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57集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間冤報之事,這些事情相更換的,來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患”是病患、禍患,“害”是毒害。“雖不臨時”,雖不是馬上就表現出來,可是因果不虛,決定不爽。所以就連佛成佛之后,還要示現馬麥、金槍、天足之報。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很長,看到修行的人最后就不受報了,就說因果沒有了,所以佛就示現受報。琉璃王來打釋種的時候,也是一個報應,佛也頭疼了三天,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天旱,沒有東西吃了,后頭有個池子,池水都干了,魚就死了,他們就吃魚。最后有條最大的魚,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個小孩,看魚很大,他還沒吃魚,就拿竹竿敲了魚腦袋三下。結果等到這些人又到印度了,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就變成琉璃國,這條大魚就是國王,領著軍隊來殺。本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這些本族的人就很奇怪,怎么佛不管呢?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他就拿缽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擱在缽里托上三十三天,等戰爭過去之后,大目犍連把缽拿下來一看,全都化成了血水。過不去,佛也頭疼三天,表示果報不虛。佛其實已經無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所以百丈禪師的那一則公案,說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當五百年的野狐。問到百丈,百丈說“不昧因果”,這個野狐身就解脫了。不是墮落在因果,不昧因果,因果還是有因果。所以說法哪有那么容易,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責任非常大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游戲的事情。即造業因,必結惡果,而且結成大怨。報應雖不立即顯現于當時,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于后世。你一定要想明白,決定是如此,你于這一切一切不要那么愛戀去追求,都應當想破,沒有一樣你能跟得上去的。所以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愛欲”,指情愛與貪欲,愛別離,實為生死之本。愛不重不墮娑婆。世人舉體沉溺于愛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轉無窮。“人在愛欲之中”,與這個世界就是相隨如愛別離。所以想得到這個,想貪愛那個,可你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縱使眷屬滿堂,于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就獨自去,沒有誰陪著你來,也沒有誰能代替。“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指苦樂的果報,受苦受樂都是自作自受,都是自己承當,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至親的夫妻兒女,憂心如焚,也很難過,但不能因為他的難過而減少你的難過,不能替你,自己所做的一樣也跑不了。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善惡變化”有兩種解釋:⑴憬興的解釋:“善變化即善趣報,惡變化即惡趣報。”所以善惡變化就指著善惡兩種報應。⑵《會疏》不這么解釋,說:“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后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今生在享福,是善的果,可是所做的業都是壞事,因此來世的報就要變成受罪。現在雖是惡報,在受苦受罪,可是行的都是善事,來生要變為福報。總之,都是如是因、如是果,確實千變萬化。所以造因不同,果就是不同。這一些善惡果報,“追逐所生”,所生之處,果報相隨,只有這些報應跟著你走。至于所去的道路,那是各個不同的。至親的人,甚至于說一個炸彈下來,炸死的人去處也都是不一樣的;也有一樣的,因為大家性質差不多,工作差不多,不能說絕對都不一樣;但是會一樣,更會不一樣。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三途一報歷五千劫,輾轉六趣,何日重逢。再相會就無期了,而且重逢也不認識了,“會見無期”。這是最苦的事情,一轉之間誰跟誰都不認識,所以鍋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這都變了豬、變成牛,皮剝下來打鼓了,肉在那兒燉著來宴賓客,其實都是親屬,再見也不相識。就是這樣提醒我們,不要為了這些,爭那不急之務,這一切都沒用,我愛這個、我愛那個,到了最后,自己走的路誰也不能替你,你愛她,又愛不了,不能盡一點力量。所以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是把一個大悲劇變成大喜劇,這不是死,而是生;不是愛別離、永別離,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有一個人往生了之后,就可以去“輾轉度脫”,把所有親眷都度脫,在極樂世界會見,是真正的大團圓。世間的大團圓是一剎那,馬上就分散了,誰也不認識誰了,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大團圓的開始。道路不同,就相會無期,世人愚癡不知道。所以佛就勸勉,“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為什么不在你們強健時候努力去修善,還等什么!
人生最難得的暇滿之身,我們還都是暇滿之身。“滿”者是沒有殘缺,神經智力體力還都健全,沒有殘,不瞎、不聾,神經也不錯亂,總還有閑暇時間可以修持。這暇滿之身很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凈土難信”,這一切難已經都通過了,所以何不趁強健時突破這一關!大家都要爭取對于往生有把握。尤其臨終,要是善根發動很好用功,佛來接引就很有希望。那哪一位敢說已經有把握決定往生了?這話就不好說了,我自己也不敢說,但是我要爭取到有把握,這才是最急之務。這強健時還不能念,到了有病痛的時候就更不能念了,心力也不夠了。不是說病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知道這個要緊、我去念,不盡然。實際上病中確實是難念,只有趁強健時增加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佛愿里所說的那些條件。第十八愿:所謂“至心信樂,十念必生。”“至心信樂”這四個字,“至心”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心,信和樂到了登峰造極了。我們敢說我們自己是“至心”了嗎?我們是有心了,我們也是信了、也是樂了,但是不能自己就給自己加個封號,說我是至心信樂,我就符合第十八愿,那你得每個字都不能放過。“至”字怎么講?所以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師”,圣人中的登峰造極的圣人,就稱為至圣。皇帝稱為“至尊”。“至心信樂”,哪能這么草草的講講。所以,我們現在何不于強健時去爭取有把握的往生,而去做到至心信樂。把所有一點點的疑都要給它破掉,什么地方不懂那都是疑,當然不是去鉆教海算沙了,去追求名相。現在上海“帶業不能往生”之說大盛,這都是有人造謠興事,所以就是一種邪說。現在我們就是要真正地相信帶業往生,若沒有帶業往生就沒有凈土法門,凈土法門也不可貴了。所謂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國外解決得不夠好。總之就是,大家對于正法很難起正信,對于這一類邪說,大家很容易感興趣,所以下里巴人大家都喝彩,這陽春白雪沒人理。我們就要堅持正法的住世,都要趁強健時努力修善,而念佛是善中之王。
本經〈往生正因〉,讀誦《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句話。所以“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還等什么?年青時不修,還說要等我退休。他不知道,人老體衰,難于精修,如《涅槃經》講:“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渣無復味。壯年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壓,無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佛告訴迦葉說:譬如甘蔗,甘蔗的甜汁都壓出去了造糖,那個渣子沒味。“壯年盛色,亦復如是”,壯年時候的盛色,那個體力也是這樣,就像甘蔗一樣充足。“既被老壓”,老了之后就等于甘蔗被壓成渣子了,就無三種味:⑴出家味。老年不能出家了,老年出家只能當沙彌。有些都是破格,因為嚴格的戒老年人受不了,做不到了,所以正規的老年只能當沙彌。⑵讀誦味。讀經誦經腦力不夠了。人老了之后,十個有八個腦力下降。首先記憶力不行了,還有點理解力,再老連理解力也不行了。⑶坐禪味。坐禪,這一坐總要在兩個小時以后才能夠體會出坐禪的作用,才能夠得到進步。真正盤腿端坐。所以基本功不趁年青時練好,老年人一坐兩個鐘頭也不可能了,那腿都硬了更沒法盤了。所以何不趁強健時努力修善,這就是《涅槃經》的話,等老了之后再來時,時間是有了,可是這三種味就沒有了。說來說去大恩大德的阿彌陀佛,幸虧有凈土法門,不管老少、賢愚都收。所以大家應及時努力,莫要蹉跎。佛還來勸我們,“欲何待乎”,還等什么呢?這話很深刻。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兇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暗,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次段顯嗔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暗”,“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
經義為: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各逞己意,妄加分別。于善惡三世因果之恒規,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惡自不能見”。世間的人看不到果報,所謂三世因果,所以有人就常常這么說,為什么不立即給他現報?有時是不可能的,排不進去,不能今生就給你受報。只有極特殊、極嚴重的情況才能排得進去。張寶善一個氣功師,他跟劉世為說點實話,他的后臺就是個無頭鬼,他到陰間看見過生死薄。劉世為就問他:生死薄有能改變的嗎?他說:有,但是極少。只有特殊的善、特殊的惡,才可以改已排定的程序,但是一般沒有這種力量,也就是原來的不動。所以佛教講宿命,不是宿命論,就是因為它都可以改。但不是特殊的因緣,過去的一筆一筆的因果錯下來,因為是雙方的,我要還債,那個債主要來我才還給他,他不來,我還給誰?所以這個事情很復雜,種種因緣自然排在一起,確實是有,這個自己是不能見的,但它是三世因果。還有很多阿修羅壽命很長,他都記得誰做過什么事,將來他受的果報,因為看不見受報,不信因果。所以現在的人就是不信因果,誰信做好事得好報,做壞事得壞報。貪污財物,不拿白不拿,他不相信這個以后要有果報。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后患無窮。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不顧當來之兇禍。所以“吉兇禍福,競各作之”。又《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為兇,嫁娶等為吉。世人于此二事,競各作之。”蓋吉兇是因,禍福是果。殺生祭祀是兇,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世人皆以嫁娶為吉。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兇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所以吉的事、兇的事、禍的事、福的事,都努力拼命地去做。
“身愚神暗,轉受余教”。《嘉祥疏》曰:“身造惡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暗。”又《凈影疏》曰:“身愚神暗,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這種人身在做惡,所以說他身愚;心沒有去正信,所以說他神暗。故知愚暗,即是癡毒。以愚癡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聽受經法,入于正道。對于外道邪說,反易信奉。故云“轉受余教”。他不信佛教,跑去信外道的邪說,所以真正說起來,眾生能信正教的很少,信邪說的人確實是多。那個張香玉,萬人空巷,現在被捕了。其實她非常落后,非常無知,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應該信。但是現在看恐怕很有常識的人都要信,那就是屬于這一類愿意信邪教的,很容易相信接受。對于正法不能生信,轉受余教。因為現在很多人說是信佛,實際上是糊里糊涂的,那天來了一個女的,是大同煤礦的教師,先教數學,后教語文,最后教政治經濟學,現在好像還很有點地位,打著佛教協會的印子到處跑。她跟我談談,見過上海的鄭頌英,鄭頌英把我的《大經解》送給她,她說看了很有好處。但是她還要搞道教,她說我那個小周天、大周天,是不是都不要?我說:“光這個要,用不著管這些事。”她說有人跟她這么說:你信了佛教,把道教的加上去不就更快嗎?所以這種思想很可憐,她覺得佛教的東西我也來來,道教的東西我也來來,好處我都吸收在一塊了,不更快嗎?勸她的人就這個理由,她也就接受了。我說你這樣的話連佛教徒都不是了,連三皈依都沒有了。所以大家就是“轉受余教”,堅持正信很難,就是善根業力在那兒斗。每個人都要知道,趁現在我們善根占上風的時候,用釋迦牟尼佛的話,因為我們的具體情形還可以補充,就趁著我們現在善根占上風的時候趕緊用功,要“謹防業力發動”,最怕業力發動,要謹防謹防!“轉受余教”,這是最可怕的事,一切障礙之中最可怕是中斷障。把你殺了,這是斷你的壽命;你要是不信了,修持中斷了,這是斷你慧命。所以中斷魔、中斷障是最厲害的。如是顛倒之見(佛教不信反去信邪教,這就是顛倒),相續不絕,以致產生出無窮的顛倒,于是乎就永溺于生死苦海之中。根本正是因為眾生愚癡,生死無常,以癡為本,就是無明為本,所以就說“顛倒相續,無常根本”。在無常生死中,以死為根本。
“蒙冥抵突”,“蒙”是有眼睛而不能見,“冥”表示暗昧無知,“抵”是抵觸,“突”是沖突。義寂解釋說:“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蒙冥抵突什么意思呢?就是“無所了知”,這個人很無知,碰見事就違犯、都不同意。“如小兒夜行”,小兒在夜里頭看不清道路,胡跑。“狂犬妄走”,瘋狗不知道方向。“無所不作”,沒有什么事不敢做的。他愚昧,不明白經中的意思,跟他講也不懂。而且他還抵觸,聽了就沖突,還要批評,對于經法不能信受。于是“心無遠慮”,不顧后世,考慮不到來生這些事情。“各欲快意”,就求眼前痛快,有酒當醉就醉。而且嗔心很重,很容易生氣,就“迷于嗔恚”,在嗔恨心之中使自己迷了。“貪于財色”,一個是嗔,一個財色,貪!所以貪嗔癡三毒,貪財好色。“終無休止”,沒有停止的時候。這種人“哀哉可傷”,是悲哀可傷,佛感嘆!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凈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就是由于祖先愚癡,不懂得道德,沒有人跟他講,“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先人癡頑,后輩無知,事乃必然,所以也怪不得。現在抓的那些犯人,把父母拿去陪斗,父母是最有責任的。“死生之趣,善惡之道”,《凈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識因也。于因于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謂無有是”。要是都不信的話,并且說根本就沒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如果沒人跟他說,他也不相信,佛的話也不聽,聽的時候也抵觸不同意,就認為這一切都沒有,可是自己會看得見。“更相瞻視”,只要好好注意自己會看見,或者父親在哭兒子,或者兒子在哭父親;“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這個哭那個,那個哭這個,死別之時,互相哭泣,無得免者。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一生一死,迭相顧戀”,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生時愈親愛,死時倍苦傷。生死之際,一個死,一個活,互相思慮留戀。存在者,就傷親人之永別,我還存在,可是親人和我永別了,我很悲傷;亡者,就悲自身之長逝,我的身體在這個世間不存在了,我要走了,再也不能同大家相會了。所以這“愛別離苦”,生離死別,互戀難舍,“如刃刺心”,就如同刀子扎在心里一樣。這個必定你能看得見,就是不信也不能免,所以“一生一死,迭相顧戀”。昔日的恩愛,現在都成為憂苦了,愛要別離了。愛也罷,苦也罷,束縛你的身心,如同繩子打了結,讓你出不來,所以說“憂愛結縛”。憂和愛捆起來了,沒有解脫的時候,眾生就是如此。“結”,《大乘義章》說:“煩惱暗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煩惱暗惑”,能夠把行人捆住了,就叫做結。“又能縛心”,把心也捆住了,也叫做結。也能夠結集一切生死。所以“結”字就有兩方面的涵義:⑴就像打上結、栓成扣,跑不開了,這個叫做結。⑵它能結集生死,把多少生死都給集起來了。所以“憂愛結縛”,這些生死,就是由憂和愛結縛起來的,沒有解脫的時候。要知道“思想恩好”,所謂相思,“思”就是互相想戀,彼此有恩,彼此感情很好,是“不離情欲”。所以西方的哲學贊頌愛情,東方不如此,愛情沒有什么神圣的,是不離情欲。情還高超一點,欲就跟動物是一樣的,動物都有欲,所以獸欲,談不到什么神圣。一個人為什么不愛一個歲數很大的賢者?不管是男的女的,必須看上一個年紀相當的美貌男子、或女子,這就是欲,沒有什么理智,也沒有什么尊重。與其說是愛對方,還不如說要滿足自已本身的要求,說穿了就是這么一回事,沒有什么高超。比如有一方殘廢了,他還跟她很好,這里就不是欲了,而且有情。但是要知道,修道的人里,情也是墮落之因。咱們人是情和想各占一半,所以“純想即飛,純情即墮”。“純想”,這個想就是理想那個想字,就離開了情,所以我們說超情離見,要超出這個情。純想即飛,就可以生天;或者善根厚,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再高的話,可以當下成就,飛在佛的心中。所以這個飛,只是表示快速之說,超越空間,不要體會成鳥飛那么飛。墮落也不要體會就掉下去了,不是說地獄都在地心,地獄哪都有,經上說海邊上、樹林里、空中都可以有地獄。所以都是由于情和欲。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實由情欲。而不知“欲為苦本”,“純情即墮”。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計”,一心修道,以求解脫。轉瞬無常到來,壽命終了,至此則徒喚奈何。人命在呼吸間,故云“年壽旋盡”,“旋盡”者,就是轉瞬即盡。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對于這個都看不出,那都是對于道迷惑。所以“道”是一個很深的字。“鬼神重德不重道”,鬼神不是不重道,他不懂得什么是道。德,大家就能懂了,都尊重,所以百神護持。對于道這個字,他不能懂。像牛頭禪師沒有見四祖以前,百鳥銜花、猿猴獻果,尊重他;等他開悟以后就沒有這個事了,鬼神不能測了,不了解。因此,像這種還在情與欲之中的人怎么能夠悟道呢?他對于道只是迷惑。所以“惑道者眾,悟道者少”,能夠懂得道的是非常少。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每個人的心里都有殺業這個毒,這就說到嗔心了,嗔恨之心。所以古人說:“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貪嗔癡,嗔心就是地獄報,癡是畜生報。因為嗔心一來,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世人能夠醒悟的很少,能夠懂得因果的很少,更談不上悟道了,對于正道是迷惑的。所以他心中就是一種殺毒,而這個殺毒,好像我們世間人都有殺毒,世間上吃葷者沒有殺毒啊?這一天殺多少?一個年、一個節殺多少?大家為什么不覺得慘?贊嘆吃活的,贊嘆把魚吃完了魚眼珠還在動。贊嘆南方人吃熗蝦,蝦在桌子上亂蹦,煎了之后往嘴里頭吃,這不都是殺毒嗎?所以耶穌教說上帝造給我們吃的,耶穌教的致命傷就在這兒,它愿意慈悲什么什么也好,它要造出這些東西很有美味,而且它并不痛苦,那我要給上帝磕頭,我也就不吃素了。它真疼!那它就不公平了,為什么造它要這么痛苦給人吃,而且死得這么慘?那個螃蟹在蒸鍋里爬,活活的蒸死、煮死。所以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毒惡世這個“毒”,大家好像覺得我從來沒有殺過什么,但是要仔細想想這口福之禍是很嚴重的,到處去宣傳贊揚,什么活的動物、各種各樣都吃,而且越吃越多,這都是殺。現在又是種種的恐怖主義,就以殺為能事得意,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所以稱為“惡氣冥冥”。“冥冥”就是幽暗,無知。所作皆妄,所做的事都是錯事,所追求的都是妄,因此就“為妄興事,違逆天地”。《嘉祥疏》說:“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如是喜歡殺生種種的任意作惡,所謂“恣意”。一旦惡貫滿盈的時候,“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立時就報應了。按他的宿命本來不是,這要改生死簿了。“頓奪其壽”,就不等世壽終了,頓然的斬斷他的壽命。所以《嘉祥疏》解釋說:“滅壽奪算”。把他壽給滅了。天算如果是七十,就立時奪過來了。所以《凈影疏》曰:“癡故起嗔,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續云“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世人因為愚癡而生了嗔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唯作妄事,沒有真事、正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于是乎種種惡緣自然相隨。大家要知道,這因緣愿力能生善根。壞的方面也是如此,壞的因緣業力也能出罪根。所以就恣意作惡,忘形任性的做壞事。等到惡貫滿盈的時候,果報就顯現了,頓然奪其壽命,墮入三惡道。所受的果報,無有窮盡。最嚴重的地獄,無間地獄,將來宇宙有個大爆炸,一般的地獄就釋放了,可是無間地獄不行,這種人還得換到沒有爆炸的世界去入獄。因此要入了這種獄,就欲出無期,所以就“無有出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后也。
末段普勸,止惡從善,求生極樂。“若曹”,即“汝等”。這是釋迦牟尼佛說大家,“當熟思計”,你們好好的想一想,要“遠離眾惡”,不要覺得無所謂,這一切惡都要遠離。“擇其善者,勤而行之”。一切助人都是善,而善中之王是念佛、弘法,要挑這一些去勤行。要知道“愛欲榮華,不可常保”,自己所愛、所欲要的榮華富貴,安樂享受,是不能夠常保持住的。“皆當別離”,都會和你分手的,都是假的。“無可樂者”,這就是佛大智慧的話。《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云“無可樂者”。就是你現在認為這可樂的東西,也沒有可樂的。實際上真是如此,我常說,看著是很好看,那只不過是一個肥皂泡,五光十色,實際馬上就破了。一般人常會有這種感覺,一個盛會,當席散人空的時候,就覺得有些悲哀,剛才盛會不在了。可是我從小就有這個感覺,盛會正當興高采烈之時,我這種悲哀的心已經出來了,有時還覺得看見自己正在里頭,這是個無可樂者。但是看見別人在那兒狂歡,我就覺得這些人都很苦,尤其現在看到這種音樂,表現狂歡的這種舞蹈,實際也可以說是一種掙扎,一種嘶叫,很苦,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實際說真是,在娑婆世界沒有什么是真實可樂之處,“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精進”,指在正法上進步。世尊正在勸導所有在法會上聽法的大眾,這里最當機的還是以阿難為首的,當時在座地球上的人是兩萬——一萬二千是比丘,七千是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還有天人阿修羅種種的就不知道多少數了,還不光來的大菩薩,實際上也在勸我們,我們今天讀到這段話,也等于聽到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你們要好好思計,“遠離眾惡,勤而行之”,這一切都不可常保,皆是無可樂者,要勤精進啊!你們已經做了和尚、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今天又聽了佛說極樂世界,而且底下還有“禮佛現光”,極樂世界現前。所以在這一會的人都大有因緣,要精進,要在正法上進步,你們應當生到安樂國。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45.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