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55集

    admin    2020-02-22    1523

      《探玄記》說:“生我福故,名福田。”能夠給我生出福報來,叫做福田。《優婆塞戒經》指明三種福田:⑴報恩福田。我們要報父母師長的恩,這里可以種福。⑵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供養三寶可以得福報。⑶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你對他們布施,給他們謀福利,這也是福田。今經說“最勝福田”,表諸菩薩于種種福田之中,能夠給眾生生出最殊勝的福報,所以這是最殊勝的田。因為這些菩薩有殊勝的功德,所以他給的果實是最殊勝的。《凈影疏》云:“能生物善,名勝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于“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就含有文殊菩薩的名號。文殊就是文殊師利。文殊可譯為勝、妙,又號為妙吉祥第一;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等。所以“勝妙吉祥”,也是文殊菩薩的名號。文殊表根本智,是七佛之師,所以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所以就是明燈,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赫”是光明,“奕”是茂盛、強勝的形容。比方火焰,很明亮、很有威勢,這是赫奕。“雄猛”,《法華經》就稱:“大雄猛世尊。”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無所怯畏,勇猛精進,所以是雄猛。“無畏”,修四無畏,于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而且《大乘義章》說:“化心不怯,名為無畏。”化度眾生的心,永遠不怯懦,叫做無畏。“身色相好”,“相好”就是卅二相、八十隨形好。實際這是指應化身。真正到報身的話,無量的相、無量的好,我們的眼睛就辨別不了了。所以“赫奕”者,表菩薩的光明殊勝,“歡喜”表菩薩內心很自在,形容也和悅。“雄猛無畏”表現菩薩的實德,勇猛精進,說法度生沒有怯懦、沒有畏懼。并且顯出儀容是威神無比,大雄不怯。“功德辯才,具足莊嚴”。表菩薩具種種其他的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此諸菩薩具足了這些功德,就具足了莊嚴,超逾一切世間。這就是贊嘆極樂世界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


      常為諸佛所共稱贊。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常為諸佛所共稱贊”。“諸佛”,十方的佛,都證明他們的功德,贊嘆這些大士。“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所謂六度(六波羅蜜)也包括萬行。對于六度萬行種種的都徹底達到了究竟圓滿。雖然究竟了種種的諸波羅蜜,可是安住于不生不滅的三摩地。“不生不滅”就是寂定,寂滅的寂。如《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維摩經》說:“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所以不生不滅就離開生滅了。小乘依有余涅槃的道理而觀不生不滅,偏于空。二乘是離開相,要破相而說空。大乘就從空入假,于有為——他雖然是有為,在作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種種波羅蜜,有修有為的事相上,而顯示出本來無生無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要撥開了相去見真,顯相的時候就是空,相就是道;即事,事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所以“終日度生,終日無度”,這些菩薩。在不生不滅三摩地之中,而廣修種種諸波羅蜜,廣修種種萬行。


      “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最近我們看了一本書里,是臺灣一位老和尚的對話。這個老和尚入定,能一入四十天,他的基本功就是入定和念佛,教理不很深,禪宗領略的也不深,但是定功很深。有人問他一個問題,說:我們是不是要像老和尚這樣成天在打坐啊?因為他都是有真實修持,所以直起直用,雖然不是很會禪,可是他這句話回答的就是自己的本地風光,并沒有想安排一句話來回答你,我這句話要有禪機,要是這樣的話,那禪宗的早就應該吃棒子。老和尚回答說:“我聽了你說話,才知道我是在打坐。”所以在人家問他這句話之前,他并不知道他在打坐,可是他是在打坐。所以這不就是“終日打坐,終日無坐”。他不知道他打坐,你問了之后,才知道我是在打坐。所以過去有一個禪宗公案,記得不大清了。大概是藥山禪師,在石頭禪師那里坐著,石頭走過去問他:“你在做什么?”他回了一句話:“圣諦亦不為。”就是圣諦我也不作。石頭又問:“你是在閑坐嗎?”藥山回答說:“閑坐就是為。”什么叫有為,什么叫無為,這一點要好好體會。閑坐那是“為”,你要是以為閑坐是“無為”,你就永遠不明白什么叫做道了。所以就是在現代生活里的事情,也能暗合到這里。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都究竟,還安住在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中,不失定意。


      “行遍道場”,于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凡是所謂道場中的一切事、一切行都圓滿了,叫“行遍道場”。“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這幾句話也是很驚心動魄的!《十住毗婆沙論》說:“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于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若墮,你隨著聲聞地、辟支佛地,依照這些地去修持,“是名菩薩死”,這就叫做菩薩死了。“則失一切利”,你就失掉了一切利益。“若墮于地獄”,你要隨著阿羅漢、緣覺這個道去修行的話,要生很大的怖畏;要比你去做破戒入地獄的事還要更害怕。“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又重復一句,這是經里的話,只能作這一個解釋,不能作第二種解釋。所以這個地方是“遠二乘境”。極樂世界的菩薩都遠二乘境,二乘種不生。所謂佛說二乘、定性聲聞就是焦芽敗種,是焦了的芽,腐爛了的種子。密教里頭有戒條,在聲聞眾中住七天是犯戒。當然,如果是去度他們又當別論了。現在人很多只受戒不研究戒,破了戒也不知道。所以“遠二乘境”。你破戒了、殺盜淫等等就要入地獄。但你不要害怕,破了戒不是最壞的事,最怕是壞了見了。因為破了戒之后你去懺悔,將來戒罪受完了,你這見解還是對的,還可以繼續修。所以地獄中的眾生如果肯念佛,一天罪報滿了之后,一出地獄就是清涼華菩薩。當然守戒就是好的,我們實在是贊嘆。但是現在還要進一言,還要重視自己的“見”。就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壞了見。他就要以損人利己為正當的,這是見的錯誤。“見”的錯誤不好辦,所以舍身容易,舍見難。這是很粗的,當然很細微的,就好多好多見是難舍,所以菩薩一定要修“慈悲喜舍”。遠二乘境這段經文,引出了戒和見的問題。所以密宗就特別重視,禪宗也是如此。溈山說仰山:“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見要是錯了,就永遠要繼續錯誤。我們現在為什么要廣求多聞,要讀誦、要修持,就是要使自己有一個很正確的見,一個決定的見!一個圓滿的見!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釋迦牟尼佛叫阿難了,我現在略說極樂世界所生菩薩的真實功德,都是如此;如果廣說,百千萬劫說不能盡,都不可以窮盡。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佛告彌勒菩薩”,我們就要重視了,都是佛告阿難,這個地方是佛告彌勒,所以本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從這以后是彌勒菩薩最為當機,阿難退居第二位。本經第四十六品,佛告訴彌勒:“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我現在如實際之理,向你們宣說了這么樣廣大微妙的法門,就是指念佛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所以十方諸佛都稱贊。“復囑汝等,作大守護”。現在就囑咐給你們,指阿難和當時在會的一切大眾,菩薩以及地球上的兩萬人,你們要好好的守護,而且是大守護。所以在這個會上,彌勒當機接受了佛這個囑咐。有人以為將來彌勒來了之后,所說的只是法相。當然要說法相,唯識觀是彌勒成功的法門,但是彌勒菩薩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囑托,必定要對于這個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作大守護,要講述,一定大弘《無量壽經》。也就是下一個接班的佛,在這個問題上要接班。


      “佛告彌勒菩薩、以及諸天人等”,在這個會上,地球的人是兩萬——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諸天人民、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佛告訴大家:“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的聲聞菩薩,功德智慧是不可稱說。聲聞就是從證果斷惑的水平來說的,斷了見惑、思惑相當于聲聞的,稱之為聲聞。都是發大乘心的。所以彌陀是一乘的愿海,都是大白牛車。只要一向專念六字洪名,求生凈土,使自己求生的信愿投入在彌陀一乘大愿海中,彌陀大愿之海就成了自己的大愿之海了。這就是這個法門的微妙,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這個國家微妙安樂清凈,是這個樣子。“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這一段話見于《魏譯》。“微妙安樂清凈”者。這段話古人沒有人作過注解,我是第一個動筆的。《會疏》說:“莊嚴超絕,故云微妙。無有苦惱,故云安樂。無漏相,實相相故,故云清凈。”極樂世界一切事相,皆是無漏之妙相。又實相無相無不相,故所顯一切皆實相。因極樂所現之相是無漏相,實相相,故云清凈。極樂世界的莊嚴超乎一切,絕妙!所以叫做微妙。“無有苦惱”,極樂國土沒有苦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叫做安樂。而且極樂世界是無漏相,不是有漏之相,不像我們世界一切都是有漏的。它的水鳥、樹林,雖然跟我們世界這些形象一樣,但是它是無漏的功德所成,是無漏所現出之相,是實相而現之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但也沒有不相,不相也是相,無不相,兩個否定,負負就得正,所以實相可以顯一切相。實相所顯之相,叫做清凈。因此,極樂世界是“微妙安樂,清凈若此”。如此的安樂清凈,“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釋迦牟尼佛對當時在會眾弟子說的話,你們何不力為善,好好為善念道之自然。《凈影疏》解釋:“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力為善”,就是用力地去行善。“念道之自然”,你念佛自然就往生了,不用自己費什么力量,自然達到的,這叫“念自然”。所以《凈影疏》的“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完全歸到念佛法門。這是中國大德的解釋。


      《會疏》說:“‘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善有兩種:一、稱名念佛,是名善本。二、廣行諸善,回向得生。念通二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道亦有二:一、彌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二、三乘所證道,無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雖互二義,正在初義。”日本大德的解釋就廣一些:“自然”,彌陀的本愿是他力法門、他力大道,靠他力,不是依靠自己力量在那修持,所以臨終佛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還有經說:佛以三昧力使得臨終的人也入三昧,因此,自然而然發生正念隨佛往生。這是非常自然,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達到的,這樣叫做“自然”。又“自然”,“三乘所證道”,三乘道的行人,他們所修的道就是無為。無為而自然,你有為就不自然了。無為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于造作而成的。人也如此,有的人就是很天真,有的人很多做作,是真是假,在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造作的人比率真的人往往差得很多。沒有眼睛的人就把造作人的表現,認為很有道德等等,但他是做作的。咱們通常說的假道學,那就是做作。因此,三乘法也是無為自然,沒有造作,所以叫做自然。“自然”包括兩個意思,可是《會疏》的意思,重要的還是在以前,凈土他力法門為正,所以自然。


      從這兩說來比較,《凈影疏》就以為善去求往生,叫做“力為善”。以念佛自然得到往生,叫做“念自然”。其言簡要。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凈土,力求往生,名為“力為善”。此說甚好。下云:自然往生,為“念道之自然”,則所言過簡。《會疏》勝之,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廣行眾善,回向得生”,亦是“為善”,是乃助行。正助并舉,主次分明,是《會疏》之長也。至于“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就是“他力直超”,用他的力量直超,這個叫做自然。亦無為無作,也無為、也無作,這個也叫自然。然以初義,他力直超作為自然為主。《會疏》這個說法很好。因為和凈土宗的奧妙相同。他這里雖然是兩種,也互相含攝;這兩種互相含攝在念佛之中,暗合道妙。所以蕅益大師說:“從事持達理持。”你只要事上持名,就是老老實實的一句一句這么念;可是從事上持名就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覺而達到理持,到了理持,那就無為無作了。所以第二種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種里面。


      下面我們用的是《古譯》,《古譯》當中有一大段句子,有八處都見了“自然”兩個字,如“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自然所牽隨”。可證“自然”二字,實具要義。所以這個“自然”不是無因外道所主張的那個自然。我們不要因為這個字相同就以為它的實意相同。好比有的把凡是用自然都回避了,因為外道用過這個就不能用,有的時候也沒辦法,像“無為”二字,中國道教常常用,本經也用無為,這個不妨礙,但我們的意思比它深。又法爾如是,名為自然。“自”者就是自性,“然”,《楞嚴經》講“清凈本然”。“自然”,就是自性的“自”,和清凈本然的“然”。自性清凈本然,就稱為“自然”。自性的本然,就是真如、實相。所以“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實相。上面《會疏》的解釋,念佛就得到往生,“念自然”。以持名念佛就是“力為善,念自然”,同時這里就是念實相。為什么說持名就是念實相?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解釋最好:“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整個實相的全體)作依作正”,作依報、作正報,都是實相。所以現在倒過來說,依報也是實相,正報也是實相。“作法作報”,法身是實相,報身也是實相。“作自作他”,他方的佛是實相,我是自,我也是實相,你們也實相。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所說的,所說的經文。“能度所度”,我們去買螃蟹什么放生,我是能度,螃蟹是所度;這菩薩在度我們,菩薩是能度,我們是所度。“能信所信”,我們信極樂世界,我是能信,極樂世界是我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所印出來的。實相如圖章,印出來一切印文,這一切都是實相這個圖章印出來的,“實相正印之所印”!你看蕅益大師這個話,跟咱們凈宗的“一切皆成佛”,跟《楞嚴經》的“一切事究竟堅固”,這都是所謂在言教之中登峰造極的東西。所以印光大師贊嘆,釋迦牟尼佛再寫《阿彌陀經》的注解,也不會超過蕅益大師。我因為這句話而佩服了印老。


      過去指三大德里頭,我總覺得印老弱一些,但是印老敢說這樣的話,沒有金剛骨頭,就不敢這么說。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為自然,并指為道中之正旨。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極樂。因此,持名就是念實相,念道之自然。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然。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檢斂端直。身心潔凈,無有愛貪。志愿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本段顯極樂會眾的殊勝功德。“出入供養”,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各個世界去供養諸佛,這是修福。“觀經行道”,就是修慧,看經、行道。彼土圣眾,于此福慧兩種莊嚴,悉皆喜樂(歡喜、法樂)而愿意久久修習,沒有懈倦。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退緣,老在增上,這也就是我們要生極樂的原因。“才猛智慧”,“才猛”,就是本經〈法藏因地品〉中稱贊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之義。高才勇哲,就是才猛有智慧。所以“才猛智慧”意即慧根猛利,才能超世。“心不中回”,“回”是退,中途退了就是“中回”。所以退轉者,信念不堅,遇緣則退。極樂圣眾,智慧猛利,斷疑生信,堅固不動,如金剛山,故“心不中回”一往直前。“意無懈時”。“懈”者怠也。懈怠之因,愿不深故。愿不深切,行持無力。故時勤時懈。常自放逸。但極樂圣眾,深達至理,信深愿切,故勇猛精進無有懈怠之時。“外若遲緩”,“遲”是遲徐,安安靜靜地、慢慢地。“緩”是緩和。所以“遲緩”就是安閑沉穩而不緊張急躁。“駛急”,“駛”者疾速,很快。“急”者緊張、急速。所以“外若遲緩,內獨駛急”者,指其表現于外的是很寬緩安閑,好像沒有事,但其內心則精進不已,念念相繼,沒有一念懈怠;心心無間,不令剎那失照,所謂“片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沒有同死人的時候,所以叫做“內獨駛急”。


      “容容虛空”,“容容”是和同之義。我們能融入叫做“容”,跟大家能夠相和、相同,所謂沒有標新立異。“容容虛空”,指圣眾之心和同于虛空。虛空沒有邊際,自心也沒有邊際;虛空無一物,自心也無一物。虛空是空無,可是森羅萬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虛空建立萬物,所以自心也建立萬物。“無一物”就不落有邊,“容萬物”就不落空邊,所以不落兩邊。無一物而能容萬物,無一物是空,容萬物是有;雙照空有,空也照了,有也照了;容萬物而無一物,就空有俱泯(空有都沒有了),從容中道,自然合乎中道,所以“適得其中”。“適”就是適合,“得”者是契會,無所得就是契會于中道。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即無住,無住即生心,這就是中道。“中表相應”,“中”是內心,“表”是表現于外的。菩薩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應,沒有安排造作,所以就“自然嚴整”。“嚴整”,嚴肅整齊,指圣眾之威儀,“檢斂端直”,自然莊嚴整齊。“檢”是檢束,不要分散;“斂”是收斂,就是“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的意思。收視攝聽,外絕諸緣,不追逐所看之物,收;聽內自己,反聞自性,這都是收斂之意。“端”是端正,“直”是不曲,正直之意。所以“檢斂端直”,收視攝聽,心不外緣。外指身儀之端莊,內指心意之正直,就是身心俱端。這樣就“身心潔凈”,心不去追逐外頭的塵緣,所以身也清凈,心也清凈,耳目口鼻身心都端。于是“無有愛貪”,也就沒有所愛與貪求了。


      “志愿安定,無增缺減”。“安”就是決定、堅定,無有動搖變易的意思。彼土的圣眾所發的誓愿,自然堅定,沒有忽增、忽減,忽過、忽缺等等這些事。如經云“縱使身在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正是“志愿安定,無增缺減”之范例。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和”字很重要,自然中節。極樂圣眾和平中正,以求無上之道,故不為傾邪所誤。“傾”是歪,“邪”就是邪惡與邪外。現在種種邪惡很多,一不小心,很多修行人上當,就為傾邪所誤了。極樂世界圣眾不為傾邪所誤,端在“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按著經書的約束和教令,所以要尊重經教,皈依三寶(皈依就是皈命),要皈依法。所以密宗,違反了佛說的話就要入地獄。這一條戒就不得了,隨便就學密,入地獄有份,你老破戒。現在還有很多人就想別出心裁,標新立異。弘法也很有功,但是出了許多不符合于佛的原意,自己杜撰的一些說法,這就有謗法的過失,不知不覺有好多地方變得功不抵過。“約”是約束。“令”是命令、教令。“不敢蹉跌”,不敢稍有損失,稍有違反,稍有疏忽,摔跤了。“繩墨”,指木匠做工拿的墨線,繩子帶上了墨,一彈,木頭上就有一條線,匠人就按這條線來鋸,不敢有毫厘之差。極樂圣眾遵行經中教言,若匠人之于繩墨。依線施工,不敢稍有違失,故可免于蹉跌,不為傾邪所誤。本經〈勤修堅持品〉曰“隨順我教,當孝于佛”,“無得為妄,增減經法”,于此同旨。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世之行人,唯當以圣言量為依止。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第一句,心所慕求者都是至道。第二句,曠者空曠。其心空廣沒有妄念。第三句,信心堅定,因為有了正信,愿力很堅固。又智慧明了,于世間的一切事情沒有憂慮,對于法也無疑,所以才能夠做得到“無有憂思”。從凈土宗來說,“曠無他念”,就是萬緣要放下。“咸為道慕”,慕道就是一念單提。“無有憂思”,當念就是。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云“無有憂思”。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愿,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里,過度解脫。


      “自然”二字,亦貫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已經恰好的從容在中道,所以他“自然無為”。不因造作而達到的,自然安住于無為法中,這才是真的無為。如果是由于造作,造就是為,那就是有為。“虛空”,指心如太空,開廣沒有邊際,離垢無染,空中是不受一塵,空啊;“無立”,就是禪宗說一法不立。一天來個禪宗臨濟寺的人,到最后說,求求你給我說兩句吧。我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那就是禪宗的話,一法不立。若立了一法就是害人了。所以“虛空不立”,如太虛空,一法不立。“淡安無欲”,“淡”是淡泊。所以諸葛亮教子就是淡泊寧靜。“安”就是寧靜。所以“淡安”就是淡泊寧靜,水流平滿之貌。指水波相繼,相似相續,此喻心離斷常。平滿喻平等圓滿。“無欲”,欲者,《大乘義章》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又曰:“于緣欲受,稱欲。”又《俱舍論》云:“欲,謂希求所作事業。”根據以上諸說,就是本經中“舍諸愛著”與“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等,都是“無欲”也。此上三句,顯“實際理體,不受一塵”。但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故續云“作得善愿,盡心求索”。有了善愿,盡心去求索,要實現這個愿,像法藏比丘,要實現超勝一切佛國這個愿,先五劫是結得善愿,后來的修持就是盡心求索,去實現這個愿。極樂國土大菩薩也都是如此,“作得善愿,盡心求索”。前面已說到,淡安無欲,沒有希求、不希求之想了。這又有大愿,又盡心求索,正與本經的〈德遵普賢品〉一樣。〈德遵普賢品〉說:釋迦牟尼佛會中來的這些大菩薩,都“入空、無相、無愿法門。”又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我們初入佛法要想深入,就要善于去發現這些矛盾,再去解決這些矛盾就深入了。第一步往往發現不了,第二步是發現之后解決不了,這就是我們用功的過程。這個你看著是矛盾,實際正好是事理無礙,空、無相、無愿這是理,而無量行愿是事。所以終日度生是事,終日無度是理;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事理無礙。所以大乘法門,必須是事理無礙,不是偏于某一邊。事度的菩薩,他們偏于事一邊,阿羅漢偏于空一邊,這都是圣賢,但都有所偏,不是圓。圓,首先要事理無礙,再進而到事事無礙。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心中很哀念眾生;“慈愍”是憐愍眾生。以大慈悲故,雖明知實無眾生可度,而度生之行愿無有窮盡,故“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禮義都合”,所發之愿,自然契理契機,照真達俗。契理照真,故其大愿,實相為體,究竟了義,力用無量。契機達俗,故善契機宜。所以合乎禮、合乎義,方能弘揚教義,普利眾生。“苞羅表里”。“苞”是包含,“羅”是攝取,“表”是事相,“里”是理體。所以這些大士,事理雙圓,真諦和俗諦并照,眾妙齊收,萬類普攝。上智下愚,悉得度脫。世出世間,融通無礙。“過度解脫”,“過度”者,這是《吳譯》的題目,稱為《過度人道經》,“過度”表示自己出生死,也令眾生出生死。“解脫”者,解惑業之縛,脫三業之苦。《唯識述記》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又曰:“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蓋謂圣眾大愿,能令自出生死,并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永得解脫,合乎事、合乎理,讓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故云“過度解脫”。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愿無上,凈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一段就是很多人讀經不懂的地方。“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保任。禪凈本來不二,所以“自然”就是保任的任字,“保守”就是那個保字。任者任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沒有那些這樣、那樣的考慮,更沒有裝模作樣。“保”是念念不異。前念跟后念安住于實際的法身實相之中,叫做“保”。自然就是任運之義,故任運保守正是禪宗的保任。一般來說保任是悟后的事,這個地方怎么一上來就把這個解釋為保任呢?“一旦開達明徹”,才是大悟。要知“悟”有種種層次,在以上這些境界,這些大士何嘗不是悟。所謂宋朝的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不計其數。六祖,第一次聽《金剛經》已經有所悟,就超過神秀了。你看看一個文盲馬上超過神秀,這是為什么?就是他比神秀多一點悟,但是還不徹底,所以再次才證悟。高峰,中峰國師的師父,第一次大悟之后,第二次又多少年之后才悟。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剛是個小悟就覺得不得了。這大慧法師是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這才是精進。所以保任擱在大悟之前沒有矛盾,因為以前說的已經是甚為深玄的境界了。


      “真真潔白”,“真”者就是一真法界,真如本性,妙明真心,與本經的“真實之際”中之真,是一個字。今云“真真”者,表明不是對妄而說的真,而是絕待的真。乃真中之真。“潔”就是無垢,“白”就是無染,沒有垢污,沒有染。好好一件白衣服一染,再也洗不掉了。所以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就是潔白。百丈禪師的話:“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心性沒有染,本來就清凈、又無染,那就是“真真潔白”。所保任者,正是此無染本凈的絕待真心。但是明心見性這個“見”的程度和水平,還大大有差別,當信佛經語深。佛經是無盡藏,境界很深,禪宗亦復如是。所以悟了的人和悟了的人相見也有高下,有很多問答是非常玄妙、非常殊勝,就在這兒。


      “志愿無上”,所發的志愿是無上。“無上”,《往生論注》說:“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在理體、在自性窮盡,沒有再過于這個的,稱為“無上”。總之禪宗說,不墮在法身數中。一般以法身為極則,到了法身出生報化。禪宗不落在法身數里頭,一般以毗盧遮那為法身。唐朝的國師跟皇帝說:“陛下,你應當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超過法身,這叫做法身向上事。又如宗門《寶鏡三昧》曰:“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此正是不墮法身數中。毗盧頂上行走,禪宗極則法身向上事,在凈宗是寂光上上品。是以此為志愿的,故云“無上”。“凈定安樂”,“凈”是清凈,“定”是不動。“凈定”,其心清凈,寂然不動。“安樂”者,安然自在,任運常樂。而這個樂,是超過一切無法形容的。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47.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在线观看| 乱e伦有声小说|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你懂的中文字幕|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日韩免费观看一级毛片看看|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黄的一免费|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巴西| 成年女人在线视频| 又大又黄又粗又爽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完整观看| 看看屋在线看看电影|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久久无码无码久久综合综合| 青苹果乐园影视免费观看电视剧hd | 老师~你的技术真好好大| 房客(糙汉)何璐程曜坤|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岳|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视频|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香蕉依人在线视频久|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真精华布衣3d1234正版图2020/015|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想毛片|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99精品热视频| 欧美卡2卡4卡无卡免费| 国产帅男男gay网站视频|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韩国爸爸的朋友10整有限中字| 日韩精品有码在线三上悠亚|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