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61集
“作事倉卒,敗悔在后”。“倉卒”就是慌張。做事都沒有預計,臨時倉倉促促、忙忙亂亂、慌慌張張,這失敗和悔恨跟著就來了。“為之不諦”,“諦”是審慎。你之所為不審慎、不慎重。“亡其工夫”,你的功夫就滅亡了。“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功夫,修持之功力,就是功德林。一點嗔心之火,就能把整個功德林燒了,過去的功夫就全沒了。所以修道千日,敗道一時。所以要善護己念。
上面講到“云何第一?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結合到觀世音菩薩的反聞,結合到本宗,第一之善就是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法門,“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聲佛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了,六根自端了。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又靈峰大師“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都是佛,耳目口鼻自然端正了,自然身心潔凈,與善相應。而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前品佛說惡苦,折伏眾生,誡令舍惡。本品說善因果,攝受眾生,勸勉精進從善止惡,“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發之惡。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世尊慈悲極了,對于大眾一度一度的開導,下面再進一步勸說勉勵大家。“德本”,根據日本的《會疏》有兩個意思:一者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二者彌陀選擇本愿,攝成果德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實在是兩個意思都有,既然是廣植德本,念佛也兼行六度。如果閉關念佛,那念佛之中自然包括六度,實際是如此。念佛就是利他,天天回向,以此功德愿所有眾生都同生極樂國,這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念佛,身心端正,惡都止了,這不就是很好的戒。忍辱,不與人爭,什么都忘了,什么辱都忍了,就一句佛號。精進,一句接一句。禪定,唯有念佛,就是定。所以“迷時不念,悟時念”,念的時候就是悟,就是大智慧。所以一句佛號,六度具足。但是我們不要因為六度具足,這六度的事都不用再做了,那又不對了。相應才是六度具足。但是其他的因緣恰好能做,我們還是盡力而為。“廣植德本”,“植”就是種植、培養。“道禁”,望西云:“為佛道故,制禁諸惡,謂之道禁。”為修道之所禁,不要去違犯,就是“勿犯道禁”。就是六度的戒度,此指持戒。又特別提出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不是修兩天就不修了。我們所以不成功,就是退緣多。每個人都要注意這一點,要不退。比如汽車要上坡,不開的時候車輪后頭塞個楔。要沒有楔,車就往后走,溜下去就從萬丈懸崖摔下去。所以退起來是可怕的,不能控制的,要有滅頂之災。所以要精進念佛。如果就是怕自己受罪,怕入三惡道,求早點成佛去享福,這樣來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絕對是往生不了的,我給大家做保了!要有慈悲普利眾生的心,為什么要往生?就是要盡早的實現我們廣度眾生的愿望。現在你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嗎?你只能在地球上胡說八道,能做什么好事?只有往生之后,才能分身塵剎說微妙法,普惠真實之利,這才叫“慈心”,要專一去修。
“齋戒”是持八關齋戒。八關齋里有過午不食,那是“齋”。八關齋戒允許受持一天(有人是長期的),這功德很大。這一天要特殊的持戒,不能用廣床大被,所以我都是小木頭床,從來不要廣床大被,好的繡花被,化妝品等等全不能用;電視機、音樂跳舞種種的都不行;除了五戒之外加上幾條。如果能夠這樣“齋戒清凈”,受持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更何況還廣植德本種種的修持,“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如《寶積經》里〈文殊師利授記會〉云:“若有眾生,于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凈心。”《思益經》曰:“若人于凈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人如果在婆娑世界,對于眾生能夠以這樣一彈指的時間發了慈悲心,所得的功德,就超過在極樂世界億百千歲修種種的清凈梵行。《思益經》又說:“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于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我見喜樂國”,就是極樂世界。不但沒有苦惱,連名都沒有,何況其實。而且在極樂世界作功德,沒有什么可奇的,要什么自然就來了。在這個煩惱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種種橫加于你的不合理的事情,并且還教他修這個法——唯說彌陀本愿海,其福為最勝。雖然沒有說時間,但是稱贊在這個世界教他念佛法門,所以大家都應當發這個愿。這不像禪宗、密宗,禪宗、密宗給人家演說確實是很難,不能隨便說,一說錯那就不可挽救。凈土宗只要你老實,錯不到哪兒去,甚至于可以基本上不錯,這一點,膽子要大些。但是也要發大愿,要很用功努力求佛加被,就在力之能及,緣分所到,也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就是如此。《善生經》還說:“彌勒出時,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路也。”彌勒出世的時候,百年受戒,不如在這個世界一天一夜。“我時”是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有五滓、五惡。等彌勒那個時候,大家的福氣很大,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萬四千尺,雖然也是這個地球,但不是這樣了。彌勒成佛時,迦葉從雞足山出來(迦葉沒有般涅槃,等彌勒),禮拜彌勒,諸大弟子就奇怪,怎么來了一個長得像人的小蟲子?因為那時人都高大,迦葉當然比我們大一倍以上了。彌勒告訴:“不可輕慢,這是前一尊傳佛心印的大弟子。”這時候迦葉把佛的袈裟獻給彌勒,彌勒接過袈裟,只能蓋兩個手指頭,要比釋迦牟尼佛大多少。但是彌勒菩薩一展,就合適披上了。這時迦葉涌身虛空現種種神變,般涅槃了,完成任務。以上廣引多經,以證明此土行人于“飲苦食毒,未嘗寧息”之中,仍能齋戒清凈,忍辱精進,故其功德遠勝于他方國土。并說明為什么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勝過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十日十夜,勝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年”。
這就要追究一下,這個地方可能大家又出一個想法,既然這樣,這個世界這么好,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極樂世界呢?望西《無量壽經鈔》說:“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愿凈土。答:如《要集》云:‘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眾事。富貴捨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凈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又據憬興意,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事者,“此修行難成故”。此土修行雖然功德大,就是因為這個修行難成,也難能,難能就可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至于生彼國速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所以我們不要看那個時間,看自己決心,勇猛精進很難。實際說起來,能不能在此土修下去,我看有誰真能在這個世界上一日一夜的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二十四小時,誰能做到?你們也可以想想自己做到了沒有?不妨也下個狠心,去作二十四小時,而且要始終清凈、始終專念、始終專一。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倒曾經在除夕之夜徹夜的不睡,一直修到天亮,然后到夏老師那兒拜年。但一年也就這么一夜,那時有幾年都是這樣,也就是幾夜。但是白天那些時間干什么呢?還是有人來、有人往,還是要準備這些事,哪里是在修行。所以才能抵那“為善百歲”。沒有誰真能做到,大家一個不睡覺就困了、昏沉了,那昏沉還在修嗎?這只是叫你知道一個對比,如果能用功三小時,有時很容易。所以你可以去參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勇猛精進去修,這個事情是很難能的,很難能的就非常可貴。再有,為什么要往生?在極樂世界沒有人不修,聽音樂、游泳、聞香、賞花、喝水、吃飯,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增長善根,無時不在增長,無時不在修。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待下去,雖然是修的效果很高,但是能修的時候很少,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希有的。就是告訴大家,要知道在這兒為善難能可貴,這個功德是非常殊勝,鼓勵大家這樣去修,來求生凈土。
佛做了解釋,“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他自然都有這個福德。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阿羅漢化緣,碰見洞里一個女的說:你是阿羅漢的話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我供養你一個毯子(因為那兩夫婦就有一個毯子,男的出去化緣,毯子就給男的,女的就沒有衣服穿)。等丈夫回來,她說:我要把這個毯子供養他。丈夫說:你瘋了,供養他我也不能出去要飯,咱們不都餓死了。咱們現在這么窮,就因為沒有布施,今天有這個機會再不布施,我們以后怎么辦?沒有機會了。這兩人一商量,好吧,兩個人就在那棟房子的窗戶下面(因為兩人都赤身裸體很不禮貌),從頭上頂出來獻給阿羅漢,阿羅漢接受。這兩個人后來都證阿羅漢。說難能啊!極樂世界有這個機會嗎?要什么有什么,沒有機會作這樣的功德。作這樣功德的只有娑婆世界,大家都很困難,得一點東西很不容易,把這樣的東西肯拿來作供養,所以殊勝者,就在這個地方。他方世界沒有造惡的地方,這個世界“善少惡多”,善事少,惡事多;善人少,惡人多。“飲苦食毒”,喝的就是苦,吃的就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未嘗寧息”,沒有一個時間可以安寧,可以休息。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輒得。
世尊重重誨勉,唯愿大眾奉持經戒。故本段中,先言“授與經法”。諭令受持思惟,如教奉行,后復勸“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吾哀汝等”,如來大慈,哀憫群機,苦口婆心,開示教導。五時說法,以調應諸機,而隨緣度脫。故云“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我苦心的來勸喻你們,教給你們經法,“悉持思之”。你看又有一個“思”字。我現在再三跟大家說,已經說的時間不少了,今天借這個機會,請大家要注意,這是佛在說啊!不光是念,要很好的去想,“悉持思之”。而且“悉奉行之”,教導我這句話要去做。所以“尊卑、男女、眷屬、朋友”,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是男、是女、親眷朋友,“轉相教語”,互相轉告教給他們,自利利他。“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不是一律的不說,也不是一律的去宣傳,要隨緣度脫。而且自己要把這個工作,當作是自己必須做的一件大事,不是自己沒有責任,或根本與我無關。你這個事情做的好,就是任務完成的好;做的不好,就是任務完成的不好;沒有做,你根本沒有完成任務。世尊又勸,要“自相約檢”,要自己約束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管住自己,誰也管不了,真正下了決心,管起來很快。所以是三日不見,刮目相看,就是你不振作,振作起來變化就是很快。“和順義理”,一切言行舉止悉皆和于義而順于理。和于義,動止咸宜,與義相合。順于理,自然中節,和理相順。合情合理,合乎世間的要求,也符合佛法的精神。“歡樂慈孝”,心很高興,皆大歡喜。夏老師的詩:“愿我遇事生歡喜。”所以人要常生歡喜心,要慈孝,“佛視眾生等同一子”,這就是大慈。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誓愿救度,是為大孝。以大悲故,普令離苦。以大慈故,悉令得樂。是乃菩薩之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再者,為能“轉相教語”,必先以四攝,攝受眾生,(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故“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要想不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作如犯。你就是犯了戒,馬上要悔過、懺悔。懺悔不是把它藏起來,夏老師生病之后,見誰都說:我這次生病,就是因為我放逸了,來了好多地方戲,我去看地方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到處對人家講,不是藏伏起來,這根一露就死。植物怕露根,一露根那養花人就培上點土。因此那善根別叫它露了,露出來就死了。這惡根要叫它露,希望它死,不要再作惡了。所以世間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悔”就是改,一個人就是要不斷的改。不是后悔,后悔不但沒用,還是一種消極的行動。一個人就是要不斷的改。要“去惡就善”,止惡行善。“朝聞夕改”,又一個“改”字,說朝聞道,夕死可以。聽見這些道理我要改。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我奉持經,守住戒,如窮人得到了寶貝一樣,諸苦頓息,從此無憂,一生都安樂。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再者,貧者既得珍寶,則命根所系。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所謂這一品的名叫“如貧得寶”,我們聽到經上的這些話,就如窮人得到了一個寶貝。“改往修來”,又是一個“改”字。所以學佛是個改造的過程,要不斷的改造自己,不是老一套。我改的還很不夠,但是我確實改了好幾回了,一次,和以前不一樣;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樣;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還在改。“改往”,過去繼往的都要把它改掉。所以自己守著還是老一套,見解也是老一套,你沒有進步。“改往”,那過去的事改掉了;“修來”,你要修什么?這未來的事,要比以前更光明。“灑心易行”,“灑心”即“洗除心垢”。“君子革心,小人革面”,君子改革的是心,小人改革的是外表。那個不行,要洗心,洗心之后自然行動就不一樣了。“易行”,指變易,就是止惡向善。去邪從正,回小向大,舍偽存真等等。要這樣的話“自然感降,所愿輒得”。自然感應到佛恩的加被,凡所愿求,有愿必滿,都可以得到。所以有愿必滿,這一切事是有條件的,你奉持經戒,如窮人得寶一樣,那就“改往修來,灑心易行”,這才“所愿輒得”,你才是真的。不然怎么表示你是真的。我只想當博士,如果不下苦心念書,那這博士當不了。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所行處”,佛所經行到的地方,佛法流通之處,以及我們現在能看到這些經書,都是佛所行處。“國邑丘聚”,“國”是國家,“邑”是一鄉一邑、鄉里。《周禮》說:四個邑叫做丘。丘是大一點的邑,也是聚居之處。“聚”是聚落。“國邑丘聚”,表佛所行之處所,不管是大的城、鎮、鄉、村,還是小的聚落,無不蒙受佛的教化,故云“靡不蒙化”。“化”是變,教化,人就變了。我們是剛強難化,往往不喜歡這些改,不喜歡這些化,所以要不斷的改,不斷的化。我常說:“學佛是一個改造的過程,要大變活人。”一般要變個活人,是要再投一次胎,那太笨了,我們為什么要必須投胎才變,現在就變好不好,要大變活人。既受佛化,則必感降吉祥。故得“天下和順”乃至“各得其所”。“天下和順”,所謂天下大同,沒有侵略,都是厚往薄來,沒有壓榨。“厚往薄來”,我國給他國物品很多,他國給我的,我要的很少,如果國與國之間都是這樣那多好。這是中國過去的思想,萬邦和睦。“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指風調雨順,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災厲不起”,“災”是天災,“厲”是疫病。現在天下就是災厲、怪病很多,層出不窮。而且地球上的災禍太多了,火山爆發、水災、海嘯、地震、森林大火等等,各種的災患沒有斷過。“災厲不起”,既無上述及水火刀兵等災禍,又無瘟疫流行之厲也。如果佛所行處,佛經所經行之處,要有很多人信奉,不是光在那念經,按佛的這些道理實踐,端正身心,這才是真。你就是一個皮,我是佛教徒,到廟里去念念經,捐點錢,這是個皮子不管事。你真正身和心都端正,那佛所行處,就“國豐民安”,國家富足,生產豐富,人民安樂。“兵戈無用”,“兵戈”喻戰爭。指內無盜賊叛逆,外無他國侵略,就用不著兵戈了。所以秦始皇就把武器鑄出金人十二,武器沒有用了,這都是說兵戈無用了。
“崇德興仁”,崇敬道德,要興仁義。“務修禮讓”,要依乎教,合乎情理,要讓!《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為禮,先人后己是為讓。”又“讓”者退讓,推善于人,自不受也。這個“讓”字很重要,原諒和讓。所以有人結婚請我去講話,我就很強調這個“讓”和“諒”,只要兩個人之間能夠互諒,諒解、原諒,誰都有一個氣頭上,彼此得讓一讓,天下太平。而且要推廣,就像正果法師買碗,結果買個壞的碗,他覺得很高興拿回來。他說:這個壞碗我不買,賣給別人了。何必把好的留下來,把壞的給別人,我買也一樣。這種精神很可貴。不要看是個小事,你就必須要挑,不能要壞的,要得了壞的就很懊喪,不肯讓。所以我們說學佛是一個改造的過程。如果念佛只是想占便宜,得佛保佑,什么都要比別人好,自私自利不是佛教徒。“國無盜賊,無有冤枉”,大家都安居樂業,奉公守法,就沒有盜賊。“無有冤枉”,居官者都是廉明公正,微察秋毫,就沒有錯案。沒有錯案就沒有冤枉,沒有冤枉這事很了不起。“強不凌弱”,恃強凌弱,實為世間災禍之源。“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凌弱小”,稱霸的國家,靠它的武力來欺凌弱國小國。“富者則仗其財富,而榨取貧窮”,這經濟情況,仗其錢多,大魚吃小魚,大公司吞小公司。“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他有權勢,就仗他的權勢來魚肉人民。“為非者,則結成幫匪,以迫害良善”,做壞事的人,結成黑幫(黑社會),非常黑暗、非常殘暴,以眾暴寡,仗勢欺人。吸人脂膏,飽我腸腹,禍國殃民,莫此為甚。佛所行處,“強不凌弱”,是有強的,但他不欺負小,幫助小的。人人“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各個都得到安身、安心之所。有無相通,和平共處,厚往薄來,愿世界和平。佛所行處,悉蒙上益,顯佛慈力,難思難議。所以夏老師的《凈修捷要》,后頭就把這十二句提出來作為愿文。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后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本段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復誡令舍惡修善,奉持經法。“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慈悲憐愍你們,勝過于父母哀念兒子。《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無量劫。父母不平等(有的喜歡老大,不喜歡老二種種),佛常平等。父母惡(不喜歡)不孝,佛愍惡逆(佛對于忤逆一樣是憐愍救度)。父母養色身,佛于內心。故云‘甚于’。”意謂佛以平等大慈,于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所以“勝于父母愛子”。“我于此世作佛”,我在娑婆五濁惡世作佛。“以善攻惡”,佛說善法,來降化眾生那些惡,以消五痛,以滅五燒,令行五善,去五惡,背塵合覺,要拔除有情生死的苦本,“令獲五德”。五德就是五善。“升無為之安”,達到無為之安樂。“無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就不是夢幻泡影了,是究竟。所謂常樂我凈,究竟真常,來獲五德,一步一步的最后能夠入無為法。“吾般泥洹,經道漸滅”。“般泥洹”即般涅槃,譯為入滅、圓寂。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經道漸滅。世尊般涅槃以后,經道要一天一天的滅下去。如《法滅盡經》說《首楞嚴經》先滅,然后一部一部都要滅,最后就剩下這部《無量壽經》。當此之時,“人民諂偽”,“諂”者諂曲,拍馬、吹牛。“偽”者虛偽。人心淫邪狡詐,不老實,“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的惡事。“五燒五痛,久后轉劇”,就更厲害了。指從正法像法而轉末法,痛燒之慘,愈演愈烈。所以佛囑咐彌勒及一切會眾,“汝等轉相教誡”,你們應互相的來教導告誡,于佛的經法,信受奉行,不要違犯道禁,不可破戒。這是佛當時囑咐大眾。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就合掌敬謝,代表大家匯報:“世人惡苦,如是如是”,彌勒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所以能深明本經秘奧,就證明說,世人的惡與所受的苦,如是甚深,就是這樣。“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可是佛這樣慈悲哀愍,于如是至惡之人,全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在本經〈決證極果品〉里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生到極樂世界,或者是應當生,那這些人已經都住于正定之聚了,決定要成佛,不退轉了,那不就度脫了。已生當然如此。當生,就是還沒有生、應當生。那這應當生,咱們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當生啊?當生是表現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真要信愿持名就當生,而且于當前就住于正定聚了,就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不就度脫了。《阿彌陀經》說:“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已經發愿,現在正在發愿,是當發愿,還有以后要發愿往生之人,他們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更廣了,當發愿還在這呢,咱們現在已發了愿,是當發愿,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得度脫。《彌陀要解》說:“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者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這里說的更好:不論是至誠的心,還是散亂的心;你有心念,還是無心念;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但持彌陀名號,或者六方佛名,或者《阿彌陀經》名字,一經于耳(就是一聽),假使千萬劫以后,你究竟還是因為曾經聽過這個名字,而得度脫。所以彌勒說“佛皆慈哀,悉度脫之”。這句話就完全合乎經意了,都度脫了。因為今生、當生,今發愿、已發愿、當發愿都要得解脫,“悉度脫之”。彌勒菩薩末后說:“受佛重誨,不敢違失”。受了佛這樣重要的教和教訓,大家都不敢違反,不敢忘掉。用了“不敢’兩字,就包括是仰信。因為佛之說,有時眾生很難信,但是要仰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既然承認接受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于佛的教導一時還信不了,那最大的方便就是仰信。先信下來再說。有時大家智慧不夠,也應當仰信,能信凈土不容易,信了之后就不能違反,不能忘掉。然后再去念經思惟,佛有加被力、攝受力,你就可以信。因此彌勒大士說,受佛這么重的教誨,“不敢違失”。也有感恩的意思。又彭際清曰:“凈土至善之地。求生凈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凈土法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愿持名,求生凈土。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本品彌顯兩土導師,慈恩無極,加被一切會眾,普令親見極樂依正莊嚴。《嘉祥疏》云:“現土使人欣慕。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又義寂云:“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眾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又耳聞者,不如眼見。是故下加阿彌陀佛威神之力,令此大眾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又欲令見彼國嚴凈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再者,當時會眾親見,不但見者獲益,更為后世聞者證信。令知極樂世界,確實是有,非烏托邦,非是莊生寓言。從信起愿,從愿導行,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悉皆度脫,方顯兩土導師本懷。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凈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本品當機的是兩個人,首先是彌勒,其次是阿難。佛就對阿難說:“若曹”指你們,你們如果想見“無量清凈平等覺”,這個是漢朝譯本的名稱。《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凈平等覺。清凈,指無量清凈佛。平等覺就是佛。“無量”是無上正等正覺,“等”就是平等。所以本經名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無量壽。所以經的名字就很有啟發性,清凈、平等。我們就是不清凈,一點也不平等,種種的分別——好、壞、是、非,邪、正、眾生、佛,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不能平等。所以佛法之特點就是平等,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差別就是眾生。我在天津大哭大笑的時候作了三個偈子,中間就有:“生佛兩泯即是佛,才相對待便成魔。”生佛兩個都沒有了,就是佛;才相對待,有生、有佛的對待,你就成魔了。平等,所以佛號具有極深的意思。“阿彌陀”的涵義,可以翻譯成: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凈、無量清凈平等覺、甘露王、無量光、無等光、無礙光等等很多,可以翻譯出無量的名稱。
你們如果愿意見無量清凈平等覺及大菩薩和阿羅漢(極樂世界沒有阿羅漢,都是菩薩、都是發的大乘心,從他斷惑的水平而說,只證到阿羅漢的這種水平,就成了阿羅漢)等所居的國土。換句話說,你們想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應該起來沖著西邊,當著太陽落的地方,恭敬頂禮去磕頭,一方面頂禮、一方面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要想見佛,就這么做。“西方”,所以有人說何必要專說西方呢?善導大師回答的好:“指方立向,即事而真。”大師說,給眾生指出一個方,立出一個向來,眾生心還不能夠專一,若告佛遍一切處,心就更專不起來了。所以都是面壁朝西等等的,那就是為了讓這個心專趨向一個地方。《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制心到一處,像用凹凸鏡使太陽光聚焦在一點了,就能燒東西。所以“至心一處,指方立向,即事而真”。為“酬愿度生,現在西方”。實際上無量光遍一切處,怎么會專在西方呢,就在咱們這兒,就在你身體里頭,不然佛身上就缺一塊兒。“無礙光”,沒有什么東西能擋得住;“無邊光”,沒有邊,沒說到我皮那就是邊;“無量光”,沒有限量。它無量、無礙、無邊,怎么不透你的身體?所以有人說起心動念,身體里不干凈。佛就是平等,不垢不凈,沒有這些分別,沒有說你臭就不進,遍在任何一切地方。所以“現在西方”,這是指方立向,令眾專一,都是為救度眾生,實際是遍一切處。因此佛告阿難,也要面西合掌、恭敬、禮拜、念佛。欲見佛者,即應念佛。所見之佛,即當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復因兩土如來之加被,故感應道交,當念即見也。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愿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阿難即從座起”,阿難聞悔,于是三業清凈,稱佛名號,頂禮發愿,我今愿意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承事”。“承事”者,師承。“頂禮之間”,就在他頂禮磕頭的時間里頭忽然間看見,所以這都是頓法,突然一現就全現了。“忽見”者,表感應神速。頂禮未畢,即眼見極樂教主,并耳聞十方如來贊嘆彌陀。《會疏》云:“蓋夫土無定相,凈穢因心。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疏語深明心凈土凈之旨。《凈名經》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凈剎。又《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此之發光,非因手足。阿難見佛,只因于歸真之一念。念佛時,是心念佛也。見佛時,是心見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故疏云“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故云:“念佛時即見佛時。”何有余念與時間之間隔耶?所以阿難即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莊嚴麗。“如黃金山”,金色的光明身,像一座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同時聽見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在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會眾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隨其根器,各各能見。“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說四無礙——辭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之妙辯,故云“無礙”;如是贊嘆,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云“無斷”。所以這個事情說是事相,實際是華嚴境界。就是地球上當時在會的兩萬人,都聽到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在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這是最好的證明。證明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瑞象。一部經中三度現瑞是很希有的,一開始說經就現瑞,這等于中間的現瑞,說完又現瑞。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41.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