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5集

    admin    2020-02-22    1512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更重一點的,前者修善念佛,雖不離相,不求佛慧,但求世福,故不能出離輪回。不求佛慧比不離相,又嚴重一層了。你現在沒有達到離相水平,但你在求佛慧、學般若,學般若是為學般若菩薩。更有愚癡之人,這樣一幫糊涂人,“不種善根”,就更錯了,他不種善根了。“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這個批評就很厲害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只拿世智所有的聰辯,世間的智慧,能夠辯論,能夠寫文章,咬文嚼字,夸夸其談。“聰辯”就是夸夸其談。“增益邪心”。本來眾生就迷惑、邪見,沒有以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己的邪心,不是去東西,反而用世智聰辯增長他的邪心。有的人研究佛教之后,說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是假的。當然有一些經是假的,你說出來就是很有功德。但明明是對的,楞要說是假的,就因為跟你所理解的不一樣。要知道佛有四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那是不了義教,你就應該放棄那個不了義教,依了義教。他就堅持那個不了義教,來說這個了義教是假的,這種人就是不好辦。“云何出離生死大難?”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生死苦海,這個大難如何能夠出離?大家看見有病就十分可怕,病人的痛苦,還有死,這疼得要死,無窮無盡。


      上文所指“世智辯聰,增益邪心”,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所以不能出輪回。但求世福就出不了輪回。此則愚癡更甚,不種善根,反靠他的世智辯聰,來驕慢自大。他沒有生長正信,反而助長他的邪心。不知道世智聰辯,正是八難之一。盲聾喑啞,生在邊地。世智辯聰就跟瞎子、聾子、啞巴、瘋子,同等的困難。盲人將來能夠讀盲文,會有盲文的佛經看,還是有希望得度。所以邪見顛倒,反以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大難。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凈,遠離分別。求生凈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佛答慈氏,此界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凈土者,共有三種。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三者則為“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故“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就是持佛名號。因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雖然種善根作大福田了,惜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所以雖念佛亦不能出離。“復有眾生”至“終不能得”,這一段意思是:如果你情念執著很深很重,而且“取相分別”,你這里有相、有分別心。雖然種了善根,作大福田,但是“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你有這種情況,求出輪回還是得不到。這個道理很清楚,經中三輩往生,都是由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兩個條件。菩提心,就是大智、大悲、大愿,圓融一體的心。圓融成為一體了。“情執深重”就是愚癡,你不愚癡怎么能情執深重?既然是愚癡,哪里有大智。“取相分別”,你就有取有舍,有我想要的,有我不想要的;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那怎么能夠興起無緣大慈?無分別的、普遍的、究竟的心生不起來,怎么能同體大悲?如是大悲的心,也不具足。既無有大智、又無有大悲,這樣的人怎么能發菩提心?所以念佛也不能往生到三輩之中。最多最多達到邊地。蕅益大師說:念佛如果沒有信愿,不能往生,正與此同。所謂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們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念佛之后就要提高我們的信愿。沒有信愿,念到如銅墻鐵壁一樣也不能往生。如果決定有信、有愿,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你這“情執深重”,現在大家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要很好的思惟一下,我們既然念佛了,作大福田了,但是對于這個問題的重視,是遠遠不夠,就是要提高一步。例如上梯子,你不能留戀在梯子上頭,我比平地人看得遠一些。你能老在梯子上呆著嗎?所以要前進。


      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盡。我們引了《金剛經》的話:“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蕅益大師《破空論》里有所解釋:“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而眾生住于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這幾句話很深很深!以無所住的法,住于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于般若,是無所住而住于般若。“熾然修行六波羅蜜”,如火蓬蓬勃勃的,在那兒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沒有一切相可取。這才是《金剛經》的宗旨。有人把《金剛經》看成無為、無相……,都跑到無一邊去了,不動。不知道“熾然”哪!熾然修行六波羅。所以蕅益大師《破空論》哪!因為大家執著于偏空了。有人說《阿彌陀經》是“有”,《金剛經》是“空”,錯了錯了!《金剛經》那空,蕅益大師給破了。不是大家所理會的那樣,都是片面。這樣熾然修行六波羅蜜,他不取相。為什么?他無住法住于般若之中,所以就能夠使很少的一點布施跟虛空相等。“眾生相反住于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作種種的分別,所以就如仰箭射虛空。“若能稱性而住”,怎么住?“稱性而住”,稱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一切相,只住于如。這就譬如芥子當中一點的空,跟十方的虛空有什么分別?請問大家你們回答回答有什么分別?實際就是這樣。因為你執著了,它就不一樣了,你要不執著,本來就是如此。所以這微少的布施可與虛空等。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性是無二無別。本性無二,也沒有分別。因為空沒有內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別。也沒有小空與大空的不同之處。你說小空跟大空有什么不同之處?同樣是一個空。“無相之福,其福乃大”。若離相念佛,離相修法,離相做一切的功德,這個福就大了。能力如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一樣。《金剛經》的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違反了這些道理,很大的福田也成了有限度的。就是我說那杯子里有毒,你沒有洗,拿來裝了很好的藥,你喝下去,那藥沒有毛病,是杯子有毒不干凈,你喝了毒藥,把你毒死了,你還怪大夫。所以要把杯子洗干凈,不要執著。往往大家就是總想得境界、得神通、得感應,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成了有為、有住,都是這一類。你做的功德七折八扣了。若無為法才能相應。上引《金剛般若》,皆是表取相分別之失。故經云“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經段末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求生凈土,永得解脫。眾德之本,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無相”,色受想行識五塵,這是五相,加上男、女、生、住、壞等十相。就是相里最嚴重的,沒有這些相就叫做無相。《涅槃經》解釋說:“涅槃名為無相。”《演義鈔》說:“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寂滅、涅槃,完全是自心的自證,不是從他所得,不從外來,所以說沒有一切相。你有一個地方得到了,就出現了那個地方的相。完全是自心的自證,不從心外求法,心外無法還有相嗎?都是心,還有什么相?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幾句非常好,大家在用功的時候要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愚癡的人,就在這虛妄之中去求虛妄。都是虛妄,你見著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是說根本沒有相,那是虛妄。如果在見相而無相的時候,就見到如來了。又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這是極直捷的事情,離開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么些啰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搬了好多糞土,往腦袋上頭裝,天天往里運糞“入”。所以修禪宗的兩句話:“運糞入,與運糞出。”一種人修行是運糞入,把糞往里頭搬,都塞進來,叫運糞入。要運糞出,把你糞運出去。所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都是來彰此無相的智慧。


      現在我們把本經和《金剛經》來會合一下。本經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乃至“永得解脫”。就是《金剛經》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妙旨。蕅益大師《破空論》解釋:“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也。”你不了達“無我”,總有一個“我”在。所以《金剛經》的離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現在大家處處突出我,碰著我、順著我、合于我、不合于我,這個“我”字沒完沒了。實際根本沒有我,這個我,天天在這兒死掉,又出現一個,又死掉一個,又出現一個。哪個是你?身體是你?我年輕時候的相片,跟我現在都不一樣了,那早都死光了。阿賴耶識也在變化,只是相似相續,哪里有你。所以你“不達無我”,雖然修一切善法,只是得人天的偽果,這個果是假的。“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這些話蕅益大師這個議論的好啊!你不修善法只是我空,這就是阿羅漢。阿羅漢確實我空了,沒有生死了,還有那不可思議的六神通。現在這些奇異功能,那萬萬分之一,九牛一毛,萬牛一毛也比不了。這就是佛所呵斥的焦芽敗種。再一種,又“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這種人現在有很多,自說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自己吹得很厲害,是妄言、是胡說。可是恣行惡法,任意的造惡,這是闡提地獄種子。蕅益大師這一句很切中時弊。“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起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無所住而生起其心,就是這么講。把《金剛經》蕅益大師義釋,和本經這一段來比較。經中說“無相智慧,遠離分別”兩句,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植眾德本”,“求生凈土,趣佛菩提”,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法”。又“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就是《金剛經》說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凈土宗和《金剛經》完全是一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這方便有多門,到了真實法中,就是一路涅槃門,真正達到涅槃。


      凈土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對于難信之法能夠信,這就是無相智慧。按說“無相智慧”我們沒有。《金剛經》也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聽到《金剛經》的章句,乃至能夠一念生了凈信的,這些眾生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又“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聽到了《金剛經》,能夠信解受持,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沒有這四相。蕅益大師《破空論》又解釋:“設復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定)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蕅益大師反過來證明:如果有人有一點點我人等相,你決不能信這個經。能夠信解受持,決定可以了達我人等等的相,當體都是無相,當體皆空。可證能信這個妙德,舉體就是無相智慧。你要住相決不能信。要能夠信、能夠受持,一定可以了達此無相的真諦。所以信和智慧是不二的。因為凈土宗是最圓最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若人對于這個法能夠生出真實的信心,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當知其人必然可以超情離見,與無相智慧相契。


      所以經中最后〈獨留此經品〉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如果你聽到了這個經,能夠相信、快樂,愿意接受去奉持,在一切難中,沒有再比這更難的了。所以現在第一步,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漸地達到受持。“受持”兩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夠接受經中的道理,能夠堅決見之于行動的才是持。前面說到信解如上之難,能信就是智慧。你“取相分別”,種大福田,甚至于念佛,“求出輪回,終不能得”。像蕅益大師說,念到跟銅墻鐵壁似的也不能往生,就是取相的過錯。今云“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這就是離相求生的殊勝。或入三輩,在七寶池中聞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塵剎,廣度有情。或墮落在疑城,取相分別,缺少智慧。關鍵所在,就在于離相和不能離相。


      經文說:“身心清凈,遠離分別”。因為無相智慧,即萬法一如。萬法一如,就是萬法如一了。既然如一,還有什么叫染,還有什么叫凈?平等了。還有什么可取可舍?所以染凈平等,身心清凈,一切皆如,就離開分別。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所以身心清凈;凈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或者有人懷疑凈土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愿。如是有欣有厭,不就是分別嗎?《妙宗鈔》的回答說:“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這就是凈土宗之妙諦。這個取和舍達到了極點的時候,與不取不舍不是兩樣事情。若舍到了極點,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取到了極點,那就是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只剩這一念,這才說達到極點了。如是念佛,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何異于不取不舍。對于一切都無取舍,內心清凈的人念佛,也自然是萬緣放下,一念單提。所以“亦非異轍”,不是兩件事。


      我們說要求離相智慧,大家有可能專門注意離相去了,是要學習,要明白這些事,但是要圓融,不要死于句下。《彌陀要解》答說:“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這就是依文解義,若是不取不舍才對,我就要不取不舍,這就是“執理廢事”。執著了什么?又執著這些情見了,執著了理,把事給廢了,你也有執著。既然廢了事,離開了事,理就不圓滿,理要靠事來顯。如果能夠了達“全事即理”,這一切事就是理。那么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所以,凈土宗的妙諦不是情見所能及的。我們求生凈剎,就是至心信樂,愿生彼國。如是求生,就是把我介爾一念心愿,投入彌陀無邊的一乘廣大的愿海里頭。彌陀愿意眾生求生彼國,所以攝受了凈土,勸大家念佛,求生極樂。底下,我寫了兩句:這也就是“攝彼彌陀的一乘無邊的愿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前頭一句好懂,我介爾一念心愿就投入彌陀的愿海里頭,那我們就成了一體了。能如是理解,也就很不容易。這樣的話,也就是等于把彌陀無量的愿海攝入在我自己的介爾心中。這個費解嗎?這里我看還多了一個“攝”字,“本”在我心中。所以十念必生,有愿必滿。


      “趣佛菩提”,我們在因地中即發菩提心,就是趣向于佛的菩提。以這個因,果上必定是成阿鞞跋致,究竟佛果。“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凈,遠離分別,求生凈剎,趣佛菩提”。就是本經的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去修持(宗就指明修持的捷徑),就“當生佛剎,永得解脫”。以上所說,都是“離相智慧”。以離相的智慧,來求生佛剎,就永得解脫。現在大家對于這些內容,應當著重,要去掉這些執著。我常常說:咱們修行如剝筍皮。筍是很臟、很粗,應該很耐心地去剝,剝了一層還有一層,剝到最后,筍芯都露出來,無可剝了。就是如此,剝的過程,就是筍芯顯現的過程。在這個里頭如果貪著,自己要得點什么,這種思想就是執著。你本來是佛,還要得什么?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智亦無得,就說明個“無所得”。所以不用功則己,一用功就想馬上要修出個什么樣來,一有個樣不就壞了,不就有個相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偏偏要出個什么相?只是去東西,掃除一切情見。一方面要用功,一方面要看書,用般若智慧,掃除自己修行中的這些絆腳石。“盲修瞎練”,得的好處就太小了,要知道避免盲修瞎練。我們一方面要走路,一方面要把眼睛睜開,眼鏡也要好好地擦,看不清是很危險的。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本品就是正宗分的最后一品。前之三輩與邊地疑城,皆論凡夫往生。今品廣明十方菩薩往生之數無量。彌顯凈土妙法,圣凡齊收,利鈍悉被。普勸眾生,求生極樂。所以彌勒菩薩叩問,此娑婆世界,與他方佛剎不退轉的菩薩(即阿鞞跋致),已經到了不退轉的菩薩,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其數有多少?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得到不退轉。佛告彌勒:在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做了種種的功德,當要往生極樂世界。“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應當往生的,不可稱計”。這個數目就不可說了,不知有多少,也就包括我們在里頭。“小行”者,是指著十信的菩薩,因為十信還在退,升沉不定。以上不退菩薩都是大行菩薩。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說,不但我剎諸菩薩等,他方佛土,亦復如是,也是這樣。以上明十一佛剎之名,及往生菩薩之數。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上文采自《魏譯》。若參證《唐譯》,則此處“其第十二佛國”,應指第十二佛剎。因為上面都談的是佛剎。“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有無數的諸菩薩眾,都不退轉了。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他們是趣向于一乘法。于七日中,就能夠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他都能攝,都能圓滿。“斯等菩薩,都當往生”。其第十三佛,佛名叫做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和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就說說這個名,窮劫都說不盡。


      第十二佛國的菩薩,皆修堅固之法。所謂“堅固之法”,就是修不退轉之法。至于不退轉的菩薩,亦往生極樂,其義為何?如《大智度論》中:“問曰: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凈無量壽佛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在《大智度論》有這樣的問題:菩薩應該度眾生,為什么要到無量壽佛的國土去呢?龍樹菩薩回答說:菩薩有兩種:⑴他有慈悲心,愿意多為眾生,就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度眾生。⑵愿意來多集、攝取一切佛的功德。歡喜親近佛,把佛的功德都攝受、學習圓滿,就到無量壽佛土。


      曇鸞大師《論注》說:“未證凈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凈心。此菩薩愿生安樂凈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愿生彼者,當為此耳。”他說:什么叫未證凈心菩薩呢?指著初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薩。這些菩薩他能夠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乃至于百千萬億到無佛國土去作佛事。若做這些事的時候,他須要作心入三昧,就是要起這個心入三昧,才能做得到。不是無作心,因為他是心有所作,作心了,所以就叫做未得凈心。你看看這種心都不叫做未得凈心。這類七地以下的菩薩,那就很高了,能夠分身塵剎去度眾生,他要入了三昧之后,才能做得到。所以叫做未得凈心菩薩。這樣的菩薩要生到安樂凈土,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畢竟身等法等。快啊!這些菩薩為什么要往生?四十八愿里有這個愿,這些菩薩往生之后很快身也等、法也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等等,他們愿生極樂世界,就是為這個。他們到了極樂世界,馬上跟上地的菩薩身等法等。又說:“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這一點很特別,這個事要不是大菩薩說,凡夫是沒法子知道。菩薩在七地的時候得大寂滅,一切皆空,大寂滅了。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這個時候他就想般涅槃了。在這個時候,若沒有十方諸佛神力加被勸導,他就滅度了,跟阿羅漢一樣了。所以七地菩薩還有這么一個岔路,無佛可求,無眾生可度,畢竟平等,一切皆空,也就必定大寂滅。就要入寂,那就跟二乘跟阿羅漢的涅槃一致了。十方諸佛加威勸導,這才繼續前進。以上《大智度論》與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都是說明不退菩薩要往生極樂的原因。這兩部重要的論著,“論”很重要,論是慧藏。


      《無量壽經起信論》對于這個有一番議論:“上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愿力所持,光明所攝。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合掌贊曰:‘四十八愿,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臺山,入大圣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云:‘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愿疾出離,應當念佛。’慧日泛船渡海,達天竺。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凈土法門,勝過諸行。他如天親大士《往生論》、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贊嘆,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等生當末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復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火,如魚處涸。曾不幾時,大苦隨后。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意為:上面說明往生的菩薩不可計數,這都是如來愿力加持,無量光光明在攝受。例如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讓門人唱無量壽佛佛號,還有《觀無量壽經》的題目。然后合掌說一個贊子:“四十八愿,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很容易去,可惜沒有誰去。“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火車相——地獄現前了,在這種時候,這樣的罪人能一念改悔,悔過念佛,還能夠得往生。“況戒定熏修”,何況用戒、禪定來熏習修持的人。“圣行道力”,圣智所行這個修道之力,“實不唐捐”,不會虛廢的。這是臨終的證明,他已經見到易往無人,說這一切眾生臨終都還能往生。那現在的人要好好地去修,決定功不唐捐。說完了之后,唱三寶名,就奄然而逝。智者大師,當時是一代大師,總結佛教,是了不起的人物。都證明無量光,光明普照攝受大眾往生,所以往生菩薩是不可計數。


      唐法照上五臺山,到了大圣竹林寺,見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他問修行之要。修行重要的是什么?文殊的回答:“諸修行門無如念佛”,種種修行的法門,沒有能和念佛相比的。“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我在過去劫中,因為念佛成佛了。文殊是早已成佛,現示現為菩薩身。“是故一切諸法”,一切法的重要之處,像“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般若、禪定,六度里最重要的兩度,一個是慧,一個是定,也就攝了其它。“乃至諸佛正遍知海”,再說諸佛的大智之海,“皆從念佛而生”,都從念佛而生。文殊菩薩這段開示非常親切,非常扼要。法照也很善問:“當云何念?”所以這個問很重要。不問這個事情就平平淡淡的停止在那兒了。什么人能報佛恩?兩個人可以報佛恩,一個是善問,一個是善答。把善問的人擱在前頭,因為有善問,才有善答。怎么念呢?他回答得很好:“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在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關鍵就在“愿力不可思議”。所以種種的根器,只要是真正地深信切愿去念,決定皆可得度。佛有不思議愿力。所以難信就在這兒。一個是下等的凡夫,更要甚深的智慧,怎么才能夠往生?佛有不可思議的智慧。“汝當繼念”,就這么接著念,“令無間斷”。念佛是易行道,是一切修行中最容易的道,但也不是說誰都行,所以“易往無人”。看見沒有,很容易往還是沒有人。一個是不肯信,信了之后都要念到不間斷,確實不容易。所以夏老師說:“火中生蓮,旱地行船。”火里長出蓮花來,不要把這看成好像垂手可得,“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就是這一個“令無間斷”,這一輩子能不能做到,所以說很難很難哪!要容易也是容易,誰攔著你了,就是自己不能下這決心。命終之后去,那還有什么話說,他已經有了正信、有了正愿,又這么念,那不往生等什么!“以念佛不思議故”,因為念佛是不可思議功德,畢竟證無上菩提。這給他授記了。授記,就是你還沒有成佛,佛給你授記決定成佛。“命終之時決定往生”,這一期生命終了決定往生。這是他一度在五臺這段因緣。


      又有一個慧日,渡海到了印度,這個山有觀音像,他七天在那觀音像前磕頭,又不吃飯,愿意磕到命終為止,到七天七夜了,忽然看見觀音紫金身,坐在寶蓮華上頭,伸出手來給他摩頂:“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就唯獨去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證明,念佛法門勝過其他的地方。這大的經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馬鳴大師的《起信論》、智者大師的《十疑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還有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蕅益,諸位大德等等他們的著述。都是殷勤贊嘆,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都是勸導大家往生西方。這里決沒有欺世誤人的事情。有好多是欺騙、誤人的事情。這個欺騙的事情很奇怪,最近他們從美國帶來了一個錄音帶,說是黃念祖居士念佛,不是我,有人就是要作點假。這里頭沒有,都是真實的。何況我們已經生在末法,法弱魔強。要是靠自己力量去修行,可以說難逃走上錯路,跑不了,總會走上錯路。如果還在這徘徊,還留戀這個塵勞,喜歡這個塵勞世間,放不下、舍不掉,就像“飛蛾赴火”,燈蛾看見光明它就赴上去了,結果把自己燒死了。現在很多眾生,都是奔向自己所謂的光明,結果都是把自己生命送掉為止。“如魚處涸”,魚跑到沒有水的地方去,不要多久,魚一期的報身壽命就沒有了。“大苦隨后”,大苦就要來了。“宜各猛省,莫更他求”。我們應當很好地省悟,不要再求其他的事情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37.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低头看我是怎么c哭你的|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1024手机基地在线看手机| 欧美日韩3751色院应在线影院| 国产麻豆精品原创|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一级毛片试看三分钟| 豪妇荡乳1一5| 欧洲一级毛片免费|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jizz日本在线播放| 羞羞漫画页面免费入口欢迎你| 把腿抬起来就可以吃到扇贝了| 国产毛片一级国语版|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2020|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免费|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69堂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zooz人禽交免费|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最近中文AV字幕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