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50集
又《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這樣的情況,臨終痛苦念不成佛了,不出聲不要緊,可以默念,念不了六個字、念四個字,四個字念不了可以念一個字,有的人不能念就寫佛字,都行。《法鼓經》說,你不能作念,只要知道彼方有佛,一心只想往生,也可以往生。所以佛是大慈大悲,這個時候你不是不想,是力量不夠(如果你有這個力量不念,就不能往生),你盡了最大努力了,如來悉知悉見。不會因為你這個條件不行,不是看你的條件,看你的發心,你真正想去,憶念彼佛,我愿意早日去實現我度生的愿望。你怎么度眾生?自己還是糊涂蟲,在水里頭出頭沒,你救誰?自己還等人救。只有往生之后,才有能力去度眾生,我們就為實現這個愿望求往生,所以是大乘心。不是求自己,我這輩子要好下輩子也要好,我怕苦求逃難,好像那個時候打內戰,逃租界去我就保險了,要用這種心求救阿彌陀佛,這不是凈土眾生的心。這是《安樂集》道綽大師的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只要你專意的念佛),隨愿皆生。”所以,主要看心。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增廣之,名為往生正因。往生正因,補助了三輩九品。當然另外還有一種,就是不到這三輩九品的還有兩種,還有邊地,智慧不夠,但是可以修善、念佛,這種人可以生到邊地,懺悔,然后能夠見到佛。但是除了三輩九品的這些修持、品位之外,在第二十五品,又給羅列一下往生的因。這都是在《魏譯》里頭所本來沒有的。第一類的正因:“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此經典”,“此經典”,就是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現在臺灣有人一天念十二遍,我們應當是向海岸那邊的同修致敬。現在說老實話,北京最不行,海外比我們好的多,人家是真在用功念誦,“聞此經典”。“受持讀誦”。“受”是信受;“持”是奉行、修持;“讀誦”,讀就是念;誦是背。能背《無量壽經》的人很多。“書寫”,寫這部經,供養這部經。把經擺在佛桌上,跟佛像一樣去供養。在日本,《法華經》就是受尊敬,隨便走走看,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供養這部經。如果對于這部經典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在往生正因之中這是頭一個,所以單提這一條。這種往生是“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這就是上輩的情況。
正因之中單獨提出《無量壽經》,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大家重視。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一切佛為什么要出現于世?為什么到世間來示現舍兜率、降王宮、出家修道,然后樹下成佛、轉法輪、降魔等等的?唯說彌陀本愿海。這個“唯”字很厲害,唯獨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愿之海,唯一為了這個事而來的。日本人對于善導大師恭敬極了,中國這個記載錯了,說他念著佛跳樹自殺了。道宣的記載很清楚,那是問法的人,說善導正在作開示時,一個青年人跑進來問善導大師說: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念著佛死,能往生嗎?善導說可以。他聽這話就出了廟門,念著阿彌陀佛……爬上柳樹跳下去摔死了。是問話人的事,后人記載成是善導大師爬到樹上摔下去了,這就對善導大師抹黑了,這是后人記載的錯誤。因為道宣跟善導大師同時代的人,而道宣是律宗的祖師,都是講真實的,不能有妄語的,他的記載哪能有錯呀?蓮池大師都承認善導是彌陀的化身,蓮池說:就算不是彌陀化身,必然也是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等人物。所以善導大師的話,我們要重視。如來之所以出興于世,就是要說彌陀本愿海,彌陀本愿之海的經就是我們這本《無量壽經》。當然它不止一本,一共是九本,但是九種本子里頭能把彌陀愿都包括進去的只有這一本。這本《無量壽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本經最重要,彌陀的本愿就是要說這個法。彌陀本愿之中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氣,誰不行?如果你成天在那兒玩,十念法決定往生不了。你這別的時間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或者在弘揚其他的,有許多許多工作,你十念法可以。為什么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得到不退轉?就是蕅益大師的話:你念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名以召德!它萬德洪名!你叫什么名字,來什么。換言之,你念名字的時候,阿彌陀佛的萬德都到你心里面來了,所以就全攝佛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就從事念開始,拿著佛珠念,蕅益大師那個高度,一晝一夜念十萬或五萬或三萬,或者說一萬。一萬大家念不了,先從一天念一串開始,一串一百零八遍,慢慢增加,只要相繼不斷、堅持,盡你最大的努力,這一點必須要清楚,如來悉知悉見,不能騙人。依如來之教,如教奉行,盡了你最大努力,決定往生。如果自己放棄,去跳迪斯科、吃館子,為這些事情耽誤了時間,功課做得不夠,就不能原諒。如來悉知悉見。從事持達理持,達理持的那“一念”,念念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這部分不光是這部經的核心,同時也是整個佛教的核心!佛就是要說凈土法門、彌陀本愿之海,本愿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念”為什么這么殊勝?因為全攝佛功德成自己的功德。就從事念——南無阿彌陀佛……,直念下去,不管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什么般若,都不管,就這么念,老實念就行了。所以一部佛法主要就是這兒!
這兩品所談的對于我們來說非常切要,我們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極樂世界的好處,知道了這是度眾生唯一的方便法門。但是具體怎么做、是什么條件,這部經很完整就在這個地方。有的經只講方法,沒有談出很深的原理;有的只談了理,而沒有事。都得怎么做?這里把往生的因很粗地分為三種類型。《觀經》分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實際是可以無窮盡地分下去,無量的品。這是從往生以后的水平方面著眼的,這是果;共同的因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它并沒有把往生的很多正因都概括進去,所以這一品就是對于前頭的補注。還有其他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而種種往生正因里頭,行這些正因,將來得到的果位,也就是三輩往生的果位。這兩品互相補足,同等重要。
本品所示諸因,多契于《觀經》之凈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愿,愿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
這里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勝,中間一段稍微差一點,后頭一段又稍微差一點。但是不能這么機械的聯系為第一段就是上輩,中間就是中輩,下頭就是下輩,這個里頭還要看情況。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第一類的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共有六句:⑴受持本經。⑵求生凈土。⑶發菩提心。⑷嚴持諸戒。⑸饒益有情。⑹憶佛念佛。為什么單提《無量壽經》呢?⑴《觀經》也說了:“讀誦大乘。”《觀經約論》云:“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讀誦大乘都是共同必要的。那本經是凈土第一經,也可以說大乘第一經。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十方的如來為什么要出興于世?“唯說彌陀本愿海”。唯一、唯獨就是要來說彌陀本愿之海。那么這部經就是說彌陀本愿之海,十方諸佛的心愿就是要說這部經。所以這個不但是凈土宗的第一部,最近我寫了一篇論文,說這個就是《華嚴》、就是禪、就是密,整個佛法中的第一部經,所以單用此經來代表。實際上并不是說只是念這部經,別的經不要念了,用這部經代表“讀誦大乘”。而大乘之中首推這部經,尤其是學凈業的人,那更沒有話說了。
⑵“求生彼剎”,就是“求生凈土”。所以修凈業的人,我常常說,不管大家是學什么法門,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愿力,這個不能勉強。不可能說一個道場都是凈土宗,那除非開始就是以凈土宗這個目的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凈土確是共同要遵守的,這是必要的。當然其它路還是有的,但是困難。如果希望在這一生之中把生死的事情能夠解決,不求生凈土那可以說沒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話就是“求生彼剎”。⑶“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于本品也。⑷“持諸禁戒,堅守不犯”此即《觀經》之“具諸戒行”或“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就是漏器。譬如:一個杯子里放了很好的茶,但它是漏的,就喝不成了,倒的茶全漏跑了。所以漏器,你雖然也做了很多功德,亦難圓滿,你沒有守住戒。所以戒是不受則已,受了就要好好地護持。人不能一下子就做到沒有缺憾,趕緊懺悔,所以要“嚴守凈戒”。也就是修行人共同要守的準則。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薩戒,像我受的三昧耶戒,這是密教的,也可以說是金剛戒。⑸“饒益有情”。是菩薩利他之行。所以《普賢行愿品》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所以凈業行人,應于眾生廣行饒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我們先要做到讓眾生歡喜。“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悉皆施與一切眾生,令彼離苦得樂。如密教行人,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眾生。眾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這就是饒益有情,三聚戒中有饒益有情戒。⑹最關鍵“憶佛念佛”了。跟上頭那個是相輔相成的,不過又補充一個,就是要念《無量壽經》。“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念佛妙行,是善中之王。乃妙中之妙,捷徑中的捷徑。于往生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修此勝因,必得妙果,就像身體必定有影子。“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一樣,真金色身,卅二相。所以他這個品位,我說是相當于上品,因為這些修行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的果也是上品,他就跟佛一樣,并具足種種佛的功德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往生極樂世界,并極快聞法。這只有上品人做得到。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佛又跟阿難說:有的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也不能盡持經和戒。所以蕅益大師退戒,他認真負責任,不欺騙佛,不求好看,那樣的大德只剩下沙彌戒,所以有的著作寫的沙彌智旭。智旭,蕅益大師的名字。我要是比丘,就要持比丘戒;我要沒有退菩薩戒,就要持菩薩戒。持菩薩戒的人,起心動念就是犯戒了。所以從來沒有人說,蕅益大師退了戒就看不起他,而更尊重他。如果說得很好看,實際沒有做到,這就有點假。
本段明第二類正因,其中共三句:㈠修行十善。㈡晝夜念佛。㈢志心歸依,頂禮供養。不能大精進禪定,不能盡持經戒那怎么辦呢?那修十善,所謂殺盜淫妄,殺盜淫這是身業三方面。妄是語,語有四: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是口四。意三:貪、嗔、癡。所以身口意三業就造十惡,把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
㈠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止前之惡,則不惱于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⑴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不但不殺生我還放生,這就是善。⑵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不但不偷盜,而且你還布施,這就是善。⑶不淫欲(不邪淫),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⑷不妄言,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當行實語之善。⑸不綺語,止前綺側乖理之惡語行,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⑹不惡口,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行軟語之善。⑺不兩舌,止前構鬥(斗)兩邊之惡行,當行和合之善。⑻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當行不凈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凈之觀行善。⑼不嗔,止前忿怒之惡行,當行慈忍之善。⑽不癡,(不邪見),止前撥無因果,辟言邪心之惡行。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以上十善,均是世間的善。當然世間的善也好。沈善登在《報恩論》說:“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轉世善為凈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十善戒經》),以凈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凡是善行,皆可往生”,所作修橋補路、齋僧布施等等一切善行,都可以作為往生的資糧。“但必常常念佛回向”,還要常常念佛把功德回向,就能轉世間的善為凈土業的因,這一轉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報,享福之后還要墮落。所以這就是要行十善。
㈡晝夜念佛。經上說:“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晝夜思惟”,不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里,也就是沒有間斷的時候,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們下手的時候,就是特別要注意保持。像母雞孵小雞,要保持。過去的老方法,母雞就要用身體來保持雞蛋的溫度,當然有時要離開蛋找東西吃,但母雞不可能因為找吃的忘記那些蛋,而不回來以至于蛋涼了,涼了之后再回來也孵不出小雞了。所以現在的修行人,可以中間找一找食物,但是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雞,不要使它斷了暖氣,我們要注意也就是這個事情。現在許多廟里的僧人,打掃衛生等等諸事,一天忙得腰酸腿疼,真正要看書、禪定、種種修持時間都沒有,所以也是很困難。但是凈土法門還好辦,隨處可以念,就是要保持暖氣。從這個地方去下手,只要自己不放棄,不管白天夜晚能夠抓緊時間用功,總是趨向于這個條件。夜里念有時很自然,我記得四十年前有這么一次,因為聽見很大的念誦聲把自己吵醒了,這是誰呀?已經是深夜了,這么大聲地念,又仔細再一聽是自己在念。這種現象只發生過一次,如果老發生那比現在還要好。只要你真實去用功,也就很自然可以做到晝夜相續。晝夜念佛就是資糧上的功德。天親菩薩《往生論》立“五念法門”:⑴禮拜門。就是我們每天都有禮拜。⑵贊嘆門,稱彼如來名。⑶作愿門,發愿。⑷觀察門。觀察極樂國土功德莊嚴,阿彌陀佛功德莊嚴,菩薩功德莊嚴,就是憶念這些功德莊嚴。⑸回向門。今經所云,就是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論》的五念法門。如是觀察或贊嘆,晝夜相續,故云“晝夜思惟”等等也。
㈢“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極虔誠的心來歸依。“歸依”就是歸命,“頂禮”就是第一禮拜門,“供養”,有法供養,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今經云,歸依頂禮,復是志心,更兼供養,彌顯精誠。《往生論》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一定得生),見彼阿彌陀佛。”以修此妙因,必感圣果,所以在臨命終時,蒙佛的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以他就“不驚不怖”,沒有什么可以驚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沒有恐怖、畏懼。“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顛倒是錯亂。人有時到了最后就會很錯亂。我有一個親戚,一生念佛,到了臨終變成罵佛、恨佛,就是錯亂了。所以要堅持到最后,不是件容易事。所以我常說,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中最容易的一種,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為自己就是這么舒舒服服、悠悠忽忽跟玩似的,這樣就可以得到往生,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上面提到要“晝夜”,這就說明要很艱苦。本品經文,沒有說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因為這是佛的本愿力,臨終來接引。凡是符合條件的佛都來接引,而且他在臨終的時候能不驚不怖,一般都是怕死,害怕得很,不顛倒?所以這里就是有佛的加被,使得他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這個地方沒有明說,就是不言而喻了。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本段明第三類,有二句:一修行世善,世間的善要好好地修。二忙里偷閑,正念得生。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現在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的事,我看不比我們在家人少,中間也有很多勾心斗角,那世間種種的這些毛病也都帶到佛教里來了。曾經因為這個我做過叛徒,我從小是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后來看到很多出家、在家有名的人物,還是嫉心在那兒作用,勾心斗角,還是很多世間的俗套,那時侯我很小只十幾歲,就誤解了,我說學佛學了半天就是這樣,佛法沒用。后來到了大學三年級,看《金剛經》才明白,不是佛法沒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又重新不當叛徒了。第三種就是事情繁多之人,不能夠離開家,也不能大修齋戒,更做不到一心清凈。現在出家人屬于這一類的很多,身出家、心沒有出家;在家人當然更是如此。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應忙里偷閑要念佛,善擇時機,總可以抓點時間,遇緣則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凈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有空閑時,端正身心”,身心要端正,端身正意。不是像現在這樣沙發上一靠,兩只腳蹬到茶幾上,那種放逸。所以中國過去都是太師椅,那都是叫你端坐,端正身心。“絕欲”,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就是在家人也不能行夫婦之事。為什么?他要這時間用功。“去憂”不要淫欲,不要憂慮世間這些事情。“慈心”就是利他,要讓眾生得到安樂之心,今此修行是為饒益有情而修。“精進”,要勇猛于修善斷惡。《華嚴經大疏》解釋得很好:“練心于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精,精純的精,精華的精,精進的精。“務達”,以達為務,通達的達,務是事務。所以精就是,精一其心在佛法上。以此精心,惟以識心達本為務、為事業,叫做進。不是要當方丈,要當佛學家,這都是世間的考慮,都不是精進。現在有人好一點想當佛學家,這都是不務本,舍本逐末。本者本源也。要識自己的本來,你連自己的本來都不知道,雖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功德莊嚴,不顯現。你不以這個為務,只搞些枝枝葉葉的,裝飾門面,這就不精進了。所以就是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以此作為自己修行的正業,不如此就是不務正業。
從“不當嗔怒、嫉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所謂“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嗔心是地獄業。為什么嗔心果報這么嚴重?因為在你嗔恨的時候,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了,對于任何人、事、物都不慈悲了。“嫉妒”,妒嫉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這個佛法,我們應當歡迎任何人的成功、成就。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別人的成就,就幫了自己的大忙。這個道理很淺,都在黑暗之中,不管哪有一盞燈亮了,都有好處,多少給你照亮了一點吧。另外修持就是消共業,一個人修行很進步,就把共業消掉一點。既然叫做共業,就是大家的業。所以這幾位用功消了共業,就是把黃念祖的業消了一些,干嘛要妒嫉?應當去頂禮。所以妒忌,他個人這些思想太嚴重了,不愿意看到別人成功。“不得貪餮”,“貪”是貪戀一切享受;“餮”是貪食、好吃;“慳惜”,慳吝。即耽著于財與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后疑,故曰“中悔”。“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猶豫不決曰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所以密宗里的咒,絕對靈驗,“唯除于咒生疑”。對于咒有懷疑,能有這么大作用嗎?只要這么一想,這咒就沒這么大作用。所以“疑”是最可怕的事情。《金剛經》的《般若贊》:“斷疑生信(首先要斷疑,才能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我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凈土宗祖師的話,疑是個臟東西,不但自己臟,碰到你的帽子、衣服,就像粘了好多大便在上頭,這個帽子你就不想戴了。“要當孝順”即《觀經》之“孝養父母”。見于彼經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一。因為老年人很苦,行動不方便,處處要人照顧、要人照料,而且也不討人喜歡,很孤獨,因此要報養育之恩,要孝順。“至誠忠信”,一個忠、一個孝,所以《無量壽經》很全面,把做人的各個方面都給大家點到了。你要學好佛,先要做好人,你也就是以身弘道。作為佛教徒,你的所行所為就是值得人們恭敬。反之,人家說看看你們佛教徒就是這個樣子,這信佛有什么用?我過去就犯過這個錯誤,認為佛教沒用,就是看了這些佛教徒不夠爭氣,所以要“至誠忠信”。“誠”者真心,真實無偽。“至”者登峰造極。誠之極,故云至誠。“忠”者,盡心竭力,忠心于國家,忠心于人民,忠心于事業。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信”,此處指世間法。所以我也常常跟在家居士們說:我從來不贊成,去擠公家的時間來用功,你應當很好地做好自己的本位事情。信是信用,人無信不立。對于誰都要有信用,說話算話,要真實不能欺騙人。
“當信佛經語深”。此中“信”字,指出世法。就是“信愿持名”的信。謂于諸法之實體,三寶之凈德,與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凈,是為信。《唯識論》說:“云何為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信,就是心很清凈,于實德能夠相信,能夠堅持,能夠堅忍,能夠歡喜,能夠爭取做到。我們不但是信了佛,要信“佛經語深”!我曾經碰見過幾個居士,他們也都講講對于佛經的體會,一塌糊涂,就把自己所理解的當作佛的話來體會,不知道“佛經語深”啊!不是這么庸俗、膚淺,要很深入。佛法是無盡藏,你深入之后,還可以深入、還可以深入……永遠沒有窮盡,切不可得少為足。再有,“語深”是什么?它正確、深入,是真理,所以是當信佛經語深。《大論》曰:“信為能入。”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復信因果不虛。所以“當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必然得到福報。“奉持如是等法”,指以上所說的這些善法。“不得虧失”,不得有所減少、有所減損。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自己好好在那兒想一想,我這樣持戒,放棄這些世間的事情,又不像別人那樣吃好、穿好,我受這點苦不過是很短時間的事情,但是從無盡的時間長河里得到解脫,而且還可以來救度別人,這樣來深思熟計,欲得度脫,就是要出離。“晝夜常念”,有的大德認為,夜間要是不能念,應該起來痛哭流涕地懺悔,這要求很高。我們現在要求能夠做到不斷暖氣,中間有時有所間斷,但只要一有時間、一清醒,比方睡著剛一醒,頭一句就是阿彌陀佛。“愿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乃憶佛念佛往生正行。那這種情形之下,能堅持十日十夜乃至于只是一天一夜能不斷絕,命終都可以往生。故云“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就是第三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比前兩類又差一點。但是所有這些人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大乘,而且經中稱贊這些人是行菩薩道的人,雖然他們的發菩提心沒有明白寫出來,實際他們已經都是在行的菩薩道。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于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愿。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行菩薩道”。是指著上面所說的諸往生者,皆是大乘。表明上面所說往生正因之人,因雖千差,其果一味。所以在這里我們不要懷疑都要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怎么這些人沒有發菩提心呢?因為這些人所行的已經是菩薩道,所以發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在第一類里寫明了發菩提心,第二類雖然不像第一類那么正規地發了菩提心,但所行的都是菩薩道,有這種心才有這種行,這種心行就是菩薩道,也就是菩薩心了,菩薩心就是菩提心。但是具不具足、廣不廣大,那又是一個問題。所以上面所說這些往生正因之人,都是大乘行者,行人壽終往生極樂,都是“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并且悉皆紫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不但色身如佛,而且“皆當作佛”。諸往生之人,想在哪一方作佛,都是隨其心愿而得成就。故云“從心所愿”。至于成佛之期,則隨行人的精進程度,早晚求道,無有休息的情況,當然有一些差別,總之都要得到,他預備在哪方成佛,都可以在哪方成佛。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別也。平等有差別,成佛有早晚。差別中之平等,則皆當成佛也。故云“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愿也。”絕不會失掉他的成佛本愿。
“佛告阿難”。世尊為喚起會眾之重視,故重呼當機阿難之名而告之說:“以此義利故”。此處利有二義:一者堅利如金剛,可摧毀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毀;可以破除一切邪見,不會被一切邪見所干擾。二者利益,因此法門,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諸佛之所以出興于世,就是要給眾生真實之利。若真能接受,你就得到真實之利。因往生法門之義理,舉體是金剛智慧,故云利(堅利)也。同時又是大慈悲之流現,普施眾生真實究竟之利。故云利(利益)也。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的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凡夫往生皆不退轉,位齊補處菩薩,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故十方如來悉共稱贊無量壽佛。
所以凈土法門是十方諸佛都贊嘆的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咱們要不信,還算佛教徒嗎?實際上真正要問問大家真信嗎?真不大信。我給大家提這個問題,你們對于釋迦牟尼佛的信心還不夠,這是個大事,既然都出家了,都做了和尚,你對釋迦牟尼佛的信心還不夠,這很值得我們警惕!所謂是真的、是假的,你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真的、假的?到底是假的,那刀山劍樹決定不虛,不要自己騙自己。這凈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共贊,千經萬論共指。我們這個課程很快就告一段落,所以今天說話也直率一點,大家原諒!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2.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