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32集
日本的《會疏》說:“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見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也。”天眼通遠勝肉眼,還在于天眼的“洞視”。能夠看到六道眾生死此生彼,前前后后、來來去去都能曉得。肉眼只能見到障內(障礙以內),例如眼前的墻壁是我們的障,墻壁以外我們就不見了。天眼不同,能透過墻壁,障以外一樣見,世出和世間種種的形色都不能障礙。再比較一下,龍樹菩薩說:“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為通境(一般能看一千世界),若作意者(就是他入定了),見兩千國土。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者三千。其大者,(大緣覺不問)作意不作意,皆見三千大千世界事。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至于極樂世界的人民,《宋譯》中說:“一切皆得清凈天眼,能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億可作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不管哪一個數,連乘到一起正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今經說洞視十方,也就是能知能見無量世界,一切的粗細色相。極樂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無量世界去來現在之事都能洞視,就是由于彌陀的愿力,遠遠超過其他由報得或修禪定所得的通。
彌陀愿海中天眼通一愿,包含了啟迪人民修持的妙用。又此愿意有兩說:⑴日本凈宗大德望西說:“或土眾生,以不見于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見諸樂果,故不修樂因。法藏愍念此等眾生,選擇此愿攝眾生也。”有的眾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種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來之事、各種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有因就要得果,知道樂的果,你就去修樂的因。《會疏》又說:“肉眼昧劣,不見一紙之外。但緣目前,思從于此。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凈土勝樂,欣求念淡。”還有日本澄憲說:“嗚呼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厭離心緩,報謝思怠。”肉眼看不見障外,不見地獄、餓鬼的苦,不見自己過去生中父母、師長正在那受種種慘報,所以不思救濟、不肯精進修行。倘若親見親聞,你還忍心享樂嗎?還能夠繼續懈怠嗎?自然厭離心切、報恩心深。這就是天眼一愿的重要意義。⑵更進一步,《渧記》廣其意云:“如《會疏》等言,愿興約滅惡生善,厭苦欣凈。若爾,則非真土(指極樂)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凈土,其土圣眾,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三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或有凈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而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愿而已。故《愿成就文》曰:‘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等謂得一天眼則圓具五眼。(本經第三十品中,‘彼佛剎中,一切菩薩,修行五眼’是其證也)是以能見塵數佛國,明照眾生,死此生彼,濟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勝益也。”其意為:若說此愿興起,只是為滅惡生善與厭苦欣樂,這還不是極樂國土的實際利益。極樂人民的天眼(也就圓具慧眼、法眼、佛眼,與本具的肉眼,是為五眼),不但可以照見十方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去去來來的相,并能普見無量塵數的佛國,于是他就可以發心,以大圓普度的凈土法門來救濟眾生,利樂萬物,廣使眾生同得真實之利。這才是這個愿的殊勝意義。
第八、徹聽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是天耳通愿。天耳通聽到障內障外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以及遠近粗細的一切語言與音聲。我們的聽力很有限,所聽到的聲音只是在幾十周波以上、幾萬周波以下這一小段里的聲波。幾萬周波以上叫做超音波,有許多作用,但人耳聽不著了(肉眼所見到的光也只是一段,紅光與紫光之間)。根據《魏譯》所說,天耳就是可以聽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都能受持。《唐譯》說天耳能聞“億那由他百千逾繕那(即由旬,舊傳四十里)外說法”。極樂的耳通不但能聞世間音聲,并且包括遍聞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九、他心通愿。)
第九、他心通愿。亦名他心智通。愿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道無量無邊佛剎眾生心之所想。《會疏》說:“是故愿言:我國圣眾,不藉修持,自知他心。應其意樂,接化無方也。”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圣眾,不須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因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應其意樂隨緣接引。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往往有時相見不應機,有時很有名的大德,很有修持,在相見不相契,這是常有的事情。因為彼此這個心沒有感通,不相知,所以要接引他、教化他,就困難了。我知道他之所想,他心里的種種情況我都了如指掌,我來應病與藥就容易了。愿文中“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是他心通的廣度。另一問題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國,唐帝請南陽忠國師去考驗,國師頭兩度設心,看猴猻與看賽劃船,大耳三藏都說對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結舌,不知所云。國師劈面打大耳一掌,并說:“你這狐貍精!”從這公案可看出神通與明心見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對于國師的心境是無法測知。
但極樂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注解《魏譯》中極樂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他認為文中“下”字指眾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諸佛菩薩的心。二乘只能知凡夫與小乘的粗心,諸佛菩薩與極樂的菩薩能知佛心。禪宗的話:“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什么叫善知識?沒有一法與人,只是給人解粘去縛。你粘住了,撥一撥,不要粘住;你捆上了,給你解開扣。這扣是你心里的扣,首先須知道你的心念,并且又能知如來真實之意、方便的法門,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極樂世界的圣眾具有極廣極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于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諸佛愿。)
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愿合寫,文字十分簡潔,其中“周遍巡歷”顯第十神足通愿,“供養諸佛”遍顯第十一遍供諸佛愿。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首先說“神足通”,《會疏》解釋云:“此有三(義):⑴運身通。謂乘空行(讓身體飛空),猶如飛鳥。⑵勝解通。謂極遠方,作意思惟,便能速至(我只要思惟就能很快到)。⑶意勢通。謂極遠方,舉心緣時(雖然是很遠的地方,我心只要一想到這個地方),身即能到。”
《大智度論》說:“如意通有三種:⑴能到(想到哪就到哪)。⑵轉變。⑶圣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把遠的移到近。相對論也有這個提法,當你速度極快、近于光速的時候,空間距離也在縮短)。三者,此處沒彼處出(這邊沒有了,那邊就出來了)。四者,一念能至(一念之間就到,一舉念就到)。轉變者,大能作(變)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讓它)轉變。(一般)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過去傳說有人從神仙學點金術,當他知道五百年后金子就不存在了,這人說你這術我不學了,學了之后就會叫五百年后的人遭災——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了。他的師父告訴他,你這一念圓滿三千功德。可見外道的轉變不能永遠)。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塵中(色聲香味觸法)不可愛不凈物,能觀令凈(能觀成可愛、清凈的);(相反)可愛凈物,能觀令不凈。是圣如意法,唯佛獨有。”
“神通自在”,生到極樂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顯現,沒有障礙。“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的事,能同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說波羅蜜多。“于一念頃”。一念的時間前頭說過,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剎那。在極短的一念頃里頭,可以在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而且供養諸佛。這個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周遍巡歷,表示他所游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之內全部完成,全顯極樂世界延促同時的事事無礙。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三世不隔當念。當下即是,圓攝無疑。故云:華藏無異極樂,凈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十二、定成正覺愿。)
第十二、定成正覺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一切眾生,生到極樂我國,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都寂然安靜。若有人不能決定成佛,證入大涅槃,我決不成佛。本愿往生者決定成佛,顯出彌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華》佛最后說法,聲聞、緣覺是化城,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當佛說《法華》的時候,跟隨佛幾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聽,釋迦牟尼佛說:“退亦佳矣”,沒有留他們。極樂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種不生”,這是大乘游履之處,二乘不能往生。只是求自救自度,你證了阿羅漢也不能往生,這不是阿羅漢的神通所能到的地方。阿彌陀佛大愿之王,十方佛都贊嘆,名聞十方,要廣度無邊的眾生,一切眾生真要發了至誠的心,念十句都能夠生到極樂世界,而且來得非常容易,是決定成佛。
善導大師對于這個愿安了四個名字:一個是必至滅度愿(必定達到滅度),一個是證大涅槃愿(阿羅漢是小涅槃),第三是無上涅槃愿,第四也可以名為住相證果愿。因為修凈土法門,觀佛也罷,念佛也罷,一般都認為觀就有色相,念就有音聲,都是有相,要離相才證果;可是善導大師說,這是住相證果愿。是住相仍然證果。這個提法提得很殊勝。至于密宗,是首楞嚴的精神。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顯法身,聲色皆實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實相,所以住相證果,這就同善導大師一致了。善導大師還說,修凈的人不要急于離相,但能依相專至,決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相,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就是老實念去,都可往生。這實在是無上開示。我第一遍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體會到,凡夫要無住生心,就是念佛了。所以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一容易的方法是念佛。《甄解》說:“高祖(日本人對于善導是尊敬到極點,稱他為高祖)愿名太盡愿意矣。”他極贊善導為本愿所立的四個愿名,認為這能徹底顯明愿文的真實意。
中國對于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因為國內有一個傳說搞錯了,以為善導自殺了。錯了,記載有錯誤。自殺者是向大師問話的人,不是大師。
現在本愿名是定成正覺愿,夏老師跟善導大師這點相同的。善導大師在四十八愿當中特別挑了五愿,叫做真實愿。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十念必生,這五個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實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彌陀宏愿的心髓、彌陀的本心。一切眾生要依照這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速的徑路,念佛往生就決定成佛。
“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分別就是識別一切事理,這個和那個,種種的不一樣,它是以虛妄分別為體性。第六識就是分別識。本來平等,本來不二,但在這里頭生出種種差別了,妄在本來無分別之法上分別出人我是非,故稱為分別的惑。斷了這個惑稱為無分別智,所以第六識就轉為妙觀察智。愿文中的“遠離分別”就是舍離分別的妄惑,了達“萬法一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諸根寂靜”,六根都寂靜。“寂”是寂然,離開煩惱叫做寂;“靜”,安靜,絕除苦患叫做靜。《華嚴經》說:“觀寂靜法,離諸癡暗。”你在觀修“寂靜”這種法時,慧明自現,你就離開了愚昧跟冥暗。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靜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靜,稱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靜,就是經中的“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于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諸根也都寂靜,相契于涅槃的實際理體。“決定成等正覺”就是決定成佛。“證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本體窮盡于真如法性),妙絕相累(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為寂。”《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一切妙德無不圓備,一切障礙無不消除)。”就是“大涅槃”。“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與小乘涅槃的分別有四個方面:⑴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這三德。小乘則三德之中只有解脫德,小乘解脫了,但沒有證法身,也沒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⑵常樂我凈。菩薩具足常樂我凈(不是斷滅)。二乘的涅槃只有常、樂、凈,他也不滅了,他也很安樂、也很凈,但是法身真我他沒有見(常樂我凈這個我是真我,不是《金剛經》里我相那個我)。⑶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大涅槃兩個都離了,而小涅槃只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回的生死斷了),但變易生死還有,還要發大菩提心,還要經過四十二個位次,登妙覺位。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易,也是一個生死。⑷身智。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小涅槃則灰身滅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凡往生者將來都證大涅槃,怎么說咱們的世尊反而是有余涅槃!有一些說法,不管說的人怎么有名,我們一定要以圣言量為標準,真正讀經要跟經典相合,不要貪新好奇,所以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愿。十四、觸光安樂愿。)
第十三愿、光明無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本愿也就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愿中的第二個。第十三愿與第十五“壽命無量愿”,凈影稱為“攝法身愿”,以其攝法身成就也。此愿大意是:愿自己成佛時,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無邊無際,普照十方上下凈國土、穢國土一切處所,所放光明要絕對地勝過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明勝千萬億倍。光明遍一切處,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處,可以攝受度化的眾生也是無盡的,所以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報身佛的真實功德。我們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來攝受眾生。愿中佛就發了誓愿,自己是無量光、無量壽,實在就是愿一切眾生都是無量光、無量壽。因佛光遍一切處,佛的教化與攝受就遍一切處;佛身常住,則眾生永有依靠與導師。《甄解》說:“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愿,皆入光壽法身。”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證的境界,那么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無量光壽法身。法身必定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無量光壽法身。從這個無量光壽法身,流現出彌陀一切大愿、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一切功德。極樂世界的依報:寶池、寶樹、宮殿、德風華雨等等,正報:彌陀、觀音、勢至等等一切圣眾,以及種種殊勝方便,都是從彌陀的法身所流現。所以四十八愿就包括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以及無量無邊攝受眾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顯的是法身功德。時常有很多人說,極樂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黃金為地等等,覺得沒有什么興趣。實際上這些黃金并不是說咱們世界的黃金貨幣,而都是真實法身哪。初步就是要離開相,才見真。《楞嚴》也是如此,要離開了妄,才顯真;進一步徹底之后,妄就是真。善導大師說:“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顯的是法身。要從度生而論,《甄解》又說:“又以攝生,則愿愿皆為眾生。故云:‘四十八愿,攝受眾生。’又云:‘一一誓愿,為眾生故。’如是四十八愿互攝互融,不可思議。”無量光,就為了光照一切處,度一切眾生;無量壽,眾生老有所依止。一切愿都是為眾生,所以四十八愿全顯法身,四十八愿全是攝受眾生,互攝互融,不可截然劃分,說這一愿是顯法身,這一愿是度眾生。
日本望西師(做了一個樓沖著西邊,叫望西樓,自己也號為望西,因恭敬不提他的名字,都提他的號)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十方的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國土就沒有邊際;國土沒有邊際,所以國土中的眾生也沒有邊際;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眾生。所以法藏大士這個大愿不是只度一個地球上的全人類,而是各種眾生;還不只是一個地球,而是無量的地球、無量的天體。天體無邊,眾生無邊,所以佛的大悲也無邊,給眾生的利益也就沒有邊(見第十四觸光安樂愿),而這個利益之深也沒有邊際。正因從眾生出發,要讓眾生得到利益是沒有邊際,所以光也無邊。
“絕勝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說阿彌陀佛的佛光絕勝諸佛呀?這就如本經〈光明遍照品〉所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又,“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都因過去在因地愿力各個不同,到成佛時,各個按照自己所發的愿,自然成就,不須安排。法藏所發既是超勝諸佛的愿,所以成佛時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來是很不好的時候,人是減劫;那彌勒大士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人是增劫,都很高大。各人的愿不一樣,彌勒他多生求福,他發心在前,成佛在后,因此他成佛是一個很有福的時候。現在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每一個人將來走的道路,每一個人的歸宿,每一個人的成就,各個不一樣。何以故?每個人的心愿志向不一樣。這個愿力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等到作佛的時候,就得到了和自己愿力相稱的一些殊勝之果。“自在所作,不為預計”,你發的是什么愿,你做的是什么功德,到時候所得的果實就是這樣,不須要安排。法藏要“絕勝諸佛”,絕對不是逞能好勝、突出自己,而是切愿自己對眾生的奉獻,給眾生的真實利益超過諸佛,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愿之王、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密宗也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這就是說明為了絕勝諸佛,得到的果實也正好是如此:“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沒有任何夸大、夸張,沒有要捧一個誰、壓一個誰,十方諸佛都贊嘆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贊嘆阿彌陀佛。
又根據密典《大法炬陀羅尼經》說諸佛有兩種光明:⑴常光。⑵放光。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有時放、有時不放,為了某一種因緣,或者使人覺醒、或者加持,或現或放隨宜自在。比方釋迦牟尼佛講本經時就放大光明,阿難就驚奇細問,跟佛這么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佛放光就是要警醒大家,你們要重視這部經,就“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這是放光。今愿所指是常光。根據玄奘所翻譯的《阿彌陀經》,稱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這個名字就是稱贊凈土佛攝受,佛在攝受你,顯出他力(從果實上開始就是他力),就是難信。你只要真正肯信了,他力在你身上就顯出作用,所以“信力圓時,全成佛力。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跟“信”這兩個字,大家千萬要好好地檢點,還有什么地方有疑?這不等于參禪那個疑,參禪那是大信之后的對于佛法負責任到極點起的疑。一般人所謂的疑,到底這佛有沒有?佛經上的話是不是句句真實?這種疑就是罪根。疑根要不斷,偶爾一起都是沒斷,即是罪業之根。《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中說:“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彼佛恒常不斷在放光,所以彌陀又號常照光。佛光明無量,所以號無量光;常照不斷,又號常照光。所以佛光“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日月的凡光還有一個特點,那個光刺眼,魔光也是刺眼的,佛光是不刺眼的,這個大家要有所分別。)
第十四、觸光安樂愿。愿文是:“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光明無量只是為了利益無量,任何一人見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當下就身安心樂。并且這種安樂不是世間的任何安樂所能比的,這是一種清凈的、真實的、極殊勝的安樂。于是“慈心作善”,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于作善,憐憫眾生,愛護眾生。更重要的是生起“來生我國”的宏愿,因之他就會生到極樂凈土。所以真正見到阿彌陀佛光的人,都得這樣殊勝的利益。有時大家也見光,不見得是佛光。就像儒教許多讀書人靜坐,這些文人說“虛室升白”。虛就是空的屋子,升白就是有光。又說“常觀鼻端一點白”,他坐的時候鼻子就放光。本經〈光明遍照品〉說:“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垢”是污垢、惡濁,指種種的煩惱。這些都消滅了,自然生出普共眾生同生極樂的善愿。“身意柔軟”,娑婆眾生最大弱點是剛強難化,堅持情見,不肯放舍,有的人就倔強、剛烈,你碰不得,一上來脾氣就要爆炸的樣子,他就不柔軟,所以難以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齊柔軟,諸佛才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三途就是三惡道。三惡道里極苦的地方要見到佛光的話,都可以得到休息安樂,命終都得到解脫,往生極樂。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禮贊》是善導大師的:“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愿,以光明名號,來攝化十方。”所以名聲普聞,聞名發心、聞名得福,聞名就十念往生等等;以佛光明遍照來攝受十方眾生,不為邪惡所侵染,念念向上,一直到往生極樂世界。《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所以我們說念佛法門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眾生,永恒地攝取,而且一個也不舍棄(不會因為你退步就不要你,還是攝取希望你回頭),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國。由上可見,光明無量是佛身德,而此光明實為利益眾生的,故云:“四十八愿,全顯法身”。所以四十八愿每一個誓愿都是為了眾生。佛光的利益、佛愿的宏廣、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議。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70.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