候,應該放棄塵緣而取佛法。有的還可以得兼并行的時候,你不妨并行、不妨兼。總之,是不是修行有進步了?不是見佛見光,而是你的塵緣慢慢淡了,佛法的道理能夠明白了,你的慈悲心擴大了。人都有獨生子女,對于獨生子女是愛護備至,這是小慈小悲;如果把這種心擴大到無量無邊的眾生,你就是菩薩了。所以我們慢慢要擴大自己的慈悲心,要行解相資來發(fā)起菩提心、一向專念。當然不是想生邊地,但也應知道生到邊地就不容易,就很好。但是你最高的志向只是想生邊地,萬一沒有達到就落空了。所以我們要努力更向上多看一點,達不到,落后一步還有邊地。所以真正明信佛的智慧,或是深信自己的智慧。不是那么空空洞洞的,你信不信?我信,這跟不信沒什么分別。信了佛的智慧,佛所說的就自然會依教奉行。為什么佛說的佛只管說,我還是照我的老法子去做?不信佛的智慧!佛早替我們想好了,給我們安排了種種的最佳方案,但是我們還是有自己的最佳方案,沒有真正信佛的智慧,所以真能正信很難啊!還不就是一個空洞的信,自己生出很多知見來,得少為足,或者生出輕慢的心來。“能信自心”,種種的啰嗦就沒有了,也不可能被這些邪徒所動搖了,種種邪說,甚至于書。所謂四依,不依不了義。要真正信自心的話,對于不了義的東西,也就能夠辨別了,所以這里還有很可提高之處。但是大家很慶幸,能夠有機會遇到這樣的法,除此更難。這一點可以肯定又肯定,不然我也變成謗法,我深知謗法之罪,我不敢謗法。所以這是大家共同在今后要努力的。正宗分就到這兒。
彭二林的《起信論》里說:“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廣大誓愿,為令行者生擔荷心。發(fā)起悲智,具普賢愿故。一、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為令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一、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為令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起信論》分析,為什么說它是正宗呢?這里說了四個大問題:⑴首先說明了法藏比丘廣大的四十八愿。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本經的功德大就在這兒,說了彌陀本愿之海。將來獨留在世間也是這部經。說了這個誓愿海,讓眾生生擔荷心。“擔荷”,法藏能發(fā)這樣的廣大愿,我們至少共同投入這個愿海,發(fā)起大悲大智的心,愿同普賢,導歸極樂。⑵說明法藏比丘的廣大功德,以五劫時間來集結四十八愿,然后住真實慧,一向專至莊嚴凈土。種種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讓行者生出真實心。彌陀如是修持,我們今天能夠相信彌陀的法,研究《無量壽經》,我們就是得過彌陀過去生中的救度,結了善緣,所以一直在救度我們,現(xiàn)在還攝取不舍。我們要生出真實心,廣行方便,也要用這種便利的方法,來勸說大家相信凈土法門,來圓滿普賢之行愿。⑶說明極樂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令生者生決定心”。過去不知道這才是事事無礙,總覺得說些境相,后來才知道,這完完全全說的事事無礙。“托彼依正,顯我自心”。你的自心不可思議,就假托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來顯現(xiàn)我們自心,完全是華嚴境界,事事無礙,完全是自心功德。若非自心,不可能如是微妙。我們這樣至誠回向,相信佛的智慧,入佛境界,不會墮到疑城。⑷說明往生正因,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用這種修持生精進心,念佛成就三昧,生菩提果。彭氏之說,要而言之,⑴就是勸愿,說明彌陀的愿,亦即發(fā)菩提心;⑵說明彌陀的功德,勸行;⑶是勸信,極樂世界種種莊嚴;⑷就勸行。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持名,你要去修行。信愿就是發(fā)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就是本經的宗,所以這是“正宗分”。
全經三分。初為序分,就是阿難請說,當中是正宗分,末了是流通分。蕅益大師說:“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都是好)。序如首(像人的頭),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是靈峰大師跟別人劃分得不一樣的地方。有的人劃分,把重要的全擱在正宗分里。開頭一點兒,就叫做序分;最后末了幾句話,叫做流通分;有重要內容的全分在中段,就正宗分。蕅益大師不然,他說三個都各有重要,序如頭,那眼耳鼻舌五官都在頭上。“正宗如身”,心肝脾肺腎等等的,都在軀殼里,身體還是主要的,心臟在這兒。“流通如手足”,要沒有流通,走路就不方便。所以就是要廣泛去流通,我們應當使這個經能夠流傳,能夠普利,這叫做流通。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無量壽經鈔》云:“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又黑谷《大經釋》(節(jié)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名念佛往生。”又云:“準本愿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可見彌陀本愿,實愿眾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今勸流通,特顯佛愿。獨倡持名,普勸流通。是故稱為后善也。
到了四十三品之后,是這部經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這個意思很清楚,要普遍的流行,叫流通。因此,我們今天開始人也多一點,也就表示流通,要更多的人能夠聽到,能夠得到,能夠修習,而且輾轉地接引。流通分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凈土法門不是小乘。佛有大乘法,小乘法,“乘”作譬喻,就是車。像一個小車子,只能夠坐一個小的人,這兒童車。只能坐兒童,就是坐不了幾個人。列車,什么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坐的很多就是大乘。所謂“乘者”,出車三百乘,古時候就是出三百輛兵車。這不是小乘,是大事因緣,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說錯話,說凈土宗是小乘,看不起,是愚夫愚婦都能夠修的,覺得很低,自己不屑于來修這樣的法。其實不是他高,而是他很愚癡、顛倒,很可憐憫。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本品就是佛對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摩訶薩是大。指前品中所說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都求生凈土,并且是“善獲法益”,他們聞名往生都得到大利益。《大智度論》說:七地以下的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馬上與八地及八地以上一切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頓時就超越了,跟上地的菩薩,身也相等、法也相等。所以是“善得利益”。你看到沒有,諸大菩薩都善得利益,所以就勸十方的眾生也應當信樂發(fā)愿,求生凈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論是哪個世界行善的男子、女人,能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阿羅漢都不知他方佛的名號,除非遇見因緣佛告訴他。所以除本方的佛名號之外,他方的佛是很難得聞。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國土之外,而以彌陀的愿力——誰都知道念阿彌陀佛,不管信不信都知道這個名號。甚至于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你去問念阿彌陀佛的人,問他咱們這兒的佛叫什么?他知道如來佛。如來佛不是名號。所以這是彌陀的愿力所感,第十七愿,十方諸佛稱贊,十方的眾生都能聞到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能夠生起喜愛之心,哪怕只是一念,“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瞻禮”就是禮敬。歸依、禮敬、供養(yǎng)等等,“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shù)媒浿兴f之一切功德。
“一念”,在本經中是“一念喜愛之心”。《漢譯》說:“聞無量清凈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凈。”他沒有用一念的字樣,可是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聞到無量清凈佛的名號,生起了慈心,就非常地歡喜,身心都踴躍歡喜,手舞足蹈,心意清凈。手舞足蹈不難,難的是心意清凈。自己內心里非常清凈,所以這樣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貴的。現(xiàn)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亂。加一個“狂”字不得了,狂心不歇,就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吳譯》也基本是如此。又《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fā)一念信心”。這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本經“一念喜愛之心”。《魏譯》說:“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說《魏譯》的解釋可以有兩種:“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只有這一念”,只有一念契入這個“心”,乃至于達到一念的境界,這個歡喜清凈沒有二念。可以參考《漢譯》的“心意清凈”。心里很清凈,沒有別的念頭,就生清凈心。所以無量壽佛叫無量清凈佛,無量清凈平等覺,南無阿彌陀佛。據(jù)《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凈信”;就是〈三輩往生品〉中所說的“發(fā)一念心,念于彼佛”。用世俗的話來說就好懂一點,低的,就乃至于只產生一念;高深的,就是達到一念的凈信。所以慈舟法師判“一心三輩”,就超出三輩往生之外,這一心的三輩。現(xiàn)在日本人有一個宗派,就是崇奉這個,他們并不念佛,他們說,我只要能達到一念凈信就往生了。這又稍過了一些,失掉了凈土宗的原義。但是它也還是從凈土宗主要的里頭流出來的一種支派。
嘉祥大師《嘉祥疏》說:“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fā)愿,必生凈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也。”說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那么,這一念能具足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就明這個利益之深、之遠。他就難于生信,所以《金剛經》說,早上起來拿無量的身命布施,中午又這么做,晚上又這么做,這樣做了多少多少年。人能把性命施舍給別人,舍自己的命救別人,多么偉大。這個功德,不如把《金剛經》的四句給人家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么能夠騙人呢?真實就是如此。因為你犧牲了性命去救別人,只救了他的生命,跟他的慧命無關。說法是救人的慧命。生命何足貴,這夢幻泡影,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超出六道,要求解脫。所以這個就不能相提并論。但是凡夫愚癡就覺得舍生命這個難,講四句算什么。所以對于生一念凈信,就獲無上利益這樣的話,就按自己的情見狐疑不信。就是蕅益大師六信里所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得這么大利益是果。你信不及了,就懷疑有這么大的果實嗎?一懷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都是狐疑,不但沒有利益,你還有罪。上面說了,罪過大極了,所以不在無信無智人面前說這個經,他聽了之后懷疑,懷疑他有罪。我沒做錯事,我沒有罪,你不知道那就有,而且罪已經犯了很多很多了。要從這地方考慮,這是慧命,眾生所最大的利益是這個。所以能生一念,能得到這樣大的好處。因為你“一念至信”,這一念的信,是至誠的信,沒有別的任何摻雜、顛倒,清清凈凈這一念,這樣的至信修行來發(fā)愿,必定生凈土。這個“必”字大家要注意,不是兩可,準行準不行。“終得佛果”,所以是“無上”。又《選擇集》云:“以念佛而為無上也”,“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是故經說,若人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就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成佛。
“心無下劣”,就是于自善根,能生信故。如上面說生邊地的人,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總說,我就是眾生,怎么能說是佛呢?這是心本來是佛,我應當是心在作佛,焉得不成功,這就是“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有人就說,我這么想豈不是貢高我慢嗎?那不對。你信佛,就是明信佛智。能信自智,也明信佛智,佛的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平等。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你說我就是佛,哪里有貢高。沒有說你妄心是佛,說你本來的那個心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貢高在哪,比誰高了?它平等。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那是心在作佛。如《阿彌陀經》,六朝石刻本云:“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成就善根”。
“悉皆增上”,凈念相繼,精進無已,所以一切善根都在增上,念念增上。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yè)所感。”凡圣同居的凈土,是增上的善業(yè)所感應的。念佛是善,老在念就增上。增上有四種: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以念念即佛,念念就是佛,為成佛的親因緣。凈念相續(xù),是等無間緣;是平等沒有間斷的緣。一切就怕間斷。我常常比方燒開水,燒了兩分鐘拿下來了,再迷,又涼了,再燒兩分鐘拿下來,這個水永遠不會開,就是間斷,心一跑佛全沒有了。一上班就是上班的事,那煩惱等等跟著都來了,清凈也沒有了,佛也沒有了,就是間斷。又比如:老母雞抱蛋,雞跑出去打食的時候,心里不會忘了那一堆蛋。這就是等無間緣,又是個殊勝的緣。以佛號為所緣的境,這是所緣緣。心所住的境,就住在這句佛號上。因為這句佛號就是所緣的境,佛號又是萬德所成,佛號具萬德,所緣又殊勝。增上者,總攝前三個緣,念佛就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大的作用。所以這四個緣就成就善根,當獲如上所說功德。釋迦牟尼又告訴彌勒:“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
世人都說念佛為自了,甚至鄙視,實在是沒有明白佛的意思。佛都親口作了證明,這樣的人不是小乘,不是為了自己想生凈土。“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阿羅漢是化城,暫時休息之處,將來還要回小向大,發(fā)心成佛。彌陀一乘愿海,悉賜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去的皆是大乘菩薩,純一無雜,無二亦無三。所以“非是小乘”。佛再進一步來贊揚:這樣念佛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我”字,釋迦牟尼自稱。這樣的人應該是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非余人所能及。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截究竟。不管你是什么水平,不能明合道妙,只要肯老老實實的念(只怕不老實),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就是無上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思惟出來四十八愿這樣的凈土法門,是巧被三根,所以是無上的方便。所謂密宗就是“方便為究竟”。這覺悟是不是究竟,就在度生的方便上,若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你成佛也就徹底了。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最為第一故,最為難信故。難信的你能信,這才是“深契佛心故”。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于佛的本心。佛成就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然佛要這么一個世界干什么?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還要這個實報莊嚴、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做什么?利他啊!而這樣一個法門,使無量眾生普受真實之利,究竟一生成佛。于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實信,如教奉行,所以稱為第一弟子。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于此經中,生導師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本段世尊復勸尊重依止、愛樂修習本經所受之法。佛又說:“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諸天來聽的很多,人兩萬——一萬二千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天人世間,還有阿修羅、天龍八部,金翅鳥、龍等等無量無邊都來聽經。我們不要看是一個小法會,實際上是個很大的法會,肉眼不能見。所以法會上的一切大眾,都應當愛樂修習凈土法門,對于這個法門生希有心,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難遭難遇。對于這部經要護持,要認為這就是導師,如教修行。佛在世的時候可以問佛,佛已經涅槃了,那以誰為師啊?佛告訴我們了,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就是導師,要依止這部經。就是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十方的佛出現(xiàn)于世,只是要說彌陀本愿之海。這部經正是說彌陀本愿之海。所以《凈影疏》說:“‘是故’已下,勸學此經,以此經中說無量壽,聞獲大利。故設大火滿三千界,亦須從過聽受此經,況余小難。”是故已下,就是勸大家來學《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中說了無量壽,聽到之人得很大的利益。假設有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寧可從這么大火里頭經過去,也要來聽這個經。這是凈影大師的話。三千大千世界,豈但是地球,連同太陽系、銀河系都燒了,這么大的火我也要通過去聽這個經。“況余小難”,何況其余點小難。現(xiàn)在有人學佛之后,反而覺得我怎么念佛之后還碰些倒霉的事?是佛不管你了?這就說明你最初發(fā)念佛那個心不對頭。只是求平安、求福,一點點考驗、苦惱,困難,這有這么大的火都應該過去,哪里能夠說我念了佛、修了法,遇些困難的事還是有抱怨。不是佛不管你,只能說明你最初的發(fā)心與信念,都要打很大的問號。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凈土的人不多。信了也是有名無實,是迷信,這就不行,信愿不具。于信愿持名中之“信”字就不夠,所以真實發(fā)心很難!
為什么凈影這么說?因為《無量壽經》是凈宗第一經。于彌陀因地愿行,只有這部經說了阿彌陀佛是怎么發(fā)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怎么成功的、什么內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三輩往生正因,兩土凈穢因果,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等等,攝無不盡。所以有因才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土是同居穢,極樂是同居凈,彼土的極樂,此土的極苦。不過咱們這個苦還是堪忍,還能忍得住,所以我們還能夠咬住了牙,不管那一些,來看經、來修行,這就是堪忍。但是這個世界險極了,有時人到最后一考驗就失敗,十分可怕!不在乎形式。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極高的境界。說到一切空,這是理;極樂世界如何殊勝莊嚴,那是事相。事跟理沒有妨礙,莊嚴不妨礙寂靜,寂靜不妨礙莊嚴。而且事事無礙,打破了時間、空間這一切。由于世間的空間、時間這些概念——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那極樂世界一秒鐘五萬年,小的可以包括多的,事事無礙。房子包含桌子和人,我們說桌子包括房子、包括地球,小的里頭可以容大的。這都是空間的概念,現(xiàn)在科學家愛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間、時間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于一念之間可以到無量佛的世界;一手掌之中,可以出無量的莊嚴之具。小的里頭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種種事事無礙境界,都攝無不盡。所以應當“于此經中,生導師想”。這是一部極圓極頓的經,是圓頓教。圓人修法,一天等于普通人修行一劫。圓人,就是他“見”是圓的。要敬依經教,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
“欲令無量眾生”,世尊又對大眾說:你們有人想要令無量的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很快的就能夠安住。不是動蕩不寧、徘徊猶豫,要疾速,讓一切眾生都能夠住而很安,得到不退轉。這個世界就是進一退九,憂愁苦惱,悲痛萬端。要有這種心,一是要度眾生,一是要“欲見彼廣大莊嚴,殊勝佛剎”。“彼”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愿意看到極樂世界那種廣大無沿,眾寶莊嚴,一切萬物都是種種妙香、眾寶之所合成。一一都放無量的光、無量的香,遍滿十方一切佛土,如是莊嚴,殊勝佛剎。愿隨佛學,自己也要攝受佛剎,如極樂之廣大莊嚴,普被諸根,廣攝萬類,來圓滿自己功德者,當起精進的心,來聽受此法門。所以今天有人來聽,這都是符合釋迦牟尼佛心愿的。“攝受殊勝佛剎”,就是把你所發(fā)之愿,投在阿彌陀佛的大愿海中;同時彼阿彌陀佛的無量大愿之海,攝在你一念心愿之中。要這樣圓融的體會。也不是說另外我又成就一個世界,跟極樂世界甚至于可以相等,這都是很執(zhí)著的一些眾生想法。所以這個地方,言語就不大好表達了。就是自己所攝的佛剎,跟阿彌陀佛所攝的極樂佛剎不一不異,沒有兩樣,不是兩個。所以“于此經中,生導師想”。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本段釋迦牟尼佛又深勸大眾,堅信此凈土法門與《無量壽經》。所以對彌勒菩薩說:“為求法故”,眾生要來求這個殊勝的大法,要“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要求這個法,你不要生退心。“退”就是退轉,往后退;“屈”就是彎曲,頂不住了,拐彎了;“諂偽”就是虛妄,假的。總有人佞佛,就是巴結,佛是巴結能夠感應的嗎?恐怕只應該挨打吧。所以不要生出這一種心。“求法”就是“直心”。以四宏誓愿中,法門無量誓愿學。何況這是凈土宗第一之法,也是凈土宗第一之經,而且也是整個佛教中的第一之經。這日本就是這么說的,但中國人說了就會有好多人要反對,日本的大德說《華嚴》也比不了這個經。在中國過去就是不敢這么說,蕅益膽子大一些,蓮池大師也是讓《華嚴》,《華嚴》是全圓,這個經是部分圓。咱們這個經中,彌陀發(fā)愿:“假令供養(yǎng)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去供養(yǎng)恒沙的圣,不如很堅定勇猛的來求正覺。求正覺者首應求正法。所以應當堅信,不要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設”者假設。假設身入大火,招來這樣的禍,也不要懷疑、不要后悔。當如阿彌陀佛因地發(fā)愿,“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始終是深信切愿,在大火之中也不應疑悔。
“何以故?”佛就怕眾生不懂,所以自問。下面就從正反兩方面,深顯其義:從正面說,如〈菩薩往生品〉所明,“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信受奉行,悉生極樂”。“違”就是違反,“背”就是相背,叫你往東你往西。億就是萬萬。無量無邊萬萬的菩薩,都要求這個微妙法門,而且尊重聽聞,對于經里的話不要違反、不要相背,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諂偽之心。何況現(xiàn)在我們人手一冊,這是多少億菩薩想求求不到的。不是說大家已經超過這些菩薩,我們應當相信這寶貴的因緣,確實難遇!機會不會再來的,稍縱即逝。所以古時那些大徹大悟的,當機就立斷!要把握住這些機會。從反面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佛不騙人,有這個因緣來說此微妙法。所以,大家有時聽了點密咒、密法,都要知道,這是非常難遇的。賢劫千佛里頭沒有幾尊佛說密法,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釋迦牟尼佛之后,要很久很久才有佛來傳密法。所以也不要太自卑,自己現(xiàn)在不行,確實不行,但自己本來是佛,現(xiàn)在又有這種機緣遇到這樣的大法,也不應該錯過這個機會,把自己應當挑的擔子甩在一邊了。下一品中復云:有一億菩薩以不聞此經,而退轉于無上菩提。是從反面以勸堅信。末后總結全品,佛慈悲咐囑,再勸大眾:“是故汝等,應求此法”。所以“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36.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