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47集
道綽大師于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第一,顯菩提心的功用。《安樂集》云:“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經》云:凡欲往生凈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解釋云:首引《大經》,以明功用。《大經》者,《無量壽經》,凈影、道綽、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天臺稱之為大本。這個菩提心實在是往生凈土的源、本源。“源”是源流、根本。所以若不發此心,雖然修得很勤,也就像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根的樹,這插瓶的花,不兩天就干了;無源之水流兩天就干了、臭了。終不能往生也。菩提是印度話,因為中國沒有字跟它恰恰相應,所以就翻譯它的音,不翻譯它的意思。跟般若一樣,沒有恰恰好的字。智慧我們已經用亂了,不是我們所謂這些智慧,我們這些智慧正好相反,是世智辯聰,是學佛最不利的條件。所以加個大智慧,這就是為什么關鍵不翻。“菩提”就是覺。無上的覺就是佛,所以菩提也就是無上佛道的名稱。“發心作佛”就是發起了《觀經》里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心。能發如是心者,這心本來就是佛。大家念佛、看經、聽講,都是在作佛。此“作佛”的“心”,也就是本來是佛的心。那么此心廣大,“豎窮三際”,豎,從時間說,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找不到始、找不到終;“橫遍十虛”,橫,從空間說,遍于十方虛空。這個心超空間、超時間,遍入于一切空間,遍入于一切時間。而且“此心究竟,非常徹底,徹底到等若虛空”,和虛空一樣。“究竟”,究極真際,窮盡法源。真際達到了極點。法源,窮盡其源,這個源確確實實不可窮的,是極盡其源,契合于本源。“此心長遠,盡未來際”。“長遠”,明寂真常,永離生滅。這個心是離開生滅,它無生,無生就無滅。“此心普被,離二乘障”。“普被”,具足一切,無欠無余。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離開了二乘——聲聞緣覺之障。所以有人稱贊你是羅漢了,大乘佛法你要稱贊他是羅漢,那是罵他退大乘心了。我們學佛要有一點志氣,要知道咱們做的是大丈夫事,要超出一切法界之上,不但到天界是墮落,成了聲聞緣覺都是墮落。《首楞嚴經》把證阿羅漢叫做著魔,阿羅漢在五十種陰魔之內。“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傾是傾盡,倒出去、扔了。無始以來生死這個有,輪回、輪轉、淪陷,你淪陷于生死有的這樣一個苦境,現在把它拋棄了。只要你一發這個心,就把無始以來生死諸有種種苦的沉淪(輪墮)都消除了,傾盡了,再也不會有了。更以所有功德來回向菩提,就必定能夠上證佛果。所有功德,決不唐捐,無有損失與消滅。所以道綽大師這個話,直捷道出菩提心的功用,一發這個心,這個心就是如此的殊勝,超情離見,微妙難思。
再引密宗的《菩提心論》。現在很多人想修密法,就以為密法成就快、威力大,都是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不知道密法的根源。密宗之所以殊勝完全在于“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最強調的也是菩提心。就要求行者必須發菩提心,天天都是唯此是務,沒有發的勸發,已發的叫增長。為什么這么重視菩提心呢?《菩提心論》說:“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金剛薩埵等等一切菩薩都在內了)。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議。所以這里就不單純是理解問題,說我懂得了,也好,但它不等于出現。我曾經比方:把一個杏核種到土里頭,它要發芽,發芽那有很多過程。⑴最初在杏仁里頭有一點綠,那就開始了,然后這個綠的東西長出杏仁的肉;⑵長出杏仁的軟皮;⑶長出杏仁的硬皮,出殼了;⑷出土了。這都有具體的內容,不是一個理解。真正從你內心里頭有所開發、有所啟發。當然拿世間東西永遠比方不恰當,這是南懷讓的話,“說似一物即不中”,也是如此。但是勉強可以這么說明,不光是你懂了。所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還有比這更圓更頓的嗎?若歸之于本,“則是密嚴國土”。所謂這個心,如果不外馳,歸本,始覺合本,也是歸本;珠子放光,珠光還照本體,也是歸本;歸本,就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完成了。所以這是極圓頓之法,贊嘆菩提心的殊勝,也確實大暢佛的本懷,超情離見。
“第二,出菩提名體者。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凈,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體道本,名曰菩提。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為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
解釋云:第二關于菩提心的名和體,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⑴法身菩提就是真如、就是實相、就是第一義空。“自性清凈,體無穢染”。法身菩提是自性清凈,清凈為自性,本體沒有污垢、沒有染污。這就是禪宗六祖在聽到“無住生心”,豁然大悟時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所以六祖發的是法身菩提心,真實從內心發出來了,哪里想到我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天真自然,不須要修成。練出來的決定不是法身。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不假修成。一部《心經》就講的無所得。現在人偏偏想有所得,都是背道而馳,緣木求魚。五祖聽見之后就給衣缽,并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當時惠能大師尚未剃度,只是廟中一個苦工,一個沒有受過戒,沒有看過經的人,只是一部《金剛經》,聽別人念了五分之二,他就發菩提心,成為人天師了,就是佛。所以一發此心,就頓登祖位。正可為《菩提心論》中“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六祖是很好的事證。這個菩提心是迥出凡情,功用難思。所以《金剛經》處處給我們講了菩提心,“我滅度無量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菩提心。要度眾生,是慈悲;度生而無度,這就是智慧。如是的心性,名為法身,是佛道的本體,所以稱為法身菩提。⑵報身菩提。法身本具,這是性德,性中本有之德。人人都有性德,怎么大家這個性德不能發揮作用呢?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修德出了功效,性德才能顯現。所以要修六度萬行,功德莊嚴,就得報身的佛果。報身就圓明具德,通達無礙。所以道綽稱為“圓通無礙”,名為報身菩提。報身就是從法身所流現,因為你修德這個功效,而顯現了報身。⑶從報身,因為悲心不盡就流現化身。這是隨機化現,隨著對方的機緣而現種種身。所以從二臂一直到八萬四千臂、到無量臂,從一個眼到無窮的眼,從一個頭到無窮的頭,種種的相;以至于法會上問,怎么觀音菩薩還不來?釋迦牟尼佛說,觀音菩薩正變一個蜜蜂,給茅子里的蛆說法。蜜蜂,蛆能看得見,他在那度眾生,這個就是化身。隨機化現,妙用無窮。所以稱為“益物圓通”。益物,物指眾生,對眾生有益而圓通自在,就是使要救度的眾生得到真實之利,這是化身菩提。
“第三,顯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凈。二者,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三者,大慈悲為本。恒擬運度為懷。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又據《凈土論》(即《往生論》)云:今發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愿生凈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解釋云:“發心”有異者,他舉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一種是凈土的。初者,行者于因地中,要發三種心。⑴就是要“識達有無”,與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凈(自性本凈,見前注)。至于“識達有無”,實為悟心之玄關。怎么識達“無”?《心經》中說,從無眼耳鼻舌,以至無智亦無得,一大串的無字。發菩提心,你要先識這個“無”。又即《大涅槃經》云,“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佛在涅槃的時候入種種禪定,回來又告大眾:我遍觀了三界找“無明本際”,眾生都是因為無明(一念妄動)流轉生死。無明本際它的性本來是解脫的,無明并沒有真正在那兒纏縛什么。我“于十方求”,我在十方一切殊勝世界去找這個無明,“了不能得”,哪有一點無明,我找不到。“根本無故”,根本它沒有,所以從無明所伸展的十二種因緣、以及老死、憂、悲、苦、惱等等也都沒有了。無明解脫了,就都解脫了。以這個因緣,“我常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這就是世尊最后慈悲微切之垂示,給我們證明,無明于十方找不到。這就是永明大師在《宗鏡錄》寫的:愿于無量劫,把皮剝了當紙,拿骨頭來當筆、血當墨,書寫這個話來報佛恩。沒有“無明”啊!所以《心經》我們隨嘴就讀過去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根本無無明,還迷個什么?我們現在是在妄中,知道這個妄本來是空。譬如做夢,夢里老虎來了,山也要崩,還要著火。你要想法子阻止山崩、著火、拴老虎,那很費事。但這只是夢,它根本沒有,夢一醒就完了。妄它就是這么回事。真正了達妄的本空,真性自顯。這就是“知無”的要義。禪宗開悟因緣,那都是真性自顯,不是一個口頭的事。現在有人略略嘗了一點清凈,嘗了個頓然間,消除一些粗的妄想,就以為自己是開悟了,其實很危險,有時就要變成大妄語。
至于“知有”,宗門常說:“必須知有始得。”你必須得知有。曹山也說,必須要“知有”,無論你在無明、煩惱之中都不要緊,就是要知有。《涅槃》的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六祖說:“密在汝邊。”密,佛最密的就在你那邊。有人說:你到井上看看。井里一看那就是自己。又傅大士的《心王銘》:“水中鹽味,色里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水里那鹽味有沒有?你一嘗咸的,決定是有。但是鹽味是個什么東西,你抓不出來。我們打個更好的比方,就是磁性。磁就能吸鐵,磁性要消失了,就變成一塊普通的鐵,一充磁又能吸鐵了。有的電磁一充電,磁性就出來了;電沒有了,磁性就沒有了。磁性很厲害,多少噸的東西它一吸就起來了。但磁性是什么樣?你把鐵砸成粉末兒,也找不到磁性。就用這個來譬喻,明當人各個自有心王(佛性)。如鐵的磁性,決定是有,應物隨情,發揮妙用,但不見其形。所以知有者,就是知有這個佛性。《心燈錄》說:“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總是虛妄。”所以曹山自比為小釋迦牟尼,就是他真“知有”。以上解釋知無與知有,就是要“識達有無”。又“識達”,就是識心達本。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凈,說清凈者其他皆無,然而自性決定是有。此正相當于《大乘起信論》中之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⑵“緣修萬行”,相當于該論之深心,修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就是樂修一切諸善行。⑶“大慈悲為本”,相當于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是以此三種發心,正《起信論》之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知發如是之心,即是發大菩提心也。
再有《凈土論》(《往生論》)所說:“今發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愿生凈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此心初看,我們往往就容易覺得,好像前頭要真實心,要能識達有無種種的難一些。實際是不然。因為凈土往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所以夏老師在會集本里就把玄奘這個“極”字攝進去了,凈土法門是極難信的法,信心未生,何能發心。所以你要攝受眾生生極樂世界,自己要求生凈土,這個信心很希有。《阿彌陀經》:十方諸佛都稱贊本師,于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本經〈獨留此經品〉里:“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受”是接受,“持”是奉持,聽了本經,能信、能樂,愿意受持,難里面沒有再比這更難的了。這就表明能信凈土,實在是一切世間的難中之難。難能就可貴,于此難信的你能信,這就是大智。信和智是一致的,信和清凈也是一致的。順著這個信心,發起要成佛度眾生同登凈土這樣的愿,悲智都有了,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但能真實的信受,自然能發如上之心。要“真實”的信受,一般人只能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往生是好。我常常說,有的人念佛就是為了消災免難今生要好,愿他死了之后也要好,總是個人打算,你生不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愿都是利他的大乘法,發了大乘的心哪!能真實信受這個法,才能夠發這樣的心。這又是凈宗殊勝之方便。如《彌陀要解》云:“深信發愿,即無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是即發菩提心也。
“第四,問答解釋者。問曰:若備修萬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說:‘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這提出問題了,要修萬行才能感受菩提,許多有為,這么多為啊!根據《諸法無行經》中說,“若人求菩提”,要有求生凈土,要度眾生,“即無有菩提”,就沒有菩提了。“是人遠菩提”,是人已離開菩提太遠了,遠得像天與地一樣。
既然如此,那怎么又說,修萬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呢?
“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釋曰:菩提真正之本體,契理,則無一切相。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與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執,即是作相。自離于理體之實際,故云“不當理實”。此人則遠離于菩提也。
道綽大師回答:“今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論》,說:‘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也是捆住了)。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這四句話是互相矛盾,你見般若也是被縛,不見般若也是被縛;你見般若也是解脫,不見般若也是解脫)。’龍樹菩薩解釋曰:‘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今祈(求)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諦大道理也。”釋曰: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龍樹大士解釋的好,這四句話都成立,關鍵在你的見解,沒有離開四句就是縛,離開四句就是解脫。所以從前的方興問我:極樂世界是什么樣的有?我說:“極樂世界是離四句的有。”你見般若也行,不見般若也行,總之要離開四句,不是用你那形式邏輯,有,就不是沒有;沒有,就不是有,這種分別執著,那你怎么也是被縛,因為你沒有離開四句。怎么離開四句啊?在凡夫份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或念咒。有人很執著的念佛,那還是在四句之中。如果你老老實實的念,念得很綿綿密密……暗合道妙,一切都放下了,就“無所住”;然而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老是相續不斷,就是“生其心”。所以地上菩薩才能夠實現的無住生心,凡夫能暗合道妙,所以不可思議,這就是持名最殊勝之處。不管有為無為,只要能離開四句,所有的都是般若;不能離開四句,你做什么都是有為法,都是有漏的。
《安樂集》依《凈土論》指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這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⑴“我心貪著自身”。見惑之中,第一個就是身見。⑵“無安眾生心”。沒有讓眾生安樂的心,這個當然不行。⑶“恭敬供養自身心”。自身又加了一個“心”字,這很重要。能從這個毛病里出來,大丈夫!所以阿難雖然能夠記得十二部大經,證了初果,不能免摩登伽難,也就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佛給他總結,不知道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根本”,一個是“涅槃根本”。自己在認賊為子,以為是自己的心,結果是害你的賊,而你拿它當作兒子,把最好的東西來供養它。所以這就跟佛說阿難的話是一致的。修行人首先要破妄,在你腦子里當家做主的是你的妄心,如果別人的見解跟我這個不相容,那就要捍衛我腦子里的東西,可以跟別人不惜一切去作戰。這都是供養自身心。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此三者必須遠離。
《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凈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凈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故令一心專至,愿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正顯發心違順之異。凡已發菩提心修習凈業者,應常體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愿,自障往生也。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彌陀要解》說:“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凈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有觀想、觀像、實相念佛三種),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愿專持名號。”這話說到極端了,這就是總結。所以為什么《無量壽經》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彌陀要解》提出一個理由來。又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就好像瓦匠在房上喊,瓦刀,那瓦刀就上去了;灰,灰就上來了;水,水也上來了。念這個名字就把萬德都召來了),聲無不盡。故即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所以你只要執持名號就是正行,不是必須要觀想、參究念佛的是誰,是越簡單越好。因此持名是至簡易、至直捷,最簡單了。有的人就是覺得我加一點更好,也不妨加,但不是必須那樣,也不是不許。密宗也是,喜歡求那個大法,這么厚一本,我就抄過好多本,一座法修三個小時。大家也都是不懂,以這個為高深,不是,越高的法越簡單,所以中國叫《易經》,易就是簡易,“易則易知,簡則易行”,最高深的法。繁言不要,要言不繁,繁瑣哲學沒有好東西。
幽溪大師《圓中鈔》說:“今經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他又說:“若執持名號,不問閑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所以黃打鐵沒有功夫修行,就在打鐵和勞動之中成就了。不要求你如何如何,躺著一樣念。我在勞動干校多少人看著我,他們最忌諱我念佛,我就上床睡覺躺著修。又說:“稱名之法,不擇賢愚,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游心安樂道》說:“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總念萬德。”就是蕅益大師所說:“全攝佛德成自德。”你念佛的時候,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攝成自己的功德。又“無始惡業,從妄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暫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眾暗悉除。”
《安樂集》又引《觀佛三昧經》云:“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父親就說,還有很多深妙境界,為什么不叫我作)。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這些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念佛又是什么樣功德呢)?佛告父王:如伊蘭林(臭林子),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頭栴檀(樹),雖有根(剛剛發)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吃)其華果,發狂而死。后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這個苦海)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如果老能這么一念接一念,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眾罪。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這又是一個證據,往生之后才能改變這些惡,所以現在這些人反對帶業往生,都是邪說。
《文殊般若經》是最大講智慧的經:“眾生愚鈍,觀不能解(教他修唯識觀、一真法界觀、圓頓三觀,他不能理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這大智慧文殊菩薩教的法子,還說這是愚夫愚婦的法子?就是念聲不斷,自然得到往生。所以先師《凈修捷要》贊嘆念佛法門:“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念佛法門就是普門,一切法門都在之內。“全事即理”,念佛號是事,往生極樂世界是事,事就是理,波就是水;“全妄歸真”,在你念佛的時候,本來是個妄心,全妄就歸到真實之際、真如了。“全性起修”,從是心是佛來念。“全修在性”,就是始覺合乎本覺,念的阿彌陀佛無量壽就是我的本覺,修就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學的很廣就是為了深入。“專修即是總持”,一門專修就是總持一切。“聲聲喚醒自己”,這句話就是參禪,一聲一聲就是把自己喚醒,喚醒自己就是開悟。“念念不離本尊”,這一句就是密,一念一念都不離開本尊。又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極樂世界)依正,顯我自心”。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水鳥樹林微妙法音,都隨眾生意,聞香聽聲都能增加道念,如此殊勝,這些殊勝是從哪來的?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都是顯你自己的心,都說的是你的自心,我們不是心外求法,不在我心外啊!“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老是這么念,始覺跟本覺不離開就直趨覺路。“暫而相違,便墮無明”。就是一乘。又彭紹升的《起信論》:“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所以人的口氣很大,第一句話就是)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從少到多(慢慢來),由散入定(一上來念得很散亂,都是散善果位;然后心定了,才能是定善)。隨其念力,俱可往生。”你看這句,俱可往生,不管你是少、或者是散,只要你肯念、相繼的念,一輩子都堅持下去,到最后都可以往生。
《安樂集》說:“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后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系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安樂集》說稱名就是這樣,“但能專至”,專一至誠的念,相續不斷,定能生到佛前。現在我勸后代學者,咱們都是他的后代學者了。“若欲會其二諦”,有真諦、有世諦,都要懂得這二諦。你要知道“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這一念一念在哪里、是什么?不可得,這就是智慧。可是你還念不斷,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德門。智慧跟功德同時顯現。所以經說“菩薩摩訶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正修其心,又是功德、又是智慧。“若始學者,未能破相”,始學者你沒有能夠離開相,凈土宗最要緊的就在這兒,很多老太婆她們不懂也都能夠去修,非常殊勝。“但能依相專至”,你就依了這個相,專心的念,至誠的念,“無不往生,不須疑也”。現世行人,實應諦信此說,不必先求離相,但當老實持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都不要管。所以念佛有四大秘訣:不貪凈境(貪要打坐、清凈之行),不除妄想(妄想不去除它,我就念),不求一心,(不管)念的是誰。我念我的,就對了。老實念去,誰都辦得到。“依相專至,無不往生”。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不是要先求離相,應當老實持名,依相專至就無不往生。這就說明本經,往生上輩的是如此,中輩的也是如此,下輩的也是如此,沒有例外。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5.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