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43集
⑿“不思議光”。見唐宋兩譯。《魏譯》為難思光。曇鸞大師說:“此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嘆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議光,偈中指出,佛這個光明除了諸佛之外,大菩薩也不能測。所以本經說“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議。例如佛的他受用實報莊嚴土,各地菩薩所見不一樣,所現不一樣。至于佛的自受用實報土,一切菩薩都不能知。這個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薩莫能測,無法思考,不能宣說,所以稱為“難思光”。這個光即是唐、宋兩譯的“不思議光”,不思議就是不可思議。我們《阿彌陀經》的名字就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當時法會上“十方恒沙的諸佛,皆共贊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如果有人能相信這樣的事,你這人就不可思議。所以真正能信凈土法門的人,大家也不要自輕自己,應該好好的珍惜,要放光明救度世間,要自己真正往生極樂。示比說重要,講一輩子經,臨命終時種種的橫相,那就不妥當了。“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這給我們現在能信凈宗的人一個證明與授記。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議,你所得的果報也不可思議。以凡夫身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這真是不可思議。這也就是不可思議的果報,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因為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對于這樣難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這么大的功德。還有,今天信明天能不能信?要堅持下去,你就不可思議,你的果報也不可思議。《彌陀要解》說:不可思議有五種:一、橫超三界,不要等斷惑,見惑思惑全不斷,斷了見惑證初果;思惑慢慢斷證四果。咱們斷不了,不斷惑你就往生。二、即生西方凡圣同居土,就橫具四土,實際其余的上三土也生到了。三、但持名號,只要持名不須要打坐、觀想種種方便。四、一七為期,真要有一個禮拜真實用功,不須多劫多生多年多月。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念一個佛名,一切佛護念。念佛的人,佛就護念,大勢至菩薩首先就護念,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薩來護持你。實際說,因為諸佛所護念,不異持一切佛的佛名。所以這就說明不可思議功德。再有一句最極重要與殊勝的話,蕅益大師是古今希有的大德,《彌陀要解》中說:“行人信愿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大師是說,行人如果能夠深信切愿持佛名號,“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攝受過來了,成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攝入成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彌陀的功德,所以說念佛時即成佛時。這正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就是本經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要不是大愿之王的阿彌陀佛,焉有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就稱贊:“真是紅心里面中紅心。”印光大師亦稱贊《要解》說:“理事各臻其極(說理說事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師直指說,從釋迦牟尼佛說經以來這是第一的注解。“妙極”,妙到極處了;“確”,正確到極處了。縱令古佛再來親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師真是蕅益大師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發無上菩提心,就請多多參研《彌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議”光中,全攝了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
“如是光明”,上面所說的十二種殊勝妙光,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佛光雖在十方世界中平等地普照,但能見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經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為什么眾生有的遇、有的不遇呢?可以打個譬喻,例如“覆盆絕照”,太陽光普照,一個人要把盆扣在腦袋上,趴在盆里就照不到了。根本你懷疑、反對,就不能去信受。又如常用的收音機,廣播電臺播送節目的電磁波遍一切處,東南西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機的天線、各種零件出了故障,或沒有調好,甚至只有一根線的接觸不良,就會收不到。電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機有故障是譬喻眾生沒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就能塵垢消滅,善根增長,所以經中說“垢滅善生”,并且“身意柔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剛強難化,情見牢固,寧可舍命也不舍見,十種見惑根深蒂固,對于佛陀超情離見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變成柔軟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惡道里最極苦痛的地方,“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看見這個光明都可以不受苦。更重要的是“命終皆可解脫”,在這一期受苦的壽命終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脫。否則三途一報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脫時?“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光有這樣的威力,所以眾生若能聞知十二光佛的殊勝光明,以及光明能令眾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縛、頓脫生死、證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為功,歸己為德。彌陀內證無上果覺的實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脫的實益。聽到之后,“日夜稱說”,以至誠的心相續不斷(我們就是怕中斷,中斷是最大的魔。很多好的事情就是難于堅持,要不斷,要堅持到最后就成功了)。“隨意所愿,得生其國”。隨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贊嘆光明也可以往生。又《般若經》曰:“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實念佛之人,皆是具緣遇光之人。
日本望西師疏說:“問:人間行者,猶見光難。三途眾生,豈輒得見。答:《心地觀經》云:‘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彌陀光益,豈唐捐乎!”望西師設一問:這個世界修行人見光的沒有多少,三途眾生蒙光照都得休息,他們見得著嗎?望西師根據《大乘心地觀經》回答說:世間的兒女,給先人追薦修福、做佛事。如果請到真正修行出家人在那修法,這樣就有很大片的金光照到地獄去,這個光中給眾生演說妙法,讓做佛事人的父母,令他發起了修行的心念。孝子來超薦父母請人念經,還可以有這樣的作用,何況彌陀發的殊勝大愿,焉能不會讓地獄中的眾生見到光呢!所以佛法都是要有因緣。佛光是普照,你沒有這個因緣就是如聾如盲,所以說眾生難度。在地獄中的眾生,菩薩教他念佛記不住,就拿筆給他寫在胳膊上,可是菩薩給寫這個佛字現不出來。“業力”!大家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就有他的困難,所以是雙方的,佛菩薩的救度是一方面,眾生的業力又是一方面。所以要追隨救度,他才可以接受一點、念一點、消一點,后來慢慢就能寫上了,他就多念,最后就是得彌陀光照加持,脫離苦海,往生極樂。現在有很多人受了戒不重視,隨便破戒,就不相信有地獄,要知道現在已經很多證明地獄確實是有,這不是嚇唬人的。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對阿難說:無量壽佛壽命有多久了,沒有方法能說,不可以稱量,不可以計算。數目太大,電子計算機也算不出。還有無數的聲聞之眾,這些聲聞都“神智洞達”。“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貫通;“達”者,通達。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夠在手掌里頭持放一切世界。以上這一小段經文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佛的壽命無量。頭兩句就是“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因為佛是法身,就三際一如了,沒有什么叫過去、現在與未來,過、現、未是一樣。那既然過、現、未是一樣,未來即是現在、即是過去,過去即是未來、即是現在,這個時間就打破了。所以,連愛因斯坦就明白了,時間是眾生的錯覺。實際上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佛證無生,既然無生,當然也就沒有與“生”對立的“滅”。佛的法身是這樣,從法身所現的一切圣眾也都無滅,也就是壽命無量。“壽命無量”是佛的大愿,復以佛的大愿獨勝,悲心無量,超越諸佛,故報身化身壽命亦皆無量。佛壽命無量故常覺眾生。佛愿無極,故應廣攝會眾,救度眾生,所以會眾就無量。又佛的無數聲聞弟子都“神智洞達”,他們具有神通智慧,透徹通達事理,而且《往生論》說:“天人不動眾(指極樂會眾),清凈智海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天人一切大眾,都是從如來智慧清凈海中生出來的,所以都“神智洞達,威力自在”,并且“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這樣無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個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極顯這個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維摩詰經》:“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這就是說,菩薩(維摩大士是金粟如來化現)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飛到十方佛國,顯示給其中一切眾生。菩薩雖在十方奔馳說法,可是并沒有離開本處。這又打破了眾生的空間概念。《維摩詰經》同顯一掌中持一切世界的不可思議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于一晝夜,悉知其數。
佛又說“我弟子中大目犍連”,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眾生,目犍連在一個晝夜之內全部都數清楚,都知道它們的數目。
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假設十方眾生都成緣覺,每一個緣覺都是萬億歲的壽命,神通都同大目犍連一樣。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頭,都竭盡他們的智力來推算極樂世界有多少聲聞,仍是算不清。所計算出的數,達不到實際數目的千萬分之一。極言無量。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廣都是沒有邊的。再假設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為微塵,拿一個小毛塵去大海中沾一滴水,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個多、哪個少?佛就告訴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因為十方眾生都假設成為目犍連,所以佛稱為“彼目犍連等”。這樣多的目犍連,這樣竭盡壽命與智力來計算,所知道的數就是毛塵上那一點點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所以極言極樂世界之眾無量無邊。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顯示了極樂國中佛壽無量、聲聞之數無量。本段表明國中菩薩、聲聞、天人都是壽命無量。凡往生到極樂的凡圣同居,沒有斷惑還是凡夫,這就稱為“天人”。“聲聞”也是如此,極樂國中都是大乘菩薩,哪里來的聲聞,這是根據他斷惑的程度;倘若先斷了見思惑,這時的水平等于聲聞,也就叫做“聲聞”。國中從菩薩到天人也都是壽命無量,“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算也算不出來,打比方也打不出來。“壽命無量”,彌陀大恩大德,微妙難思。凡夫若能帶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轉,再也不退了。在這個世界都是進進退退,好容易忽然有一點進步,保持不住兩天又退下來了,甚至“進一退九”,進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極樂世界既不退轉,又是壽命無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轉,老活著,那不就是決定是即生成佛!此土既多退緣,又以壽命不過百年,所以經上說:在末法中,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很少有一個得道的)。唯一可以度眾生的方法就是凈土法門,但是大家要不信、誹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將來經滅時,也只有凈土法門可以度眾生。又《往生論》偈云:“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佛壽無量,教化之眾無量,所教人民皆同補處菩薩,故云善住持也。又偈云:“如來凈華眾,正覺華化生。”指彼佛會眾,皆于彌陀國土清凈蓮華中生,“皆從如來智慧清凈海生”,亦即皆從彌陀自心中生也。是故彼國人民,平等如佛,壽命亦皆無量。一生補佛。可知極樂主伴悉皆莊嚴,功德成就。
寶樹遍國第十四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干,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余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在彼佛國土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這些是單獨一寶所成,沒有摻雜其它的寶。極樂世界的樹,美好到無法形容,只有拿寶來作比方。還有兩種寶、三種寶、以至于七種寶轉換共同合成,根莖枝干是某一寶所成,花葉果實就是其它的寶變化所作。例如,有棵寶樹,黃金作根,白銀作樹身,琉璃作枝,水晶作梢,琥珀作葉,美玉作花,瑪瑙作果。其余的樹又另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組成種種不同形色的七寶樹。余經七寶之名稱與本經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別,總之七寶直是無上微妙的一寶,就是彌陀與讀者本人的心寶。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上段介紹寶樹的實質,本段是寶樹的排列。“各自異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現在咱們練操,大家排成一個隊伍,你橫著看,人是排成一條直線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線的。人對人,空間對空間,很整齊。“莖莖相望”,不但寶樹行行對正,就是樹干彼此也都對稱。“枝葉相向”,一枝一葉都很整齊,相對相向。譬如一棵樹在中間,東邊的枝子與東邊相鄰的樹,枝葉整齊對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樣。“華實相當”,各樹各枝的花、果,位置都有規律,很整齊,彼此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過來了。《定善義》說:“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乃至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何意然者,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意為:這些寶所成的林樹,都是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因為佛心是無漏,所以樹也都是無漏,所以沒有老死、病害、初生、漸長種種變化的相,表示時間的這些變化它沒有了,一如。所以諸樹必然同時頓起,等齊劃一,井然有序。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清風時發”,清凈無漏的德風應時而發,隨人的意樂自然吹來。而且風搖枝葉,“出五音聲”,自然發出微妙的樂章,宮、商、角、徵、羽(這是中國古代樂律的根本,再加變宮、變徵就是現代音樂的七聲)五音相和,非常悅耳。“是諸寶樹,周遍其國”,這些寶樹周遍在他的國土里。《會疏》說:“愿力所成,不藉鼓吹(不用人吹打),故云自然相和(清凈悅耳)。”樹出和聲,顯極樂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圓明具德也。
菩提道場第十五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云聚寶鏁,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在佛道場(修道之處叫做道場)有菩提樹,這個菩提樹就更高了。《西域記》稱為“畢缽羅樹”。佛就是坐在菩提樹底下成佛的。所以樹名字叫做菩提樹。上述的寶樹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寶樹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將是四百萬里,或者更高。看來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說若干的千。菩提樹高四百萬里,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向四方分布二十萬里。有人挑剔說樹太高,這個葉子分布的不夠廣。這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底下還有極高的寶樹,又不能把陽光都擋住了,所以樹長得細高。這種樹是一切眾寶自然和合而成。“華果敷榮”,這個菩提樹的花與果開敷的繁茂旺盛,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并且“光暉遍照”,放大光明,遍照到一切處。復有樹上頭的莊嚴,有青、綠、紅、白各色的摩尼寶,就用這眾寶之王的摩尼寶來做瓔珞,懸掛樹上。“云聚寶鎖,飾諸寶柱”,樹上還有寶柱,寶柱彼此之間要有連接,這個連接叫做鏁,一般是木結構,極樂國的連接是云聚寶。云聚寶是個寶的名稱,這個有證明,《唐譯》說:“有師子、云聚寶等,以為其鏁。”所以,用這種云聚寶所成的鏁來莊嚴寶柱,這很確鑿。又把許多金(純金)、珠(真珠)、鈴(鈴鐺)、鐸(鈴中木舌,敲鈴發聲)遍掛在菩提樹枝條上面。又在樹上掛了珍妙寶網,“羅覆其上”,周遍蓋在菩提樹上。摩尼、瓔珞所懸掛的金珠鈴鐸及珍妙寶網,流放百千萬的光明,彼此相照,互為莊嚴,互相輝映,互相作為裝飾。像《觀經》說:“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放無量光明,光炎明耀,“照耀無極”,所顯妙光及所照之區域都沒有極限。“一切莊嚴,隨應而現”,一切莊嚴之相,普應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所以這菩提樹,是極其微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本段顯極樂寶樹演說妙法的不可思議功德。“微風”是清細和緩的風,徐慢飄動,“吹諸枝葉”,吹到菩提樹的千枝萬葉,演奏出無量的美妙音聲,都是在宣說微妙之法。“其聲流布”,這個聲音就流通散布諸方,“遍諸佛國”,遍滿一切佛國。菩提樹所發的法音,“清暢哀亮”,“清”就是清凈,能令聞者不生濁染心;“暢”就是通暢、歡暢,能令聞者舒暢。又有通曉之義,能令聞者通達實相法故。“哀亮”,能引發聽者生起悲愍眾生的心。好的音樂總是含一點悲意。“亮”是明亮、響亮,此處是指音樂的節拍鮮明,音調爽朗。又為透徹,顯露,由能開發智慧本明。“微妙和雅”,“微”者,是很微秘,“妙”就是好,“和”是調和,“雅”很雅正,指安和雅正,順佛法故。因在音樂中宣演妙法,于是聲音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無法宣說的程度。聲音安和就令聞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脫俗(首先要脫俗),正就是離邪,不是鄭衛邪蕩的音樂。所以極樂世界的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本段表明彌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議,所成就國土的殊勝不可思議,菩提樹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議。“若有眾生,睹菩提樹”,倘若有眾生眼見菩提樹了。“聞聲”,耳聞到這個妙法音聲了。“嗅香”,鼻聞到樹的香味了。“嘗其果味”,舌嘗到所結果子的味了。“觸其光影”,身體接觸到樹的光或影子。“念樹功德”,意根在憶念樹的功德。所以密宗修法,觀想永遠不離開菩提樹,都有所本,都是一致的。“念樹功德”,皈依境,觀想上師三寶都在菩提樹上。“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凈無垢(人都是煩惱不清凈),徹辨無遺。例如耳目對于所聞到的聲與色,都能完全辨別,沒有遺漏,叫做徹。《會疏》的話:“耳根無垢為清。”一個人成見牢固,對于正確的東西聽不進去,就由于耳垢太重了。“徹聽眾音曰徹”,對于種種聲音都能聽到了叫做徹。其余五根可以舉一反三:意根是意根無垢為清,徹了諸法為徹。“惱”者,《箋注》說:“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此六者,名為大煩惱地法。)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飽者滿)不用他人之諫言,但自懊惱煩悶也。又為十二隨煩惱之一。(貪、嗔、癡、慢、疑、惡見,名為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流出者,名為隨煩惱)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于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無諸惱患”,《唯識述記》說:“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所以無諸惱患就是沒有種種惱亂所造成的過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轉之位,“以至于成佛”,達到圓滿佛果。
此下更顯菩提樹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復由見彼樹故”,又因為能看見菩提樹的原故,可以得到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見了樹的人可以得無生法忍,極樂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極。“得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凈影云:“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大乘義章》曰:“于法實相,安住為忍。”《會疏》云:“智行增進名法忍。”又三種忍的涵義是:《凈影疏》:“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舍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就是說,從聲開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響。只是回響而已,根本沒有人在說話。于是知道這一切都同回響一樣,沒有誰制造這個響,所以說沒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實義,叫做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柔順忍”。“舍詮趣實”,叫做柔順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義理叫做詮,一切經論、禪宗的公案都是詮,正是指月的標。許多人都抓住這個手指頭,要從手指頭上找到月亮,那就請等驢年。現在言詮都舍掉了,雙眼正對月亮,這就是舍詮趣實。“百年鉆固執,何日出頭時”,我們的修行,不是在那兒鉆固執,這是詮法,要趣于實。所以舍離言詮,趣入實相,得柔順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這也不是凡夫境界。到七地以上,就“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個才是無生法忍。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安住于無生法忍中(忍就是安住),是七地菩薩以上的事情。見到菩提樹,就得到這三種忍,足證彌陀的愿力與無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議。《彌陀疏鈔》說:“無生忍,略有二種:⑴約法,⑵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后唯八地所專。”《彌陀疏鈔》解釋無生忍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上說。從法上說,種種沒有起念、沒有造作的實際理體,叫做無生;“慧心安此”,具有無為智慧的心,在理體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說,無生法就是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這個理體上不動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開示得很清楚,對于本無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⑴信受,⑵通達,⑶無礙,⑷不退,就是無生法忍。
從行門上說,更上一層樓。《疏鈔》說:“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文中“報行”是對有功用的集行而說的。集行指心心精進,念念勤修,加功用力,墮在有功用道中。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于是漸增,轉為報行,并且純熟。報行是無功用道,不必起意運心,自然任運流入如來智海,是八地以上境界。這時自心真智與理體冥合(自然相合),理體無相,無為、無功、無用,行無另外之體(離一切相,也沒有一切功用,到無功用,你才能登地),只是以智慧為體,智與理不二,所以行與理相同,也無相,無為、無功、無用,都是廣大如虛空,清湛似止水。這時慧日朗照,心識(起心動念)種種妄惑自然不起,這才叫做真得無生法忍。前說,還可以通于其他的諸地;后者約行,八地以上才能有。
《舊華嚴經》里有十忍:“一者音聲忍,二者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夢忍。七者如響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跟本經完全相合。這約行就是八地菩薩。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深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隨順音聲忍(即是音響忍也)。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凈,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此即柔順忍也)。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是為第三無生法忍。”簡言之,則安住于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愿力不可思議。
菩提樹的功德,不可思議,能令看見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極樂即是華藏。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門,全在極樂。全體包括——局部,這是婦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局部包括全體,乃現代科學所證實的華嚴玄門。見樹就是見整體的華藏世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見樹得忍,不算分外,并且這正是華嚴十玄門中托事顯法生解門。從具體事相,可以開佛知見(顯法),示佛知見(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靈山會上拈起花來給大家看,大眾都莫名其妙,獨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一笑,他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這就是托事顯法,花是事,迦葉所悟是法。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托事顯法。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滿足愿故,明了、堅固、究竟愿故。
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的華果樹木都能給眾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兩個原因:⑴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故。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⑵是本愿力。過去發的愿,現在實現了,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總,底下滿足愿、明了愿、堅固愿、究竟愿,這四個是分別說。⑴“滿足愿”。《凈影》是說“愿心圓備”,發愿的心是圓滿具備,所應為眾生設想的都想到了。⑵“明了愿”。望西師的話,是光明、智慧共同相應故。⑶“堅固愿”。是“無退精進”,沒有退心。阿彌陀佛沒有說發的愿我后悔了,一直是精進。上面我們講阿彌陀佛過去修行,精進極了,是愿堅固,這是所成就的。⑷“究竟愿”。“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他所期望的是要度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古人的解釋。我還可以補充一點點,方便為究竟,正是因為這個愿要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都可以得真實之利,是最究竟的方便,這個方便之法才是成佛的究竟,所以成為究竟愿故。再有,因為本經三真實,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實之際為體,從真實慧所發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眾生普得真實之利。
又本愿力者,《往生論》曰:“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愿,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虛設。力愿相符,畢竟不差。”依法藏菩薩之本愿,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愿,以愿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由愿生力,因力愿成。故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
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無量壽佛國中說法的講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觀”音貫,觀也是樓;“欄”是欄桿。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掛上了白珠摩尼等等寶做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絡,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是一樣,顯示平等之義。極樂世界,“明妙無比”,曇鸞大師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寶樹寶欄,互相映飾”。可見極樂世界之明妙,無能比者。至于菩薩所居之宮殿樓閣,像鏡子似的能夠照見十方,“寶樹寶欄,互相映飾”,你照著我,我照著你,所以是明妙無比,深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上一段是境,這一段是極樂的境中人。其中有種種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講經,當然就有很多人在聽經、誦經、受經。還有人在地面經行的。經行有兩種方式:⑴繞念;⑵是在直線上來回走著念,像織布機上的鎖子。這是一種修行方法,我們念佛也都得如此,就是要有一點活動,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與經行就交替為用。極樂世界的人,也有如此。還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惟于道)與坐禪者(就是打坐修習禪定)。所以極樂世界在虛空中同有上述種種的修持的人。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在極樂凡圣同居土中,種種修持的人,“或得須陀洹”。須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斷惑。若把見惑全斷了,就等于證了初果。但是他發心不只是初果。這是由于前生的修習,在這一方面的居多,這方面相應的比較快,所以先斷見惑,程度等于初果。實際上極樂國土一律是發大心的菩薩,《往生論》:“二乘種不生”。初果名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還須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斷盡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還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與無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不生,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來三界。
“未得阿惟越致者”,這個很重要,沒有證到阿鞞跋致的,往生極樂就全證到阿鞞跋致了。“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彌陀要解》說:“阿鞞跋致,此云不退。⑴位不退,入圣流,不墮凡地(往生之后再也不退到凡夫地了)。⑵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不是自了)。⑶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果海。須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佛的智慧之海,所以這是極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極樂國內唯演一乘,諸往生者都發大心,所受用的是大乘法樂,所以不墮二乘地,證行不退。極樂國內沒有退緣,一切都增上,壽命又無量,所以必然念不退。
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極力贊嘆說: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與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勛,再加上彌陀的一乘愿海,怎么會有這樣殊勝無比的奇跡。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本品是講泉池的功德。上一品中所說講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開頭這兩句是極樂世界的總相。“講堂左右,泉池交流”。國中各處都是這樣。在講堂之外,泉池環繞,四通八達,國內到處都是如此,所以是總相。以下“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標泉池的大小,這是別相。泉池的長寬和深淺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的形式,都是諧調相稱的。各種大小、形式,各種長度、寬度、深度、淺度都很相配,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到了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潔”,清湛、芳香,潔凈,具有八種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59.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