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24集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強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強盛?!叭缛诮鹁邸保袢刍慕鹱樱蹍R在一起。金子本來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鋼、鐵本來是不發光的,但煉鋼爐的鋼光亮極了。
“又如明鏡,影暢表里”。佛身放光又像很光明的鏡子。“影暢表里”,唐朝海東憬興解釋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境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里?!辩R子的光照到鏡外了,叫做“影表”;放的光不但照到鏡外,也照到鏡子里頭,所以鏡子里頭也明亮,這是“影里”。珠子放光,首先照到的是珠子的本體,這個叫做“影里”。佛身光明和鏡子一樣,內外都明亮,是“影暢表里”。不但外面是亮的,里面也都是光明,光明之體。所以修密法觀本尊像,就是這么觀,本尊像非有非空,純粹是光明之體,外面放光里頭也是亮的?!秲粲笆琛氛f:“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里。”這是一致。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大光明”,這個“大”字表此光非常殊勝,明耀廣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地轉換變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轉換,光的形狀不停轉變,越變越妙,這就是“數千百變”。指佛于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回,自然最勝。例如像《法華經·序品》中:“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佛這三十二相中有個白毫相,就在眉心之中。要觀阿彌陀佛的白毫是八棱中空(光八角形,中間是空的),很玲瓏的旋轉五匝垂地,白毫光是如此。最近有一個人往生,他就說:“佛來接了,佛的白毫光之殊勝,大光普照。”故知“現大光明”,就相當于《法華序》說的“大光普照”之義。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阿難”是佛的侍者,證了初果。而他的本跡,也是證了法身大士。在《法華經》佛告訴大菩薩說:“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和阿難同時在空王佛那時候,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同的是“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喜歡多聽、多看,喜歡聞法。“我常勤精進”,我勤于精進修持。所以我們要“行解相資”,現在上課都是增加我們的解,但是不要成為只樂多聞,那將來像阿難就慢了,要常精進,行跟解要相資?!靶卸唤馐窃鲩L無明,解而不行增長邪見”,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只是理解而一點實踐都沒有,你所增長的是邪見,你為什么解了不行?就是因為你所解的都是邪見,你真要解了必定會去行。行而不解,有許多老修行,一輩子修行并不理解,他不是破無明,長的是無明。不然是欲升反降,你的愿望是要上升,而實際的效果反而下來了。我們要行解相資,依止圣言量,這很重要。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那么阿難就要護持我的法,也護持將來的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阿難還沒有成佛。可見阿難與世尊同時空王佛所發心,阿難的任務之一是教導菩薩眾,也即是可以充當菩薩的老師,這就是阿難的本跡,現初果只是示現。實際上阿難所顯現的這一生,是大教的關鍵人物,非常重要:⑴他集結經藏。如是我聞這些話都是阿難說的,這一切都是當年我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到的,這個“我”就是阿難自稱。他重說經,阿難不可輕視。⑵傳佛心印,他是禪宗二祖。⑶《胎藏界曼陀羅鈔三》:“阿難密號集法金剛”。密宗金剛就是現威猛像的佛?!渡徎ㄉ笫繎蚓壗洝?,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從阿難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付之法。早就告訴他,你將來傳給蓮花生大士,因為蓮花生大士在佛涅槃后八年才降生,他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所以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現成為佛的侍者,而且他傳承了禪、密兩宗,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所以他在本經當機。
“即自思惟”,阿難見佛現希有瑞象,放空前殊勝的光明,他內心中就在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凈。”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五根?!皭傇ァ闭?,是喜樂。顯得歡樂愉快,而且非?!扒鍍簟??!扒鍍簟保鶕秾毞e經》說:“如來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來身者,如凈鏡中微妙之像。如凈水中明滿之月?!薄秾毞e經》就說:如來身是本性的清澈,本來就是清和澈。為什么呢?因為“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久遠以來已經遠離了種種的煩惱、污垢。而且“如來之身出過世間”,佛超過了一切世間種種妙的德相。何以故?因為佛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天人之身就妙,色界比欲界更妙,無色界又妙,他也清凈,離開了色相。因為他還有所執著、染污,雖然入了非想非非想這個大的禪定,可是就像凍在水里的魚一樣,只是不能動了,一天水開凍了,魚還是魚。所謂入這種天壽八萬劫,他以五百小劫入定,最后五百小劫出定,他又活動了。所以都是有垢染,不是徹底清凈的定,如來遠離這一切,出過世間。“如來身者,如凈鏡中微妙之像,如凈水中明滿之月”。就像鏡子里的那個像。大家回去照照鏡子,就看到鏡子里有個跟自己一樣的我,那個我有實際東西嗎?沒有這些腸子、肚子、血、汗、眼淚等等。“如凈水中明滿之月”,就像一池凈水所現的光明而圓滿的月亮一樣。
佛為什么這樣喜歡呢?《凈影疏》說喜有兩個意思:⑴是念阿彌陀佛所有圣德功德圓滿,發這么大愿可慶,所以釋迦牟尼佛喜歡。⑵念眾生。因眾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時機已到。可見本經大暢如來本懷,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極大地歡喜,因為眾生得到真實之利的時機來到了。能聞到這樣的法。
“光顏巍巍”?!拔∥ 笔歉叽笞饎俚臉幼印!邦仭笔侨蓊?。佛的容顏有光,所以叫做“光顏”。而且“寶剎莊嚴”,光中現出莊嚴寶剎,這是《宋譯》中的話?!皠x”,《法華文句記》說:“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就是一尊佛所有的國土)?!眲x,翻成田,就是佛土、佛國。“寶剎”是佛凈土。在佛光中現出諸佛莊嚴的國土。這正顯示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剎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離見、殊勝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這樣殊勝瑞象,“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我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看見過的?!跋驳谜把觥?,今天我高興地“瞻仰”佛這樣的瑞象?!吧S兄摹?,阿難從內心生出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誠懇恭敬的心。所以我們要消歸自己,讀經要如身臨其境,如果正好我們是阿難這個時候,你會很歡喜見到佛這樣的瑞象。于是他就“從座而起”,站起來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這是比丘表達極敬儀式,叫做“偏袒右肩”。兩條腿著地叫“長跪”。阿難就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向佛稟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赌鶚劷洝氛f:“我于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狈鹪谀鶚劦臅r候,在雙樹之間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所謂大寂定,是佛最后圓滿涅槃時候所入的定?!赌鶚劷洝酚终f:“大寂定者,名大涅槃?!蹦鶚勅率牵悍ㄉ淼?、解脫德、般若德。三德圓滿是大涅槃?!墩缃狻氛f:“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彼f:普等三昧和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個名稱?,F在佛要給大家說念佛法門了,所以就安住念佛三昧。根據《涅槃經》,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甄解》結合凈土就是念佛三昧,兩說沒有矛盾。圓頓教主張“因果同時”,念佛三昧是因,證涅槃是果,因果同時,所以兩者同時顯現。
“住奇特法”。《凈影疏》說:“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狈鹚梅ú皇瞧兴_等人所能得到,是世間所無,所以叫做奇特。日《合贊》:“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是救濟凡夫一個奇的不可說難宣的方法,今天要說了,所以說奇特?!墩缃狻愤@里特別來贊嘆、發揮,說明這個奇特。所以這些書,這么大膽地來贊嘆凈土的,日本古德很突出,因為他們親承善導大師之教,對于善導是恭敬到極點,也親近到極點,善導大師也是特弘《無量壽經》的,特別重視第十八愿。所以這樣傳下來,日本的古德對于凈土宗有很深的體會?!墩缃狻氛f:“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華嚴性起品》,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嘆之云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華提婆品》,龍女成佛,特則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經說:‘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松徣A,欲言是依。則華外無佛正覺。欲言是正,則說言‘百千億葉’。欲言是因,則如來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則十方所生妙華。欲言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欲言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欲言是一法,則此中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強名為奇特法?!?/span>
《甄解》說“奇特法者”,如來正覺的果海,所以叫做奇特。果就是廣大,以如海之廣來形容如來的果覺,這才是奇特。奇特到極點就是在《無量壽經》蓮花里出無量光,一光又出無量佛。這一段文,就明顯的把今日世尊住奇特法的“奇特”顯現出來了。比如《華嚴性起品》說:“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嘆之曰,奇哉!奇哉!”釋迦牟尼佛就贊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正覺的智慧(跟佛一樣的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就不能證得。奇!確實是奇了,然而奇不是特。人人都有就不特別了,蒼蠅螞蟻也有,地獄眾生都有,一切含靈都有,所以不特?!斗ㄈA·提婆達多品》,龍女成佛。龍是畜生道,僅僅只有八歲,確實很特別,然特而非奇。一切眾生本來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她已經恢復到本來,人人有份、個個現成。所以特是很特了,一個八歲的龍女就成佛,然而并不奇?!拔ù艘环?,是最奇最特”,只有本經世尊要說的“念佛法門”,是最奇,而且也最特。下面依據本經〈寶蓮佛光品〉:“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普為十方世界說微妙法?!边@段經文議論很好,我們把它介紹一下,從極樂世界的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說明。經說:“眾寶蓮花,周滿世界”。依常情而論,池中蓮花,應是依報。若言是依?但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梢姺饛幕ìF,所以花以外就沒有佛。故不能說是依報。若說是正報,可是經中講了花有“百千億葉”,明明說是蓮花瓣,那不是佛身,所以不能說是正報。說是依報也不行,說是正報也不行,那眾生的情見到這兒都用不著了,所以叫做“奇特”。又說:若言是因,但這個花是阿彌陀果德之所成就。這花是阿彌陀佛萬劫的修行、萬德的莊嚴來成就他的愿,這個愿成就了,花現出來了,這是果德上所現的,故不是因。若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覺功圓,故不是果。所以是因也不行,是果也不行,這個奇特。在極樂世界真正的主是阿彌陀佛,其余的一切都是伴。若說是主,可蓮花能包含十方三世無量的莊嚴智慧、種種差別,含攝一切,它這侶伴多極了,不單純是個主,所以現佛放光說微妙法安度十方的眾生于佛正道。若言是伴,則心外無法,一切都是如來正覺?!氨朔鹗澜缟袩o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那么鸚鵡、舍利都在說法,是哪來的?《阿彌陀經》說了,這是彌陀“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一切水鳥樹林說法,都是彌陀變化所作。所以說它是伴也不行,它純粹就是如來正覺。這么看來,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都是阿彌陀如來自性所現。若說是一法,可是極樂世界七寶池,一個花里有無量光,無量的光——出無量佛,無量佛給十方眾生演說無量妙法,可見從一里頭就出生了無量。若說是無量,但只是一句名號。所以《往生論注》說:西方極樂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凈句,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就是這一句名號。由上可見,若說是一,可是一里頭有無量的妙法;若說是多,無量莊嚴只是一心所現。所以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強稱之為“奇特”。這就是《甄解》的注解。另外蕅益大師說,往生極樂凡圣同居土的人,雖仍是凡夫,可是已經不退轉;若說他已證不退轉,可是他仍是凡夫。這是十方之所無,所以是“奇特”。阿難當時看見世尊示現空前殊勝的瑞象,所以推測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也是阿難當時的內心活動,認為佛現前現瑞,必定是安住在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殊勝之道?!胺鹚 ?,《凈影疏》說:“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樂我凈之果,是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世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覺,由大涅槃出生殊勝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導師之行最勝之道。《會疏》說:“佛所住,不(就是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說“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边@段很重要:佛說阿羅漢道,比方像說阿含、唯識,緣覺乘、聲聞乘、菩薩乘,這是三乘法,三乘法是隨他教。因為眾生只是這個根器,要針對他們的水平,來給他們進行教化,所以稱為隨他教。而不是佛這個暢開心胸,暢所欲言談自己的境界。今佛所說,是佛果覺,才是隨自所住,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因此放希有之光。這才叫做“住佛所住”?!墩缃狻氛f:“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之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三世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佛都成就得了念佛三昧,那念佛當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這是住佛所住,今天釋迦牟尼佛也是住于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稱為寶王。從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導師”,《十住斷結經》說:“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彼^導師,能給眾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導師。能教人出生死是導師。導,導引、導航。導航是極重要,現在江海里頭很多礁,水又那么急,一不小心船觸了礁,那一船的性命財寶全完了。所以“導師”在修行路上,比船更重要啊!“示其正道故”,這個路應該怎么走?《華首經》說:“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蹦転槿苏f出生死,而無生死之法。不是一般世間人說的,人死如燈滅。所謂根本沒有生死之說,它無生無死。當然一切生死如夢幻泡影,夢醒了就沒有這些事,所以“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這個覺后空空無大千正好是出生死,說沒有生死。你在夢中不醒,就是生死相續。這才是導師。《佛報恩經》說:“大導師者(加個大字),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蹦鶚勅率欠鹱詈笾?。能以正路給眾生示出《涅槃經》的涅槃三德,讓他得到無為常樂(常樂我凈),叫做大導師?!叭羝鹁M心,是妄非精進”,起了我要精進的心,這是個妄念不是精進,因為你是有為。眾生的病根是有為,雖然學佛,但因執著的情見很深,把佛法也變成有為法?!督饎偨洝罚骸耙磺杏袨榉?,如夢幻泡影?!奔仁桥萦?,那就是虛妄了。所以做大導師的人,主要是引導佛徒棄舍有為,了達無為,才能直趨涅槃,證到常樂我凈。
凡夫有四個顛倒:以無我為有我,以無常為常,以垢為凈,以苦為樂?!督饎偨洝分v無我,可是眾生處處執我,一生之中沒有一念不是為了這個我。這是第一倒。人生無常,只是肥皂泡,可是眾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顏六色,而忽略了馬上就要破滅。明明是無常轉眼就空,還以為出去遛個彎兒,到商廈乘乘涼,命就沒了,一切無常,無??嗫?。這是第二倒。世間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實際上只是一個會走路的廁所。這是第三倒。世間是八苦交煎,但眾生樂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賭荒淫,正在興高采烈,誰知深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實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覺很樂。實際都是苦、沒有樂,眼前的享樂是壞苦,樂境破壞了自己很苦。這是凡夫的四倒。
證了阿羅漢,就解決這四倒,但他又有阿羅漢四倒,菩薩的常樂我凈他不知道,菩薩是真常、法樂、真我、本凈。他不知道沒有妄我還有真我。真我實際上也不可得,然而他不是斷滅,這個境界很微妙,是樂,這種樂超過一切世間,常樂。常,不是無常,本來無生死,無生就無滅,那無滅不就常了,常樂是最清凈。事實上,一切都有這個過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寫字也是如此,“未能險絕,先求平正”。你不能寫到險絕,先要平正?!凹饶芷秸?,力追險絕”。能夠寫得平正,力,用大力去追求險絕?!凹饶茈U絕”,能做到險絕,“復歸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沒有波瀾要有波瀾,有了波瀾還要趨于平靜。所以眼睛很難,這是最難的地方了,一個就是平正吧,還是不能險絕的平正,還是既能險絕又歸平正的平正,形式是一樣的,內容全不一樣。所以大導師者,就用正路來示涅槃,讓他得到無為的常樂我凈。《甄解》說:“導師之行,即是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薄墩缃狻返暮锰幘褪墙Y合本經,彌陀世尊平等普度,沒有分別。不論聰明人、愚蠢人、好人、壞人、有冤的人、有親的人,冤親平等,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無所遺故”,不舍一個眾生。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愿引攝五乘?!卑寻⑿蘖_這一趣打散了,就成為五趣(五道)。天阿修羅歸到天,人阿修羅歸到人,畜阿修羅歸到畜生,鬼阿修羅歸到鬼了,這就是五趣。五趣六趣都通。但阿修羅還有特別的特性,就是嫉妒、逞能好勝,而且很有能力。所謂奇異功能,這都是屬于阿修羅類的。阿修羅不見得是罵人的話,阿修羅可以護法。但是一般他嫉妒,就要破壞,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不服。今現在釋迦牟尼佛正要演說《無量壽經》,彌陀之妙法,正是住于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所以說“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阿難思惟:今天佛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是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中的最勝之道,所以必定同這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之中諸佛一樣,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難提問:今天世尊是念過去佛還是念現在佛,不然為什么現在世尊“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阿難因為佛光空前現瑞,準知世尊必同三世諸佛一樣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過去佛還是現在佛(其中暗攝哪一尊佛),所以請問。阿難并提出自己這樣設想的根據:要不是佛在念佛,否則為什么佛現在的威神是這樣的明顯光耀,所放光明是這樣的明潔、祥瑞、殊勝、微妙呢?請求世尊“愿為宣說”。阿難末后請求世尊慈悲宣說。
于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世尊回答阿難:“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這是由衷驚發的稱贊之辭,好啊好啊!。并贊嘆阿難:“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是哀憐,“愍”是悲愍。“悲愍”就是拔苦,“利樂”就是與樂、慈心,慈是與樂。你是慈悲憐愍眾生,要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是這樣偉大的心,所以才能問這樣殊勝微妙的問題。世尊歡喜。凈影師說:阿難所問,是“稱機、當法、合時”,機法時都相合,所以世尊就歡喜?!墩缃狻氛f:“所問稱可佛心故?!卑㈦y所問“稱可佛心”。所問的問題正稱佛的心,并且契合時機,所以佛就贊嘆阿難能問如是殊勝微妙之義。“微妙”兩個字,“法體幽玄(幽深玄奧)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敖^思議故,故曰妙”,不可思議叫做妙。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經題,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說“九旬談妙”。就是說不清楚,九十天也說不清楚。絕思議故稱為妙,所以佛法甚深甚深!“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阿難所問正是一個義理深妙、超情離見、眾生心行不能到、語言文字不能及的問題。
所以經中說只有兩個人善報佛恩,一個是“善問”,一個是“善答”。所以提問題很重要!而且善問——提出好的問題,這樣的人能報佛恩。因為你善問,問到得人的時候就有善答,法輪就轉哪!
“汝今斯問,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贊阿難提問的功德,勝于供養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羅漢、辟支佛。下一句是也勝于“累劫布施諸天的人民和蜎飛蠕動之類(蜎是帶翅膀的小蟲;蠕是爬行;累劫的時間長極了。對于全球這一切人天各種生物,以至于小飛蟲、小爬蟲都布施的功德)。提問的功德勝過前兩者百千萬倍。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78.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