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59集

    admin    2020-02-22    1526

      當然你心中起了個疑怎么辦?所以這就須要仰信。從仰信開始,相信這是佛說的,佛的大智慧不能有錯。不要相信自己,要破除自己,就是要去掉我,最后就是要無我,現在只是告訴你不要相信自己,實質上要真正做到沒有你自己。佛都是一如的。可是自己的思想、見解,牢不可破,學佛就慢。最不能信的就是自己,要依教去奉行,先仰信之后去做,做了之后就會明白,所以“不敢有疑”。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


      本品廣明“濁世惡苦”。惡者五惡,苦者五痛、五燒。勸令舍惡行善,離苦得樂。《凈影疏》曰:“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于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于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又《嘉祥疏》解釋五惡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端心正意”,就是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又義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義甚深。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余無所求方名“正意”。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不做種種罪惡的事,故云“甚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不為眾惡,是個大的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他土之中善人多,惡人少,很容易勸導,就可以教化了。


      “唯此五惡世間”,五惡具足這樣一個世間,是“最為劇苦”。所以佛也說此世間人是“剛強難化”,非常難以教化,特別的苦。“我今于此作佛”,所以《阿彌陀經》都稱贊,釋迦牟尼佛能在這樣的世界上成佛,了不起。我到這個世界上來成佛,就是為了要度大家,讓大家舍掉五惡,去掉五痛。你作了惡,今生也就要很多的苦惱,最后眾叛親離,受法律的制裁等等,這是五痛。死后更嚴重,要入地獄萬劫千生受苦不盡,這是五燒。五惡者,惡因也。五痛者,花報也。五燒者,果報也。怎么能去五痛、離五燒?先得讓他不作五惡。佛要“降化其意”,所以慎勿信汝意。佛的出現就是要降伏眾生這些意。我們不要說這里面說的惡人沒有我的事,都有份,怎么沒有你的事啊?所以要降化其意。我們這個意是不是能化、能降,就是你學佛能不能深入。不但不五惡,還要反過來,“令持五善,獲其福德”。“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修行五善,這是持五戒,再或者是十善,可以生天。《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凈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現在世,身安無苦。”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如《凈影疏》曰:“后生彌陀,終得涅槃。”現世安樂,身后往生,故云“獲其福德”。下面是“何等為五”,哪五樣呢?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后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后,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第一個就是指著殺惡。所謂五戒:殺、盜、淫、妄、酒。五戒又包括十惡,所以佛的教誡是很全面的。世間諸眾生類,從內心就是想作種種的惡。現在看見國外正在紀念撒旦,很多人已經把一歲多的兒子準備好了要殺,十多個。把兒子殺了,拿這個血來紀念撒旦。在這個集會中,他們可以強奸少女,種種的做些不法的行為。所以眾生種種惡的根性,“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就想要做惡。說“人之初,性本善”,有人這么解釋小孩是錯誤的。說天性,小孩本來是善,沒有的話,有的小孩殘害動物,虐待動物,把蟲子去喂螞蟻,哪兒善呢?“人之初,性本善”,是指著最本,人之初是人之本,人之本是善。“強者伏弱”,持強凌弱,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轉相克賊”,“克”是克制,“賊”是盜賊,賊就是害。互相偷襲,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人亦取雀,這就是互相克賊。“殘害殺傷”,活活的一條生命,殘害!你看螞蟻吃那個槐樹蟲子,槐樹蟲子疼的蹦,蹦下來之后螞蟻咬著不放,這殘害。殺傷,它以為樂,逮著個東西吃,而那個被吃的很苦。“迭相吞噉”,互相你吞我、我吃你。“不知為善”,不知道行善。人現在也是一樣,不過經過廚房就是,也是成天在吞食動物,沒有兩樣。以上諸句,明殺生惡。“不知為善”,乃至“不肯為善”,皆表造惡之過失。“后受殃罰”,以廣為不善,復殺生害命,后受到災殃,受罪責罰,所以在世界上有“窮乞”,貧窮要飯的;“孤獨”,沒有人照養的,孤兒與老人;聾子、瞎子、啞吧、愚癡。“尪”是瘸腿的,“狂”是精神錯亂的。這都因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造成今生這樣子。


      另外有一種,“尊貴”等,表為善之得,彌顯作惡之失。“尊貴、豪富”,地位很尊貴,家里很有錢。“長者”,乃積財具德者之通號。又為年長多財者之稱號。“賢明、智勇、才達”,乃人中賢智之士。有智慧,勇猛精進,才華通達。世間富貴賢智之人,都是由于多生的慈愛和孝順(父慈子孝),“修善積德”所致。“慈”是與人為樂,“孝”字,為什么孝道可貴?因為孝道不是為自己的。你跟愛人好,愛人跟丈夫好,一半為對方,一半為自己;你愛兒女,喜歡兒女你慈悲,一半為兒女,自己也喜歡他,他發愁,你也就苦,但他快樂的時候,你也得到快樂。只有對于父母,只是單純為了父母,這個心是在父母那一邊,不是自己想得到什么好處,所以這個功德非常大。“世間有此目前現事”,上述之因果不虛,乃世間所見之事,有人受罪、有人享福。上舉之“窮乞”乃至“尪狂”乃殃罰中之易見者。而未知“壽終之后”,其苦尤為深劇。“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幽冥”,陰間,所謂冥界。總指三惡道,別指鬼趣與地獄。“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會疏》曰:“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轉生受身’。四生轉變,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四生指胎卵濕化。比方舍麻雀身而得鸚鵡身,就是“改形”。只是改形沒有易道,都是畜生道。又如舍人身而作鳥,則從人道變成畜生道,是為“易道”。眾生輪轉于六道之中。“泥犁”就是地獄。“蜎飛蠕動”,是小飛蟲,小爬蟲,最下等的動物。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況。報輕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先現報后入地獄,故云‘極刑’。”其義謂,作惡受報,先受現世輕報,身后復受重報。如王法中,懲治罪犯,先置獄中,身被枷鎖,受諸劇苦。此喻現身苦報。最后乃處以極刑,斷其生命。“極刑”即喻地獄。地獄之苦,如火焚身。又死后墮入三途,乃有泥犁、禽獸、蜎蠕之屬。地獄尤苦,故云“極刑”。“魂神命精”,“魂神”是指第六識,“命精”,即第八識阿賴耶,乃“去后來先作主人”者。此第八識相似相續,舍命之際,隨重投墮,故云“隨罪趣向”。就隨著你的罪業,而定下一生的趣向之處,依其罪報,投入惡趣。“所受壽命,或長或短”,若陷無間獄中,永劫難出,是名“或長”。或為微菌,則剎那生死。像朝生夕死的小蟲,有時一天要幾生幾死,是稱“或短”。這個都不一定,短也并不是說一下子就解決了,不是,老是這個東西,它老生。所以給釋迦牟尼佛布置精舍的時候,一個阿羅漢就哭了,說前一尊佛修精舍的時候,地上的螞蟻就是螞蟻,現在到釋迦牟尼佛了,它們還當螞蟻。說兩佛之間多長的時間。所以“或長或短”,其中壽命無量差別,皆是宿業所感。善趣以壽長為福,惡趣則以壽長為巨禍。也就是說念《長壽咒》的人,不要對著動物念就這個道理。你念了之后它聽見長壽,對于它是很大的禍患。“相從共生,更相報償”表冤冤相報,無有窮盡。《會疏》曰:“殺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報其怨恨也。”都是因為業力的關系,你跟著我、我跟著你。被殺者為索還命債,必追逐其冤對,同時出現世間方能報償。所以一生的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債務關系,互相討債還債,是故怨家債主“相從共生”。今生人殺其羊,當來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又如貓死為鼠,鼠死為貓。世世同生,討命償債,故云“更相報償”。互相你來回報,你來償命,又因討債之人,往往報復過甚,又結新冤,故無了期。如果“殃惡未盡,終不得離”。所作之殃惡沒有受盡,永不得離,則必輾轉惡趣之中,無有出期,痛不可言。就好像那個肉蟲讓螞蟻咬,它那兒蹦來蹦去,不等吃光、吃死,停止不下來,所以“累劫難出”。多少劫就跟那螞蟻一樣,釋迦牟尼佛又成佛了,它還當。因為你想,它的識神里頭,所見的只是螞蟻,同志都是螞蟻,敵人也是螞蟻,又結了些新債,新債還是螞蟻,是“難得解脫”,不容易解脫。而且就是信了佛,修了佛法,還是難得解脫。所以夏老師聽到凈土法門之后,一人在屋子里呵呵呵的笑,笑了幾天,他笑“我這回可有辦法出來了。”這才真是“生死心切”!大家缺少這個心,生死心不切。不知道生死可怕,也不知道能夠出去是多么重要!所以我說:信不深、愿不切,就是生死之心不切。哪還有那些閑情逸致,要如救頭燃。不光歲數大的人如救頭燃,年青人一樣如救頭燃,你腦袋上著火了,是“痛不可言”,這個痛苦是不可說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看見鳥吃蟲子要出家。就是互相殺,互相吞噉,互相報應,難得出離,痛不可言。這個痛苦,它不是死一回,是老生老死。現在這種科學培養,大量的孵出來,這個生死的次數更多了,挨刀的次數更多了,生死的報應更快了,是“痛不可言”啊!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自然就是這樣。義寂云:“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義同影響(指如影隨身,如響應聲)。然此經多言自然者,為顯因果決定法爾。”又《會疏》曰:“因果必應,故云自然。”自然如是作了五惡,就要受五痛,死后有五燒。“雖不即時暴應”,“暴”乃猛急突然之義。“應”指報應。善人行善,惡人行惡,應受之果報,或不當時立即顯現。但因果不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業惡業都歸在你本身上,一樣也跑不了。于其后世,必受其報,故云“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后。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第二明盜惡。于有主物,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若多若少,不與而取,不給你就拿了,都叫做盜惡。其實我們現在還應當再擴大一點,還不光是物,連這種美名(名譽),都屬于盜。把別人的功勞歸于自己,都是盜;不應該享受的自己享受了,都是盜。盜惡之行,源于三毒。貪欲慳吝,易生盜心。諸惡相資,以成盜過。


      以下從“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后”表貪欲之過。“世間人民不順法度”,都是通論。比方說殺業,我說人人都有份,人人都吃過葷,誰沒有份?所以不要覺得與自己無關。盜業我看也一樣,每個地方都有。“不順”,不符合于法律和制度,不順著這個法度。“奢淫驕縱”,“淫”,古字有“女”字旁,專指男女之事。“奢”是奢侈、過度。淫行無節,過度的貪戀男女之事,故曰“奢淫”。“驕縱”,驕橫、恃己凌人。“縱”,放縱。“任心自恣”,隨著自己這個心,男女同居,不順法度,放情縱欲于享受快樂,不懼罪譴。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等句,這都是擱在盜戒里了。表在位的人利用權勢,巧取豪奪,損人利己,禍國殃民種種惡業。《嘉祥疏》曰:“宰相之宦,縱放臣下,用取萬民賄,枉取人物。”過去做宰相的這樣人,不能選賢舉能,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是為“居上不明”。這就是盜。“在位不正”四字里包括多少壞事,有地位當權,可以行男女關系,接受賄賂,結黨為私種種,都是盜。而且“陷人冤枉”,誣害人,因為自己不正就怕人知道,對知情者就要打擊、陷害。有的人還直言不諱,不能容忍。“損害忠良”,“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良”者善也。如是惡人,嫉妒賢者,不能和平共處,陷害忠良。這就是奸、盜、殺,所以這個罪都不是孤立的,互相牽連這個罪就更大了。“心口各異”,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諛取榮,誹謗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這種居上位的人,說的和行的完全不一樣。不但如此,而且“機偽多端”。憬興云:“機者機關。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偽。”如是機詐偽善,種種不一。所以這些政客,哪一個能例外呢?故云“機偽多端”。“尊卑中外”,如是惡人,無論尊卑上下,不管地位高低,不管本國他國,或者是有內外親疏,一切不顧,都是“更相欺誑”,說假話騙人。這不是妄語戒嗎?破了一個別的跟著都來了,為達到自己盜的目的,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做這些惡。他自己本身是怎么樣呢?“嗔恚愚癡,欲自厚己”,以嗔癡二毒,助長貪心。火氣很大,以為自己很能干,我很有地位、很有本事,有很多權術,我能夠利用他人打擊對方,不知道自己正是最糊涂的人。《會疏》曰:“三惡相資,熾發邪欲。吸引他財,欲積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只想到處去沾些油水,使自己得利益,這是最糊涂的地方。“欲貪多有”,即貪欲、貪惡。《會疏》曰:“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嘈雜奔波,故云欲貪等。”想貪多占有,故云“欲貪多有”。這里就有斗爭,所謂商業之戰(不光打仗是戰),都想把對方打垮、打死,把人家的公司弄破產,我來吞占。所以這里為了利害相爭,損人肥己,就要有勝負。于是大家“結忿成仇”。報仇,甚至使得人家家破人亡。所以“破家亡身,不顧前后”,弄的自己也家破人亡,前因后果都不管。但求爭勝,不惜兩敗俱傷。只圖快意,不畏當來罪報。一切不顧,廣行諸惡。


      “富有慳惜”下表慳吝過。而且這種人他富有,但慳惜成性。不是說我有了錢,盜了很多東西,他“不肯施與”。“施與”即布施。不肯以財物給與他人。“愛保貪重”,就指著一種情愛之欲,貪心很重。于是乎“心勞身苦”,心也很苦,身也很勞累,直至壽命終盡。“如是至竟,無一隨者”,這樣去爭奪,但所得者,只是獨死獨去,沒有一個人跟著你。所以“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你所作善惡之業跟著你。所以“善惡禍福,追命所生”,善就要有福,惡就要有禍。所以有善有惡,一個人就有福有禍,追著你的命根子,就到你所生的地方。至于你所貪戀、所親愛的人,以及你所想占有的東西,一樣也帶不去。那么所生之處,或者是在樂的地方,或者是在苦的地方,都是一場空。“樂處”,三善道;“苦毒”,三惡道。痛苦之極,故云“苦毒”。


      以下指明盜惡。“見善憎謗”,看見人家行善事,生氣毀謗,無敬慕之心,反生憎惡。“不思慕及”,不想跟人家去學習,如是之人則無善念與善行。“常懷盜心”,胸懷之中,常常有偷盜、侵奪之心。我有個熟人,曾經因為宗教信仰而勞養,就有很多年青的女孩子當了扒手,也在那勞動教養。他們坐一塊開會就要談這些情況,那些扒手說:我如果看到別人有一只好的鋼筆,要是沒把它偷過來,這個心里那個難受,就好像我也有支好的鋼筆被別人偷走了一樣,這就是他們的心情。所以不占公家便宜白不占,不貪污白不貪污;接受禮物、贈品,從大到小,從上到下,種種情形都是個盜字。“悕望他利”,本來不是你應有的,就壓榨了別人,從他那得到,于是自己“供給”了自己。唯思損人利己,不義之財,得來容易,任性揮霍,頃刻“消散”。重復盜取,故云“消散復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晉譯華嚴經》講:“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同你一塊生)。二曰同名(這兩個神跟著你)。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如是二神,與人俱生,就稱為俱生神。《藥師經》也說:“有俱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他把你所作的罪、所作的福,都給寫成檔案,交給閻魔王。所以“神明克識”,“識”是記,也就神明都作了記錄。上奏,人間這些善惡都要去上報。所以《五戒經》里講:“三覆八校,一月六奏。”覆就是回復。“三覆”指正月、五月、九月,三個月,向天作匯報。就是這一些記錄,負責這些的神,向主管地球的是四天王天(最低的天)去匯報。“八校”,就是這八個節氣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八天也去匯報。還有六天是六齋日。所以為什么六齋日大家要吃齋呢?因為這六天就是四天王天來檢查人間善惡,聽取匯報的時候。另外一個解釋,就是人有第八識,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存在自己心內這個檔案里頭,這個一點不錯。日本義寂法師云:“所作善惡,非但自識內熏,天神外記。記在二處,安有赦乎?”義寂法師就把這兩個會合起來,既有天神作記錄,又有自己第八識的儲存識(種識),都儲存下來了。這個說法比較好,也符合。唯識不承認,因神明記錄,也是唯識所現。因此皆是識,就都消歸自己了。但都是識,不妨現出兩個神來管這個事。豈但兩個神是你所現,那個閻魔王都是你所現的,所以做壞事就這樣。“神明克識”,都給你作記錄了,“終入惡道”。內外皆記,罪報追隨,你一點壞事也逃不過去,“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又一個“痛不可言”,三惡道里無量無邊的苦惱,多劫都出不來,痛怎么可言。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妷;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于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三明婬惡以及因婬惡而引起之貪嗔等惡。是殺盜淫。“世間人民相因寄生”。此句指眾生由于相互間之業因而出生于世。《會疏》曰:“世界安立,單陽不成,獨陰不育。夫婦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資。凡天地之間,無獨立義。故云‘相因寄生’。”蓋指眾生皆有共業與別業。因彼此有共同之業報,乃于同一時期同一世界而出生。又因別業各各不同。由于彼此個別宿業之緣,或為眷屬,或為仇敵。同生于世,以償宿因。故云“相因寄生”。都是因為共業互相為因,所以兒子就要靠父親撫養,生下來先要有父親。所謂因緣,都是因為這些業緣而生。“壽命幾何”者,百年短暫,無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間,轉瞬即逝。但世人顛倒,不識苦空無常,但求幻妄之樂。如蛾赴火,自焚其身。是以“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心也不正,身也不正。“常懷邪惡”,心里所想都是邪惡之事,不走正路。


      “常念婬妷”,所想的都是婬妷邪事。又婬者,乃十惡之一。婬為枷鎖,縛眾生故;婬為罪源,生諸厄故。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如下引諸經論,皆備言婬欲之患。《沙彌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為僧,豈得更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經云‘婬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又《無量壽經鈔》曰:“夫婬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如大賢云:‘生死牢獄,婬為枷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如《智度論》云:‘婬欲者,雖不惱眾生,系縛心故,立為大罪。’《瑜伽論》云:‘諸愛之中,欲愛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強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種過: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凈似凈故。’”又云:“何耽剎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又《訶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煩滿心中”,《會疏》曰:“婬火內燃,胸熱心狂”也。因為內心充滿了這種欲念,所以“邪態外逸”。婬邪蕩妷之態,流露于外。所做的事情要“費損家財”,家財要耗損。“事為非法”,所做的事不合法度,甚至干犯法律。“所當求者,而不肯為”,不求自立,不務正業,不求出離,不知求福、求慧、求生凈土。


      “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凈影疏》曰:“‘交結聚’下,明造惡過。為婬造作殺盜等事,是其過也。”此下正明由于婬惡而引起殺盜等罪。婬殺是相連的。“交結”者,勾結也。“聚會”,聚集邪眾。結黨成群,這一派和那一派,所謂幫會,互相要斗,連政府有時都管不了。大則國家和國家打起來了。“攻劫殺戮”,打仗,攻城取地,互相殺。“強奪迫脅”,強取,搶過來。“迫脅”,以威力相威脅,讓他把東西給我,強取豪奪,得到些利益。如是廣行殺盜之惡,只為“歸給妻子”,取悅于一婦人,拿回來給老婆孩子,以圖“極身作樂”而已。“極身”者,疲勞其身。得到這些勝利品就放逸、狂歡。這種作法是“眾共憎厭”,大眾沒有不討厭的。例如紐約,現在是晚上九、十點鐘,婦女不敢單獨出門,到處都有這些流氓集團,所以大家是“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于人鬼”,這種罪惡昭著于人鬼。義寂云:“謂顯中作惡者,著于人。隱中作惡者,著于鬼故。”又《會疏》曰:“人謂人間,官吏刑罰。鬼謂鬼神,冥官照見。”“神明記識”,諸天記錄。造惡之人,豈能幸免。于是自然入到三途里去。“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是婬報。婬報有的時候,當然是要欺犯到別人了,就造了更多的罪。如果僅僅來說只在男女二者之間,為什么說這個這么惡呢?他并沒有傷害對方,但是這件事最受傷害是你自己的心。因為這個事,縛住你的心比什么都厲害,所以婬罪就大在這兒。出家人,第一條戒是婬戒。所以世尊說:再有一樣事情像婬這樣難對付的,一切眾生都不能得度了。幸虧只有一樣。人一生只要有一次男女的事,就不能生梵天了,所以想出三界談何容易。如果沒有往生法門,就是沒辦法,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四明妄語之惡。以上三種是身三:殺、盜、婬。又口之四過,亦即十惡中口業之四惡,名為兩舌、惡口、妄言(即妄語)、綺語。《凈影疏》曰:“口之四過,不應法故,通名妄語。”今經明標五惡。故以妄語攝余三者,合名一惡。“兩舌”,就是兩面的,搬弄是非,煽動,常常挑撥離間,屬于兩舌。“惡口”,以惱他之心,惡言相加,令人受惱,讓人聽見就生氣,就叫惡口。“綺語”,有所愛、有所染,就是愛染心所愛聽的話,不是道心所愛聽的。所以廣義說起來,連作一些詩詞種種的都屬于綺語;狹義一點,就是黃色的言論、文章,典型的綺語。“妄言”就是妄語。《智論》曰:“妄語者,不凈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又《大乘義章》曰:“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故知心存欺誑,口出不實之言,即名妄語。又《梵網》云:“不見言見,見言不見。”如是違心不真實之言,而且是最難除的一個戒,妄語戒。妄語本身就是不凈的心,預備騙人來掩蓋真實,說不符合于實際的話,造了口業,這就叫做妄語。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憎”者憎恨,“嫉”者嫉妒。所以古德把“憎嫉善人”至“尊貴自大”等八句安在四種口業之中,其有二釋:⑴《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惡口。‘敗壞賢明’明妄語。‘不孝二親’(《魏譯》作二親)明作惡人造逆。‘朋友無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語。‘尊貴自大’成其惡口。‘謂己有道’成其兩舌。”⑵據望西意:“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乃“兩舌過也”。“不孝二親,輕慢師長”乃“惡口過也”。“朋友無信,難得誠實”乃“妄語過也”。“尊貴自大,謂己有道”乃“綺語過也”。我這引了兩種也不一樣,其實這個很不好安。因為每一種它牽涉的不是一種,四種它都有,我們就不要去詳分。“敗壞賢良”,所謂言不真實,就是妄語、妄言;這里有挑撥離間,就是兩舌;說了傷人的話,讓人煩惱,就是惡口。都是這樣,我們就不要去湊合,哪個是屬于這四種之某一種。“不孝父母,輕慢師長”,這種人,對于好人是要敗壞的,對于父母是不孝的,對于師長是輕慢的,朋友之間是無信的。“難得誠實”,不誠實說瞎話,騙朋友;跟朋友合伙,把朋友的東西獨吞。恐怕這不但是妄言也有奸和盜,所以有好些罪都不是孤立的。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這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他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很自大,說自己已經有道了。而這一方面,如果沒有悟說悟,未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是為破大妄語戒!還不是普通的妄語戒,這是個大妄語戒。所受罪報遠過于其他口業。望西云:“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如南山云:‘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業熏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南山是道宣法師,律宗的祖師。他說這個戒,“人多喜犯”,就是說話不真實。因為妄語這個業是多生積累下來的,“識種尤多”,在你的八識田里種子特別多。因此一隨著塵緣的境界,一來就虛構。“虛構”,俗話說就是瞎編。昨天還有人給我帶話,就是瞎編的,所以可怕,他這多生的妄習。又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后無咎。”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免生過咎。《智度論》說:“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說妄語人口氣臭)。二、善神遠之(善神都躲開很遠),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就像說狼來了一樣,狼真來了也不信)。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真正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約這種人來參加)。五、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作了這個業,是誹謗業)。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轉生人之后),常被誹謗。”可見妄語之惡業,廣生過咎。死墮地獄,慎莫輕忽。


      “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橫行霸道,仗勢欺人,自己作威作福,虛張聲勢。“侵”是侵犯,“易”是輕視。不但瞧不起別人,還侵犯他人的名譽種種的。“欲人畏敬”,希望別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俯首聽命,唯我是從。“不自慚懼”,貢高我慢,不知慚愧,不自戒慎恐懼,也不害怕。這種人是難于教化降伏,常常所懷的是驕縱,我慢。故云“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慢”之罪惡,比于三毒,貪嗔癡慢,均屬思惑。“賴其前世,福德營護”。“營”是保護。上述惡人能橫行一時,皆由前世種的福德保護,但“今世為惡,福德盡滅”。望西云:“今依造惡,宿善滅時,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為痛。”在其福德沒有滅時,還可以繼續作威作福。待其滅完之后,“壽命終盡,諸惡繞歸”,這些罪惡轉來轉去又都回到他身上。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神明將惡人之名與其罪行記錄案冊,就要受報。“殃咎牽引”,《會疏》曰:“無能他人牽我者,唯縛自業,自入惡趣故。”被罪業所牽引是沒法舍離的,只能跟著業報走。“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自入于獄火,銅墻鐵柱、炮烙、油鍋等。“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毀破碎。“神形苦極”,“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苦到極點。“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在這個時候,你再后悔也還來的及嗎?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斗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后,將何及乎!


      “五者”,此第五惡,古有二說:一者如前,明飲酒惡,乃凈影、嘉祥諸師之說。經文云:“耽酒嗜美”。這就說的是五戒,以明酒之過惡。二者、另外有些大德說,這里實際不光說的是五惡,實攝十惡。修十善。如義寂師云:“身業三惡,以為初三。口業四惡,合為第四。意業三惡,合為第五。”這第五段說的是,不貪、不嗔、不癡,說的貪嗔癡。實際這五段說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惡。這兩種說法都對,我們兼取。我們既要大家重視五戒,重視這個酒;也要知道這里不限于酒,這是廣論;里頭很多話是廣泛的談了意業貪嗔癡。再進一步說,兩者乍睹是異,實際沒有矛盾。所以“酒”這個戒很重。因為酒醉易怒容易發脾氣,發酒瘋,是為嗔毒。酒令神昏,喝酒之后,人就糊里糊涂說錯話。飲之過度,甚至不省人事,是為癡毒。所以酒后放縱無德,平常能夠維持的事情,酒后就把持不住,亂性,男女關系有時也因為酒,即是貪惡。可見飲酒一惡,常與三毒并行。又世云:“酒能亂性”,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惡。今經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貪癡二毒。所以飲酒一惡,能生出貪,生出嗔,生出癡。把酒跟貪嗔癡擱在一塊很合適。這就是為什么把酒定的這么重?也正是防患于未然。


      此下廣明第五惡之過患殃咎。“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懶惰。表明心中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茍安自私,不能修身做善事,故云“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對于善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也不愿意做;也不愿意修行,要克制自己,都不打算做一些正當的事業。對于父母的教誨是“違戾反逆”。“違”指違背,“戾”是狠毒背叛之意。“反逆”者忤逆不孝。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故云“譬如冤家,不如無子”。如是惡子,辜負慈恩,故云“負恩”。違背禮義、道義,故云“違義”。“無有報償”。他對于父母之恩,沒有回報,全無報答。“放恣游散”,就放縱自己游樂散漫。“耽酒嗜美”,好酒貪杯,愛食美味。又“耽”者取樂過度。“嗜”者貪而無厭。以上指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這里正式說到酒了,所以這段就是五戒,完全是對的,這個酒字要指出的是佛禁止這五樣事情。但這段又說了十善,同時也廣泛的談了意業上的貪嗔癡。“魯扈”,義寂《述義》曰:“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這種好酒貪杯的人,根本沒有智慧,都是很跋扈。“抵突”,沖突。就是愚狂抵觸,無所了知,無所不作。“不識人情”,不懂得人情。你把這好酒貪杯的錢,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濟救濟窮人好不好,所以“無義無禮”。沒有義氣,沒有禮貌,沒有禮節。“不可諫曉”,這種人勸不好,也不可能讓他明白。謂能判別是非,所行合宜,是為義。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是為禮。違反禮義,故云“無義無禮”。“諫”乃以道正人,即規勸之義。“曉”乃曉諭,以言說教人,叫他明白。


      “六親眷屬”,“六親”有兩種解釋:⑴指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親。⑵指以上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以下三代,兒女、孫兒女、曾孫男女。兩種說法不一樣,但都是至親。“眷屬”,六親以外就是眷屬。“資用”,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等。如是惡子,對于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的必需品,糧食夠不夠,冬天夠不夠燒,衣服夠不夠暖,錢夠不夠花,不能夠替他們擔憂、著想,全然不顧,故云“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于父母之恩,老師和朋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于衷,不去答報。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魏譯》作“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惡業,且未曾作得一件善事。“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善惡”就是果報,“生死”就是輪回。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不但不想別人出生死,自己也不管。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一句話就說明問題。正明癡過,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此即一闡提也。


      “欲害真人”,真人就是羅漢。又《法華疏記》云:“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所以再這種發展下去,那么好酒的人,就不做正當的事,胡作非為,什么事不能做?“斗亂僧眾”,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對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眾,以手段挑撥離間,讓他們不和、斗亂,令廢法事,名為破和合僧。現在很多人喜歡做這些事。


      “愚癡蒙昧”以下,皆正明癡惡出生之痛。“蒙昧”是愚蒙、暗昧、無知。這樣愚癡無知,自己還以為是智慧,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越是自己覺著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又因愚癡,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生所從來”,此生從哪兒來的,亦不知死后向何處去。這可是個切身的問題,不能不想。人不是總想挑個好點兒的地方,挑個好點兒的結果嗎?唯獨這個事怎么不挑一挑呢?這到哪兒去啊?而且不明因果,不信輪回。不知利他,唯圖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沒有仁愛之心,不是和順,唯知自私,而希望長生不老。所以有人聽說練氣功去病延年,跟瘋了一樣在那練,就是想多活,留戀肉體,希望在世間上多喝幾杯。如是之人心愚行劣,雖“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很慈悲的苦口婆心去教訓勸導他,都不肯信,也聽不進,所以對于他一點好處也沒有。“心中閉塞,意不開解”,他是一個滿器,那瓶子里塞滿了瓶塞,你往里頭擱甘露、擱不進。因如是癡人,心中閉塞,雖聞良言,不能領解,堅持已見。此正顯癡毒所招感之苦痛。故《凈影疏》曰:“現有愚癡,暗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蓋謂愚癡覆心,故蒙昧無知,此實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待壽命終時,悔恨和害怕都來了。望西云:“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云交至。”獄火逼身,是為燒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預先修善,至命終時,方始悔恨。“悔之于后”,后頭再悔,為時已晚,“將何及乎”,還來得及嗎?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43.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扒美女内裤摸她的机机|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有人有看片的资源吗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免费看黄色a级片|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app|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8|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 yellow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秋霞午夜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啊~嗯~轻点~啊~用力村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伊人一伊人色综合网| 欧美乱子伦xxxx| 国产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产国语一级特黄aa大片| 91青青草视频| 欧亚专线欧洲s码wm| 国产区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a∨在线乱码免费看|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扒开老师的蕾丝内裤漫画| 免费一级特黄视频| 91精品国产免费| 澡人人澡人澡人人澡天天|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久热这里有精品|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 成年午夜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