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26集
“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一切佛都有十號,實際是無量德號,但是簡之為十號。佛的十號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據(jù)《涅槃經(jīng)》,無上士和調(diào)御丈夫分成兩號,佛和世尊合成一號。
一、“如來”,“如”,就是真如。從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所以叫做如來。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日本《合贊》根據(jù)《涅槃》說:“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jīng),如來亦然,故名如來?!比鐏碚?,如過去諸佛一樣而來。過去諸佛說法度眾生,今佛也是這樣,所以叫做如來?!稌琛氛f“如來”有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⑴《金剛經(jīng)》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边@是說的法身如來,是法身境界。《天臺壽量品疏》:“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币匀缛鐬榉?、也如鏡。如如,“如”那個如。是“非因非果”,離開了因和果,也離開有佛無佛。但不管是因是果、有佛無佛,這個如“性相常然”。如就沒有變異,變了就不如了?!氨橐磺刑幎鵁o有異(兩樣)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所以這是說的法身如來。⑵《轉(zhuǎn)法輪論》:“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钡谝涣x諦空有圓融、本來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義諦,成等正覺。這是報身如來。⑶《成實論》:“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薄俺恕笔浅俗囊馑肌倪^去如來所行之道來成無上正覺。這是應(yīng)身如來。那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為太子,在樹下夜睹明星成道,這是應(yīng)身如來。由于如來有法身、報身、化身。所以對于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
二、“應(yīng)供”,《大論》說:“佛諸結(jié)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yīng)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yǎng)。以是故佛名應(yīng)供?!狈鸬囊磺薪Y(jié)使都沒有了,得了一切智慧,應(yīng)該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yǎng),所以稱為應(yīng)供。又《會疏》說:“萬行圓成,?;荩ɑ郏┚咦?,應(yīng)受天上人間供養(yǎng),饒益有情,故號應(yīng)供?!?/span>
三、“等正覺”,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說全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譯是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遍知。道莫之大就無上,沒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過于此者就是無上。對于實際理體(本體)能徹底照了,所以稱為正遍知。
四、“明行足”,“明”字有各種解釋,一般解釋為三明(宿命、天眼、漏盡)的明。又解釋為神通?!秲粲笆琛愤M一步解釋,說:“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明就是證所行,來顯明所行之法,叫做明。因為《華嚴》一經(jīng)唯是信解行證。若于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明就是智慧。獨有《涅槃經(jīng)》所解最深,《涅槃經(jīng)》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明字就不是指三明六通那個明了。這就是說,得無量善果,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叫做明。“行足”,《涅槃經(jīng)》說:“行名腳足?!_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币乐菇浠?,修戒修慧,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稱為明行足。實際明行就是戒慧?!秲粲笆琛氛f:“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為足?!彼悦餍凶憔褪墙浜涂栈鄱紙A滿具足,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又《會疏》稍有不同:“行足者,謂身口意業(yè),真正清潔。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就是好,“逝”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論》說:“好去者,于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焙萌ゾ褪窃诜N種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無量的大智慧中離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為大車,在八正道的覺路上行履,證入涅槃,叫做好去。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fā)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舍最初發(fā)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笔蔷匀肽鶚劄樯剖?。又《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笔且匀し鸸麨樯剖?。至于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凈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處去,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六、“世間解”,又名知世間?!墩缃狻氛f:“世間者,名為五陰(蘊)。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蘊)。故名世間解?!笔篱g就是五蘊。諸佛都了達這個五蘊,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叫做世間解?!秲粲笆琛氛f:“世間解者,是化他智(相當于差別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薄稌琛氛f:“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不管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種種因、種種果都解了,名為世間解。所以我們綜上三釋之說,世間解就是化他的圣智,如來如實知道世間、出世間種種因果的法,來教化眾生,令得解脫。
七、“無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獨尊,所以稱為無上。《涅槃經(jīng)》:“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斷,就只是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薄稌琛氛f:“業(yè)惑凈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智度論》說:“涅槃法無上。佛自知(證)是涅槃,不從他聞(得)。亦將導(dǎo)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fù)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狈饘?dǎo)引一切眾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在眾生中佛也是無上。佛以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當然更不能超過,所以稱為無上士。
八、“調(diào)御丈夫”,調(diào)御就是調(diào)伏。調(diào)是調(diào)伏,御是制御。善能調(diào)伏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名調(diào)御丈夫?!逗腺潯氛f:“自既丈夫,復(fù)調(diào)丈夫(自己是丈夫,又能調(diào)伏其他丈夫),故號佛為調(diào)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⑴近善知識。⑵能聽法。⑶思惟義。⑷如說修行?!雹沤浦R。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具有正知正見就可稱為善知識。你能夠遇到善知識,你應(yīng)當像對如來一樣去尊敬他。善知識也不遠,可以互相為善知識,誰做得有點不對,旁人提醒一下,就是善知識;或什么地方?jīng)]有明白,幫他解一解,那都是善知識做的事。⑵能聽法。這話大家聽了很奇怪,怎么能聽法作為一個條件?要知道,聽法有人跟不聽一樣,那就不叫能聽法。佛說《華嚴》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可見能聽法不是小事,須具至誠心、恭敬心,不我慢貢高,不自以為是,虛心聽受,無有厭足,才能聽得進去。⑶思惟義。不但能聽,而且善于思惟。要消歸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尋行數(shù)墨。那些東西——經(jīng)論上的東西,那都是書?;蛘吣愫苡袑W(xué)問,你只是個活的佛學(xué)大辭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歸自己,融入自己的殊勝智慧,也就是讓它來熏發(fā)自己的本覺。所以有內(nèi)熏、外熏,我們的本覺勝智在自己內(nèi)部熏無明,現(xiàn)在我們又有所聞,從外面又在熏無明,于是無明轉(zhuǎn)變就快了,這才能把那些死句變成活句。要知道最徹底的話,是本來無無明。⑷如說修行。能說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為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條才是大丈夫。說得很簡單,但是做到很不易。這里單提丈夫,《智度論》說丈夫包括女人、二根、無根等種種。
九、“天人師”,《凈影疏》說:“能以正法近訓(xùn)天人,名天人師。”他能以正法來教導(dǎo)人和天?!稌琛氛f:“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種種人民),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庇帧逗腺潯氛f:“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fā)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span>
十、“佛世尊”,佛就是三覺圓滿。世尊就是婆伽梵。圓備眾德,一切德都圓滿具備,為世欽重,故稱為世尊。
以上如來等十號是通號,世間自在王則是別號。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導(dǎo)四十二劫,時間很長。諸佛住世時間長短并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很短(只八十歲),世自在王佛住世時間就很長?!皶r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jīng)講道”,為大家說法、開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fā)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弘法利生的時期,有一個大國王名叫“世饒王”。這個國王就是阿彌陀佛多劫以來的前身,他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內(nèi)心歡喜踴躍,十分慶幸,并且頓然心開,理解了如來的真實義。我的先師夏老居士,聽見凈土法門,回來之后一個人在屋里笑,像個神經(jīng)病一樣笑了兩三天,他說:“這回可有出去的道路了?!蔽覀儾皇悄脕碜鳛橐环N裝飾品、資本,是要趁這萬劫千生終于有機會得人身聞佛法,自己要了脫生死,而且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才真正是我們應(yīng)當做的事情。怎么去做?比如說“演慈辯,授法眼”,佛把法眼給我們,我們自己哪有能力選得到,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啊!真正的要知道慶幸。“歡喜開解”,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是開解。所以我們說能聽就是這個意思,你聽了之后,得有所開解,要去掉點東西。要知道,修行跟搞學(xué)問,“為學(xué)則日增”,求學(xué)問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長,與道無關(guān)。“為道是日損”,你要一天能去掉點東西,這才綽綽入道,不是搞學(xué)問。所以開解,這扣開開了,去掉了,叫做“開解”。對于學(xué)教的人,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叫做大開圓解。要開解,而且是大開圓解,這是在深入書本之后,突然從中跳出,開解了超越文字的實義。參禪的人須要頓悟、證悟,三關(guān)齊破,一關(guān)一關(guān)地破。念佛也可以,一個是往生,一個是現(xiàn)生可以證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跟禪宗的開悟是一樣,都是破無明。所以修持那都是自然有一個果實,能夠開顯你本來的智慧德相。
“尋發(fā)無上真正道意”,“尋”是隨即,“尋發(fā)”是緊接著就立即發(fā)起?!盁o上真正道意”,“無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所以發(fā)心是關(guān)鍵!現(xiàn)在的修行人,第一個是出離心,出離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當然已經(jīng)比我們俗人強了,出離了,還要心出家。出離心就是慈悲心,平等普度。所以“發(fā)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發(fā)無上大菩提心。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就是世饒王發(fā)菩提心后的實際行動?!熬琛币彩巧釛壍囊馑?。世饒王就舍棄了國王的地位,這就是眾生的榜樣。封建社會國王是人類最崇高的地位,同時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間第一。聞法后毅然決然一齊放下,表現(xiàn)了真實的出離心,這是學(xué)道的基本。一個人雖在弘法利生、講經(jīng)說法,可是內(nèi)心深處總和聲色貨利、功名富貴、名譽地位、眷屬恩愛攪成一團,不能出離,那么想要成道,請您等待驢年吧!
“沙門”,原先各種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門”,后來成為佛教僧侶的專稱。義為勤息?!稌琛氛f:“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敝劣凇端氖陆?jīng)》說:“辭親出家(這親是難舍而能舍),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所以作為沙門,看看沙門的定義。有人跟我說:我就希望一生老穿這衣服。我說:“你穿這衣服有什么了不起?!弊羁膳碌氖恰霸隰卖南率s人身”!披著袈裟,你把難得的人身丟掉了。所以要識心達本,識心是識自己的本心;達本是通達萬法的本體,也即是本源。能夠解無為法,不是搞有為。我和通愿法師第一次見面,我就說:“可惜!明明是無為法,但到很多人手中變成有為法。”他回我一句:“明明是無漏法,到大家手中變成有漏法了。”可見要做一個名實相符的沙門十分不容易。
“號曰法藏”,就是世饒王不當國王,出家為僧,法名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又“藏”者,《探玄記》云有四義:“⑴含攝,⑵蘊積,⑶出生,⑷無盡?!币磺蟹樗毓?,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庇忠阅荛_佛法藏故,名為法藏。
所以我這個課不考試,也不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凈土宗,就是希望每一個人聽了課之后不要去謗凈土,就只有這一個愿。因為謗法之罪是不可思議,而且謗凈土宗,謗的是佛內(nèi)心中所最關(guān)心的法。所以十念必生,后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人就問:《觀經(jīng)》五逆都往生,你這怎么不能?我說不行,他不但是五逆還有誹謗正法,比《觀經(jīng)》那個重。為什么《無量壽經(jīng)》跟《觀經(jīng)》不一致?還有誹謗正法,當然就很對。有人又問:如果這兩個人一個是誹謗正法沒有五逆十惡,一個是有五逆十惡沒有誹謗正法,如果要念佛,到底哪個能往生、哪個不能往生?這是道綽大師答復(fù):五逆十惡不謗法當然往生,《觀經(jīng)》就是例子。要不五逆十惡只是謗法,不能往生。而且謗法之罪,大劫的時候,這個世界都碎為微塵,地獄都沒有了,地獄中的眾生也就出獄了。但是謗法的人不行,到?jīng)]崩的世界繼續(xù)去服刑?!叭粲徽袩o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現(xiàn)在大家很輕率,密宗現(xiàn)在當然是很不好,但你不把整個密法說成是佛法,而看不起凈土宗。有人說凈土宗是幼兒園,這都屬于謗法。我的目的不是很高,希望大家如果有發(fā)大心的,從內(nèi)心重視凈土法門,這個事情十方諸佛都歡喜贊嘆,不但不謗法,重視凈土宗。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本段盛贊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靶奁兴_道”,法藏比丘發(fā)起無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薩之所行,所以“修菩薩道”。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quán)小。阿羅漢《法華》就說這是化城,佛只是一乘法。在方等里呵斥這些羅漢聲聞是焦芽敗種,不能發(fā)起大乘心,不能夠凈佛國土普度眾生。在《宋譯》說法藏比丘“大乘第一”。故知法藏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法華》就是一乘法,一切都成佛,三乘法是權(quán)說。所以佛說《法華》的時候,一直跟著釋迦牟尼佛聽法的五千弟子退席。他們那法相、唯識、阿含部、三論以至于方等、般若都聽過了,善根都已經(jīng)培養(yǎng)成熟,最后說《法華》,還有五千人一起退席。佛法我們要知道,在無差別中還有差別。所以釋迦牟尼佛并沒有挽留他們,說“退亦佳矣”!退了也好。佛法就是不能勉強,要能勉強一點早就沒有眾生了,我們就都成佛了,他就是不能勉強、不能勉強??!因為你本來也是佛,這是最平等之法,人人跟佛平等,人人本來是佛;所以只能夠讓你自己覺悟,走自己的道路,自己來成佛。所以是大乘第一,因此法藏是直趨一乘。就如迦陵頻伽,雖然還沒有出蛋呢,它叫的聲音就超過一切鳥。
“高才勇哲”,“才”,是才能、才智。“哲”是明知?!秲粲笆琛氛f:“才謂才巧(也就是才能),才德過(于常)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心志廣大堅強叫做“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動搖,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這才叫做“勇”?!罢堋?,“心明稱哲”,自心明顯叫做哲。這些注解的涵義都很深。所以我們常常隨著各個人的水平,就好像大海的水,能取多少水,都是隨著你取水的工具來定。要只是這么大一個碗,就只能舀這一碗水,多一點你也舀不來,不能勉強,已是你這個器所決定的。我們學(xué)法看經(jīng)種種的也是如此,拎一個小杯就是一小杯,拿個大盆就是一大盆,拿幾十噸運東西的船去吸它,多少噸的海水都吸進來。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見自本心?!都蜗槭琛氛f:“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笔裁唇凶龈卟牛磕氵@個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眾了。就好像賽跑,你跑到最前頭了,就超過其余的人,把大伙兒都超過去了,那你就是第一,你可以得金牌。所以這個超,逸群之能,稱為高才。什么叫做“勇”?“勇”是自勝勝他。自勝是超過自己,戰(zhàn)勝自己,這個叫做勇。確實,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勝過的對象是什么?這就是使我們輪回不能超脫,使我們迷的根本,就是自己的“見”,尤其是自己的成見。人人都有這個敵人在自己的腦袋里頭,而且把這個敵人當作自己最心愛的獨生兒子,愛護備至。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個很形象的話,是“認賊作子”。我們每個人都在內(nèi)。你所最寵愛的當然就是自己了,我的見解是對的,誰要跟我不一致就生氣,這個嬌寶寶誰也不能碰,有人批評一句馬上就變色,恨他一輩子必須要報復(fù),這就稱為認賊作子。所以修行就是煮沙做飯。這《楞嚴經(jīng)》的話,你把沙子煮了想成飯,哪有那一天?自勝者,就勝過這個賊。所以《四十二章經(jīng)》:“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一個懷抱成見的人,往往是在學(xué)問上很有成就的人。我給一位朋友臨別贈言,我說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個核心,你老去看經(jīng),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上,來裝飾它、美化它,你以為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知道你這個核心就是癌細胞。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別見。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說“舍身容易,舍見難”。所以我們首先要“自勝”?!皠偎?,⑴要勝過外面的一切干擾。這是外面來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謂貧賤、威武、富貴、美色、黃金都是他。還有許多邪說異端,都要勝過。⑵幫助別人也破癌細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這是勝他,這才叫做“勇”。所以我們要學(xué)佛,這個就是法藏比丘成佛道路的過程,這就是我們的樣板,我們要善于去學(xué)習(xí)樣板?!皦男耙娭?,所以言哲”,他有智慧能破除邪見。所以這個“見”大家要知道,舍身容易,舍見難。我們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叫它形成一個邪見,你把頭目腦髓拿去給人都容易,你心中的邪見要把它舍棄,是非常之難哪!他不但不拿邪見當主人發(fā)號施令,自己就能把這些邪見都給破除消滅了,所以稱為“哲”?!案卟庞抡堋敝?,勇哲兩字的解釋很深。
“與世超異”,他這個高才勇哲,是超出世間,非常奇特?!稌琛氛f:“不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边@不是常人所能趕得上的,所以說與世超異?!秲粲啊氛f:“此德孤出,名世超異。”他解釋說:為什么說“與世超異”呢?因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這些古德注經(jīng)我們要知道,他這一個字、一個字都甚深甚深哪!我們能夠讀古注的人,盡量讀古注。“此德孤出”,孤是孤獨、孤單。“此德孤出”,要理解這個“孤出”,用禪宗臨濟禪師的“孤明歷歷”來對比最好。臨濟說“孤明”,《凈影》說“孤出”,“出”是顯出、顯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肮隆闭嵌U宗的“不與萬法為侶”,就是說不與任何一法作侶伴。沒有任何侶伴,活畫出“孤”的涵義。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边@是證悟的境界。其中“靈光獨耀”正與“孤明”、“孤出”是同一個鼻孔通氣?!肮隆笔菬o所住,“明”是生其心。無所住則離妄緣,離妄緣自然真心顯現(xiàn),所以百丈禪師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闭恰肮旅鳌钡拿盍x?!皻v歷”,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明就是禪宗開悟,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歷歷分明。從以上宗門“孤明歷歷”等的對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與世超異”的原因。所謂這就是禪宗起碼破初關(guān)、破重關(guān)的境界,“孤明歷歷”。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76.html
轉(zhuǎn)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guān)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