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45集
再者,風送妙香,“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德香”者,就是香具有萬德。《會疏》的解釋:“溫為溫和,雅為雅正。香氣適人為溫,簡愛染香為雅。”香氣溫和適人叫做“溫”,香氣遠離愛染叫做“雅”。溫和雅正,適合于人,簡愛染香為雅。例如世間許多化妝品,很多香味,聞了之后會產(chǎn)生愛染的心,就是鄙俗不雅;甚至引起欲念,那就是邪香。“溫雅德香”,能使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所以叫做“德香”。“塵勞”就是煩惱,“垢習”是煩惱的習氣。由于極樂萬物都是圓明具德,所以風具萬德,能令聞者煩惱同習氣自然不起,這是風香作佛事。
第三就是風的妙觸。“觸”,觸覺。這個德風碰到人的身體,讓人感覺得非常安和,調(diào)心適意。這個快樂像比丘得了滅盡定。這個定又叫做滅盡三昧,是滅盡六識的心和心所的禪定,是不還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樂就跟得滅盡定的比丘一樣。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過食時后,其華自沒。大地清凈,更雨新華。隨其時節(jié),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第四、隨風送花。風吹這七寶林樹,吹下來的花都聚在一塊了,而且是很有秩序,隨本身種種不同的色、不同的光,自然飄聚在一起,遍滿在國土中,覆蓋了整個大地。“顏色次第,而不雜亂”,隨著花色分類,黃的、紅的,這樣的花、那樣的花,各個自然成聚,沒有雜亂很整齊。“柔軟光潔,如兜羅綿”,這花在地上很柔軟,也很光明干凈,像“兜羅綿”,就是花絮,好像楊柳花、菖莆等等很柔軟的東西。“沒深四指”,踩到花上,腳就沉下去四指深。你一起腳,花又平了。“其華自沒”,清晨所雨的花,一過中午,這些花自然都不見了。“大地清凈,更雨新華”,在花化盡之后,整個大地恢復了清凈,于是虛空又雨新花。“隨其時節(jié),還復周遍”,⑴從日出到正午叫做晨朝(這是第一時);⑵日中;⑶日沒;⑷初夜;⑸中夜;⑹后夜。這就是一天的六時。《阿彌陀經(jīng)》:“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隨著這六個時節(jié),循環(huán)雨花化花(就是經(jīng)文的“還復”),每次的花都遍大地(經(jīng)中的“周遍”),同時化去,大地清凈。這樣的雨花化花叫“反”,每天六次叫“六反”。每次完了,大地清凈如初,所以說“還復如初”。極樂世界仍說晝夜,這也是隨順世間習俗。《疏鈔》說:彼土沒有日月,但常是光明的。所以花開了,鳥在叫,就是白天;花合了,鳥也棲息了,就叫做夜。窺基大師的《彌陀通贊》說:“華開金沼,化生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華開金沼”,在金色池沼上的花開了,極樂的人就認為是天亮了;“鳥宿瓊林”,鳥息宿在寶樹林中,極樂菩薩就認為是昏夜了。這《圓中鈔》更進了一步說:“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竊恐猶是凡圣同居凈土氣氛,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以眾生生者,多帶業(yè)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則無此相也。”這種情況還是凡圣同居凈土中人的氣氛,因為眾生多是帶業(yè)往生的,還沒有徹底忘記穢土的情況,有晝有夜。其實極樂世界已經(jīng)沒有時間的這些差別相了,因為眾生還都帶了業(yè),所以這些還沒完全忘。若是上頭三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就沒有這些花開鳥宿、有晝有夜的分別相。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本品極顯極樂世界具有華藏世界十玄妙門中的重重無盡玄門。在極樂國中有眾寶所成的蓮花,周遍布滿整個世界,到處都是,所以稱為蓮花國。“一一寶華”,各個具有“百千億葉(花瓣)”。所以為什么說《觀經(jīng)》不容易修?你想想要觀一朵蓮花有這么多葉子你怎么觀?“其華光明”,這些花是光明所成,花就是光明。例如廣欽大師火化前三天,在天空拍照出的蓮花照片,可以清楚花的本體就是光明。光中具有無量種妙色,青色花放青光,白色花放白光,什么色的花就放什么色的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玄黃朱紫色的寶蓮也都相同,也都放與花色相同的光。在花色中,青白玄(黑色)黃朱(朱紅色是正色),另有間(雜)色是紫、綠、紅、碧、騮(赤馬黑鬃,表赤黑相間的顏色)、黃,經(jīng)中提出紫字來代表其余。“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無量的妙寶,同百千種的摩尼映飾在花上。《觀經(jīng)》說“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所以經(jīng)文是“映飾珍奇”。“映”是映照,“飾”是裝飾,“珍”是珍貴,“奇”是奇特。眾寶摩尼都是奇珍,妙寶放光,光有眾色,色又放光,彼此映照,互相映飾,光明顯耀,如同日月。“彼蓮華量”,蓮花的大小,或是半由旬,或者一、二、三、四由旬,或者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百千億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量。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
每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又是三十六。為什么都是三十六百千億呢?筆者沒有看到解釋,只好自己權(quán)作說明。因為極樂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那就恰好三十六品。每一品都有百千億蓮,每一朵蓮花就具有其他一切蓮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蓮花都是三十六百千億光。光中現(xiàn)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底下更殊勝的,大家要好好體會一下,是重重無盡。在阿彌陀佛一個佛的國土里頭,到處都是蓮花,每一個蓮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個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都是相好莊嚴奇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佛都在說法不是現(xiàn)相,不是現(xiàn)一個景象,而且每個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可見這許多佛不是權(quán)巧示現(xiàn)的妙相,而是具有無邊真實妙用的如來。既然如此,我們可以想一想,每一佛有國土,有無量蓮花,每一蓮花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光現(xiàn)佛,佛又有蓮,又放光,又出現(xiàn)三十六百千億佛,而且佛都在說法、都在度眾生、都安立眾生于佛正道。而這些佛是從蓮花光里現(xiàn)出來,蓮花光就從蓮花出來,蓮花都是遍滿在極樂世界的國土,蓮花世界的國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現(xiàn)出來的,那重重無盡。所以這重重無盡,超情離見,不是眾生情見所能及。但也應了知,極樂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法界。
所以到了重重無盡,小里包括大,一里包括多,短時間包括多時間,這還不是最特殊,最特殊就重重無盡。現(xiàn)在我就告訴大家一個重重無盡。我看見他,他看見我;我看見他的眼睛,他看見我的眼睛;他的眼睛里有我,我不僅看見他,我還看見他眼睛里頭的黃念祖;他也看見我,也看見我的眼睛中的他。這就又多一套了。而且這個眼睛中人你看見那個我,我這個眼睛里還有你,這個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復。這有兩個鏡子,你回去試一試,把兩個鏡子擱在對面,你看看它有多少鏡子,重重無盡。所以我們不能夠就是把好多東西看得很呆板,總之不可思議,要相信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佛說的很多東西,現(xiàn)在很多人作考證、作考據(jù),他就是要找那個可思議的來證明,這可思議的承認,不可思議的就懷疑、或者否定,這個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了,他就用不著佛法了。佛法就是你不可思議,必須從你可思議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夠理解那一點點糟粕中的糟粕,對佛法入不了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shù)之名,復無住著家室。于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舍分別。唯受清凈最上快樂。
“決證極果”,阿彌陀佛的大愿就是如此。為什么要有極樂世界?就是為一切眾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是決證極果。在彼佛國土中,沒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等等現(xiàn)象。沒有黑天,所以不用火光(篝火)、星曜、日月來照明。沒有日月,就沒有白天、黑天,也就沒有什么歲月。日月年劫都沒有,這就打破時間了。按漢、吳兩譯說:日月處空。有日月在空間,但是日月是不動的。《魏譯》沒有說到有無,《唐譯》和《宋譯》就說無有日月。現(xiàn)在會本所取是唐、宋兩譯。蓮池大師說:“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圣眾光明掩映,與無同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為正。何者忉利以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蓮池大師解釋說:如果你把古譯也考慮在內(nèi),日月雖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了,被佛與圣眾的光明所掩飾,跟沒有是一樣。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許多星星都看不見了。蓮池大師又說,要是按道理來說,沒有日月是正說。因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況極樂呢!沒有日月,當然就沒有歲月劫數(shù)這些時間上的名稱。這個歲月劫數(shù),從這個也可以看出來,就是從漢、吳兩譯“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回轉(zhuǎn)運行”,它有,就呆在那不動,也是同樣的結(jié)論。地球自轉(zhuǎn)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圍著太陽轉(zhuǎn)一圈是一年(人們就看成是太陽圍著大地轉(zhuǎn))。是不是?都是在轉(zhuǎn)。太陽也在轉(zhuǎn),太陽要圍著它的中心轉(zhuǎn)。可見時間就是由于運動。地球自己在轉(zhuǎn),太陽也在轉(zhuǎn),太陽系在轉(zhuǎn),而且銀河也在轉(zhuǎn),都在轉(zhuǎn),所以出現(xiàn)各種長短不同的時間。如果日月地球根本就不動的,也沒有晝夜,沒有年,沒有劫了。
實際要說時間,現(xiàn)在科學上愛因斯坦已經(jīng)明白了,是人的錯覺,你的錯覺,大家過去一直認為這些是真實的,跟這個不合就是不對,不知道你所謂的真實,正是錯覺。佛教說由于妄想才有時間,哪來的時間呢?這過去一念是過去,正有一念是現(xiàn)在,馬上跟著一念就是未來。所以,過現(xiàn)未都是因為你有念頭在,要離開妄念什么叫過現(xiàn)未呀?所以毗目仙人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善財見他經(jīng)過多少多少劫、多少多少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財童子還在原地沒動。
極樂世界也沒有“住著家室”。這里的沒有住著家室,同〈受用具足品〉的“所居舍宅”沒有矛盾。本品不是說根本就不存在舍宅,而是說雖有舍宅,但沒有執(zhí)著與留戀。對于隨身的舍宅,并不認為這是自己的所有,是自己棲身養(yǎng)命的地方,是自己不可離的住所,所以說沒有“住著”;更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家,當然沒有愛家、戀家、思家等情執(zhí)。所以說沒有“家室”,也就沒有“標式名號”(標志、門牌號數(shù)、名稱)。極樂人民聞法相應,每日所聞都是無我的微妙法音,并且一聽自心就相應,去除了我相,心中清凈。既然沒有我,哪里又有什么我的家室。并且大眾彼此都無我,何須在隨念而現(xiàn)的舍宅加上標式名號?本來沒有分別,又何必畫蛇添足。
所謂第六識是很大的禍根,見色聞聲本來并不是壞事,因為它有分別,你就有取舍、有愛憎,就出來人我,事相就熾燃了。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取舍分別,心和境是一如的,心沒有分別,境界也就沒有分別,所以就“唯受清凈最上快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應當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決定成佛。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們總能遇到特別重要的內(nèi)容。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類聚的“聚”,也就是類。關(guān)于三聚的解釋,大乘與小乘差別很大。凈土是一乘法,純一大乘,所以這里不介紹小乘的說法,我們看大乘。大乘也有許多不同提法,現(xiàn)在只選擇切合于當前佛教徒水平的解釋:⑴《大智度論》說:“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這就是說:能決定證入涅槃,圓滿無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決定墮入三惡道,叫邪定聚。時好時壞,進退不定,目前不能決定是成功還是墮落,叫做不定聚。⑵《釋大衍論》一書提了三種說法,本書只選一種。“十信前名邪定聚……三賢十圣名正定聚……十信名不定聚。”雖然是佛教徒,信位都沒有達到,這是邪定。這就嚴格了。必入惡道,大家說我還不至于必入惡道吧,我頂多是不定,這是十信以前。你敢說你現(xiàn)在就到信位了嗎?到了信位很不簡單。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為“不信業(yè)果報故”。如果真信造業(yè)受果報,還敢破戒、敢做壞事嗎?為什么敢?因為不相信,決定要受惡果報。一般人說起來信,但實際行動上卻不信。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嗎?(那地獄是真的,這點我敢再三負責說。比如說你不懂法律,犯了法還是槍斃。所以信業(yè)果的事很不簡單)為什么你不去研究戒律,當作自己真正的老師?為什么破了戒不趕緊懺悔?你就是不真信!所以作為邪定。“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大乘的賢人,稱為三賢。到了十地,就是“十圣”,三賢十圣是正定聚,成為賢圣(不退了)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為他或進或退,升降不等(已經(jīng)有了信心)。但是在這之前,不信業(yè)果報,所以是邪定。于是跟那前頭一樣,必定要入惡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賢、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賢、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所以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經(jīng)中說往生彼土的眾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屬于正定這一類,是相當于三賢十圣必入涅槃之類。唐代新羅國(朝鮮)憬興師說:若生凈土,不問凡圣,一定趣向于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會得解脫,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導大師的意思說,從佛果一直到十地三賢都是正定聚。凈土一切眾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了。有的顯現(xiàn)十地三賢,但本體必入涅槃,因為三賢十地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甄解》認為三賢十地本體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xiàn)應特別注意:《唐譯》、《宋譯》不但是“已生”,甚至“當生”也住于正定聚。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人將要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當生”。若有人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就合乎彌陀的大愿,佛必定在這個人壽命終了時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這樣的修行人就是當生。當生的人不須等生到極樂世界,已經(jīng)是正定聚了,已經(jīng)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度生方便,顯示了一乘愿海與六字洪名的奇勛。當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世間公推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贊嘆善導說:縱然不是彌陀化身,必然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流。善導大師在長安教化,長安城里人人念佛,這個感化力有多大。善導大師主張正定聚的利益通于彼此二土。彼土是極樂,此土是娑婆。《甄解》說:“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極樂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決定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顯,這是顯益,明顯的利益。在我們世界,你如果真能信愿持名,或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穑罢鏋樯溃l(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真實做到,就應當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利益是密益,這個利益不是那么明顯,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確實得到了這個利益,所以稱為密益。《甄解》又說:“若為現(xiàn)生密益者,今家不共義也。”日本人對于善導是尊崇極了,又稱為親家、今家,是非常之親善、非常之崇仰,說這是善導大師不共的見解,善導大師獨特智慧的見解。一個當生的人雖然身還在娑婆世界,已經(jīng)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這是不共的妙意。
先師會集本經(jīng),采入唐、宋兩譯的經(jīng)文,正是同善導大師心心相印。《唐譯》文為:“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其中最關(guān)鍵的話——“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這是反證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夠建立這個當生的因。當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這是徹悟大師的話。他把大經(jīng)、小經(jīng)的宗旨合在一塊了,“發(fā)菩提心”是大經(jīng)的話,“信愿持名”是小經(jīng)的宗。你“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就不是只想得一點法益、或者圖口頭上漂亮,而是為了解決自己和無量眾生生死問題,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要解決大家的生死問題,不要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枉受輪回。你本來就是佛,你現(xiàn)在是做夢,做了個噩夢,十分恐怖,沒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樣,但是很冤枉,沒有這回事,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若還在夢中,能知道把別人叫醒嗎?醒了才知道叫人。出了夢,便知要自覺覺他,要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號。你真是這樣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有邪見的人會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號嗎?不可能!所以說“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說真實發(fā)心、信愿持名的勝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發(fā)心,明天退心,進進退退,升升降降,經(jīng)不起考驗。也不是說他一直沒發(fā)過菩提心,他一直沒發(fā)過這種菩提心。所以“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fā)心,三世因中多”。魚下子很多,成魚的極少;庵羅華是印度一種花,開花很多,結(jié)果很少。菩薩初發(fā)心,發(fā)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這個動力就不一樣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號,這個行就保障了愿。這樣修行,阿彌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保護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擾。真正發(fā)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決定往生極樂,決定成佛。這就是入于正定之聚,所以也就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等到臨終的時候,看見佛來接你才放心,只問問自己是不是符合當生的條件?不定聚的人沒有恒心,也就是沒有真實發(fā)心,所以不能建立決定成佛的妙因。
當生的人同往生極樂的人一樣,都住于正定聚,決定成佛。這個意思《阿彌陀經(jīng)》里頭也有。經(jīng)文是:“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實發(fā)愿,愿意生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嗎?大小兩經(jīng)相合,證明當生極樂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樣,同入正定聚。這真是無上的幸運!所以先師夏老聽到凈土法門后,一個人在屋子里頭笑了幾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哪里有路!所以這一點很要緊。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復次阿難:東方恒河沙數(shù)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
佛又對阿難說:東方虛空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里頭有如恒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現(xiàn)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長又廣,又軟又薄。舌頭從嘴里伸出來,到上頭能蓋住自己的臉,并能達到自己的頭發(fā)。“廣長舌”表示無量劫以來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過失,所以感得廣長舌相。《圓中鈔》說:“惟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然(舌相)有常相、現(xiàn)相不同。若常相者,縮之雖常在口,伸之則能覆面,上至發(fā)際。此曾令外道生信(知道佛說的是真實的)。所示如此也。若夫現(xiàn)相,又有大小不同。”《阿彌陀經(jīng)》里:“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慈恩窺基大師解說:“佛之舌相,證小(給小乘作證明的時候),則覆面門,以至發(fā)際。今覆大千(現(xiàn)在蓋大千世界),證大事也。”要證明凈土法門這件大事,所以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師底下又說:“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悉真實故。則覆面之舌,已無妄語,況覆大千乎?”能覆面的舌,已經(jīng)沒有妄語,何況現(xiàn)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還有不真實的嗎?這是窺基大師在勸我們要生信,“說誠實言”,是真實無妄、真實不虛的言。本經(jīng)未現(xiàn)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無量光”。放光與舌相同時啟發(fā)眾生的信心,證明佛所說沒有虛妄。
“說誠實言”,《彌陀疏鈔》說:“誠實,明必可信。以誠則真懇無偽,實則審諦不虛。所謂獅子吼,無畏說,千圣復起不能易,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誠實,表明必定可信。“誠”就是真實、懇切;“無偽”,沒有虛假。“實則審諦不虛”,實就是的確不虛。“所謂獅子吼,無畏說”,佛說法如師子吼,百獸畏懼。“千圣復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變。“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楷是楷則,萬世都應該遵守,作為楷式與法則。有的人總想把佛的什么再動動,都是覺得自己比佛還高明。又說:“純真絕妄,萬劫如然。言誠實者,熟過于是。”“純真絕妄”,真純,一點妄都沒有。“萬劫如然”,萬劫也是這樣。“言誠實者,熟過于是”,說到誠實,還有比這更誠實的嗎?十方恒河沙數(shù)佛所說的誠實之言,就是“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因為這就是萬世不能改的楷則,所以十方諸佛同贊,千經(jīng)萬論共指。東方恒河沙是如此,十方恒河沙都是如此。《會疏》說:“雖諸佛所證,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故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雖然諸佛所證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彌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諸佛推讓,讓十方一切眾生都歸向于阿彌陀佛。十方佛稱嘆的多,眾生聞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諸佛與彌陀是一個心,都沒有別的想法,只是為了眾生真實得度。這就是第十七“諸佛稱嘆愿”,諸佛稱贊彌陀也就是為了這個,彌陀發(fā)愿,愿十方佛來稱我名,讓眾生聞我名都來,也是為了,不是要!只是為眾生得度。十方諸佛謙遜也不是逃卸責任,也不是禮讓,也都是為眾生得度。都是真實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fā)清凈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yǎng)。乃至能發(fā)一念凈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國。隨愿皆生,得不退轉(zhuǎn),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為什么十方諸佛都稱贊阿彌陀佛呢?就是想要極樂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眾生,聞到阿彌陀佛名號,“發(fā)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無疑的信心,沒有垢污雜染的凈信的心。《勝曼寶窟》說:“清凈心,凈者信也。起凈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凈心。”這就是說:凈就是信,起了純一的清凈信心,不夾雜任何煩惱,叫做凈心。《疏鈔》說:“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念)佛,身常敬佛(恭敬、禮拜),始名深信。任意早晚(不管早晚多少年),終無再住閻浮之法(不會在這個娑婆世界再長呆了)。此策發(fā)信心,最為切要也。”其中“千信千生,萬信萬生。信佛名字,諸佛救護”,都是無上開示,是佛知見,是凈宗與佛教的心髓。“憶念受持”,“憶”就是憶佛功德,“念”就是念佛名號,“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堅持。“歸依供養(yǎng)”,以自己身心歸向彌陀,依止彌陀,永不舍離。再者,“供養(yǎng)”,《玄贊》說:“盡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yǎng)。”所言“財行”,指兩種供養(yǎng):⑴財供。香花、飲食、湯藥、財物,用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的一切都可以拿來供養(yǎng)。⑵法供。例如:如說修行,發(fā)菩提心,用來獻供。“養(yǎng)”指養(yǎng)活、養(yǎng)生、奉養(yǎng)、調(diào)養(yǎng)。對于身、對于法,有所利益,就稱為養(yǎng)。
“一念凈信”。本段全盤托出凈土法門不可思議的體與用。經(jīng)中極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師為本經(jīng)作科判,特別提出往生極樂的一心三輩。老法師頂門上有金剛正眼,才能開顯前人所沒有說明的內(nèi)容。本經(jīng)與科判關(guān)鍵在一心,所以在這里應深入?yún)W。筆者認為這個“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數(shù)目字(一、二、三……)中的一個數(shù)“一”,而應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義諦(真理)。《維摩詰經(jīng)》主要闡揚了不二法門的妙要。因為“二”就有“差別”、“對立”、“矛盾”等等情見。出生差別,由于“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應注意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萬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這個“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論》說:“行般若波羅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就是說修習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樣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與諸山所有的一切微塵,在一念之中散盡。為什么“一念”有這樣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際清居士說:“一念至誠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誠能于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勛。”
“乃至能發(fā)一念凈信”,信特別要緊,“一念凈信”,一念凈信就可以“隨愿皆生”,這個不可思議。《教行信證》說:“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凈報土真因也。”我們說一念,就是指信心無二的心;無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凈報佛國土的真實正因。法身咱們本來有的,法身不待修、不等修。咱們要成功就是修證報身,修證了報身就居于清凈的報土。現(xiàn)在你這一念,就正是清凈報土的真實之因。《會疏》說:“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這就是說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達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達到就決定往生,不是依靠你念多少,這與《要解》往生全憑信愿的說法一致。《教行信證》指出“信心無二心”,又說這是往生清凈報土的真因,現(xiàn)《會疏》說“往生正因唯在這一念”,兩者都把一念、一心結(jié)合于信。《疏鈔》說“信即心凈”,也等于說信心就是凈心。一念凈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凈信,所以經(jīng)中下文是“愿生彼國,隨愿皆生”。這與《教行信證》的報土真因、《會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為表里,正好參證。
《彌陀疏鈔》引證了《成唯識論》說:“信者,謂于實德,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何言心凈,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凈為相。”什么叫做信?就是對于真實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歡喜愿求。“忍”就是安忍、安住。“欲”是愿意領(lǐng)會、愿意相契。信以心凈為它的性。什么叫做心凈?因為心很殊勝,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濁的水中,水當時就清了。信心就有這樣的妙用。但是染法就相反了,種種染法,各個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這個染法,它有一個特點是“自相渾濁”。它不但自己渾濁,而且還能渾濁其它的心所。如極臟的東西,它不但本身臟,誰碰到它誰臟。所謂“自穢穢他”。就好像要把臟的臭的大便放到干凈的帽子上,帽子也就臟了,它使別的也臟。“信方翻彼”,信正好相反,能清濁水,把問題翻過來,所以信和不信差別很大。在初始不覺得,有人信、有人不信,都是一塊沒什么差別,但實際上非常明顯。信是以凈為相。所以蓮池大師說:“今修凈土,主乎心凈,信為急務,明亦甚矣。”修凈的人以心凈為主,所以要明白生信是緊急的要事。《鼓音聲王陀羅尼經(jīng)》:“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xiàn)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yè)報亦不可思議。”所以能信的人,你本身就不可思議;所得到的善業(yè)果報,也不可思議。不是你能想得到的。《要解》說:“唯有大智,方能諦信。”沒有大智慧你不能信。所以若能真信如是之事,你這個人就不可思議。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7.html
轉(zhuǎn)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guān)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