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3集

    admin    2020-02-22    1628

      “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他沒有精進的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有惡相,是決定不往生。沒有善相,也沒惡相,生前也不是很特殊,這種人“地府不收,安養不攝”,陰間不收,就如生前念佛那種,三輩往生的這里沒有他,他就如“睡眠而去”。所以我們有時給人證明,就根據這些經上的話,不能離開圣言量。離開圣言量按自己的思想辦事,有時就會說錯話?!按巳艘汕槲磾?,生于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愿”,在五百歲中干嘛?他還要修,能生信,能夠發大愿,“方歸凈土”。這就是生于邊地疑城。生邊地疑城,我們還說他生在凈土。所以夏老師說:“邊地我現在要去,還去不了呢?!鄙竭叺兀腿缟澳罘疬@種,三輩往生沒有他,就如睡眠而去。生前也沒有這一些特殊的相。這一點,大家給人證明的時候,所知者都不能按自己的思想辦事??傊吧魑鹦湃暌?,汝意不可信”。老得記著,只能根據圣言量,沒有圣言量,自己的意思就是不能信,可以說絕對是錯。它要不是絕對是錯?佛干嘛告訴你不要信。這錯是錯不完的。只有豁然大悟,就猛一下子揭一層皮,但是也沒完,沒有那么容易。所謂這就是“邊地疑城”的景象。所以現在很多人就都依靠這個,說老實話,生在邊地疑城都給你道喜,都不是容易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樣的都攝受。可見信愿二者實為往生之根本。


      還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在此土和極樂世界之中,它十萬億佛剎,這在五萬億佛剎那地方,有一個懈慢國。生到這一國的人,貪著國土的快樂就滿足,快樂極了,我夠了夠了,而起懈怠驕傲之心,不更前進而生于極樂,所以還要修信、修愿、行大懺悔,懺悔到輪王赦免你的罪,才能出這個邊地疑城,所以稱為懈慢國。懈怠我慢。如《菩薩處胎經》:“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國土),有懈慢界。國土快樂?!昂蟀l意眾生(前前后后過去未來的),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這還沒到邊地,他在中途已經傲慢了,這個罪是現行的,所以它比邊地還差)。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很多人都到懈慢國了)。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他要往生的心不牢固,到這兒就不前進了)?!边@么看來,懈慢國也屬于邊地疑城的一個種類。就是由于這四種智慧。


      “不了佛智”者,曇鸞師《略論》云:“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以“不了佛智”,對于佛的殊勝智慧不明了。一句為總,余四為別。《凈影疏》說:“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凰肌葎e。佛智淵深,余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于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什么叫不思議智?就是佛的智慧淵深、淵廣、深奧,“余不能測”。除佛以外的人,沒有法子去測度。你思是達不到的,所謂名為“不思議智”。佛的智慧非言語所能盡,“不可稱”,用言說是稱不全的,所以就“不可稱智”?!坝谥T法門,知之窮盡”,對于一切法門,窮其根源,盡其所有,沒有不能夠了達的,沒有剩下的,所以名之為“大乘廣智”?!拔环指叱觥保腔酆芨撸瑳]有能比的,所以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唐海東元曉師,就是現在的高麗,朝鮮。當時朝鮮有兩位大德都是凈土宗的,一個元曉、一個憬興,他們都有著作,入了藏。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金喬覺王子),就是朝鮮來的。元曉師就把這四句,配了轉八識成四智這四智?!蹲谝氛f:“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各顯四智?!凰甲h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謂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豢煞Q’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蟪藦V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同小乘。謂游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悉皆平等攝受)。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是故名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皈心原。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為大圓鏡智。此一智中,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是一勝也。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余類,故名‘無倫’。是二勝也。過于‘不思議智’為“最”;逾于‘不可稱智’為‘上’;寬于‘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是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span>


      元曉師這個結合得很好:“不思議智”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我們都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識成智,就成了成所作智。他說這個智,能夠作不可思議的事情,你可以一念稱名,不管多劫的重罪永滅。十念功德就生界外(出乎三界之外叫界外)的殊勝報果。這些事情都不是人所能測的。這樣來度眾生,是成所作的不可思議,所以稱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是妙觀察智。這個智慧能夠觀察不可稱的境界。就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如此,“如夢如幻,非有非無,不落兩邊,離言絕慮”?!胺灿醒哉f,皆無實義”,你思慮是達不到的,絕慮。所以我的〈注經偶頌〉說:“立論唯依圣。得旨在忘情?!蹦阋€論,有個所說,這個論點“唯依圣”。唯獨是要依止圣言量,不是自己獨出新裁。唯獨、完全要依止于圣言量。圣言量是一句一句經上有的話,你把它都抄出來,是不是就能得旨?得旨在于忘情,把“情”忘了,你才能得旨。你在情見之中,有是非、有邪正、有分別、有眾生、有佛,都是情見,你懂不了了!都忘掉。忘情,情見掃光,你才能得旨。不可稱智,就不是追逐言語所能夠稱量的,所以稱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轉意識,意識就是分別。有分別就不可能了解實際情況,分別就是錯,無分別中你妄生分別,根本就錯到底了!你怎么能夠有智慧?就是識。所謂“依智不依識”,你這依識不行,腦子里都是識,要忘情??!所以不思議智就離言絕慮。“大乘廣智”就是平等性智。這個平等性智可以廣度一切眾生,不同小乘(小乘是自了),于無量無邊的眾生,盡未來際,沒有間歇、厭倦與疲厭的時候。為什么?他“游于無我”,在無我中游泳。你看那游泳池里在游泳多么自在,在清波中游泳。清波就是無我?!坝斡跓o我,不但無我,無我也無”,也沒有我,也沒有不我,所以佛是平等攝受,普度眾生。平等性智,冤親平等、善惡平等、邪正平等,一切平等?,F在我們還不平等,看見有些人根器太困難,我沒辦法告饒了,也是沒辦法,確實沒辦法,還是沒有離開眾生。平等普攝,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夠真正做得到,我們起碼應該是心向往焉。所以用這個同體的智力,載運無邊的有情,普皆同至無上菩提,是故叫做“大乘廣智”。都到無上的菩提,而且廣大,廣度一切,這就是平等性智?!盁o等無倫最上勝智”就是大圓鏡智。這個時候才轉了本識,本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方皈心原”,這才真正歸到本心之源。這一切種境(在心內是種,發現為外就是境),一切種、一切境,無不圓照,所以叫做大圓鏡智。這個智慧有五種殊勝:如解脫之身,二乘也能得到這個身,是彼此共同的。大圓鏡智是法身,不是二乘所能共的,所以叫做“無等”。是第一殊勝。如前三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這是菩薩漸漸得到的,一點一點修持,智慧一點點增長。“大圓鏡智,唯佛頓證”,只有佛一個人能證到,而且是頓證,“更無余類”。沒有其他能夠達到這個,所以稱為“無倫”。是第二殊勝。超過了不思議智,是為“最”;又超過了不可稱智,是為上;又寬廣于大乘廣智,稱為“勝”,所以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為三、四、五勝?!盁o等無倫最上勝智”,每個字的涵義都講了,總之,是“大圓鏡智”。


      《會疏》結合到凈土說:“不了佛智者,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為佛智所建。疑是故,為不了佛智。不思議智者,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云不思議智。念佛往生,為不思議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議智。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故名不可稱智。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稱智。大乘廣智者,于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念佛往生,為大乘廣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位分高出,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今此念佛往生,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疑是故,云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鄙现f互相發揮,《凈影疏》簡述其要;《宗要》廣演其義;《會疏》會歸凈宗。


      經說“于此諸智,疑惑不信”。以疑惑心,他不能信了佛的智慧,生了疑惑。疑從四方面來說。以下綜合了曇鸞、元曉、峻諦(日本人),兼取憬興(朝鮮人),這三位都是外國人,外國人的漢文大家讀起來很困難,所以用他的意思,沒用他的原文。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他會懷疑我就念阿彌陀佛,未必能生極樂,能生嗎?他不知道這個不思議智有大威力。其實這種人很多,“我沒有做什么功德,我就念念能行嗎?”這一句名號的功德,非思議所能及,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要是廣說起來,一切萬法無非都是自力他力,總之是信自信他。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出種種法門。怎么能夠以凡夫有礙的情識(你這是情見,沒有離開心意識),有限度、有障礙的,根本就不可能正確的這種情識,來懷疑如來無礙的無上殊勝妙法。你知不知道,一小面鏡子能夠現一萬種相?!扒攴e薪”,堆千年的柴火,一根火柴就能把它燒盡。豈但堆的柴火,那個森林大火?!肮手列囊荒罘Q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第一就破這個,因為他不相信不思議智,覺得這種持名,就懷疑。所以有人說,我只是希望念一句佛,死了之后陰間多個元寶。還有居士說,我就是希望有人死了,我念佛他能得到點好處。他都不能相信,念佛有如是的功德。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他不知道佛智是沒有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說:“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非相形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于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所謂離四過,絕百非。眾生都在四過百非之內。曇鸞師的話:不可稱智是什么呢?說佛的智慧絕稱謂,絕了對待,不是相形、相待的東西,也不可稱量。為什么這么說?“法若是有”,你就有一個“知有”的智慧了?!胺ㄈ羰菬o”,你也要知道這個“無”。對于是有是無,你可以知??墒欠ㄋx于有無。所以“佛就冥諸法”,放下諸法。你這知有的智、知無的智,就沒有對待,它沒有對立面,所以我們絕對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說佛就是知,你不知道佛?!耙圆恢》稹?,說佛是不知,你也不知道佛?!耙卜侵遣恢?,雙非,也不是知,也不是不知,來取佛,也不是知佛?!耙苑欠侵欠遣恢》稹?,也不是知佛。都是四句之內——知、不知,非知、非不知,非非知,非非不知。四句之內就是過,都不正確。離四句再說一句出來,眾生就沒的說了,所以眾生就這么點本事,你那全不對。離了四句就離百非。這個法、這個本體是離開了對待。所以《楞嚴》里最好的話,佛問文殊:“你是文殊嗎?”文殊說:“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是文殊,即二文殊?!蔽艺嫖氖?,沒有什么叫是文殊;如果說是文殊,就倆文殊了。所以說是說非都早已經成了對待?!拔艺嫖氖?,無是文殊”,沒有什么叫是文殊;要是文殊,就兩個文殊了。兩個文殊就成虛妄了,要直截了當。所以智慧是離四句絕百非,絕諸對待,思量所不能及。不可稱,也就是不可說。而智慧不可說,從智慧流現出的念佛法門,其功德也不可說,它產生的作用也不可說。而對于不可稱智所成的念佛法門,你不能生信、懷疑,這就叫做不了不可稱智。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懷疑佛不能實度盡一切眾生,這么多眾生,佛一個人怎么能度得了?也懷疑一切念佛眾生哪里都能夠往生凈土。所以對于阿彌陀佛就起了一個有限度的想法,他說這么多世界的人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裝得下嗎?超情離見的事情,十方的國土都叫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一切,用言說總是表達不清楚。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這個智慧是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欲明佛智,無不運載。大乘廣智要運載一切,都入無余涅槃,所以叫“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沒有限度、沒有邊際,是無量無邊都能度,所以稱為“廣智”,廣大。又一方面,“于諸法門知之窮盡”,對于一切法門,能夠了知到窮其源、盡其有、徹其根本,所以叫做“大乘廣智”?!肮誓軓V契群機,悉皆度脫”。正因為對于一切法門了知甚深,對于眾生也是窮其根、盡其所有。對于某一法能夠適合什么人,度什么人,他的這些劣根性,但眾生本來是佛,各個方面無所不知,所以才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正因為如此,可以無盡無余的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如來大悲大智,于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妙義。有一個比丘尼在前幾十年,死了之后天靈蓋燒不壞,上面顯四個字“心作心是”。這都是祥瑞。我們念佛法門,就是令一切有情,由念佛而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這是念佛法門最巧妙的地方。


      第一義諦說了很多理,凡夫是無從下手,有很多人就以為這個高尚這個對,你們那都膚淺,我要從理入。實際他又是妄生分別,那理你入不了。有的人他自欺,以為我這就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這位老先生歲數太大了,我只是婉轉的給他指了一指,用不上。話是不錯你用不上,這一切環境之中隨時隨地你怎么用?我沒有直說,我用彌勒菩薩的唯識觀,一切都是識所現,還都是凡夫。這個道理是對,都是識,保險吃好的時候你高興,吃那不好的時候你皺眉,這不就是騙了自己了?你這還叫修唯識觀。那只是在理論上,我就聯系聯系實際而已,使不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那都得達到這個境界。


      我們就是要“從有念而入無念”。所以《彌陀要解》有一句話:“從事持達理持”。理持是大家做不到的,事持是人人可以做的,你從事持不知不覺暗合道妙達到了理持。所以阿彌陀佛大悲慈父、大恩大德,這個是最巧妙的方法。我在二十歲時看《金剛經》,自己悟出一個道理來,那就是“無住生心”了,但是凡夫用不上。后來想,只有念佛還是最能行的辦法,又一轉念,可能持咒更好。因為念佛還都有個佛字,就有個佛見,念咒,佛腦袋里也沒有,就這幾個音沒講。這就是“從事持達理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那些自命為高明的人,我們并不舍棄,叫你自己先修著,有說服力。竟嘴說不行,那天下就大亂了,斗爭牢固,我說我的好,說你的不好,跟他們一樣。要以身弘道,不是說要顯什么神通,那又更大的錯誤。只要信心堅定,真正一天天明白了,一天天慈悲了,也就不會放棄念佛法門了,堅決地修下去,這就是給大家作榜樣。不要去跟人家抬杠,自陷入爭論,所謂是非就是越扯越多。首先咱們說對于帶業往生,有些人還在爭論,有人勸我寫論文,我說我不介入,這個扯不清的。只有自己真正堅持信念,我們就是事持,就是有念,但是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殊勝就在這兒。“從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后來我又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話摘了兩句:“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在他文里這是一副對子,而且事理就在這兒。從事持達理持,你凡心就是佛心了,直截了當。比現在這兩句好。所以就能令念佛的眾生都生凈土。這就是“大乘廣智”。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懷疑佛沒有得一切種智。好像就不是這么明顯,對于佛的智慧他測不到,沒有想到能到這樣境界,就以自己的這種思想來看待佛,好像不恭敬佛佛會生氣。就這個話你想想,他對于佛理解不理解?他認為很對,你這個樣子佛要見怪,佛還會嫌臟,要挑干凈,要這要那,要上供等等的,都是對于佛的智慧一點也不理解,甚至對這個名詞也沒有概念。把佛看的也跟平常人一樣,人情世故,喜歡說好的,給我磕頭等等,一切干干凈凈。不知道穢跡金剛,什么臟都只管來,越臟佛越放光,那顯神通很厲害。修穢跡金剛有往生的。有一位姓李的,我見過這個人,他說念穢跡金剛試試,穢跡金剛真來了,嚇得藏桌子底下。你請我來什么事?他說不出來在那發抖,一聲雷就不見了,他嚇死過去了。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所以對于佛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大家不能生信。因此,對于佛這種智慧所流現出來的凈土法門,就沒有產生正信,所以就感受胎生之報。那怎么辦呢?元曉師意,如是佛智,對于這些佛的智慧,眾生是不會理解的,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如何仰信?應如彭二林《起信論》說:“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名得一切種智?!迸矶忠舱f:“一切境界本于一心”,這是一心的顯現?!半x于想念”,是離開想念的?!耙员娚猛姷木辰纭?,這個境界是你妄見、錯見。這就跟科學家的話很類似,物質是眾生的錯覺,你錯誤的去感覺。這一切境界,物質不就是境界嗎?是眾生的妄見,本來是無一物。因為這樣的虛妄所見,就產生了分歧、界限等等的差別。這一些境界是你妄念起而顯現,因為它不稱法性,不符合于法性,因此你對于凈土法門不能覺了。對于符合法性的,就沒有決定的信心?!爸T佛如來離于見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離于見相,所以就無所不通,無所不遍。有所見,就有所局礙?!靶恼鎸嵐?,即是諸法之性”。真實的自心就是諸法的本性,佛由真實心這個自體所顯現的,就能顯一切妄法、照一切妄法。也能顯、也能照,對眾生都能了解。眾生也都是妄,哪里有眾生?沒有眾生,所以無眾生可度,本來是佛。雖然是妄,佛有一切種智,所以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窮、無所不盡,就有大的智用,有無量的方便,能夠隨眾生所應得的解,來給你開示悟入,讓你得到種種的法義。什么是佛神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神通。所以那些禪宗的祖師,那都是佛神通。搬山倒海,那是技末。這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就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


      元曉《宗要》又說:“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比缡撬囊扇舨荒芘懦?,“雖生彼國”,就是用其他的功德生到了極樂世界,只能到達邊地。所謂邊地也是譬喻,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在宮殿之中不能見佛聞法,就叫做邊地。不是佛不叫你聞法,實際自己是“如聾如盲”,聽著跟沒聽著一樣,所以“難聞”。更進一步的是指這個。那些阿羅漢一直跟著佛那么多年,到了最后,佛說《法華》的時候,還五千弟子要退席,不能聽。所以知道眾生多難度,聽不下去了,培養那么久。很多弟子哭,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一直跟著佛,無量無邊的都大解脫、大成就,而這些弟子不知,跟沒看見、沒聽見一樣,無動于衷,不關我事。所以不是真瞎真聾,是如聾如盲。到極樂世界也是這個情況,阿彌陀佛你跟沒看見一樣,以為這事與你無關,你所關心的不是這個事,一定要等幾百年之后,增加你的信愿,懺悔你的疑惑,把疑惑的罪懺悔清楚了,才能得出。


      有人對于上面說的四種智慧,還不能夠完全明解,但是你要能夠自謙,不要我慢、不要驕傲。印《谷響集》的那個人,最近我有兩年不給他回信了,我就看見他露了點驕傲的根。驕慢不行啊,要自謙。如果你能夠自謙,知道自己的心眼實在沒有開,眼也沒開,心也沒開,只有仰信。只有相信佛所說的話是對的,接受佛的話,不能自己出一點兒主意。出主意是最大的我慢,你怎么能自出心裁出主意呢?一切聽佛的,不知道我查書,唯佛所說的為依據,這樣叫仰信。佛說的我就是不敢還價,不懂我就說不懂,但是我仰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你能夠自謙,能夠仰信,雖然不能明白佛這樣的智慧,可以往生彼國,不在邊地上停留?!吧叺卣?,別是一類,非九品攝”。因為他疑惑,不按佛說的辦事,對于佛的智慧沒有深信,因此我慢、疑惑。所以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是最嚴重的。在貪嗔癡外,加一個我慢。要謙下、要斷疑。后來有人把貪嗔癡慢疑,改成貪嗔癡慢嫉,嫉妒的嫉。你要沒有疑了,那第五件事就是嫉妒,如果你還有懷疑,這懷疑比嫉妒還嚴重,那還應該回到貪嗔癡慢疑。所以此論至精至要。凈業行人當三復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


      若有眾生,于此諸智疑惑不信,可是他還相信罪福,修習善本肯念佛,發愿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往生邊地人的情況。所謂這一類人是“信福不信智”,對于福的事情他相信,對于智慧他信不及。“信事而迷理”,事他信了,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因果。理他是迷的,他不懂得,所以墮在疑城。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凈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愿為本,續得往生。


      以上又是一類生邊地行人,對于佛的智他能信,但對于自己不夠相信。與上一類同是信未具足,信他不信自?!稄浲右狻防镎f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這個人雖然知道求佛智等等,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所以還是信不深,不是六信之中。不能信自,信理也就不大行了。于“普遍智”等三種智慧相當于前之四智。前面說的四種智是《魏譯》,這里三種智慧是《唐譯》。這只是譯本的開合不同,文筆有異,實質是一回事?!巴聫V大不思議智”,就是以前的“不可稱智、不思議智”的兩種。“普遍智”相當于“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盁o等智”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的簡稱。于上諸智,能夠知道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能信他佛,但是對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的道理尚有疑情。佛告訴你是心是佛,這個“心”是你自心。所以只信他佛而不信自,你對于是心是佛這句話,不能生正信。


      彭二林大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這一段議論很詳細。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凈土,疾得見佛。若于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愿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蛏鷺O樂凈佛土中?!莿t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手袥Q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span>


      他說:須要了達佛智,乃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個才叫做真信。因為一切智都不離自心。信了佛這些智,這些智是從什么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自心所生?!盁o我,無我所”,智慧之中根本無我,也沒有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識了,不是智。“凡圣一如”,凡也如此,圣人也是如此,都同一智慧。要“全信自心具一切智”,你要信你的自心就具一切智,本來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很難,連圭峰大師對于本來成佛還信不及。他注解《圓覺經》時,說這一句“本來是佛”好一點。對于本來成佛,他禪宗開悟的人,華嚴宗的祖師。所以真正能夠承當、能夠信,非常不容易。自心本來成佛,在自心之外沒有另外一個信佛的心。這句話換種說法,也就沒有一個所信的佛,因為心就是佛,它本來成佛。所以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心,也就是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叭缡腔叵?,是名唯心凈土”。這才是唯心凈土,才真正是唯心,很快能見佛。所以快慢都是從這個地方生,往生的品位也從這分。你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甚至于不能往生。所以我老說不要論功夫,就在這兒,要重見地。這個密宗就是“見修行果”。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才有正行,才有正果。沒有正見,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練?!叭粲谧孕闹T智,猶滯疑情”,對于自心的智慧還存在著疑情,這就難免于心外見佛了。所以禪宗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你去修佛,求那個有形有相的佛,與汝不相似。這個汝是老幾?。窟@個“汝”確實提不起來,可汝的自心了不起,汝的自心就是佛,一切佛從你自心流出。你對于自心滯了疑情,不免就會心外見佛。你不信自心,心外覓佛,所以禪宗老罵,說你們凈土宗是心外求佛。不是我們心外求佛,是有些修凈土的人,心外見佛。不但修凈土的人心外見佛,那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見佛。我這次美國來,我說:學密的人通病,是太執著?!半m修諸善,乘愿往生,不得見佛”。你雖修諸善,乘著愿力,可以往生,但是不得見佛。為什么?“以不契佛智故”。因為沒有契入佛的智慧,雖做了很多功德,可以勉勉強強的往生。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唯一依靠你自心。修行的菩薩,如果能夠了知諸佛和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顯現,皆是唯心知量,就可以得隨順忍。所以見了菩提樹,可以得三種忍——隨順忍、音響忍、無生法忍。“或入初地”,就是初地菩薩?!吧嵘硭偕钕彩澜纾蛏鷺O樂世界凈土中”。所以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有這么大,你要能信,那就可以獲得入初地,或者生極樂世界。所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這個決定的智慧,才能產生這種決定的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才能夠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萬要慎重,不要因為疑惑而失掉大利。都到了極樂世界還不能聞法,那失大利了。所以信他不信自,還是智慧很短淺。既無決定的智,就沒有決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就這么來的??偸仟q猶豫豫的,總是沒有專據,一會高興、一會又發愁,拿不定,自己也沒有準稿子,也沒把握,這就是對于自己信不及。“信愿不堅,依據不?!?,這種人信愿就不堅定,所依據就不專一,可是他能念佛相續。念佛是不可思議功德?!耙阅罘鹆鞍l愿力,仍得往生”,但是在邊地呆著。這就是信他不信自。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39.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 九九综合九九综合| hd日本扒衣党视频播放| 野花官网高清在线观看视频5| 琪琪女色窝窝777777|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selulu|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我要看免费毛片|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91小视频| 欧美粗大猛烈水多18p| 国产精品黄页在线播放免费| 友田真希息与子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91福利免费体验区观看区|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内射老妇BBWX0C0CK| v电影v亚洲v欧美v国产| 色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图片| 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六月丁香婷婷天天在线| AV无码小缝喷白浆在线观看| 男人边吃奶边做弄进去免费视频| 宅男66lu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18videosex性欧美69免费播放|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