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37集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愿。四十七、聞名得忍愿。四十八、現證不退愿。)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名,都可證入離生之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三乘行人(能見道的本體)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塵沙惑(度眾生就要知道塵沙的迷惑,無量的眾生、無量的病,如何去對治,就要對他的機說法,就要破塵沙惑)、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的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復,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有四個意義:⑴法陀羅尼。對于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⑵義陀羅尼。對于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⑶咒陀羅尼。咒又名“明”與“真言”。對于所聞的咒不忘。⑷忍陀羅尼。“對于法的實相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諸法實相里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于實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重關了,再破一關(摩候羅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于諸佛的法身,只是萬德還未圓滿,缺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的名號,就安住于諸法實相,真是無上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凈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不取正覺。”“清凈”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凈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法忍”者,法為所證之理,心安于法為忍。《大乘義章》云:“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此上法忍,有不同的說法。如《仁王經》明五忍:⑴伏忍,⑵信忍,⑶順忍,⑷無生法忍,⑸寂滅忍。《仁王經私記》云:“初地、二地、三地得無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無生,名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十地、妙覺,得菩提果,名寂滅忍。”總之根據經文、各種說法,我們可以肯定這三忍之中包括“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是非常高的境界,所以我們就要有依據,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本來是弘揚佛法、贊嘆佛法,但是你把它說錯了,就成了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是大于五逆十惡、殺父殺母。《魏譯》說:我成了佛之后,十方眾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于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地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于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以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是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才真正得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了)。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地上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愿。愿文是:“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為阿鞞跋致。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證不退轉。不退轉,就是你修行的功德善根越來越增長,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叫做不退,就是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今天是不錯,明天就不知道,自己的信心也不能自己把握,必須要到了住位才穩。又《涅槃經》:“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于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喻曰:“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說:舍利弗曾經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與六住之間(這么來來回回六十劫,光到住位還不行,要到七住),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聞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并列,可以證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彌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議。
《寶雨經》說:“有世界名娑婆(這是跟他方在說法),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一切各方的有情聞到釋迦牟尼的名號),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愿力故。”所以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樣都是發過這樣的愿。阿彌陀佛說只一聞他的名號,他方菩薩就馬上證到不退轉。咱們娑婆教主在跟他方世界人說,一聞彼名就不退轉。“聞名”包括信受、深思惟、如說行,佛所教化的要如說去行。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愿,正是“一路涅槃門。”所以密宗的戒不多只有十四條,但是十四條很難守,守住了一定成佛。違反了佛之所說就是破戒,入金剛地獄。大家只知道密宗成佛容易,不知道密宗入金剛地獄更容易。佛法中沒有便宜可占,都是真實,沒有任何人被埋沒受委屈,沒有任何人能僥幸騙了釋迦牟尼佛,讓不真實的人成佛,那不是十方的佛都上當了,如來悉知悉見。
由于法門極端殊勝,末世眾生實在難以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要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干什么?他是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里吃飯,露天里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而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大家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王子舍棄了一切,是為了什么?只是為了度我們,他騙我們干什么!這是《阿彌陀經》的話,釋迦牟尼佛說的,就是不容易信。所以對于這個“唯說彌陀本愿海”的法門,我們應當實信。
阿彌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條勝愿,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了一切眾生殊勝永恒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愿都是為了饒益有情,每條都是愿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圣心。
彌陀大愿,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愿,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愿海,也稱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凈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贊嘆之辭。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愿就像錦繡上面一一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愿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個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凈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里,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于“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于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愿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身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并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愿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凈國莊嚴”是廣;“悉于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于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事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后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圇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就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凈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愿持名,臨終自然眾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后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愿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凈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仰是俯,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沉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即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愿共眾生同歸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說:“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愿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愿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覺〉。上一品“發大誓愿”是因,本品“必成正覺”是果。有大誓愿的勝因,必然感得成就無上正覺的妙果。
以上發大誓愿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愿文是釋迦世尊在無量壽會上的轉說。在佛說完愿文之后,就對當機的阿難尊者說:當時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說了以上的大愿之后,又用偈頌表達自己的心愿。當時法藏所說的偈頌是:“我建超世志……當雨珍妙華”。
開頭“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愿的核心與全體。開頭四句的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愿,決定成就無上的至道;這個愿若不滿足,我決定不成佛。所以這四句就是織成四十八愿的經緯線,決定成佛的大愿。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覺的同時,還要當種種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與困苦,要讓種種眾生在生生死死的長夜中永離憂苦,并生出種種善根,成就菩提妙果。這便是織成四十八愿的另一條經緯線,愿愿為一切眾生。至于本段中重要的經句解釋于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這里所指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經中已經說過,法藏大士發愿時說:“我立誓愿,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還有《后出偈經》里頭說:“發愿逾諸佛,誓二十四章。”“逾”就是超過,我發的誓二十四章超逾一切諸佛。這就是說法藏大士所發大愿是要超過諸佛。在經中成就文里,極樂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說法藏比丘的超世志愿,所謂超世,實際上是包括要超過諸佛的大愿。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極樂種種殊勝莊嚴,都是彌陀自心真實智慧的流露,正與《往生論》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凈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彼此契合。“無為法身”就是每個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的我們自己的心。所以先師夏老居士的《凈修捷要》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托是假借、依靠。就靠這個極樂世界的依報的國土,這色、光、聲、香,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現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諸佛法身的流現,所以一塵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個圓明具德。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說妙法,聲、色、香、光都增長道念,尤其是凡夫帶業往生都證不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事事無礙:芥子容納須彌山,剎那即是億萬劫,完全打破世間一切情見。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愿海叫做“超世志”。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
“必至無上道”,“道”就是覺悟,“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覺悟,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說:“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華經》文與法藏比丘大愿完全一致,都是要眾生成佛。“必至無上道”貫徹在全部大愿之中,既是大愿主體,又是大愿的殊勝之果。“斯愿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為眾生成佛,所以這是本愿的主體。所謂果者,眾生依止遵奉此大誓愿海,必定證入無上菩提。
“復為大施主”,我還要做“大施主”。這個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財施、法施。因為眾生還是凡夫,他還離不開這些物質生活,所以還要有財施。若只是財施,那么救人就沒有救徹底;救人須救徹,還得要法施,讓他自己明白。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于真正之道,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所以財法兩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實地“普濟諸窮苦”,使種種眾生脫貧離苦,聞名得度,往生凈土,究竟成佛。所以“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眾生一念妄動,墮入無明,永劫輪回在六道里面,生死黑暗,所以稱為長夜;而且無明遮蓋咱們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長夜。在這個生死的長夜之中,要讓眾生無憂無惱,那就是讓他們“出生眾善根”,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結果,必定“成就菩提果”。這是慈悲至極的救度,這樣救人就能救徹。你看一個人可憐,或者請他吃一頓美餐,可是明天、后天他又挨餓,這就沒有救徹。為了救人救徹,就要讓他成就種種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實,永離憂患,徹底解脫。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
本段標出無量壽,下段標顯無量光。正因為全部大愿都是以無量光壽作為主體,所以古德說:“一一大愿歸光壽。”因為佛壽無量,所以眾生永有佛陀作為自己的依怙,永不會變成失母的孤兒。并且任何時間,彌陀都是“今現在說法”(《阿彌陀經》),在無量劫以后,仍是“今現在”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永遠不會終止。又因佛光無量,所以普照十方虛空,普對一切眾生廣作饒益。正因無量光壽,所以其它各愿可以實現。一切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彌陀,都往生極樂,都成為一生補處,必定成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可見因佛的無量光壽而成就各愿,眾生依彌陀決定成就無量光壽,凈宗玄妙不可思議。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說,我法藏將來成佛的時候,佛的名號叫做無量壽。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會來生極樂國土。生到極樂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生到極樂的人,并不是在極樂中安享自身種種不能形容的妙樂,而是學習教主阿彌陀佛,也發起大悲普度的心愿,誓為一切眾生謀求究竟徹底、永恒、無上的真實之利,愿度一切眾生共生極樂。為了覺他,首須自覺,所以自己遠離一切世間情欲,深入正念,用清凈的智慧,勤修證入涅槃的無上清凈無欲的諸行。
上段開頭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是全經的教眼、十方如來接引眾生的妙手、一切眾生出苦的寶筏。四十八愿就是這四句的展開。阿彌陀佛圣號有無量的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也就是無量的無量。無量壽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無量壽這一句名號可以攝一切名號,這一句也就廣攝阿彌陀佛一切功德。有緣眾生聞到名號,由于彌陀大誓愿海無邊的愿力加被,就都愿來極樂國土。于是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六朝的《石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少了二十一個字,過去的古德都主張恢復,說:“以念佛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乃至只念十聲,沒有不往生的,所以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正是大誓愿海的核心,第十八愿的重述。足證法藏大士的偈頌雖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愿的一切精湛至妙之處。能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才能念阿彌陀佛;由于信愿持名,就得生凈土。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所以稱為大愿之王。這些眾生都來到我剎,都跟佛一樣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以及種種勝妙之相一齊圓滿。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念也都在學佛、如佛。大家來到極樂國土,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為了學佛,愿同阿彌陀佛一樣,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眾生。所以《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求自覺,自己安樂,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個人打算,這怎么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發大菩提心,要“利益諸群品”。往生之人,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勝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樣的大悲之心,來利益種種品類的眾生。你要覺他,要去度眾生,那你不能不自覺,要使別人覺悟,你自己還沒有覺悟,怎么能使別人覺悟?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你自己沒有覺悟,就想覺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掙命,可是你卻要去救濟岸上的人,這豈不是笑話?所以蕅益大師說得透徹,自己覺得岸上的人有危險,而不知自己更危險。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眾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覺悟。筆者建議大家,沒有時間念《無量壽經》不要緊,只要常念這一段偈頌,功德不可思議。
“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欲”就是貪欲。《四十二章經》說:“離欲清凈,是最為勝。”既然離欲是最勝,當然不離欲就是最為危險了。目前有許多怪現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離欲,甚至縱欲、贊嘆縱欲,邪見纏身,怪論惑眾,初機行人必須小心識別。所以要離欲,離開這些欲染。“正念”是八圣道之一。八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是以無漏的念作為本體。也就是離開邪見分別,念法的實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經》的深般若波羅蜜,是指不是小乘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入的般若就是無所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深正念”,《觀經疏》說:“舍相入實,名為正念。”舍離一切相,入諸法實相,這個叫正念。能入實相,這是深正念。
“凈慧”,《會疏》說:“凈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凈之慧,故名凈慧。”它與深般若是一樣的。所以契于諸法的實性,以清凈之慧而修梵行。“梵行”就是清凈無欲之行。若菩薩對于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對治,能離一切過失,身心清凈,這就是梵行。又能證到涅槃的六度萬行,稱為梵行。法藏大士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宏愿,所以自己離欲,入于甚深的正念,并以清凈的智慧來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證入涅槃的種種梵行。望西師說得好:“離欲即無貪,善正念無嗔,凈慧無癡,此名梵行。”正念與凈慧,即是菩薩之六度。修此六度,能離貪嗔癡三毒,所以叫做梵行。至于聞名的眾生來到我剎,跟佛一樣的身相,一樣也都發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眾生在使眾生覺悟,若要覺他,首先就要自覺,自己就要離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凈的智慧來修證入涅槃的梵行。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悉舍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這兩句直接指出無量光佛。智慧光與無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無量壽佛的不同名號。并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無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譯》中是“愿獲如來無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無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無量光壽這一大誓愿海的依止和歸宿。愿文大意:愿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剎。消除一切眾生貪嗔癡三種垢染所產生的冥暗,救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眾生都舍離三惡道的劇苦,消除種種煩惱所結成的黑暗,開發眾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并證得如來的光明清凈法身。至于段中經句的重要涵義是“智慧光”。無量壽表法身常住,這是本體;無量光是本體所顯的妙用;智慧光則是本體本具的妙用。從本體流出了無量無邊的化德化益,來教化的這種功德利益。善導大師說,彌陀的一一誓愿都是為眾生。以下“消除三垢冥……獲得光明身”這六句正顯妙用。曇鸞大師偈:“佛光能破無明暗,故佛又號智慧光。”由于佛光能破眾生的根本煩惱、無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為名號,所放能破無明的光就是智慧光,這與《涅槃經》說的:“光明名為智慧”是一致的。《超日月三昧經》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智慧發露出來顯現了,能夠照明法界,所以叫做光明。“普照十方剎”,智慧光即是阿彌陀佛十二光(無量、無邊、無礙、無等、常照、清凈等等光)之一,這里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樣是無量無邊,可以普照十方剎土。遍照十方一切虛空,遍一切處,沒有地方不能到達。而且這一光明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們這世間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眾生的無明。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因為一念妄動出生了無明,于是墮落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佛光普作饒益,不僅只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而是對全法界一切眾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們無明的殼太厚了,不能明顯感覺,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決定不虛。任何一個真實的佛教徒都可以這么說:我們能有現在的這個情況,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攝受之下,才取得現在的情況。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貪嗔癡。貪嗔癡給眾生造成了無知,由于無知就不能知真實的義理,也就沒有真實的見解,所以稱為“冥”。鬼界稱為冥界,那更是糊涂黑暗了。佛光普照,廣為一切眾生消除貪嗔癡所造成的黑暗、無知,所以說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明”就是明顯,“濟”是救度。根據日《會疏》的經本是“廣濟眾厄難”,并注解說,明濟就是廣度的意思,廣度一切厄難。“厄”就是疾厄、苦厄,障礙、捆縛;“難”,災難、困難。世人無知,所以就會做錯事、上當、受騙、犯法、造罪,于是受刑、受報。人在陽世間的罪報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雞鴨一刀、罪人一槍,就完了。在地獄中,死苦是無窮無盡的,死了之后,風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之后再活,一夜中不知道有多少萬遍生死。眾生有無量無邊種種痛苦跟災難,唯有仰賴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濟,彌陀第十四愿說:“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本經〈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中皆得解脫。”這里面的“垢滅善生”、“皆得解脫”,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眾生在地獄極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終解脫。佛光勝妙,佛愿弘深,令眾生感恩戴德,無有窮極。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難眾生“悉舍三途苦”,完全舍離了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的苦,這個很苦啊!“滅諸煩惱暗”,眾生之苦就是因為煩惱,而且煩惱本身就是苦。要滅除一切煩惱所造成的愚癡昏暗。無明等煩惱障蔽了本心的光照,使人愚昧無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說“滅諸煩惱暗”。佛菩薩的慈悲,所謂佛視眾生等同一子。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開”就是“開佛知見”的開字。如來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唯一的大事因緣,才出現在世間。諸佛開示佛的知見,眾生悟入佛的知見。眾生具有佛的知見,即是開發了本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此處的“開彼智慧眼”。人們習慣認為開示就是說法,這是以音聲為佛事。眾香國以香為佛事,眾生嗅到香氣自然道業增長。此愿是以光明作佛事,眾生見光開佛知見,即是開智慧眼。這個“眼”字所代表的是“見”,正知正見。所以《圓覺經》講:要求善知識,就要求正知正見的人。正知正見很重要。密宗心地法門的修持,以“見、修、行、果”作綱宗,見要是錯了,那就等驢年成功吧!“見”(見地、觀點與主導思想)在首位。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正行與契證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練而已。宗門常說:參方須具參方眼。看教也須具看教的眼,你去參訪善知識,要有參訪的眼睛才行。就好像采購員,不認識真假貨買很多回來,結果公司關門甚至還要被罰。看經教都是如此,一部書也難免里頭有錯,所以都要具眼,善能分辨,知道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像圭峰,禪宗開悟的大德,對于《圓覺經》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能接受。所以“眼”就表示般若的正見。通常咱們講五眼,《華嚴》講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是智眼,能見諸法;第七是光明眼,能見佛的光明;第八是出生死眼,能夠見涅槃;第九是無礙眼,所見沒有障礙;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見普門的法界。經中的“智慧眼”就相當于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見普門的法界,也就是無上般若。所以可以說,智慧眼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會疏》解釋:“智慧眼,即智慧(眼表示見、般若),謂眾生心中本具智慧眼,由無明幻翳,妄為昏盲。住昏盲中故,以佛眼為彼,認盲為自。佛光普照,開眾生心中本慧眼,滅無始時來盲冥,故言‘開彼’也。”眾生愚昧無知,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佛性與佛的智慧;由于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邊,認為是佛所獨有。于是彌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開示眾生,令眾生開發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見自心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在無量壽部分指出了持名極要之法,在本段里說明智慧的無上妙用,暗顯了菩提心。大悲大愿在偈頌中都已詳明,現已補足大智慧,于是全顯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三輩往生的必具條件,是本經的綱宗,在這個偈頌中再度指出。“獲得光明身”,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光明身”有三義:⑴《千手千眼陀羅尼經》說:持“大悲咒”的人,“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由于佛光普照,眾生垢滅善生,慧眼開明,凈心持念,于是十方如來光明護照,行者自身即成光明藏。⑵《思益經》說:“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如來身具無量的光明,所以如來身就是無量光明的寶庫。⑶《往生論注》:“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開了智慧眼便成就了光明身,因為智慧與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見,佛愿意一切眾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身心都與佛一樣,同于如來。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以上無量光壽兩段殊勝誓愿無邊妙行,它的出發點、它的全部、它的歸宿只是一句話:為了無量眾生普得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再說的簡要一點,那就是為了利他。這就是根。《毗盧遮那經》:“大悲為根。”所以上段這四句指出大愿根源。
“閉塞諸惡道”。要把一切通到惡道的通路都堵住,讓它不通,讓一切眾生不會再入惡道了。此處的惡道,日本《會疏》說,六道都是惡道。都在輪回之中,所以都沒有徹底離開鬼、畜、地獄三途,所以都是惡道。《無量壽經魏譯》說“橫截五惡趣”,五趣是把修羅趣分散開了,因為修羅有好多情況,有天修羅(可以跟天打仗,有時打勝、有時被天打敗)、人修羅(有奇異功能,興風作浪,不務正法種種)、鬼修羅(現在很多氣功家,后臺就是鬼修羅)、畜修羅。所以“閉塞諸惡道”是指六道的路都不通了。“通達善趣門”,這里說的善趣,只是在極樂世界或他方佛剎、兜率內院等等殊勝道場,登菩薩位成佛作祖了。佛要為一切眾生消除煩惱,封閉惡趣六道的路,打開往生極樂世界等善趣決定成佛的門,那就首先要為眾生開示妙法,令眾生悟入,所以“為眾開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法性的本體,法性之中含藏了無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當人本來具有的如來藏性。所以開法藏即是開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再者,如來所說的一切教法無量無邊,多法集合結集,所以稱為法藏。又,佛的教義所含藏的義理無量無邊,不能窮盡,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廣為九界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六道眾生)杜惡趣開善門,就必須大開法藏,開示佛之知見。而一切法藏之中,這個凈土是一切眾生賴以度脫的法門,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65.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