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44集
《阿彌陀經》的唐譯本中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凈;二者清冷(清是清涼);三者甘美(喝時很甜);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不但可以解渴還解餓);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長樂受用?!边@最要緊的一句,“增益種種殊勝善根”,水還能增益種種善根,真是不可思議,極樂眾生真是多福。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于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栴檀是印度香木,俗稱檀香木)和“吉祥果樹”。吉祥果,中國沒有,形狀像瓜蔞,中國用石榴代表,一花結許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叭A果桓芳”,花和果都經常是芳香?!肮饷髡找保ǘ涔麑嵍挤殴庹找??!靶迼l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水邊、兩岸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敖桓灿诔亍?,延伸相接,蓋覆在池水上面。放出種種幽香,香氣美妙,不是世間的種種妙香所能比擬。“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清風散布本體的香馥,沿著池水在流送花味的芬芳。使人身臨清風流水送來的芬芳幽馥之中。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還有用七寶來裝飾這些蓮池,池的底部上面布滿金沙。池水上是四種顏色的蓮花:“優缽羅華”,青蓮花;“缽曇摩華”,紅蓮花;“拘牟頭華”,黃蓮花;“芬陀利華”,白蓮花。“雜色光茂”,各色蓮花各放妙光,覆蓋在池水上面?!栋浲咏洝分小扒嗌喙?、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說明四種妙蓮放出妙光,與本經的“雜色光茂”正好一致。“雜”字有眾、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處的雜色是指不同顏色的妙光會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經文是“雜色光茂”。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彼國的眾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過敦煌壁畫明信片上的極樂世界游泳池的情況,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邊岸上也坐了好幾位,頭上也都有圓光),在池中的人(因為還是凡夫,還有習慣),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蓋就到膝蓋;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頸就到脖頸,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的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捌渌灰浑S眾生意”,池水對于每一個眾生都能滿他的意。試想只是在一個池子里頭,許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們每一個人有自己的意思,要淺就淺,要深就深,想急就急,想慢就慢,想溫就溫,想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墒且粋€池水可以同時滿足許多人各別的意,這就徹底打破眾生的情見,全顯華藏世界十玄妙門不可思議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塵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攝全體。如同帝網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極樂池中的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無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眾生的心意,不須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圓滿各個眾生的心意。同時同地出現各種不同差別境界,妙應無窮,不是有思量分別的凡心所能理解。
“開神悅體,凈若無形”。“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俗稱為靈魂)。又如《肇注維摩經序》曰:“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之境界謂之神域。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開神”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功德,調和適意,不但自然適應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勝的是這水能開你的神明、智慧,使你心神爽朗,增長智力,并且洗后身體舒暢安樂。水清湛凈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好像跟沒有一樣?!皩毶秤吵骸保逡姷?,池底的寶沙都能徹底映現。水中沒有任何一個深處是寶沙映照不到的,都能透視,所以“無深不照”。這是什么水呀?能夠一一知道眾生的意,一一隨眾生的意。如其所愿,同時同處,普應現之。這是什么境界?如《法華》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三次請佛說《法華》,佛都說“止止”,停止停止,我的法妙難思,所以都是難思之法。也不能再說什么,要勉強說的話,都是本經三真實的顯現,一一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本段水說妙法,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拔懶旎亍?,水中波浪,大的叫做瀾,小的像水面的細紋叫做波?,F在經中說“微瀾”,所指的是波。這些水波安和地徐慢旋回,“轉相灌注”,波與波的水互相注入,你灌到我、我灌到你。水流有聲,“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演放出無量的微妙音聲。水波正在廣宣法音,饒益眾生,使聞者各個聽到自己愿聞的法。
一、“或聞佛法僧聲”。佛法僧是三寶,《阿彌陀經》:“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羅蜜”。譯為到彼岸。修菩薩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羅蜜。
三、“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滅種種妄想。止息即止觀,《止觀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边@是說寂然不動叫止,相當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覺照的作用,就是觀,相當于三字中的“慧”字?!凹澎o”見前諸根寂靜注。
四、“無生無滅聲”。清涼國師:“諸法本自無生,便自無滅?!薄度释踅洝氛f:“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薄缎慕洝罚骸笆侵T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的空相就是《仁王經》的“真實空”,就是第一義諦空。一切法既是真實空,從何處又有生滅去來,所以本經“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遠離去來、生滅、空有一切分別的相,所以清涼國師說:諸法本來無生,既無生,當然也就無滅。
五、“十力無畏聲”。十力,如來證入實相之智力,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十力。
“十力”者,如來所有之十種力用。⑴覺是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又指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作樂業得樂報。因果相契,為是處。作惡業希望樂報,因果相背,為非處,猶言“無有是處”也。⑵業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或善不善,有漏無漏等之智力。⑶定智力。知諸禪定,解脫三昧之智力。⑷根智力。知諸眾生,諸根上下,隨機施教。⑸欲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知他眾生,種種樂欲,各各不同。⑹界智力。乃知種種界智力,于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也。⑺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智力。如五戒十善至人天,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⑻宿命智力。知眾生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壽夭苦樂等。⑼天眼智力。見眾生受生舍報,生生死死,從何道來,向何道去;以及善惡業緣,或苦或樂,無障礙之智力。⑽漏盡智力。于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不受后有之智力?!盁o畏”者,又云無所畏。佛在大眾中說法泰然自若、無所畏懼的德。一共有四:⑴說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⑵說漏盡無所畏。佛于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⑶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⑷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六、“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盁o性”,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無性”?!盁o作”,是沒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無為相同。如有所作為,就成有為法了?!斗ㄊ沦潯罚骸皹O樂無為涅槃界?!蹦鶚勈菬o生無滅,除盡一切有為的法,離開一切有為造作。天臺主張,權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為酬報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為法的佛。圓教佛的三身都是本來自然如是的佛性,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實,所以叫做無作三身?!斗ㄈA經·守護國界品》:“有為報佛,夢里權果。無作三身,夢前實佛。”這是說:權教從有為法修成的佛,這個佛果只像人在睡夢中所得的果實,這是如來為眾生權巧方便而說是佛。若是由無作法所證圓教佛的法報化三身,那是入夢以前真我,這才是實佛。
“無我”,有恒常一定的體,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執定存在這個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執有這個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蘊的假和合,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沒有人我;諸法總之是因緣所生,也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也沒有法我。《止觀》說: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認為有我。若用智慧來觀照,實在是沒有我。要說有我,我在哪里?從頭到足,各肢各節,一一尋察,但找不到我。可見何處又有他人和眾生呢?又《原人論》說:肉體形象所顯的色身,以及能思能慮的我心,從無始以來,由于因緣之力,一念與一念,就是一生一滅,后念生則前念滅,念念相繼,就是生滅相繼,沒有終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燈蠟的火焰,前焰剛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滅不停。人的身心與之相類,由于因緣,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象是常,其實只是相似相續,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認以為我,寶重此我,引發無量貪嗔癡三毒,造一切業。
七、“大慈大悲喜舍聲”。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⑴慈:與眾生樂。⑵悲:拔眾生苦。⑶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⑷舍:內心平等,沒有執著,于眾生舍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舍棄一切貪、嗔、癡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與果。
八、“甘露灌頂受位聲”。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延長壽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記鈔》:用法水給弟子灌頂,叫甘露灌頂?!洞笕战洝氛f:如來是法王,為令佛種不斷,用甘露法水給弟子灌頂。從這以后,一切圣眾對于得受灌頂的這個人都很敬仰,知道這個人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一定繼承法王之位。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愿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極樂眾生聽到水聲說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聽到以上種種妙法音聲,“其心清凈”,大家心中清凈。“無諸分別”,“分別”,思量識別諸事理,以妄分別為體。乃妄于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也。般若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平等無差,一味無別。離開垢污同雜染,也離開了種種虛妄分別、對待,入了不二法門,契和中道。所以經說“正直平等”,正就不邪,直就不曲。無二無別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為正,沒有任何邪思邪見;不曲為直,直心是道場。眾生心不是邪就是曲。我是佛教家庭,從小就信佛,廣濟寺沒有一個小旮旯我沒走到,可是念中學的時候我不信佛,就覺得這許多有名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心里還那么曲里拐彎的,就覺得佛法沒用。等后來念到《金剛經》才知道,不是佛法無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真正修行,正直,沒那些曲里拐彎;平等,沒那些分別。“直心是道場”,所以直心很重要,禪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臺山婆,人問臺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驀直去”。這三字極平常、極奇特,但無邊妙義與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栋浲咏洝罚骸爸T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彌陀疏鈔》說:“執持名號,愿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一點是極樂最殊勝之處。在極樂世界所聽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領會,并且立即同法相應?,F在我們有很多人豈但不能同法相應,就是正確領會也極端困難。我們娑婆眾生,極多的人都沒有達到六根清徹,耳內有許多垢污,先要去掉你的垢。打個比喻:像是拿個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過敵敵畏。你用這個杯子去喝甘露,喝了就會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無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貪嗔癡三毒,才能聽進去。至于“相應”十分重要,相應就是契合?!锻撟ⅰ氛f:“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边@就是說,相應就像匣蓋的相稱相合?!度A嚴論》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span>
今經云“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深顯彌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議。諸往生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善根成熟,所聞妙法,悉能契會。躡解起行,行起解絕。忘照同時,能所不二。智與理冥,乃至種種所聞,悉能頓契,與法相應。說提到實相,就跟實相相應,談到平等,就跟平等相應。你只聽到這個名詞,頂多還知道一些名詞的解釋,你沒有相應。怎么叫相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應了。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那兩句話天天念,就等到有那么一天相應,那沒有相應之前你還是苦。
“其愿聞者,輒獨聞之”。自己想聽什么,就聽見什么。那不想聽的人就一點也聽不到,一點也不受干擾。所以極樂世界微妙難思,時時聞無上法,處處得真實之利,耳目所對,全顯本心。舉足下足,咸作佛事,所以“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贊阿彌陀佛、稱贊極樂世界,勸自己佛國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極樂。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十方世界這么多佛都在勸導往生,十方國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學佛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把它當學問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當個學者,而是要成就自覺覺他、普利眾生的大愿,你就須依教奉行,求生極樂。得到往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經過胞胎,也不是咱們世界這種胎卵濕化,都不是由于自己妄業的惑報,而全憑彌陀無上愿力,自然出現,所以叫做自然化生?!跋な芮逄撝?,無極之體”。這個“清虛”、“無極”出現于漢、吳的譯本,因為那時佛教剛來,翻譯經典時自然就采用當時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經中出現“清虛”、“無極”這些道教的用語。嘉祥大師說:神通廣大,無所不至,沒有極限,所以稱為無極,是無極之體;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稱為清虛之身。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边B名字都沒有,哪還更談得到實際,那些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又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庇帧墩撟ⅰ氛f:“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彼越浿姓f在極樂國中“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所以彼國名為極樂。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叫“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間,表示優越高超;人世間希有,顯示少見難得。在極樂國中,所有眾生的容貌和色相都非常美妙(美妙是妙到了極點,所以稱為微妙),都是超世希有。《會疏》說:“非有漏生滅身,故云超世。法性清凈身體,故云希有。”他們不是有漏、有生滅的身體,叫做超世;是從法性顯現的清凈身體,沒有垢穢,所以稱為希有。并且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更重要的是《往生論》所說,他們是“天人不動尊,清凈智海生?!北朔饑恋奶烊硕际遣粍幼穑瑳]有退轉,是從清凈智慧的大海所出生。正如《往生論》所說,極樂的菩薩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凈句。所以,極樂眾生容色的清凈莊嚴,超越一切世間,至為希有。極樂人民的形狀色相,彼此相同,經文是:“咸同一類,無差別相”。就是說彼此相似,沒有差別;只是一種,沒有兩類,當然不能更分什么貴賤高低了。不像這個世界,有的皮膚是白的,他自認為最高;有的看不起黑種人,這個就是低下的,沒有這些差別。當然,也不是說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一樣的,分不清楚,誰也不認識誰是誰。不是那個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易于認清的。至于稱為天人者,是隨順世間的方俗。本經〈禮佛現光品〉說:彼土“唯是眾寶莊嚴,圣賢共住”。可見極樂國中都是圣賢,那為什么又稱天人呢?這是隨順世間的習俗。義寂這位大德說:念佛的人兼持五戒(人業),初往生時就是人,比這更低也一樣。念佛又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簡單,不貪、不嗔、不癡,修十善是天業,生天不是容易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么初得往生時,叫做天。生天界要不貪、不嗔、不癡,我看誰做得到?我就敢說我還做不到,我還很癡。還有一個解釋說,在地面上的叫做人,能在虛空的叫做天。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圣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假令帝釋,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說到超世希有,這里有五重的比方。一、拿乞食(要飯)的人比帝王。一個乞丐,憔悴、丑陋、骯臟到了極點,這個窮苦的叫花子站在帝王身邊,他同帝王能相比嗎?帝王容顏、色貌,養尊處優,儀容當然不一樣,再加上裝飾,那就不能相比了。二、要拿人間的帝王比轉輪圣王(轉輪圣王是四天下的王),人間的王就卑鄙丑陋多了,就像乞丐在人王的身旁一樣。三、轉輪圣王雖然威相第一,可是要比忉利天王(這是俗話說的玉皇大帝、帝釋),那么轉輪圣王又比帝釋丑劣很多了。四、假設帝釋比第六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個天),又不如遠勝,相差百千倍都不止。五、把第六天跟極樂世界的天人、菩薩、聲聞來比,又不如遠勝?!肮忸伻萆?,雖萬億倍,不相及逮”。萬億倍都趕不上,就是說把第六天的人,容色的水平提高一萬億倍,也趕不上(“逮”字同“及”字意義相同)。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極樂人民所居住的宮殿、穿著的衣服、吃用的飲食,這些享受都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樣。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最高的第六天。往生之后就是如此。
至于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威德”是威神功德。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都“神智洞達,威力自在”。開顯了神妙難測的智慧,洞然通達本源,并且威力無比,自在無礙,所以他們的威德無比?!半A位”,“階”是階級、階梯,“位”是品位、地位。極樂世界人民的階位更是十方世界都不能相比的。這就是極樂世界最特殊的,蕅益大師稱贊極樂的凡圣同居,說這是十方世界所無。既是阿鞞跋致,但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這是極樂國土所獨有,十方世界之所無。凡夫就不退,這個階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的。他們必然輪回,所以決定要退。例如一個帝釋忽然五衰相現,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來,他觀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將生到某地一個驢耳朵里頭,驢耳朵長了瘡,瘡里頭有蛆,他也要變成驢耳朵里的蛆。于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傳了他法,讓他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極樂世界,只要一去之后就再不退了,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所以一切天人不能相比?!吧裢ㄗ兓保瑯O樂的聲聞,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現在世間的天文學來說,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測,何況十方??墒菢O樂的聲聞一掌之中都能抓住,這是多么大的神通!再者極樂世界人民能在一念里頭,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在一念的剎那之間超過這么多佛剎。而且“周遍巡歷”、“供養諸佛”,所以遠遠超過二乘,何況天人。所以說“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是“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超過不是百千萬億倍,而是說不清的倍數?!鞍㈦y應知”,佛就叫著阿難,你要知道,“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以一部《華嚴》就是不可思議,《阿彌陀經》經名也是稱為不可思議,這兩經都與本經同部,本經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再者,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或是已往生,或現在生,或未來當生,都能得到遠勝第六天王的諸妙色身,相貌端正莊嚴,福德沒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經〈菩薩修持品〉里說: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對你說你也不能懂,告訴你你也跟沒聽見一樣,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可是這許多菩薩,不但是明了,而且究竟徹底的明了,所以說極樂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道自己的本心。這也就是禪宗與大密宗的核心。舉個例子,照見五蘊皆空,是智慧明了。我們也能講五蘊皆空,我們是不是“照見五蘊皆空”呢?我們不能,我們是思想里頭見了五蘊皆空了。“想”是有念的,“照”是離念的,妄念斷了才有照用。你鏡子上完全是多厚的瀝青,你照什么?黑漆漆這一大堆?!吧裢ㄗ栽凇?,上一品已談過,極樂眾生的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本經〈菩薩修持品〉又說:“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狈奖阒怯置顒e智、權智。根本智是實智。宗門常說,根本智易會,差別智難明。一代佛教化導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權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方便智的顯現,可增長對于自心實體的了知。且度生事業不離神通,方便智的開顯,認清了從本以來,自然安住神通法中。沒有一時一刻不是安住神通。所以龐通的詩:“神通與妙用,是運水與搬柴?!边\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所以“智慧明了”是達神通之本,達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一切都是你本有的,沒有一樣是從外得的。所以一個有所得心,就總是想得點什么,看到點什么,增長點什么,入了什么定,見了什么瑞象,得點什么奇異功能。他不知道這都是本有的,只要能通達這個本,一切變化神通都自在無礙了,所以說“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雖破本參,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這個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邊事,是圣道末了邊邊上的事?,F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說他不信佛嗎?他信佛。你說他不用功嗎?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邊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說顛倒見!若不信佛法而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單單看到神通、奇異功能、瑞象與靈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頭的外道。現在有很多人穿了和尚衣裳,是附法外道。獅子厲害,什么人能吃獅子的肉?只有獅子身上的蟲吃獅子的肉。還有破壞佛教的這些僧人,如獅子身上的蟲,別人都不敢碰獅子,它敢鉆到身體里頭來。這個本末很要緊。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念佛沒有得念佛三昧,不要求見光等等境界,要去求的話必定會出毛病,甚至著魔。由于“福德無量”,所以種種受用,一切都豐富充足?!皩m殿、服飾、香華、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隨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因為他還是凡人,不然怎么還會想這些,雖然是三不退他還是凡人,凡人就能去。倒過來這么想,怎么能超凡呢?我們要超凡很不容易,得把見思惑全斷了,才是阿羅漢。見惑、思惑,貪嗔癡慢一點也沒有了,不但是欲界的、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都沒有了,談何容易,這種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就不能出欲界,色界天就生不上。梵天都是梵行清凈,怎么出三界?連欲界都出不去,所以橫超法門特殊就在這兒,你沒有這橫超法門絕對出不去。所以都還顯現的是凡人這些東西,因為多數去的還是凡夫,還都需要這一些。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到了想吃東西的時候,七寶的缽器自然出現在前,百味的飲食,多種美味所成的飲食自然充滿缽內?!半m有此食,實無食者”,雖然顯現食品,但實際并沒有真正吃飯的人。這都是由于他們的習氣,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想吃飯了。寶缽和食物自然現在前面,但并沒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極樂人民“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看看食物的顏色,聞聞香味,意思上領略了,就是吃了。“色力增長”,凡圣同居土中許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體與力氣都增長,“而無便穢”,并且沒有大小便。受用極樂食物的人“身心柔軟”。人的身體,年輕時柔軟,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娑婆世界的人,心意的缺點是剛強難化。人的個性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的人還自以為驕傲,我能堅持,實際正是你剛強難化,不好教化。柔是柔和,和順才好教化。所以學佛就是改造的過程,你不想改怎么行?佛就為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是要告訴你佛的知見,你的腦子里全是眾生知見,因此改是必定的,要放棄你的眾生知見,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柔軟”很重要?!盁o所味著”,極樂眾生對于味塵不去執著,對于飲食毫不貪戀。吃飯也是一件事,飯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食具,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切都巧妙靈活,來也無所從來,你一想它就來了。來了你見色聞香,身體也得到好處。事情完后,剩下的東西、器具自然就沒有了,極其自然?!皶r至復現”,到了你又想吃了,寶缽與飲食又自然出現了。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飲食,這段是服裝?!氨妼毭钜隆?,是用多種寶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肮凇?,帽子;“帶”,身上系的衣帶;“瓔珞”,印度古時貴人把許多寶串連起來,掛在身上,叫做瓔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瓔珞。以上種種都有“無量光明,百千妙色”。這個衣服、瓔珞等等都是眾寶所成,寶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根據《觀經》說“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無量光明”。而且《觀經》又說“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每一個光里頭具有八萬四千顏色,所以“百千妙色”,極言其多。色又放光,《觀經》說:“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彼灾刂責o盡,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這種勝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須剪裁縫制。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上兩段是衣服,本段是住所?!八由嵴Q其形色”。極樂人民所居住的房舍與宅院,它們的形狀同色彩都非常相稱,調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稱。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體,那要有與他相稱大小的房子(所以蓮花,從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差別很大)。房子上有以寶珠、摩尼等等織成的寶網,普遍覆蓋在上面。“懸諸寶鈴”,寶網上懸掛種種寶鈴。所有的寶鈴、寶網和舍宅,都是“奇妙珍異”。“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貴;“異”,特異。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貴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網,網上有鈴,遍布在極樂國土,彼此“校飾”?!靶!笔窍嘟幌嗷サ囊馑?,表示所有諸寶彼此裝飾,作為莊嚴?!肮馍侮住保兄T寶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動變化,“盡極嚴麗”,明亮顯曜,極其莊嚴,極其美麗。國中“樓觀”(樓臺)、“欄楯”(欄桿)、“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邊)、“房”(廂房、居室)、“閣”(樓閣),它們有“廣狹”(寬窄)、“方圓”、大小高低,或者在虛空,或者在平地,種種的情況。都是“清凈安穩”,非常清凈、非常安穩,不是鬧、不是亂,“微妙快樂”,好到不可思議了,所以稱為微妙?!稌琛氛f:極樂沒有五濁,所以說“清凈”;沒有變異(不衰不壞),所以叫做“安穩”;塵塵都不可思議,任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所以說“微妙”;永離身心之苦惱,所以叫做“快樂”。又按《往生論》,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都是清凈句所顯現,所以說“清凈”。種種不可思議的受用之物,都是隨著極樂世界的人,心中所想念立即顯現,所以是“應念現前”。隨想隨到,沒有不如愿的情況。這些受用之物都是圓明具德,圓具萬德,都是種種妙香之所合成,到十方世界普做佛事,無欠無余,所以是“無不具足”。
德風華雨第二十
其佛國土,每于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佛法主張日中一食,過午時一發,就不能食。“食時”指正午。極樂國土到了中午,自然徐慢地吹起了德風?!秴亲g》說“亦(此)非世間之風,亦非天上之風。都八方上下,眾風中精(風之中最妙的)。自然合會化生(的風)耳。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很和、很舒服,恰到好處叫中適)。甚清涼好無比也?!薄队^經》說:“八種清風,從光明出。”有八種很清凈的風,就是從極樂世界光明中出來的?!秴亲g》本所說的“風中之精”,與《觀經》中“八種清風”,都是指德風,所以很和適,很愉快。“自然德風徐起”,徐徐吹動寶網上的寶鈴,演出微妙的法音,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極樂國土水的聲音、風的聲音,到處演說妙法,這以四諦法為例了。根據《俱舍論》說:“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敝T法等待因緣而生,所以不是常。種種逼迫惱害的,所以叫做苦。見有男女生死種種差別的相,可是實際上是沒有,與自己所見相違反,稱之為空。首先你想自己不死,得不到;你想同于常在,得不到,它空。所見既與自己相違,怎么自己能做主宰?沒有主宰,不能當家做主,就是沒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為因,能夠當家做主的才是有我。這個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實際這也就是無量的妙法。《往生論》說:“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彼燥L聲所說的法,不僅僅是二乘的苦空無常,而是可以讓人悟入,能證涅槃的波羅蜜。這個水聲,不就說了很多很多波羅蜜,妙法的音聲,風聲也是如此。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出有而有曰微。”“出有”,指出三界的有。無欲,所以離開了欲界;他地居,所以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無色界。不是三有,所以凈土非三界所攝。出于三有,所以說“出有”?!俺鲇卸小?,“而有”者是什么?凈土之有,由于彌陀一乘愿海而有。離二邊,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微”。二邊是有無、是非、邪正、凡圣等等對立的兩邊。過去的同事,方興(筆名叫未艾)以前問我說:“極樂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有?”我說:“極樂世界是離四句的有。”四句:說有,是一句;說沒有,是一句;說也是有、也是沒有,是一句;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又是一句。這是四句。不管怎么說,總不能離開四句,咱們眾生的語言就在四句里頭,腦子里所能理解的也就在這四句里頭。佛法所精深的道理都離開這四句。極樂世界出有而有,不落兩邊,離開四句(就離開百非),所以說是“微”。又云“名能開悟曰妙”。名者,五法之一,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聞物體之名,便心浮現其相。名能開悟,所以叫做“妙”。突出這個名相來,雖然是名相,寶樹說法,當然也不離開名句,以名相能使聞法的人開悟,所以叫做“妙”。法音微妙,能使人悟入深遠。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8.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