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51集

    admin    2020-02-22    1489

      本品是“禮供聽法”。“禮供”者,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咸至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聽法”者,阿彌陀佛憐念來者,乃為宣演妙法,十方大士歡喜聽受。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釋尊口述何異彌陀親談。故今我儕讀經亦未異于蒞會聞法。品末釋尊復贊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贊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阿難:十方世界的諸菩薩眾,都想去瞻仰禮拜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帶著香花、幡幢、寶蓋(寶蓋是傘蓋),都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去恭敬供養,聽阿彌陀佛說法。“聽受經法,宣布道化”,《會疏》釋曰:“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十方大士于極樂導師聽受經法,聽了之后再去十方為別人轉說,來稱揚贊嘆佛土功德莊嚴。因為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也告訴別人極樂世界是如何的功德莊嚴。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說不可說的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底下釋尊就說頌了。佛說法有兩種體裁:⑴長行,就是文字、散文這種;⑵頌,就是能唱的詩歌這種體裁。這種體裁言簡意賅,而且很深刻。這樣的文字精美,音調抑揚,更容易感動人。


      東方諸佛剎?數如恒河沙恒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首先說東方恒沙世界,然后說南西北四方上下等恒沙世界。其中各個世界皆有數如恒河沙的菩薩圣眾,“往禮無量壽”,都來到極樂世界去禮拜無量壽佛。“咸以尊重心”,都是以誠敬尊重的心,來“奉諸珍妙供”,來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的供品。以上是財供養。下為法供養。


      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


      聞佛圣德名?安隱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愿速成菩提


      本段偈語乃上述諸佛菩薩,“暢發和雅音”,歌頌贊嘆供養彼佛及國土,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叫做“暢發”。就是從心里頭發出來的和雅之音,其音很和很雅,所以稱“和雅音”。“最勝尊”就是阿彌陀佛。因是“佛中之王”,所以稱“最勝”。


      一、通贊佛德。“究達神通慧”。“究”是究竟,“達”是洞達。佛的功德、神通與智慧都究竟洞達。《六波羅蜜經》講:“彌勒白佛云:‘何名為神通智慧。’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凈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復次,聞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于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復次,于過去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復次,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了勝義空,是名智慧。能知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極微色”,比方說蒼蠅腿上的細菌,大家看不見,太小了。用放大鏡一看,真可怕,真有這么多細菌。這還不是極微,就是再放若干倍,也不能說是極微色。所以能看到極微之色,叫做“神通”,不需要器械,眼睛就能看到極微。“智慧”,以清凈的法眼,知道色的本性是空,色即是空,也無所取著,這就是智慧。所以神通能看到肉眼所不能見的極微色;凈法眼就知道色境是空,無取無著。對于這些殊勝的神通和智慧都究竟通達,叫做“究達神通慧”。


      “游入深法門”。“法門”,肇公注《維摩經》說:“言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謂之門。”佛所說的話,作為世間的法度、軌則,叫做法。此法就是眾圣入道的門,所以叫法門。“深法門”,窮盡源底,才叫做深法門,不是淺淺的,是達到究竟了。“入”者,《凈影疏》說:“窮本稱入。”就像找黃河最初的發源地,那小小的一點點水就是黃河的源,找到了就是窮其本。能夠窮盡本源,名之為入。實際上沒有像黃河這么個地方,這是譬喻。所以一切世間的這些東西、譬喻,都不能來解釋佛法。我們對于自己的本心都窮盡了,叫做“入”。“游”字,日《會疏》解釋說:“出入無礙名游。”“游”字就是游戲三昧那個“游”。有的是游戲三昧,所以佛的境界,不要把它看得很執著。我們再打個比方:孔子問大家志向:有的說愿意領兵,有的說愿意搞經濟,有的說愿意搞外交。曾子的父親說:“我的志向就是到了春天,換了衣服帶幾個小童子,出了城外去洗洗澡、乘乘涼,唱著歌回來。”孔子說“吾與點也”,我跟你一致。所以圣人就是圣人。游字的體會,很自然、自在,沒有那么些做作。在此處是沒有法執,沒有造作。今諸菩薩贊嘆阿彌陀佛,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出入無礙,所以叫做“游入深法門”。


      二、贊佛號功德。“聞佛圣德名”。彌陀本愿從第十八至第廿七共十愿,又從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共五愿,愿愿皆因聞佛名號,永離諸惡苦,終得究竟樂。我們聽到佛圣德的名號,大家都得到好處。例如聞名得福愿,聞名發心愿,聞名得忍愿。十方眾生聞名,悉皆安穩,得種種真實之利。聞佛圣德名,就安隱得到了大利,可以同入彌陀愿海,同證無上菩提。十方大士聞名得益,感恩圖報。故廣修供養,無有懈倦。“種種供養中”,簡言之為財法兩種供養。如《普賢行愿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很重要)。”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我們感如來的大恩,在種種供養中很勤地修持,沒有懈惰、沒有厭倦。在諸供養之中,最主要是法供養。所謂一般都是提到,獻一些物質上的東西,實在是很輕微、不足道。所以菩薩以聞名故,乃能于上述種種供養中,精勤修持,而沒有懈怠與厭倦之心。故云“勤修無懈倦”。以上皆因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三、贊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其形色、光相、名數,皆不能稱說,亦無能清辯。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妙”就已經是不可言說,“微”字,又進一步形容這個妙。“微妙”就是妙不可言,妙中之妙,難思難議。“功德普莊嚴”,《往生論》說:極樂世界國土功德、佛功德、菩薩功德——二十九種功德莊嚴,入一法句,即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一法句就流現出二十九種功德莊嚴;這一切功德莊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所流現,所以是“功德普莊嚴”。法身智慧的功德所莊嚴成就的極樂世界種種依報正報,平等普現,一切都不可思議。如經云:極樂國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說“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他們都是從他方佛國來的菩薩,到這來贊嘆極樂世界功德普莊嚴,這一切佛國難比。


      四、贊感人發心。“因發無上心?愿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極樂世界如此殊勝,莊嚴清凈,超逾十方,佛號功德,普度一切,因發“無上菩提之心”,見了阿彌陀佛,獻供養、贊嘆佛,同時也發心、也表態,愿己很快成就菩提之果,亦能成就如是剎土。這一些話,是釋迦牟尼佛轉述十方的菩薩,到了極樂國土之后的感動,向佛獻的贊嘆和表達自己的心意。如《維摩經》云:“以諸凈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


      回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本段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大眾證不退位,皆大歡喜。《宋譯》曰:“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放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于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愿時。‘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舌相薄凈,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寶積經》云:‘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彼國純一大乘故,更無余乘記。故云‘從頂入’。”《魏譯》示放光之因,蓋為“當授菩提記”。《嘉祥疏》曰:“正行授記,表得時機,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因時機成熟,故現微笑。


      “應時”就是當時。就在大家贊嘆的時候,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佛一般就是靜坐,要笑,只有授記的時候才笑,因為有人可以成佛了,佛就歡喜笑。而且還要看授什么人的記,現在要授菩提記,授這些菩薩都要成佛。并放光明從口而出,遍照十方的國土,光回繞佛三匝,從頂上又融到佛的身體里來。這是一個很大的祥瑞。此表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即究竟果覺之記。這些境界,不是當時會眾兩萬人在印度親自見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的。后面的〈禮佛現光品〉,就是地球上的人類兩萬,親自見到極樂世界。所以有人說極樂世界有誰看見了?這不都看見了。《觀經》中皇后與五百侍女都看見了。《凈土三經》,有兩部經里都大家共見。“菩薩見此光”,與會大眾,善根成熟,看見佛的光明,都證到了不退之位,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所以這就是《華嚴》里十玄的一玄,托事顯法生解。托一個事,就可以顯了這個法,你可以得到解。菩提樹也是這樣,極樂世界看到菩提樹的人,哪怕看見影子,就得三種忍,包括無生法忍,都能得到這么大的益處。所以,一切事相全體是理,全體是阿彌陀佛妙明真心的顯現,都具有無邊功德。是故“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這個時候會中的一切圣眾,見此瑞象,知道自己蒙佛的授記,都現證不退,互相慶祝,彼此道賀,莫不歡喜,今天都得到這樣的圣果。如《宋譯》說:“時會一切諸眾生,敬嘆佛光未曾有,各各俱發菩提心,愿出塵勞登彼岸。”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嚴凈土?受記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彌陀放光,隨即說法。“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此佛字,就是阿彌陀佛。佛說的話是極清凈,梵天就是清凈,所以稱為梵音。《智度論》說:“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人心敬樂。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梵天王的聲音有五種特色:⑴深沉像雷一樣。⑵清徹遠聞。就是非常清、非常徹,很遠都能聽到,而且聽的人心中很安悅。⑶人心敬樂。生恭敬心,生高興的心。⑷諦了易解。梵天說話人容易懂。現在有些人說話,實在不好懂。⑸聽者無厭。他說出話來,人想聽、愿意聽。“雷震”,“雷”是譬喻。大震法音,所謂如雷。雷就是震動。因為佛演說法要,如大雷震,以無礙的智慧震動無明的情識,開悟大眾。又《凈影疏》曰:“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在《唐譯》說:“震大法雷,開悟一切。”所以雷在中國過去說,能夠讓這些草木從木頭包著的皮里生長出來。也就是讓大家把心里這些蓋覆的東西去掉,能夠開悟。


      “八音暢妙聲”,亦復如是。如來有八種音聲來暢達微妙法音。八種音聲,《梵摩喻經》說:“一最好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四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慧聲。言有威肅,而世尊重,有慧人聲。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⑴最好聲。聲音最好了,“其聲哀妙”,不是讓人聽了很浮躁。哀字,因為悲愍眾生,所以極樂世界的音聲微微的有些哀意。⑵易了聲。聽得清楚,容易辨別、容易懂。⑶調和聲。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合乎中道之理。⑷柔軟聲。其聲柔軟,聞者喜悅,舍剛強意,不是盛氣凌人,自然入律。⑸不誤聲。言無錯失,聞者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⑹不女聲。有的男人聲音聽著象女人,就是女聲。其聲雄朗,聞者敬服,魔外歸順。⑺尊慧聲。聞者尊重,智解開朗。⑻深遠聲。聞者皆證甚深之理。又八音者,嘉祥師《無量壽經義疏》云:“一響,二徹(能聞遠),三清,四柔,五哀,六亮,七和,八雅。”總之這些都合起來,佛的聲音是非常微妙。也有人到過兜率天聽過彌勒講經,彌勒的聲音讓大家愿意聽。“暢妙聲”,《阿彌陀經》:“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同一個“暢”字,暢達、申說。所以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微妙的法音,故云“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愿”。“正士”即菩薩,如本經開頭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大士也是菩薩(觀音大士)。而正士更偏用于在家菩薩。“吾”,指的阿彌陀佛自稱。意謂十方菩薩來此,皆具殊勝大愿,我阿彌陀佛完全都知道大家的愿望。其愿乃“志求嚴凈土,受記當作佛”。是諸菩薩,發此大愿,想速成菩提,故彌陀贊之。眾生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現諸正士,看見極樂世界殊勝剎土,微妙難思,功德莊嚴,就發無上心,愿如彌陀,成就菩提,也能成就這樣的國土,阿彌陀佛就知道了,要得到受記成佛。故為說如是無上相應之法,以滿其愿。


      一、“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怎么能成就像極樂國土這樣的剎土呢?你要覺了一切的法。“覺”者,證悟,“了”者,了知。“一切法”者,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大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尤其是有為法,皆虛妄無實,就是如夢、如幻、如響,都如夢幻響。這有兩段解釋:⑴《大智度論》說:“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為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又曰:“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乃至菩薩知諸法如響。”⑵《會疏》的解釋:“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復如是。如幻者,如幻所現。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復如是。如響者,如空谷響,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諸法亦復如是。”“如夢”者,就好象夢中看見有種種事,醒了就沒有了。“如幻”者,就好像印度那些幻術,出來的東西也是假的,所謂幻人幻物,根本就是幻相,沒有實際東西。所以就如幻化出來的東西,幻所見的。“雖似實化現”,很像是實際的東西中化出來的,它沒有本體。“諸法亦復如是”。這就叫做如幻。“如響”者,如空谷響,沒有真實的人在那兒說話,就是聲音的回響,回來回去,找不到聲音的自性,如幻響、虛響。所以要“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下舉勝愿,記必得土。“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覺了諸法如夢幻響,這是智慧。先要有智慧,還要有自己發的愿,要成就國土。你要去滿足這些愿,所以不是說這一切都如夢、如幻,我就一切也不做了,還是要去滿足這些愿。以智慧為因,又有愿力為因,所以《凈影疏》謂此一偈是:“舉彼智愿,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愿,是舉愿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疏意為:了知一切,猶如夢幻,是智慧也。滿足諸妙愿,是大愿也。不但發起諸妙愿,并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愿,足證所愿真切。以智慧為因,又有愿力為因,所以就可以給你授記,必定要成就極樂世界這樣的剎土。《凈影疏》比較好,因為你了了諸法空,仍愿取凈土。所以就不落空邊,也不落有邊,就可以契中道,這是凈土宗的本旨。如《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佛國是空,我還修凈土;眾生雖空,我還教化眾生。所以一部《金剛經》也就是這個宗旨:“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無度,終日度生。”現在有很多人,他執事落顛倒,執事落顛倒就是邊見。兩邊都不落,這就是圓教事理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


      二、“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如影像”,如物之影像,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就可以契中道。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實為甚深。這些正士,深了佛土也是空,可是還發弘誓愿的心,來成就國土,教化眾生。這跟《維摩經》一樣了。不但有愿,而且從愿起行,所以“究竟菩薩道”,他行菩薩道。“究竟”者,就是登峰造極。“菩薩道”者,圓滿自利利他而成就佛果之菩薩大行(即六度),名為菩薩道,亦即菩薩行。如是諸正士,又有智、又有愿,行解都好,就能具足功德之本。“功德之本”,就是功德的本源。《圓覺經》:“本源清凈大圓鏡。”“本源”者,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本源清凈像個大圓的鏡子一樣。裴休作《圓覺略疏序》說:“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眾生本的源流,就叫做心地。又“本”者本極。法性之理體,為法之根本窮極。故曰本極。《法華玄義》曰:“本極法身,微妙甚深。”由上可見“本”者眾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本極法身也,亦即真如實相也。“具諸功德本”,窮盡了本源,安住于法身,也就入了諸法實相。所以是一切功德之本都具足了,你就真正窮盡了本心的源。“修勝菩提行”,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菩提就是覺悟,覺悟就是佛。“功德本”,這是根本智,本源、本心。在種種的救度眾生,而差別智。所以我們要識心達本,所謂“根本智易會,差別智難明”。要救度眾生,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就有八萬四千種藥,藥都要對癥,這要有差別智。所以“修勝菩提行”,從本出發,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來救度眾生。從文殊的大智起了普賢的大行,而普賢大士之德,就在導歸極樂。“受記”,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所謂這些大士,都覺了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還要滿足自己的妙愿;“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愿”。從愿起行,究竟于菩薩的行道,了達窮盡心源的本,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來修種種殊勝的菩薩行,故必得佛之受記,而圓滿佛果。所以叫“受記當作佛”。你看看每一個受記,每一個成就剎土,都是在理體本源上先通達了,這個是根本。


      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會疏》曰:“一切有情非情,凈穢凡圣,名為諸法。性者不改義,其理體也。(諸法本具之體性,永無改變,乃其實際理體也。)因緣合成,假名諸法。(因緣和合,而現諸法,實皆虛妄,但是假名而已。)自性寂滅,體不可得,故云空無我。”我者有二:一者人我。凡夫就把五蘊和合假身認為是我,并且錯認真正有一個能夠自主自在,能常做主宰的人,這個就叫做人我。如果能夠了達身體不過就是五蘊的假合,實質上這個身體都在變化,一天天在那兒死,最后就是一堆灰,而且也沒有能做主的那個人,所以誰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你能做得了主嗎?要能做得了主,就沒有那個不如意事了。你要能做主,你就不死了,誰做主讓自己死啊?沒有這個做主的,實無自體,不可得,這是人無我。阿羅漢破了人我,就不受凡夫的生死了。二者法我,固執有一個實法,有涅槃可證,有煩惱可斷,就稱為法我。若了達諸法都是因緣生,緣生故有,緣滅故空,沒有自體,這是法無我。小乘只是悟了人無我,菩薩則二無我皆悟。《大乘義章一》說:“空與無我,眼目異名。”空與無我就好像眼睛跟目,是一回事。文言叫做目,俗話叫眼。所以唯識很好的理論就是,“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會疏》曰:“專求者,是誓愿義。如四十八愿。如是剎,指極樂,勸希求也。”所以《凈影疏》謂此一偈是:“舉彼智愿,記必得土。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前覺一切如夢幻等(指“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是世諦智。此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是真諦智。專求凈土,是舉愿也。必成是剎,記得土也。”要通達諸法性,法之本性不可得,所以說是空。一切空無我,不落空邊,還求凈佛土,就必定能成就這樣的佛剎。也就是由于智愿,就授記得凈國土。又《望西疏》謂:“二智(俗諦、真諦)雖殊,性空是同。雖知性空,而愿凈土。”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要之,不住兩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


      這一段是阿彌陀佛對來的十方菩薩開示:因為十方菩薩都想學阿彌陀佛能成就如是剎土,所以開示首先要“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還發愿,“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一切空無我”,法性都空無我,還是專求佛凈土。所以事和理沒有礙。一般的理是空無,就沒有事了,就落到斷滅、空那一邊,寂滅了,就發不起來大乘廣度無盡無窮眾生的心了。但只是有這樣的心,你不明本體也堅持不了,所以舍利弗,最后人家跟他要眼睛,他退了大乘心,就是缺少智慧。必須要事理圓融,這是無上的開示。上述這一切就是《金剛經》所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語言很短,和我們這是一個道理。所以常常有人說,《金剛經》和《阿彌陀經》好像是矛盾?《阿彌陀經》是短了一點,所以有的事情的解釋就是少一點,要像《無量壽經》這個問題就出不來了。本經和《金剛經》是一樣,如夢幻響,諸法性空無我,都如影像,這不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還要發弘誓愿,還要修菩提心,那不就是修一切善法;就得受記,就要成佛土,那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樣的。所以現在《無量壽經》和《金剛經》也就沒什么差別了。當然一個是凈土講得多一點,一個是跟禪接近一點,實際是一味的。如來者,也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示現在西方,今現在說法。所以十方來的正士,都深達法空之理,專求凈土,這就是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而現在又發這樣的大愿,“必成如是剎”。阿彌陀佛的開示,釋迦牟尼佛的轉述,到此就結束了。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智無所著,而能大悲熏心,發愿凈土。雖凈佛土,而常寂靜。是則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而二十九種(《往生論》謂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疏說精妙。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一法界正是一法句。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必于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從“聞法樂受行”起,這一段很難找得清眉目,有的是釋迦牟尼佛說,有的是阿彌陀佛說,有的又變成釋迦牟尼佛說,底下十方的菩薩又度了很多人,大家又有事,所以這一段要注點意。“聞法樂受行”之人,就是當時十方世界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由于他們本國土的佛勸他們去見阿彌陀佛,得見無量壽佛聞受妙法,聽了佛的開示。聞法之后很歡喜擁護,能信受奉行,一心志求凈土,則必蒙受記,得成無上正等正覺。“得至清凈處”“清凈處”有兩講:⑴《凈影疏》說:“自于當來得妙凈土,名得凈處。”他們這樣去修持的話,將來一定可以得到一個妙凈土,是名得凈處。⑵《會疏》說:清凈處就是凈土,也就是必成像這樣的凈土。兩說文字上不一樣,實際說的一樣事情,都是說建立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佛剎,是“得至清凈處”。


      我在此處另外作一個解釋,就是根據“一心三輩”出來的。所以本經很特殊,可以說整個包括了禪。“清凈處”是指本凈妙心。倘能聞法信受(先一上來都是講無我、法空),一念能夠相應,直徹心源,也能夠徹到心源,朗然大覺,知道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頓然契入法身,這是“得至清凈處”。這是上類。第二,本經“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一念凈心,一念凈信,這就是一個剎那之間,能夠和清凈處相契(上面證的成份多,這就證的成份少,是悟),也是“得至清凈處”。再以下就至誠念佛,一切世間的俗慮都沒有了,凈念相繼,中間無有間斷,暗合道妙,在念中離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而念”,很多念佛的人有的時候做到了,念得很誠懇的時候,就不用自己要起個心自然能念,但也不是經常的,偶然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是“冥至”,不是很明顯地暗合到清凈處。這種也可以在阿彌陀佛處,或者是明顯、或者是冥冥中得到授記。所以得至清凈處,這是另一解。“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有兩解:一個就是說去實現自己的本愿,莊嚴自己的剎土,最后成功了。一個就是契入本心,也是得至清凈處,也必蒙得無量壽佛授記成佛。或顯加,或冥應,則因人之智慧、愿行、善根、福德而異。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愿?愿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


      舍彼輪回身?俱令登彼岸


      “無邊殊勝剎”,極樂世界是超勝微妙,沒有邊際、沒有數量,不可稱說,所以稱為“無邊殊勝剎”。這個無邊殊勝剎,超逾十方,全是由于阿彌陀佛本愿的力量,所以稱為“其佛本愿力”。十方眾生,因彌陀第十七“諸佛稱嘆愿”,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又因彼佛聞名發心、聞名得福、聞名得忍等愿之加被,必皆信愿持名,得生極樂世界,證到不退轉。所以“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自致”是自己使自己達到不退轉。雖然是他力法門,但信愿持名還是你自己;因為你信愿持名,才有佛力加被,所以自他不二,自己使自己達到了阿鞞跋致證不退轉。正如第十八愿所云:“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愿生我國,十念必生。”


      “菩薩興至愿”,表示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諸菩薩,感佛深恩,誓師彌陀,咸發大愿。故云“興至愿”。《會疏》云:“至愿者,彌陀尊攝土(國土)攝生(眾生)攝身(法身)愿,本是至極難思。菩薩愿同于此。”所以這些菩薩都愿將來自己成就的剎土,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樣,也愿意度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凈土,徑登不退,證佛法身。是為菩薩之利他行。故亦“愿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平等普度,大悲救濟一切眾生,各各都發起無上菩提之心,輾轉度脫,厭舍輪回業身,同登極樂彼岸。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如是輾轉度脫,而得往生之無量無邊菩薩,安住極樂,去“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又能普供十方如來聞法受教,都是恭敬歡喜而去,聞法之后回到極樂世界。所謂這些話,有人以為還是到極樂世界聞法的那些菩薩,他們應當回到自己本國,怎么“回到安養國”?這些是十方往生之正士,他們的國土就在極樂世界;以及輾轉度脫的菩薩,也都在極樂世界。輾轉度脫將來也包括我們,我們也是游化遍十方,將來“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所以輾轉教化、輾轉度脫。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于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凈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其所散華,即于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熏。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后,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上品是十方正士到極樂世界禮供聽法。本品乃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禮拜供養他方的佛,隨即還歸本土聽聞妙法。所以“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承阿彌陀佛的威神加被,所以他的神通超過了一切世界人的神通。由于阿彌陀佛的愿力加持,“于一食頃”,一頓飯的功夫,可以到十方無邊的佛剎,去供養諸佛,供養花、香、幢、幡種種供養之具。這些“供養之具,應念即至”,一想就來了,“皆現手中”。所以這也就是《華嚴》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無量的珍寶,一中就是一切。“非世所有”,拿來奉事他方的佛,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之后就是這樣。所以他修善容易了,奉事他方的佛跟菩薩,在空中散華。其所散華,在空中合為一華。表示多法入一法,一多相即。“華皆向下”,開花都是向上,要在佛的上頭,那就向下,這個花就是向著下頭的。“端圓周匝”,花是很圓很端正的,成為華蓋。蓋是傘蓋。比如在太陽底下,我們有個傘蓋,你看現在印度東南亞,還有這個花成的傘蓋。極樂花蓋,萬德所成,故一蓋中,廣含無邊德相,微妙難思。如經所云“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一蓋具百千種光,百千種色,百千種香,既“香氣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極樂世界人到他方去散華供養,“蓋之小者,滿十由旬”。蓋之大小,隨人心量,故從“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后,以次化沒”,先來的就化,后來的又散。“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明諸妙供,化現隨心。并且“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表示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到十方去禮拜、供養、贊佛。“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俱舍論》說:“佛德者,諸有智者,思維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本段表菩薩眾游行十方還歸極樂,聽佛說法。“須臾間”,須臾者是四十八分鐘。四十八分鐘就回去了,這比光速快多少倍了。于是會聚在極樂世界七寶所成的講堂,聽阿彌陀佛宣說大教妙法,大家歡喜,心開得道。“大教”者,《起信論》謂一乘法。菩薩聞后皆大歡喜,自心開解,得悟圣道。“道”者,斷惑證理之智慧。愿發此智,名為“得道”。


      清朝的彭際清《起信論》說:“問:無量壽佛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國?答:純是一乘,別無三乘。豈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如《妙法蓮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特以眾生根智有差,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故前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聲。其得聞者,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不退轉地菩薩。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余佛土,寄四果名。實則決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以能回小向大故。佛本愿故。”他設這樣一問:極樂世界是說一乘法,還是說三乘法啊?如果是說一乘法的話,怎么極樂世界還有聲聞眾呢?如果極樂世界也說三乘法,干嘛說二乘不能生極樂世界呢?他回答:說極樂世界所說法,純是一乘,大白牛車,都是成佛的法。豈但佛在七寶講堂所說的純是一乘法(沒有聲聞、緣覺乘的法)。乃至極樂世界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所說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妙法蓮華經》說:“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所以說到《法華》的時候,五千弟子退席,不能聽了,接受不了了。說圓教不是人人都能聽的。佛說退亦佳矣,退很好,讓他們退吧。為什么極樂世界會有聲聞乘?因為眾生的根智還是有差別,他在往生之前所聞的不同,所以到極樂世界所證的也不會同。雖然都說的一乘法,可是有的人就聽到,或者是佛聲、法聲、僧聲、無我聲;或者聞的人有的得須陀洹,或者得二果、三果、四果。這是順其他的佛土,根據他前生的修習在哪一方面先成熟了,實在都是決定成佛。因為都能夠回小向大,還有佛的本愿,所以純是一乘法。這個就說佛在講堂講什么,彭紹升作了一個問答,經上沒有明說,但是彭做了解釋,甚為精要。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本段表彼土無情聞法,而興妙供。“即時香風吹七寶樹”,風吹樹,就出五音聲,微妙的音聲,是妙樂供養;無量的花,隨風散華,風一吹花就飄飄的在天上飛舞,散在講堂里頭大眾的身上等等的來作供養,是妙花供養。如是供養,皆由自然。《會疏》曰:“自然供養,不有為法故。”意為非因造作之有為法也。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1.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夜夜揉 | 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男人和男人一起差差| 天天躁夜夜躁很很躁|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 老板在娇妻的身上耸动|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收费| 高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片免费观看中字|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在线看| 美女被免费视频网站a| 日韩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日本chinese人妖video| 国产美女一级做受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中文在线资源官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嫩草影院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99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大学生美女特级毛片| 亚洲午夜电影网| 进击的巨人第一季动漫樱花动漫| 晓青老师的丝袜系列txt下载| 国产人妖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