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22集

    admin    2020-02-27    1524

      我十三歲上初中聽一次演講,他說一個事兒,他說做夢就是極短的時間,他自己的經歷。他做夢兒,夢見因為什么事跟一個孩子吵起來了,吵起來兩個就打架,打架之后他就把那個孩子打倒,那孩子氣的不得了,回到屋里去拿出一把刀,往他脖子上砍一刀,把他腦袋砍掉了,嚇醒了。媽呀!害怕極了,覺著心里撲騰,是做夢兒。他媽說,你作什么夢剛才還在床上鬧呢,哪是做夢兒。就剛這么一閉眼,刀把我打傷。哪兒,我這晾衣服,竹竿掉你脖子上了。就沒有什么時間,但是他這已經入了一個很長的夢。


      以上正是《華嚴經》延促同時、事事無礙的境界。“延”是長的時間,促是短時。一小時有三千六百秒,這是常識;要說一秒里有三千六百小時,大家就說你是白癡。殊不知這正是華嚴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體。現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由于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說是由于錯覺,我們說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動,所以才有無明,才有了世間,才有時空、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這一切,色本來就是空,空本來就是色。這一切對立起來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動。妄跟錯是很相類的,覺跟想是很相類的,他說錯覺,我們說是妄想。當然他很難得理會到我們這個境界,但是科學在進步,在向大法趨進,這一點是很殊勝的。


      “于一念頃,遍游國土”正與阿彌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那由他是億),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周遍,都到了。遍到無量佛土去供養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時間很長,都在介爾一念剎那之間圓滿,顯示往生極樂的人與本經會中諸大菩薩都是華嚴境界。會中大士悟入華嚴三昧,自然時時是華嚴不可思議境界,處處是事事無礙玄門。一念萬年,以剎那之間完畢所需多劫的時間;因一念的動,就圓滿廣大無邊的勝行。前者是延促同時,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養無量諸佛是多,無量無邊的“多”,在一念間攝無不盡,可證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華嚴事事無礙的玄妙。


      上文說了,會中大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這個三昧也叫“海印三昧”。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印上的文字,不像寫字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一按上去同時出現,沒有先后,打破時間,而且是舉體的出現,沒有什么地方隱了。就像大海,同時映現種種差別之相。雖然出現了種種差別,但是海水之體就是一個體,到處都是咸的,沒有一個地方是甜的。萬相繁興,而海水湛然一味,沒有差別之相。雖沒有差別相,海水中可以現萬相,萬相宛然,也宛然是沒有差別之相,也沒有前后之時。就像按圖章,一現同時都現,所以就是“延促同時”,短時間和長時間是同樣的。“三世古今,不離于當念,齊現水中,故廣狹自在”。古今——過去、未來,都和當前一念不相分離。所以“三世不離于當念”,一齊都是現在這個印之中,一切都自在出現了。所以“十方世界不離于當處”,我們心胸就廣大了。“三世不離于當念,十方不離于當處”,生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惡,三世都惡、十方都惡。所以這一念你要是清凈,“一念凈心成正覺”。“一念”非常重要!《華嚴經》說:“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又《甄解》說:“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阿彌陀佛國土)故,結歸念佛三昧也。”此說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極樂,所以他又把遍游諸佛國土歸到極樂世界、歸到念佛。那么就可以乘著阿彌陀佛的愿力加被,于一剎那之間遍到一切國土,周遍巡歷,供養諸佛,不失定意。


      “得佛辯才”,與會大士得的是佛的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首先隋朝慧遠大師《凈影疏》說:“言能辯了,語能才巧”,這個是辯才。你說的話很巧妙有才華,大家聽了之后很容易理解接受,又有說服力,叫做辯才。《嘉祥法華疏》(三論宗的祖師)說:“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很快就能夠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與開導,這個叫做辯。所以大夫也是望聞問切,要看看你、問問你、給你切切脈,然后知道你什么病,給你藥。《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于圣智。”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迷惑,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悟解,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并能靈活巧妙地針對他的根機(有人喜歡禪,我就偏于禪,有人喜歡凈土,就偏于凈,有人特別注重戒律,就偏于戒;有的雖然不能說偏,但是最需要知道什么,我也把最需要、不足的告訴他),使聽者心悅誠服,樂于接受;種種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現,所以稱為“佛辯才”。《凈影疏》說,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慧,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⑴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無礙。⑵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于分別,正確無礙。⑶辭無礙。諸法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不同的語言方式),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其解故。這只有菩薩辦得到,都能給他說,不需要翻譯。所以過去很多古德到中國之后,就把經典翻成我們的文字,那都不是常人的智慧所能做到的。⑷樂說無礙。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喜歡聽的(指佛法)。他喜歡,就是多生跟這有緣,今生再繼續努力,那正好,很正確。以上法會中諸大士能夠契合于圣智,得了四種無礙的辯才,能夠善應種種根機,廣宣妙辯,所以叫“得佛辯才”。《甄解》說:“若依根本教(日僧稱凈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大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贊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甄解》有一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為什么?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不但會中諸大菩薩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法很好。諸位都是要當法師的,都是要廣為諸方說法的,在這根本教中能說一個字,也同于“諸佛辯才”。


      “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說:“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慧),菩薩應殊唱異言,說法開化。”垓就是那由他,可以翻千萬、百萬、十萬萬。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那由他種類的眾生,各有不同的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他(它)們說法,令他(它)們理解。《稱贊大乘功德經》說:“傍生(畜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生和鬼能夠聽到它(他)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他)說法。隨他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眾生是無邊,眾生語言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


      所以說越成就這功德就越好做,我常說,這火車頭沒有上軌道走一步都很難,火車上了軌道就疾行如風。要是到了三果的阿羅漢,他耕地時那些蚯蚓自然離開犁頭三尺遠,就沒有殺生的罪了。所以越修就越好修,到了這兒你可以分身無量世界,說法可以遍及各類眾生,一切眾生都可以隨類得解,這功德有多大!難就難在我們這種情形之下。現在我們也可以放心,只要是聞了根本教,你說了一個字也是得佛辯才。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世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了解,而且是不能夠了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世尊出現于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眾生學佛,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也即是“真實之際”。《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名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本來都是一體。“際”字,《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也。”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其源徹其本體”,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而十方諸佛普贊的唯有凈土法門,凈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同歸一佛乘。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眾生情執,全體是佛知見。水鳥樹林悉皆說法,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所以《會疏》說:“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意為:“開化顯示”,把真實的顯示出來,就叫做“顯示”。“會十界歸一乘”,把十法界都歸到一乘(十法界:眾生六界,是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是圣。所謂四圣六凡,稱為十界),“克成菩提”,決定成菩提。真實之際,就是“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全體達到的就是一佛乘,都要成佛。


      《甄解》說:“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圣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凈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愿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凈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無礙)。于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則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他說如果依小乘教,偏真為實際。小乘教破了我,人我的我沒有了,出了六道生死,證到空,但是他偏于真空,就沒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度一切有情無有厭倦窮未來際,這樣廣大心他沒有了。漸教來說,雖然是大乘,是漸,所謂一步一步進入的,有次第、有階梯,“以離二邊為真實際”。離開空有、眾生跟佛、迷悟一切兩邊,這個是“真實之際”。“若依圣道實教”,圣道的真實之教,“諸法實相是真實際”。所以經中說佛有四依,要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什么是了義教?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教,不說諸法實相的是不了義教。“若依凈土,以光闡道教為行權方便”,若論宣傳教方面,“誓愿一佛乘為真實際”。所以阿彌陀佛我們稱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切眾生都入這一乘的愿海之中,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想自覺、自利的人,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都是發大乘心的人,沒有發大乘,最后臨終發大乘心要利他,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全是大乘的教化。當然由于多生修習的,容易先成就了小乘的這些法,見思惑都斷了,那么就先證到阿羅漢。極樂世界那些阿羅漢只是個過程,他所斷惑的情況相當于阿羅漢,二乘種不生。一佛乘是真實際,彌陀的大愿之海,這是一實法界真如之海。是“圣道守理”,完全是守住了這個理體,沒有背離這個理體,不是“唯理”。所以先師常有這話,現在這些學術都太唯了。所謂唯心唯物,太唯了,唯物也不對,辯證才行。凈土以這些事相,大家往生來度化眾生,也不僅僅都是事。于眾生入門來說,有從事從理、從空從有,這么進來有了不同。可是從諸佛的贊嘆來說(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是十方諸佛贊嘆凈宗,鳩摩羅什翻譯時簡化了,成為六方佛贊,要看《唐譯》玄奘大師翻譯的,十方),“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今經會中諸大士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贊的“誓愿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當然這里有小有漸,但小乘和漸教的人,對于他這個適合,也就可以從這信入。圣教就是以諸法實相,凈土宗也是以諸法實相,但諸法實相之中,從彌陀大愿表現出這些事理不二,事中就是理、理中就是事;事都是從理產生的,波都是從水出生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不二,所以事理無礙。而且凈土殊勝的圓教法門事事無礙。《會疏》說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要開化顯示彌陀的一乘愿海。一切眾生哪怕是一念的凈信,皆可以生在一乘愿海之中而得度脫。這個方便是大悲大智的結晶。所以密教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以這個方便作為究竟的圣道窮極之處。因為“大悲大智”落實在哪兒,空有大悲大智起什么作用?你不就是要落實在怎么去救度眾生嗎?怎么去救度那些愚婦愚夫嗎?我喜歡什么就專搞什么,你喜歡的只管喜歡,但是你要能夠知道,愚婦愚夫所能接受的、愚婦愚夫所能得度的。所以一乘愿海是大智大悲的最殊勝的結晶。


      我的先師跟別的凈土宗略有不同的,我們從來不壓禪,而時常是贊嘆禪,希望大家能夠融會。所以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往生凈土最上為常寂光土,寂照同時,心土不二。《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凈佛國土就是凈我自心。是以〈四料簡〉說:“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種根器不多。說無禪不要緊,“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跎,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參禪開悟的人,陰境現前還不能不受后有,當然還可以有智慧,但這么轉下去如果不能進修,就一生不如一生,慢慢這一點慧的光輝也就顯現不出來了。所以“若圓會宗下”,談教談宗,隋唐間布袋和尚的話:“祗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神通妙用、妙用縱橫,可憐得很),一切無如心真實。”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禪宗和凈土何嘗是兩物。密宗還說:“聲字皆實相。”這個又進一義。我們常常說“實相無相”,但是忘了“實相也無不相”。所以密宗最根本的,聲和字都是實相。念咒是聲,觀想字種是字,聲字就是實相。如果你這見解太低,沒有理解到,就以為密宗是什么密訣,這持誦就變成一個有為法,求什么、得什么種種的,雖然修法,這么去修去念,也不容易相應。


      “真實”一詞在這部經里三處出現:⑴“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⑵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⑶如來“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一部經里三個真實可以概括:⑴真實之際是本經的理體;⑵真實之慧,莊嚴成就極樂凈土。⑶真實之利,平等普惠一切眾生。真實之際是根本,從真實之際產生真實智慧,阿彌陀佛住真實慧來莊嚴妙土;有了凈土法門,就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之利,就這一部經的所謂畫龍點睛的地方,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凈影疏》說:“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他說“世間諸所有法”就是指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中種種的法。六道眾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這是“分段生死”,阿羅漢能超過。再有“變易生死”,阿羅漢、緣覺以上,到地前(三賢、圣賢之位)、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須破四十二品無明,經歷四十二個階位,從一個低的位次到一個高的位次,每一個上升都有空前變化,叫做變易生死。所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有好多人在這個地方很含糊,他不知道是個不可測,以為是個程度的差別。比如說考試,他考六十分,我考九十分,他比我多三十分,這是咱們世間的差別。那我得九十分,他一看我卷子全懂了,我比他多答的正確一些,他能了解。這差一個位次你無法了解,初地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在什么地方舉足下足?有個虎禪師說:神秀對于六祖只能夠迷信(這兩個人當時都是泰斗),或者是仰信。就因為先師的衣缽在他那兒,他一定比我強,到底強在哪兒,神秀是無法了解。說禪宗厲害處就在這兒,不是個程度上的差別,你就是摸不著門。講這個就說明這是個變易生死,不然變易生死沒法講,也覺得太籠統,這大家就清醒了。這兩種生死都可以稱為世間。不但超過世間凡夫六道的一切,連變易生死中的阿羅漢、緣覺、菩薩以至到等覺,這中一切法都超過了。所以很多人講解經,常常都把很深的意思說淺了,就名為弘揚,實際有些是謗法,免于謗法很難。一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猜測,就很難逃這謗法的罪。《合贊》說:“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所以《凈影疏》與《合贊》都說,不但超過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過賢圣位的變易生死,叫做“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空和法空。阿羅漢只達到人空的境界,他還要修四諦法可以證涅槃,法執還在,有所修、有所證、有所斷。所以安住于人也空、法也空,二空的智慧,就成就了智德和斷德。一切煩惱都斷、生死都出的是斷德。怎么才能夠斷?因為有智慧故,才能斷,智德也圓滿,所以“成就智斷二德”。《會疏》說:“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惠(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世間”。眾生與國土有種種差別,叫做“諸所有法”。超過一切差別,達到性空無相、平等一味了,菩薩以大智慧能夠達到性空無相(即離一切相),認識了本來,所以叫做“超過”。《甄解》跟以前稍有點不同,說:“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舍。故云超過。”說一切世間法都是有為,都如夢幻,是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做“世間”。因為有依報有正報,有善有惡,有因有果等等,一切有為諸法,叫做所有法。《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大士們知道一切三界都是虛幻,而行于世間,但不舍世間;知道眾生本空,而仍然救度眾生,這叫做“超過”。


      所以我們要能選擇一些好的注解,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所可惜的就是我們不大容易知道怎么選,要看到一個壞的注解那還不如不看。以上所引的四處都是對的,但《甄解》所說更契合本經,知道虛妄而行世間不舍。《維摩詰經》的話:“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攝凈土,教化于眾生。”雖然知道一些佛國和眾生都是空,可我還是常常來攝凈土教化眾生。就跟這個意思完全一致。我們能夠通達就好了,若一經真通了,一切經都通了,實際是一件事情。所以這么去體會,就看不出凈土宗和《金剛經》有什么矛盾。就知道一切國土眾生都空,阿彌陀佛還攝受極樂世界,還攝受一切眾生,這叫做超過一切。還有什么差別?一味了。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圓融通達、能夠達到一味。現在末法就是斗爭牢固,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好;這個法門說那個法門不好,那個倒過來也是如此,這就是佛說的斗爭牢固,末法的現象,衰象!我們如果能夠圓融,不但贊嘆自己所修所持的法門,對于別的我們也同樣地贊嘆,這還斗爭嗎?那就安定團結了。所以我們從這兩句一看也就明白了,這些見解就把我們引深一步、提高一大步,我們再《大經解》看一看,就得到很大的提高。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凈影疏》說:“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諦住就是安住。會中在家、出家的菩薩,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實無為的度世之法,救度一切世間、一切眾生。《甄解》說:“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云心常住。”這話很好,跳出了有為而證無為,但不執著無為。所以有一次見著通愿法師我說:“好好的無為法,到了大家手里就變成有為法了。”有的人就覺得,我也是成天在做佛事,以為就是佛事了,不知道你這是有為的佛事。“出有為”,跳出了有為;“證無為”,是實際中證到了。不是嘴里說無為,筆下寫無為,這不管事,叫做“說食數寶”。說得再好吃你還是餓。把人家的寶貝都數出來,你還是一無所有,這個就不行。你是真實吃、真實得到了。我這句話就有毛病了,真實得到了,這個“得”字往那一執著就壞了,要不著無為,這叫做安住。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心中一有所執,馬上墮入情見,就把無上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了。正因為無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們從數學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數跟無限大相比等于零(什么被什么除就是相比),任何數讓無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為功德跟無為功德一比,有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法華》龍女(所謂畜生女)八歲成佛,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都是真正達到了無為,其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真要老實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為無為,但只要老老實實去念,就可以暗合道妙了。你什么都忘了,就剩這一句了,這就是既無為而不著無為,功德不可思議。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80.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波多野结衣.com|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久久不射电影院| 色老太婆bbw| 日产2021乱码一区|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5g探花多人运动罗志祥网址| 欧美黄色xxx|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一|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日本一卡2卡3卡无卡免费 | 国产 欧洲韩国野花视频| 中文字幕第23页| 精品国产香港三级| 女人扒开下面让男人桶爽视频|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午夜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 波多野结衣被躁|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亚洲综合色在线|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麻豆三级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一级片免费网址| 波多野结衣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香蕉|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