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56集
“一旦開達(dá)明徹”,“一旦”,指突然有這么一個剎那。為什么不說用功多少天、多少年,或者什么過程,就能到達(dá)這樣一個境界?要這么說就錯了。因?yàn)椤盁o上”,不是一個“行”所能到之處,這是一個行不到處。所以宗門跟教下在這個地方上,教就說如何如何修,宗門就指出是教外別傳,這是一個“行不到處”,是修行達(dá)不到的地方。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把有所得的心除得干干凈凈之后,“方能行至行不到處”,你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既然是個行不到處,故無行程可計(jì)(這個行程就說不出來),也就無期限可言(這個程期當(dāng)然也就不可知了),只有在“無心三昧”之中——這是高峰禪師的話,正當(dāng)開悟的人證入無心三昧的時候,突然間觸著碰著,就好像一下子碰著開關(guān)了,全套自動的生產(chǎn)系統(tǒng),于是全機(jī)就呼嚕都動了。禪宗所謂摸著向上關(guān)捩子(就是電門),剎那際相應(yīng),就能窮極心源,契入理一心。這是凈土宗的話,也就說明凈土的理一心也達(dá)到這樣的高度,破無明了。當(dāng)然四十一品無明破得有深有淺,徹底破無明就是常寂光了。所以“一旦開達(dá)明徹”,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這一天?!伴_”者心開,“達(dá)”者了達(dá),“明”就是明明白白。所以《信心銘》說:“洞然明白。”“徹”就是透徹,徹悟。所悟者就是一旦開達(dá)明徹,是“自然中自然相”,是自然里面的自然之相。如《首楞嚴(yán)經(jīng)》狂人失頭那個譬喻:“狂人迷失本頭,狂走尋覓,是不自然。一旦狂歇,歇即菩提,本頭宛在,何等自然”。狂人看見別人都長了頭,面孔很好看,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臉,怎么我沒有這個頭呢?他就以為丟了頭,成天找頭,就稱為狂人。這狂人就說的是我們,有一天忽然間明白了,我的頭就在這兒,不狂了,好了。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這個最頓!一歇就是菩提。所以開悟是什么?我的頭就在這兒,本來有頭,何等自然,我這狂心歇了,歇就是菩提。還有古德開悟時說:“原來師姑(比丘尼)是女人做的?!彼蛄酥?,就悟了這么一句話。這是自然中自然相。因?yàn)樗屏艘磺蟹▓?zhí)。又如:“早知燈是火,成佛已多時?!边@也是古德說的。但是改兩個字更好,也是古德說的:“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薄俺煞稹本筒蝗纭帮埵臁眱蓚€字。我要早知道燈就是火的話,就用它把柴禾點(diǎn)著做飯,飯?jiān)缇褪炝?。?dāng)然“飯熟”就譬喻的是成佛,都極自然的事情。所以比丘尼就是女人,燈就是火,都是自然中自然之相。還有,沒有悟的人,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初步悟的人,也就是破初關(guān),什么就變了,往往就沒有共同語言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徹悟以后,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所以高峰禪師的話:“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边@個是最高了。這個有好多說法,也是禪宗的說法:“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边@也是悟境。歸來還是那個我,可我的行履之處不是過去了,這也符合實(shí)際情況。再說:“歸來不是舊時人,仍是舊時行履處。”也是悟人?;貋淼倪@個人不是原來那個人了,吃飯穿衣,還是吃飯穿衣,仍是舊時行履處。所以這兩句都成立,但不如高峰的“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這是最高境界。所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一切仍舊,何等自然。這個“仍舊”是多么自然。所以要能知道“深淺”,知道別人的深淺,知道別人話的深淺,這個很不容易。第一個情況,第二個情況,第三個情況,你這里頭分辨得出嗎?再者自然相,即自性本然之實(shí)相。所以一切山水、男女、今時、舊時等等,一一無非實(shí)相正印之所印。當(dāng)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皆是清凈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這個自然它就有根本,是“自然之有根本”?!案尽保褪潜倔w,也就是一切諸法的根本自體,本來的本體。《大日經(jīng)》說:“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北菊弑拘模幢驹粗孕?。又本性,乃固有之性德。所以一切事都是從本體所流現(xiàn),也都同歸于本體。這就是“一旦開達(dá)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它有一個本體。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有”字,至關(guān)重要。如同狂人有本頭,這是“有”。只是仍舊,何等自然?!皼Q定是有”,不從外得。
傅大士,就是給梁武帝講經(jīng)的,揮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寶志公告訴他,大士的《金剛經(jīng)》講完了,他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他的《心王銘》說:“水中鹽味,色里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nèi)居停。面門出入,應(yīng)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逼渲小皼Q定是有”四字,道破諸佛密藏。也就是說人之心王,決定是有,如水中的鹽味,其味確有,但鹽味是什么樣子?長的、方的、圓的、紅的、藍(lán)的、白的,都不可得。所以曹山(曹洞宗的祖師)說:“祗要知有便是。無論當(dāng)煩惱無明之時?!彼赃@個“有”字,萬不可放過。無論當(dāng)煩惱無明之時,祗要知有便是?!坝小弊址浅V匾?!
“自然之有根本”,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者,萬象森羅,體性無二。所以千波皆水,一切波,大波、小波、平靜的波、驚濤駭浪的波,都是水;眾器唯金,都是金子所成的。所以水和金,水就是波的本體,金就是一切金器的本體。自然之中,自有本體,此之本體,就是根本。二者,不由造作,一念頓悟,所以說自然。那這頓悟了之后,了知萬法盡在自心,無有一法在自心之外。頓見真如自性。所以了了見,無可見;無可見,了了見。明心見性這個“見”字怎么講?了了見,清清楚楚地看見了;看見什么?無所見,沒有見著什么;無所見,我沒有見著什么;了了見,清清楚楚地看見了。這就好像有點(diǎn)不像話了,正因?yàn)樗幌裨?,所以它對了。非思想語言文字分別之所能知、之所能表達(dá),若認(rèn)為處處都對了,那都沒有說到。就是你認(rèn)為這個不像話了,想不通的,那倒是對了。這個時候就知道,自心自性就是根本,所以這就知道“自然之有根本”。《凈名經(jīng)》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碑?dāng)時豁然大悟,還得本心。就是自己,就是狂人失頭后沒有丟頭,你并沒有得到一個頭,就是認(rèn)識了。心也是如此,所以“得本心”者,就是明本心。“豁然”就是“一旦開達(dá)明徹”。“還達(dá)本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跟《凈名經(jīng)》一致。又《菩薩戒經(jīng)》說:“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皆成佛道。”足證曹山“祗要知有便是”,這正是佛佛相傳的心印。湛愚老人說:“曹山自比六祖,祗是得此壩柄?!?/span>
“自然光色參回”,“回”者回轉(zhuǎn),周流不息,變化不拘。極樂世界實(shí)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fù)常寂常照。寂而常照,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從事相中顯現(xiàn)出無量妙光、妙色,殊勝的境界之中,顯現(xiàn)出一一光中有種種色,一一色中有種種光,相參相入、相回轉(zhuǎn)、變化不拘,超逾十方,故云“最勝”。經(jīng)中常以寶珠喻自心。《觀經(jīng)》曰:“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各作異相?;?yàn)榻饎偱_;或作真珠網(wǎng);或作雜色云。于十方面,隨意變現(xiàn),施作佛事。”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fù)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鄙现?jīng)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隨意變現(xiàn)。光中有色,色又現(xiàn)相。珠網(wǎng)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顯。又如佛相具好,好中放光,光復(fù)現(xiàn)佛,皆極顯參回之意。至于“施作佛事”與攝取十方念佛眾生,正是“最勝”。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yán),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xiàn)。此正是《往生論》所云極樂三種莊嚴(yán),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即真實(shí)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
“郁單成七寶”。這句話很難懂,要查《古譯》才有法懂,“郁單”是北郁單洲,四大部洲之一。北郁單洲的土地都不要耕種,自然出生很多的糧食,衣食不缺,而且人壽一千歲?!坝魡纬善邔殹保窘?jīng)中采用的是《漢譯》本?!秴亲g》本是“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比缤庇魡沃菽欠N情況,自然出生一切東西一樣,極樂世界凈佛國土自然能出。因?yàn)楸庇魡沃拮匀欢痪湍苌銎邔殹!皺M攬成萬物”,“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指自然于十方虛空中流現(xiàn)萬物。“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如《首楞嚴(yán)經(jīng)》“元是菩提妙凈明體”。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至于極樂,亦復(fù)如是,乃由于彌陀大愿之所成,眾生凈心之所具。故經(jīng)中“國中萬物,嚴(yán)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闭亲匀晦D(zhuǎn)變最勝之所顯。
“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凈,“出”是出現(xiàn)。自心本來具萬德,沒有無明沒有垢污,所以清凈莊嚴(yán),光明微妙,精美潔凈,一切的妙相,就同時并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jīng)云“光色晃曜,盡極嚴(yán)麗”。又云“清凈莊嚴(yán),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shí)無能比者。
“著于無上下,洞達(dá)無邊際”,“著”是顯著之意,是顯著于無上下?!稌琛吩唬骸八C理是平等法,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dá),證入義也?!睋?jù)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謂理體,就是“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dá)從此根本流現(xiàn)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盁o上下”,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就是“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智慧,就顯著了一切平等的實(shí)際。所以《金剛經(jīng)》“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楞嚴(yán)經(jīng)》的觀世音菩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有這些高下、差別之分,就顯著出無上下的本體。“洞達(dá)”,洞然通達(dá)?!盁o邊際”,無有窮盡,是心的照用;“無上下”是心之本體;“洞達(dá)無邊際”是心之慧用。一個是如如理,一個是如如智。所以《會疏》說:“著”就是“明”。這個明字下得好。明就是明心見性的明。所明了顯著的就是一切平等無上下的本體,就是心?!岸础闭撸慈幻靼祝斑_(dá)”者,識心達(dá)本。窮盡心源,洞達(dá)智慧,所照的沒有邊際,不可窮盡,這就是“無邊際”。至于《嘉祥疏》曰:“證果,無有行色上下好丑之異。洞達(dá)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笔枰馑C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智契真諦境,故無邊際。與《會疏》同義。至于《凈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于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dá),無有邊際,故云‘洞達(dá)無邊際’耳?!笔柚^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云無上下。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云無邊際。三說正宜合參。所以一旦開達(dá)明徹之后,“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zhuǎn)變最勝”,越變越殊勝,所以出現(xiàn)七寶,出現(xiàn)萬物,光精明都出來,“善好殊無比”。這個善好沒有能相比的,顯明了無上下的本體,平等之本體,實(shí)際的本體。這個智慧所通達(dá)、所了達(dá)、所照的無有窮盡。以上都是極樂世界大士的境界。
宜各勤精進(jìn),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橫截于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此段以前,所說皆極樂圣眾之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眾,精勤修習(xí),求生極樂之辭。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xiàn)成,本自清凈,能生萬法。悟則頓契本佛,迷則妄淪生死。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論。大眾即知“是心是佛”,當(dāng)即精進(jìn),“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進(jìn)”云云?!案鳌闭?,不僅當(dāng)時在會之人,實(shí)兼指后世一切能聞此法者,各各皆應(yīng)依此慈教,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顯“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
佛勸勉開示在會中的大眾:“宜各勤精進(jìn),努力自求之”。大家都要勤奮、要精進(jìn),要自己努力去求生凈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經(jīng)中〈至心精進(jìn)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進(jìn)不止,會當(dāng)克果?!彼哉f“必得超絕去”。經(jīng)中“自求”之“自”字,至為緊要。經(jīng)云:“汝自當(dāng)知”、“汝應(yīng)自攝”,均與此同旨。《會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眱糇陔m為他力法門,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jìn),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決無往生之理。故佛訓(xùn)勉,“努力自求之”。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努力自求,則“必得超絕去”。“超”者,超脫?!敖^”者,滅盡、斷棄。故“超絕”者,指超脫輪回,斷除生死也?!稌琛吩唬骸耙粫r頓超三界,斷絕曠劫系業(yè),故云超絕,亦絕則超也?!狈蚴シ仓怯蓿牌啡f類,各各皆得超絕去者,全賴彌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從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得往生者,依彌陀本愿加威,不更墮三惡道,故云“惡道自閉塞”。皆登不退,直至成佛,故云“橫截于五趣”,你就橫著截斷于五趣。我們都說六趣,為什么這兒又說五趣呢?因?yàn)榘研蘖_打散了。修羅:有天修羅、人修羅、畜修羅、鬼修羅,把他分到這些里去,就剩五趣。“五趣”,三惡趣及人天二趣。因?yàn)槿颂煲苍谛迱海珱]有三惡道那么惡,三惡道是純惡,人天是雜惡。人天跟三惡道比是善道,但是人天要跟極樂世界比,人天也很苦,也稱為惡道,所以惡趣包括人天。“橫截”,就不是次第斷,一下子把五種惡趣的路都斷了。到了極樂世界,更不會因罪業(yè)再墮在五種惡趣之中了。連天道也稱為惡趣。別的宗教以升天為究竟的果實(shí),佛教把升天看成是入了惡趣,這就是佛教不同之處,殊勝之處。橫截于五趣,惡道自然就閉塞了,惡道之路不通了。
“無極之勝道”,到了極樂世界,這是無有極。因?yàn)檫@是漢朝翻譯的,所以有些字句,跟道教的字句是一樣。無極、太極,這是道教的語言,沒有關(guān)系,我們可以借用,像無為還是用了,這個沒有局限的。這個殊勝之道,指著凈土法門?!盁o極”者,《會疏》說:“凡夫生彼,速升果地,故云無極?!币苑卜蛩俚枪唬繕O方便,不可窮極,稱為無極?!段鹤g》作“無窮極”。《凈影疏》說:“昇道無極,彰其所得。得道深廣,故無窮極。”以果位之德深廣難思,故云“無極”。至于《嘉祥疏》則云:“去者既多,故云無窮極?!眲t以往生之人無量為無極。三疏合參,真顯無極。蓋往生之人,眾多無極;得果之速,方便無極;果地勝德,深廣無極??梢姀浲佣鞯?,究竟無極,故曰“無極之勝道”。
“易往而無人”,容易去,但是大家信心不夠,去的人很少?!秲粲笆琛吩唬骸靶抟蚣慈?,名為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無人?!薄盁o人”者,是極其少也。從十方世界諸往生者而言,確實(shí)無極??墒窍裨蹅冩镀攀澜鐏碚f,要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生命,一滴水有多少蟲子,但能信愿往生之人,當(dāng)然始終不斷,時有所聞念佛往生的。但是十一億人口,少得很,因此說“無人”。很容易往生,但是沒有什么人,不是一個都沒有,和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來比,這個人,可以忽略不計(jì)那么的少。
“其國不逆違”,極樂世界沒有要拒絕誰去,是“自然所牽隨”。都是自然得果。自然修這個因,就得這個果。又凈影曰:“其國不逆,彰前‘易往’。自然所牽,彰前‘無人’。娑婆眾生,久習(xí)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疏謂極樂于諸往生者,毫無違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煩惱蓋覆纏縛之中,自然受其牽縛,不生厭離,焉能往生,故云“無人”。所以大家應(yīng)當(dāng)“捐志若虛空”,“捐”是放棄,把世間的所謂志向都放棄。厭離心切,于世無求。心懷空寂,凈無垢染,心如虛空,故云“捐志若虛空”,亦即萬緣放下。“道德”者,正法名為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勤行求道德”,要修道,更要得道,亦即一念單提。“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世間人無有真長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長生。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人人都是壽命無量,無有眾苦,而且都受大乘法樂,永遠(yuǎn)沒有退轉(zhuǎn)。見佛聞法,隨意修習(xí),直至成佛。故云“壽樂無有極”。彼土名為極樂、安樂、安養(yǎng),彼佛名為無量壽、無量光。勝妙如是,理應(yīng)欣求。娑婆穢土,實(shí)應(yīng)厭離,何更執(zhí)著貪戀世間的事情,譊譊而憂無常?!白D譊”就是吵吵鬧鬧,此指爭競喧鬧之態(tài)。世人貪戀所有,咸欲常保,而實(shí)無常,故以為憂。所以吵吵鬧鬧的,在這無常里頭煩惱憂愁,但是憂愁也無濟(jì)于事。這就是世尊面向世間的一切眾生來勸導(dǎo)。
勸諭策進(jìn)第三十三
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凈定安樂,令眾欣慕,發(fā)愿求生。最后勸說“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所以這一品就是“勸諭策進(jìn)”?!皠瘛笔莿窀娲蠹?,“諭”是教育大家,要鞭策大家去進(jìn)步?!安哌M(jìn)”,要促成你的進(jìn)步。全品都是說娑婆穢惡,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yè),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佛愛眾生都勝于愛子,所以苦口婆心來勸導(dǎo),止惡行善,精進(jìn)行道,求生安樂。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wù)。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wù),以自給濟(jì)。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wù)”,這一句話就把全品的內(nèi)容都概括了。世上的人都在那兒爭些無關(guān)緊要的俗事,爭那不急之務(wù),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東西,拼命咬牙切齒地、竭盡一切精力地在那兒求,世間上就沒有人能免的。對于本身急迫的大事,無人過問。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
“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劇”就是很甚、很厲害。本經(jīng)〈濁世惡苦品〉說:“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敝挥性蹅冞@五惡世間的人,是最為大苦。又說:“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睈菏且?,苦是果。因?yàn)闅⒈I淫妄酒,是為劇惡。世間人所做的就是這一切,所以造惡因感受惡果,將來所受的是五痛,來生所受的是五燒,就像人在大火之中活燒,所以受極苦之報。眾生就在這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wù)”。“營”是經(jīng)營,“務(wù)”,就是事務(wù)。要勤勞其身來養(yǎng)活自己,要經(jīng)營一些事,“以自給濟(jì)”。這就是世間人的情況,總的說起來就是如此,都在爭那不急之務(wù),在這種劇惡極苦之中(從因上說,這是非常之惡了),所受苦報如火燒身之極苦,在這當(dāng)中勤勞其身,就是身體成天在這忙,在那做事,奔這奔那?!耙宰越o濟(jì)”,要求能自給自足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以度此生。“給”是供給,自給自足?!皾?jì)”是救度。
“共爭不急之務(wù)”,如《會疏》說:“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wù)。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而后卻出干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凈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然諸人緩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經(jīng)營。大命將盡,雖悔何益。”意為:“物有本末,事有緩急”,東西有本有末,事情也有緩有急。所以我常說,我們要知道事情都有輕重緩急,哪些事情都須要人做,但要能夠分辨得出輕重緩急,哪個是迫切應(yīng)該先做的。你把不須要的事先做了,重要的必須要做的事耽誤了,這種人將來必定失敗,不會成功的。所謂“輕重緩急”很重要!譬如:一個人進(jìn)了一個大城市,所謂第一件事情得找個住處。你不能把東西都帶著扛著去聯(lián)系工作,回頭沒地方住也苦惱。這是你的急務(wù),先安頓住宿之處(古代叫下處),等到天黑了,你就有住的地方,不著急了。所以人生的急務(wù)就跟這是一樣。先要找下處什么意思呢?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就是你要修凈土。到了天黑有地方住,就是大限到來,人早晚有這一天。有個住的地方,就是生在蓮花之中,不會落到三惡道。這個重要不重要?“然諸人緩于火急之事”,世間人對于已經(jīng)是燃頭之急,頭發(fā)都著火了,這樣的事兒,在那從容不過問。而走不急的經(jīng)營,專干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把那不重要的事,都看作是最重要的在那忙。而“大命將盡”,有一天命終了,就把自己重要的事情耽誤了,雖然后悔也來不及了?,F(xiàn)在我是非常有體會,這個時間就是太快了,就算再給我一個七十八,也只是一剎那,奇快奇快!因?yàn)樵嚼暇驮街肋@個快。所以這一段就是對我們的教育,聽經(jīng)就要如身臨其境,就等于自己參加了當(dāng)年的大會,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對我們說法,再給我們“勸諭策進(jìn)”!要這樣才聽的親切,才能夠有觸動,才能有大的震動變化。而世人就不然了,他不知道重要的事,只知道忙生活,所以“勤身營務(wù),以自給濟(jì)”,以為這是可以常保的。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指蕓蕓世人之種種類類。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沒有例外,都是“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積慮,憂念重重。所以累念積慮,就是苦心積慮,老在發(fā)愁,老在那兒經(jīng)營考慮,今天多賺,明天能否再多賺一點(diǎn),如何能夠把對方打敗,超過他、勝過他,把他那個買賣我搶過來?!袄勰罘e慮,為心走使”。義寂師曰:“累念于既往,積慮于未至,故云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qū)役,嘈雜奔波,故云為心走使。”意謂思憶過去是“累念”,憂慮未來名“積慮”。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所以處心積慮,就是心在那兒想。本來一般人就講,當(dāng)然是我心里想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智者就不是這么看。你就成了這個妄心、欲念心的奴隸了,欲望的心想到哪兒,你就奔到哪兒。它要你今天到哪去作惡,你就往那奔走(使是使喚),就為這貪欲的心,為它奔走,給它服務(wù),聽它的使喚,這個叫“為心走使”。所以處處都提醒我們。一般人都覺得我為我的心去工作,正是為了自己,不知道這個不是你自己,所以這一點(diǎn),我們在這些地方要常常能夠深思。所以“為心走使”,是為欲望,這個心是賊。我們“認(rèn)賊作子”,它奪了權(quán),讓真心靠邊站了,它在那兒發(fā)號施令,你為它奔走,為它服務(wù),它不是你自己,所謂認(rèn)賊作子,這個是賊。但世人不知道,不管你是尊卑、貧富、男女、老少種種沒有一個例外,成天心里在那兒苦思苦慮,整日身體在那兒奔波勞碌。
“無田憂田”直至“憂苦萬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積慮”之詳演?!疤铩闭咛锏亍!罢闭呒艺!熬鞂佟闭?,家屬、親屬、傭仆等?!柏斘铩?,家財產(chǎn)業(yè)等資生之器物。以上皆所憂之境。無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懼其無。亦復(fù)同憂。欲海難填,患得患失,故云“有無同憂”。所以沒有田的人,就發(fā)愁想有田;沒有房子的人,在那兒憂慮想得到房子;以至眷屬財物等等這些東西,時時想有。妙就在這兒,是“有無同憂”,本來是沒有,就發(fā)愁想有。但是這個事并沒有完,不是你有了就解決問題不憂了,有了同樣還是憂。就像你已有一個電視機(jī),見街坊有兩個電視機(jī),我就想要。有一個還嫌少一個,“思欲齊等”,就想跟鄰居一樣,我也愿意比他好。而且越比越高,欲望無止境,故永有不如他人之憂也。
“適小具有”,適者,就是碰巧。等到稍稍有了一些,湊巧運(yùn)氣不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dá)到的),有了之后不就解決問題了?!坝謶n非常”,又在那兒發(fā)愁,萬一要沒有了怎么辦?所以“有無同憂”。“非?!闭撸褪撬鸨I賊、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八稹?,指水火之災(zāi)。如地震、火山爆發(fā)、洪水、龍卷風(fēng)等等災(zāi)難。“盜賊”,指搶奪與偷竊之禍??植乐髁x,黑社會?!霸辜摇?,不止這一生,多少生與我結(jié)怨之人?!皞鳌?,指我欠債未還之人。以上種種,皆可突生非常之禍。如火能焚燒,水能漂沒,強(qiáng)盜能搶奪,賊能偷竊,怨家報仇,債主索欠。甚至俄頃之間,全非我有,舊日財富,蕩然無余,要碰上水火刀兵這些事,有的東西馬上就“消散磨滅”,化為灰燼了。
可是“心慳意固”,心是很慳吝?!耙夤獭?,很頑固、舍不得。沒有一樣能夠縱舍,“無能縱舍”,給人家,都舍掉,不要了,放棄了。對于這一切,在你有生命的時候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為它害怕,怕它沒有,都是如此。到底怎么樣?人都有個命終,在你命終的時候都得舍,全部都得舍,沒有任何一樣?xùn)|西,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著你的,所以在命終的時候,一切所愛的眷屬、財寶,都是舍離,“獨(dú)去獨(dú)來,無能隨往”。“至愛之人”,這感情最好的人,你死我也死、殉情,可以同時死,但是不能同處去。你要到哪里去,是由于你的業(yè)力因緣而決定的,不是你的主觀能決定的。這兩個人同時死,死了之后所到的地方,那千差萬別了。所以這一點(diǎn)要知道,有的人就愚蠢,以為這兩個人就這么一塊兒死了,將來一定是在一起了,這個報是千差萬別。你可以自己來選定同時間死,但是所到的去處不由你做主,所以可以同時死,不能同處去。業(yè)因不同,果報就不同,那么去處當(dāng)然各個就不同了。所以“莫誰隨者”,你選定跟他一塊死,所以古時候皇帝讓多少人殉葬,能有這些人給他殉葬,給他服務(wù)嗎?當(dāng)然讓她們殉葬是可以,但要達(dá)到他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是更增加了他的罪業(yè)。他不定跑到什么地方去當(dāng)牛當(dāng)馬,甚至于入地獄去了。覺得這些人能夠替他分擔(dān),那不可能,所以命終棄捐,就莫誰隨者?!叭f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這種情況是“貧富同然”。都帶不走,你闊人,多也帶不走;窮人少,少也帶不走。同一樣的“憂苦萬端”,這種憂苦是說不能盡,憂苦無盡,所以說是“萬端”。這是下面一段了,在這劇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覺悟。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dāng)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后世轉(zhuǎn)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yīng)急想破。
說世間的人,“父子”當(dāng)然也包括母子,“兄弟”當(dāng)然包括姊妹。“敬愛”,指恭敬與慈愛?!胺驄D、親屬”,這一些親眷,應(yīng)當(dāng)互相恭敬、互相愛重,應(yīng)當(dāng)互相照顧、體貼關(guān)心,同時還是要恭敬。“無相憎嫉”,“憎嫉”,指憎惡與嫉妒。還有特殊的一點(diǎn),有的人,對別人成功的事情還不嫉妒,對于自己的親戚要是誰勝過了自己,就特別嫉妒。所以兄弟之中有時候也是如此,誰要勝過了自己,他嫉妒。這就不對。佛告訴我們“當(dāng)相敬愛”,所以夫婦之間也是應(yīng)當(dāng)一個“敬”字很重要,敬才能持之長久,不光是愛。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嫉妒,應(yīng)多互相幫助。“有無相通”,相通指財物,有人有、有人沒有,應(yīng)該相通。有的人,可以給沒有的人?!盁o得貪惜”,不要貪戀舍不得,就是要幫助人,所以要布施,能夠讓人家得到利益?!把陨:汀保哉Z和臉色?!吧?,俗話說臉色,看著很和氣。親屬之間都應(yīng)該如此,有無相通,互相幫助,言語、容色都是很和藹?!澳噙`戾”,不要彼此抵觸、鬧意見。兇和戾指兇狠,表現(xiàn)出狠毒。
“或時心諍”,“或時”,指某一個時候。某一個時候心里頭生氣了,彼此之間有所斗爭,于是就恚怒,脾氣上來發(fā)怒了,這就表示不和了。“恚怒”,嗔恚忿怒,乃三毒之一。一時脾氣有所發(fā)作,造成小恨。在這一生只是一個小的開始,互相爭吵傷害了對方,雖然只是個小事,但冤冤相報,沒有停止的時候。怨憎常會,互相殺害,到了后世愈演愈烈,互相殺害,“后世轉(zhuǎn)劇,至成大怨”。都是要受報的,而且這個報都是超過他應(yīng)有的。本來是要賬的,沒有一個不要過分的,所以這個事情不能了就在這兒。因?yàn)樗芎荻?,絕不會因?yàn)槟阍?jīng)打過我三棍子,我就打回你三棍子要回了賬,他要打你三十棍子才出氣。那么你這二十七棍子就是不應(yīng)該受的,因此本來是欠債的,就變成債權(quán)人了,你又有二十七棍子的債權(quán),將來可以跟他要。等你要的時候,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了,你給他三刀,于是乎你又變成欠賬的了。這就互相越來越厲害……,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jié),就是這個道理。有神通的人看見武則天和那個皇后,皇后因?yàn)樗赖奶珣K就發(fā)了愿,愿我生生世世當(dāng)貓,要把武則天——老鼠活活咬死。因此就如了她的愿,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后,武則天又變成債權(quán)人,她又咬她。所以有人說這倆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個沒完呢。這就是“后世轉(zhuǎn)劇,至成大怨”。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46.html
轉(zhuǎn)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guān)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