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原文,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46集

    admin    2020-02-22    1847

      《安樂集》依《往生論注》立了三個心:一者淳心,是信心很深厚。二者一心,信心很純一。三者是相續(xù)心,信心相續(xù)不雜余念。并說:“若能相續(xù),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國”。一念凈信是信,從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用自己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極樂。“至心”,《觀經(jīng)》說就是至誠的心。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說:“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yè),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xiàn)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指惡性牢固)事同蛇蝎。雖起三業(yè),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yè)也。”至就是真,誠就是實。就是要一切眾生身口意業(yè),所修的解和行,必須是真實心中的東西,而不應當外現(xiàn)賢善精進的相(真實,表里如一,不是外現(xiàn)一種大德的樣子),可是內懷虛假,里面是“貪嗔邪(不正)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這種人的內部是貪欲、嗔恨、邪惡、虛假,并且奸惡狡詐,詭計多端,好惡成性,無法教化,所作所為如同蝎蛇。“雖起三業(yè)”,由于“外現(xiàn)賢善”,當然表面上也做很多好事,修廟、造像,但這“名為雜毒之善”,你這個善里有毒。“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yè)也”。這個批評得很厲害。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實善根來回向“愿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凈土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依止彌陀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真誠地發(fā)愿,來回向求往生極樂,這就是無上的回向。有了一念凈信,把這一念凈心來回向,決定“隨愿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所以日本《會疏》說:“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這一念是指的“一念凈信”。不是靠你天天拿著念佛珠,“口念彌陀意紛紜”,心里想的不知是什么,你念的再多,不如這一念凈信之中的一念。所以《彌陀要解》也說:“若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有好多人不明白,對于凈土宗他不在信愿上用功。所以這同《會疏》的話一樣,中國人和日本人在這個地方不謀而合,關鍵是“信愿”。信要有智慧,要清凈。又《彌陀疏鈔》說:“但有愿者,無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我們才知道愿力是這樣的廣大,怎么可以不信,怎么可以不愿!


      本品名為十方佛贊。十方佛為什么要贊嘆彌陀呢?就是愿意聽到的人都發(fā)清凈的信心,來憶念、受持、歸依、供養(yǎng)阿彌陀佛,乃至能夠出生一念的凈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銘》:“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非去來今(沒有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就是打破了時間,當然一并打破空間和一切虛妄情見。在這種遠離一切垢染的清凈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極樂,于是隨你發(fā)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轉,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十方諸佛沒有一佛不贊嘆,沒有一時不贊嘆,只是希望一切眾生能聞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位眾生聞佛名號,同生凈信,至心持名,愿生極樂,隨愿皆生,同證菩提。


      下面是我們所學最重要的一部分,到底在什么情形之下才能往生?所以是我們最關鍵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而《無量壽經(jīng)》之可貴就在于此。三輩往生共同的條件,是“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因此我們必須要很好地了解,要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發(fā)了菩提心?不但學凈土須要發(fā)菩提心,學禪、學密更得發(fā)菩提心。你要真是個佛教徒,就是須要發(fā)菩提心,才能解決問題。有的人不見得都能念阿彌陀佛,只要你所修能專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是我自己的一個體會。要勸每個人都念佛,這個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也很武斷的說,你修什么都可以,如果不用求生凈土這個法門,要想今生就不退轉、不輪回了,想達到自覺覺他這個目的,就是不可能了。因為我們世界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大家也就是這樣的根器,這個藥方也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開的,如果大家真的不求生凈土,你成功了,到時來打我耳光好了,總是在這個法界里頭,輪轉也不要緊,還是找得著的,你說我的話說錯了,我歡迎有這樣人來打我。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前一品是第十七“諸佛稱嘆大愿”的成就。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fā)心,憶念受持,而隨愿得生也。今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蓋以凡夫聞名后,信愿有深淺,發(fā)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世尊乃于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于本經(jīng)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三輩各有三,則為九,是則《觀經(jīng)》中之九品也。九品各含九,則為八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今于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后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于“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jīng)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


      三輩往生,乃我儕凡夫得生凈土之類別。其愿行功德,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范。若真志求往生,則當依之,猶如明鑒,時時對照,思欲類及。當知凈宗稱為易行道者,是與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唯此獨易,故稱易行。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倘不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敬祈當世行人,慎莫初聞凈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愿馳緩。口談凈業(yè),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


      本品也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從真實之際、真實之慧所生的真實之利。凡夫持名,橫出三界,往生極樂,證不退轉,決定成佛。這是眾生離苦得樂、真實永恒的徹底利益,也正是諸佛無上悲智,度盡眾生究竟方便的極致。


      《大日經(jīng)》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一切樹木都要有根,花瓶里插的花未嘗不好看,但是無本之木插不了幾天。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菩提為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要成佛,佛就是覺悟。要覺悟就須要種覺悟的因,覺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于所得的果實,是善巧普度一切眾生。要度眾生,這不是個狂愿、喊口號,誰不愿意幫助別人,與人為善,但是你要有一個具體的方法,所以方便可以很粗淺地解釋為一個便利的方法,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極端便利的具體方法來救度眾生,這個方法的徹底便利,就是落實度生大愿的究竟保證。方便成為究竟圓滿的標志,這就是方便為究竟的涵義。我們出家學道為什么?要知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怎么叫大丈夫事?就是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怎么才能自度度他?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世尊來度眾生,所以說了彌陀本愿之海,三輩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實。我們要依靠彌陀本愿之海,而且讓一切眾生分享這個法益。求生凈土的動機,是為了最快最穩(wěn)和最好的來實現(xiàn)度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個愿度眾生的空愿。你自己還在苦海里,腦袋一會兒出來,一會兒進去,怎么能度眾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發(fā)至誠心(真實的心)愿意往生極樂國的,共可分為三輩。《觀經(jīng)》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為上生、中生、下生,稱為九品。《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與《觀經(jīng)》是九品,其中內容是否彼此對應,符合相通?還是各成一套,彼此無關?從古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贊成同的:曇鸞、凈影、憬興、嘉祥諸師。曇鸞大師在《略論》里說:“生安樂土者,《無量壽經(jīng)》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jīng)》中,一品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曇鸞大師認為這兩個是一致的,不過意思不很明顯。又《凈影疏》就說得比較明確:“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愿生彼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觀經(jīng)》中,粗分為三,細分為九。”《觀經(jīng)》說有三品,而一品要再細分,那就分成九。也就說這個三輩和它的三品,一個是粗,一個是細。嘉祥師《觀經(jīng)疏》說:“《無量壽經(jīng)》但明三輩。此中(在《觀經(jīng)》里頭)開三輩為九輩。”嘉祥就說得更明確了,《觀經(jīng)》就是把《無量壽經(jīng)》說得更細。憬興說:“今即合彼(《觀經(jīng)》)九品,為此三輩,故其義無異。”就是《觀經(jīng)》的九品跟本經(jīng)的三輩,沒有兩樣。這個話就更肯定了。還有蓮池大師就更肯定說:“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還有天臺的《觀經(jīng)疏》也是說,《觀經(jīng)》的九品就是大本的三輩。本書繼承曇鸞……蓮池諸位大師的卓見。


      至于主張兩經(jīng)不一樣的,就是靈芝(宋朝一個大德),還有孤山。靈芝師說:三輩只對應《觀經(jīng)》的上品;不包括其他六品,《觀經(jīng)》的中品、下品都不對應。為什么呢?因為《觀經(jīng)》的中品、下品,都沒發(fā)菩提心。本經(jīng)要求都是發(fā)菩提心。孤山比他寬一點,他說:本經(jīng)三輩只包括《觀經(jīng)》的上品、中品,不包括下品三輩。為什么呢?因為《觀經(jīng)》下品往生的都是惡人,都是有罪惡的人,他們臨終懺悔,念佛得往生。所以這兩個經(jīng)不能相配。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里頭,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他不但是說明了自己的主張,而且把為什么贊成是配合作了解釋,也把他們認為不配合的道理予以承認。他說:“《草庵觀經(jīng)輔正解》曰:‘天臺以九品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因行而言。則孤山、靈芝,皆不偽天臺。所以然者,以天臺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因行,則止齊中上。各有所據(jù),取義不同,故不違也。’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即已成善,豈不賢圣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他說贊成同的這一方面,只是論往生以后的位次,是哪一輩、哪一品。靈芝他們所著眼的是往生以前的行持,往生以前發(fā)菩提心沒有,你是行善、還是行惡。《觀經(jīng)》的下品確實是惡人,到臨終才悔改;而《無量壽經(jīng)》三輩都是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就不一樣了。但蓮池大師說“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開始是惡人,何妨最后變成善人,所以要從發(fā)展看問題。惡人也變成善人了,那就賢圣同科,都可以往生了。所以三輩九品正相配合。例如:現(xiàn)在學校里很多學生都是好的考取的,但其中也會有被勞動教養(yǎng)過的,他非常刻苦、非常用功,教養(yǎng)釋放以后表現(xiàn)很好,他也考取了,照樣按他的成績來分班,不會專給勞改人的專修班。所以只是論往生以后的位次。


      總之是分成三輩九品,《無量壽經(jīng)》很概括了,把往生的人全部分成三大類,其中上等者都叫上輩,所以包括的范圍很廣。《觀經(jīng)》每輩再分三品,于是成了九品。九品當然比三輩細多了,九品中每一品又可以再分三,一直可以無窮盡的分下去。但是從實際來看仍不可能很細,實際上可分的品級是無量的。因為人種種的根器不同,所以往生之后種種的情況也是不同的。


      《觀經(jīng)》分品分得較細,而且《報恩論》說《觀經(jīng)》里頭“極其優(yōu)降”,把這個優(yōu)和降發(fā)揮到極點。《觀經(jīng)》中上品上生即是本經(jīng)上輩中最上的代表人物,彈指之間往生極樂,得聞妙法,立即契悟無生法忍,須臾之間在十方佛前受記成佛,回到本地得無量的陀羅尼門。陀羅尼的功德超過三昧,得了陀羅尼之后,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心行,這一切陀羅尼的功德都現(xiàn)前。三昧只有入三昧之后,才顯現(xiàn)出這個三昧的功德。不入三昧的時候,就顯現(xiàn)不出來。而陀羅尼一得永得,不再退失。你得了無量的陀羅尼,從此就可以分身無量的世界去度眾生,這極優(yōu)。這是上品上生,是地上(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大菩薩的境界。最壞到了五逆的惡人,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等等的惡人,這極降,地獄都現(xiàn)前了。極其優(yōu)降,《觀經(jīng)》的特點。所以看的覺得好像跟我們這個不相配合,乍看似異,而實質是相同的。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經(jīng)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我們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念佛往生也能上品上生嗎?這個問題古時的說法認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到的品級。上中品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薩,要這么高。只有中品中生以下,中品下生、下品上生這四類,才是凡夫可能達到的。若如是者,則彌陀大愿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直使不可思議之凈宗妙法,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故此實為凈宗之關鍵。


      幸在唐代善導大師廣引經(jīng)論,力破舊說,對于以前的這些說法大力的破除。如果像善導以前的大德所說的要修成地上菩薩再往生,凡夫根本沒有資格去,那又成難行道了,這不是凈土宗的特點。善導大師于所著《四帖疏》中論說:“又看此《觀經(jīng)》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yè)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使發(fā)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大師直示,極樂九品都是濁世的凡夫能往生的級位;只因眾生所遇的因緣不同,所以出生九品的差別。例如上三品是遇大乘法的凡夫所生,這樣的凡夫要發(fā)愿求生凈土,就可以上品生。中三品是遇小乘法的凡夫所生,他聽的都是小乘的法,所以一往生就證阿羅漢、初果二果。到了極樂世界不是定性的聲聞,都是發(fā)大乘心的。下三品是遇善法的眾生所生。下三品這類人因造惡業(yè),本應墮落,但以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叫他念佛,念佛是諸善中王,他既懺悔,又持名號,于是靠彌陀十念必生勝愿不可思議的力量而得到往生。


      由于大師的話可見極樂世界的上輩、中輩、下輩,都是凡夫可以修到的,只是因緣各個所遇到的佛法不同而有差別。所以大師主張往生的三輩九品,總是為了“五濁凡夫”。雖然上品上生殊勝超絕,但是我們這些五濁惡世的凡夫,只要能發(fā)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乘六字洪名與一乘愿海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上品上生極樂世界。


      不僅是這樣,晉朝有一個窮苦的人,生活很困苦,他聽到凈土法門后就閉關念佛,他對于塵世十分厭倦,所以一點也不留戀,只是一心老實念佛。他念了一段時間之后就看見阿彌陀佛,并聽到佛說法,于是就在人身得無生法忍。可見極樂三輩九品人人有份,只看修持的努力程度。所以這是一個最極圓頓的教法,大根器之凡夫,如果能夠信受,真正能夠生起六信,理解彌陀大愿殊勝的道理,能夠圓解圓修,他修行一天等于普通人一劫。所以一生就能夠功德圓滿,徑登上品。


      海東(朝鮮)元曉師的《游心安樂道》說:“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也。”因彌陀四十八愿,愿愿為眾生,所以極樂的九品蓮池,品品為眾生(舊說是中品中生以下才是能生的地方,顯然這種說法不合佛心)。本經(jīng)〈菩薩往生品〉十方世界要往生的菩薩,只說名字,一劫也說不完。可見三輩九品實為一切凡夫,兼為三乘(菩薩、緣覺、聲聞)圣人。又本經(jīng)〈必成正覺品〉偈說:“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群生就是眾生。得果很殊勝,都成佛,這不就是凡夫嗎?彌陀的大愿他就是為了凡夫,令一切在生死長夜之中的眾生,遠離一切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果。所以知道這實在就是為了救度眾生,一生之后就成佛。


      本段首先上輩往生的人所修的因,然后說明所得的果。上輩往生,誰不羨慕向往,但須圓滿上輩往生的因。因也可以說成“條件”。這一小段的大意是:上輩往生的人,他們舍去世俗的家,丟掉陷人的情欲,出家為僧,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并修多種功德,回向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上輩往生的人,在所修的因行中,第一句就是“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就表示上輩往生的人都是出家眾。但這顯然同凈土三經(jīng)中的《觀經(jīng)》有了根本矛盾。《觀經(jīng)》上三品沒有提到出家,只是在中品上生指出“修行諸戒”,中品中生指出“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觀經(jīng)》中的九品,唯有以上兩品指明了出家,但是本經(jīng)恰恰相反,上輩指明出家,中輩也與《觀經(jīng)》相反,指明“不能行作沙門”,也就是未能做到“舍家棄欲”。


      凈土兩經(jīng)在上輩往生中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首先圓融目前兩說的對立。我國蓮宗諸祖,慧遠、曇鸞、道綽、善導、永明、蓮池、蕅益等等祖師都是上輩往生,都是高僧,都是符合本經(jīng)的。但《觀經(jīng)》中,王太后韋提希夫人“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彌陀)身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可見韋提希夫人不但上品生,而且現(xiàn)世悟入無生法忍,希有成就。還有韋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國,世尊(釋迦牟尼佛)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xiàn)前三昧”。經(jīng)中又說上品中生的人,“如一念頃(就像一念間的時候),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經(jīng)宿即開。……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經(jīng)于七日……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現(xiàn)五百侍女“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xiàn)前三昧”,可見她們最低也是上品中生。這五百人是在家婦女,都是上輩生。在文字只是一筆,但在家往生的人數(shù)是五百人。


      還有,上面指出的晉朝某窮人閉關念佛,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登菩薩位,然后往生,也是在家人。沈善登老居士《報恩論》中說:晉代廬山遠公同社念佛的劉遺民居士,一生之中三次見佛。在遠公往生時,親見劉遺民隨佛來迎,向遠公作揖致敬,并說:“師早發(fā)心,何來之晚?”就是說師父您早就發(fā)心了,為什么晚來?所以沈善登老居士說:“自當上品非出家也。”劉遺民當然是上品生,但不是出家人。在《往生傳》中還可以找到上輩往生的居士,這里不列舉了。蓋以眾生機緣無量差異,因地修行萬別千殊,人人有異,各各不同。竊按世尊所說并無定法,只是應病與藥,熱病則給清涼藥,虛寒就給溫補藥,隨宜而說,不可死于句下。孔門弟子問仁問孝,孔子的回答各個不同,也是這樣。佛說本經(jīng)時,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菩薩無量無邊,乃一正規(guī)盛大的凈宗道場。本經(jīng)是凈土第一經(jīng),故所說往生條件都是正宗典范。且聽法對象又是出家大眾,在這一法會上聞法往生上輩的人自然是比丘,于是契理契機,所以指出上輩是舍家棄欲的沙門。至于《觀經(jīng)》則是一個特殊因緣,世王夫人痛苦極了,兒子要殺她,這時她只有求佛,佛偕目連、阿難飛降王宮,給禁閉中的王太后說法,聽法大眾只是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五百零一個在家婦女。這一會中能上輩往生者,當然只是在家人。


      且沙門二字涵義很深,經(jīng)云:“識心達本,名為沙門。”所以不依事相(僧相僧裝)而看本質,識心達本的人才能上輩往生,這是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疑惑的。所以出家中有心出家和身出家之別。現(xiàn)在有的出家人,是離開了他世間俗的那個家庭,但是廟又成了他的家。廟里好多事情,齋糧、香火、照顧施主,甚至于還有些派別,與修行毫不相干,這還是在家,出家在家。這里有〈四料簡〉:“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希望大家都是出家出家,何必出家還在家。在家人甚至一切放下,一心為了佛法,他在家出家,心出家。由于身在家而心出家,那么雖身在家,心出家仍然可以上輩。是乃《觀經(jīng)》所說。身心都出家,當然上輩。身在家而心出家,在心地上同于比丘,也可上輩生。真實說來,心地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切無如心真實”。心出家,識心達本才是沙門,都可上輩生,這是本經(jīng)正宗的說法。于是本經(jīng)與《觀經(jīng)》圓融無礙。必須是識心達本、心出家的修行人,才能上輩往生。至于形式上儀容衣服上所區(qū)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上輩生。正是顯示凈宗妙法破盡規(guī)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密宗里頭噶居派(是紅白教里很有名的)祖師就是居士,所以稱為白教。因為居士是白衣,所以他們穿法衣,就是要穿一件白袍子然后再披袈裟,表示他是白衣不忘本。就算是和尚、喇嘛受了出家戒,上座還是這么穿。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的示現(xiàn),本經(jīng)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為本經(jīng)菩薩眾中上首,故不可單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但是舍家棄欲是共同的。


      至于是不是示現(xiàn)出家人的這種身形,就好像中國南方人拿米當主食,北方人拿面粉當主食,米和面粉雖不一樣,但作為主食是一回事。所以上品上生,出家出家的人當然可以,在家出家的人也可以。本品一上來上品上生中提出,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確實這第一句話很重要,你總要離開這一切家務事、閨閣瑣事。“棄欲”,一切情欲都斷絕,上品生必須如此。所謂“愛不重不墮娑婆”,還在情愛、情欲之中,就證明娑婆你還很留戀,就不能出離,所以要“舍家棄欲”。


      “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本經(jīng)的綱宗。在宗的部分,我們已經(jīng)很詳細的講過了。《彌陀要解》以“信愿持名”為《小本》之宗,本《注解》則以“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兩個宗旨相同。“信愿”大家要知道,這不是一般的“信”,這是截流大師的正信。要不是正信,所謂修行是結三世冤。因為今生修持沒有解決問題,來生就大富貴,大富貴就造業(yè),第三世就入地獄。有些人造惡,以屠殺為業(yè),種種的殘酷、罪孽,死后入地獄。你跟他只差一步,他早一步,你晚一步。所以極力提倡“正信”。蕅益大師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個“因果”,不是世間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是以信愿持名為因,必定往生不退為果,能如此信,才是真信因果。能相信,圓人修持一天,等于不圓的人修持一劫,因不同,果亦不同。真是深信切愿,對于娑婆世界一點也不留戀了,就必然會念佛,所以決定往生。


      凈土最主要的三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小本》之“信愿”即是《觀經(jīng)》中之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據(jù)善導大師《四帖疏》解釋:一、至誠心,就是真實心。怎么叫至誠啊?我一個表侄,因為求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所以他很誠懇,都是磕響頭,他在房間里磕頭,在院子里都聽得見,你說他誠不誠?但是這個人就在北京的西南角上被火車撞死了。所以這不是至誠。善導大師解釋得很好,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就是你真實的本心,人人本有的那個心。現(xiàn)在大家初步還不能明心見性,不知自己的心是什么?就是真實。先老老實實,要心口如一,嘴里說的實際要做得到,一切表現(xiàn)的要真正是自己,先從這做起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二、深心,就是深信心。深信有二:⑴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要深信自己確實是這樣),多劫以來,流轉生死,沒有出離的因緣。⑵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決定得生。三、回向發(fā)愿心,從真實深信的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的功德回向,來求生極樂世界。《觀經(jīng)》說具此三心,就可以往生。由上可見《要解》所謂之信愿,即《觀經(jīng)》之三心。《觀經(jīng)》之三心,即本經(jīng)中菩提心。故知今經(jīng)之“發(fā)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愿。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也。由于《阿彌陀經(jīng)》大小二本,原是一經(jīng)。是以兩者之宗,實應一旨。所以不管你是修什么法,發(fā)菩提心是共同的。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6.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fā)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又粗又长又色又爽视频|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400部国产真实乱| 美女激情视频网站| 日本道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37大但人文艺术a级|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天天av天天av天天透|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顶级欧美妇高清xxxxx|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天天澡天天碰天天狠伊人五月| 全肉高h动漫在线看| 一本色道久久88|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男女野战视频在线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777奇米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中文| 国产黄色毛片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xxxxx做受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高h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好吊色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中文字幕丝袜制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