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20集

    admin    2020-02-27    1924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這一段文,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本品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蓋本經為圓教,從果起因,故先普賢,而次文殊。普賢表行,文殊表智。無智則不能起行,就特別要標顯文殊。如彭紹升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說:“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際無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他說:“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你不能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就難進入到普賢修行的門。為什么呢?因為你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際無差”。你不能了達自己的本心一念就頓然圓滿了。因為它本來圓滿,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不歇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它是個大平等的性。所以無上正等正覺是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啊!平等的正性是“凡圣共有”。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一際無差”,平等的正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這個。“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因為你不知道一念頓圓,所以你所有的愿行都被局限住了。為什么這樣呢?“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一天通愿法師(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到我家里來,我們談談,我就很感慨說:“明明是無為的法,讓許多人變成有為了。”她回答一句說:“明明是無漏的法,讓大家變成有漏了。”離開心,你在心外去求法修行,就成了有漏的法了。因為無邊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心外求法,也就視同魔業。那么有人問:你念佛是什么?念佛正是念的自心。無量光、無量壽就是自己的本覺,哪里是心外求啊?所以這一點必須要知道。要“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的功德”。要能隨順真如去修一切法,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話,“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順真如”,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法”跟《金剛經》一樣。“則能具足無邊功德”,也“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紹升的話和《金剛經》是一致的,因此須要文殊的智慧。所以我們沒有文殊的智慧,我們說法不行啊,明明是無漏的,到我們這兒說出來都是有漏的。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無漏法,到你這兒變成有漏了。所以不度文殊的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例如“譬諸幻師,現眾幻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等等,都是表從文殊的妙智起修,圓滿普賢的殊勝行愿。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一切大菩薩在一切的國土都能示現種種應身與化身,如同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現種種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傳教士,她告訴我一件奇事,和中國《聊齋·偷桃》這一篇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把繩子扔到天空中,繩子就掛在天上,這個人就會爬繩子,爬上天了(都是幻術,印度還有很多這類的)。這人屢次表演,轟動了很多人,就有人用電影機來拍攝全部過程。洗出來一看,才發現那個人一直在地面上靜坐,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用催眠術給催眠了,所以就看見這個人上天了。電影機它無心,不受催眠,照出來的底片是真實情況,那個人坐在地面沒動,所以這是幻術。《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西方有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那是根據兩千年前了。他說:西方有幻術這一類人,能變出宮殿廟宇、房子來。“結巾為兔”,手巾一結就變成兔子,帶子一豎變成一條蛇,種種變現,這是幻師。都如夢幻泡影。幻指的是幻術,不是真實的。


      再舉一例:六十年前,北京東安市場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樓下有個雜耍場,有種種雜技表演。一天,有一個人在茶館樓上,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見雜耍中正在變戲法(魔術表演)。他很納悶,為什么觀看的人這樣全神貫注、并且感覺驚奇,他認為沒有什么精彩之處。等會兒表演完了,很多人上來喝茶,大家交口嘖嘖,稱奇贊嘆,他們紛紛說“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壇子里頭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蛤蟆放到壇子里。”這個樓上的人并沒有被催眠,那么他看見的實際上是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見的是牛被拽到壇子里去了,精彩的不得了。這就是幻術。


      這種譬喻說明這些大士在諸佛剎中都能示現,就好像是幻術師一樣,能夠現種種的異相——或者示作國王大臣、或者示現出家大德、或者示現為很貧窮的人種種,但“于彼相中,實無可得”。《寶積經》:“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師在那兒變戲法的時候,他沒有什么大驚小怪,明知道是把個蛤蟆擱進去了。那坐在地上不動的人,只是心里想我上天,他自己并沒有說我真上天了。所以諸大菩薩在十方變現,如幻師作幻術,還要結婚有孩子,然后出家,別人誤認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術,是虛妄的,當然不會著迷。所以《寶積經》說:“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因為他知道這個幻本身是虛妄的,佛看世間也是如此。也就是《圓覺經》的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這一切都如夢如幻,既然如幻不執著就離,離了幻就是覺悟、就是真。這是《圓覺經》最圓頓的話。會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現種種身,示現八相成道,普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終日度生”。了知這一切皆是幻相,“知幻即離”,所以“實無可得”,這是“終日無度”。不落兩邊,從容中道,“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所以我們常說修行的人要照真達俗,既要照到真體,又要通達俗諦,要度眾生。眾生是俗諦。所以要“達眾生相”。但只是度生卻不能離相,于是墮在有為法中,不能使廣大眾生得到真實之利,自己所得的只是有為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以上提到的法性和佛性,本質上沒有分別。我們通常把佛性說在有情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無情兩方面。


      法性和佛性本無分別,只是在使用習慣上有所區別而已。《起信論》注解說:“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有情、無情,所有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據《大乘義章》與《唯識述記》:性即是體,“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故知法性乃萬法之體,在染在凈,在有情數,在無情數,其性無有改變,故名法性。又法性即是真如。《嘉祥法華疏五》說:“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為什么通達法性很重要呢?嘉祥大師說,法性就是實相,三乘的人得道——不管聲聞、圓覺、菩薩,任何一乘,得道的經過都是由于了達實相,證入實相,才能得道。都由之,就是說這是共同的。但是《止觀》又說:“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二乘對于實相都不能透徹,只是含含糊糊的,它不是二乘的境界,何況凡夫。所以凡夫怎么能通達實相呢?這里我說一句:“以眾生的心要入諸法實相,最容易莫過于持名”。你沒法通達實相,那么最容易的方法莫過于持名。再者,華嚴宗認為真如有不變、隨緣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變一切萬法,變成種種的內容。又因為它不變,雖然隨緣變染變凈、有情無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罪人,他們的真如本性不失不變。因為真如不變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隨緣而不變。就好像水可隨緣變成波,雖變成波,但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來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而變染變凈,例如穢土、凈土,就有了差別。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達眾生相”就是了達不變隨緣而顯現的種種差別相。


      日本《會疏》解釋這兩句話說:“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圣各異。是名達眾生相。”菩薩有兩種智慧,能作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種是“如理智”,理是本體。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例如水,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說它是異,可是千姿百態的波彼此本無差別,只是同體的水。所以在差別中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中又出生無量差別。總之是不落兩邊,所以是“不一不異”。同時也是“不生不滅”。波生水中,但全體仍是水,所以是無生;波滅也只是回歸本體,并不是斷滅,所以是不滅。能照見種種諸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再者“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量,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剛才說眾生有種種病,所以我們給種種藥,若不通達眾生病況,就不能開出對癥的藥方。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能照眾生種種的殊相,就是迷悟凡圣不同之相,即是“達眾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都能應病給藥。“通諸法性”,是所用諸藥的藥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能治病救人。所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首先是自己通諸法性,然后才能夠達眾生相。我們發了大愿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供養:一、財供養。香花、飲食、藥物……等等。二、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就是法供養。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是最殊勝。什么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導去利益眾生和提高自他覺悟。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我們要明白佛的心啊!不明白佛的心,所做的事就沒什么功德。又可以分三種:一、利供養,有利益,奉香花飲食等;二、敬供養,贊嘆恭敬,恭敬頂禮;三、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甄解》解釋說:“能夠游無量的佛土,興供養云,故云供養諸佛。”所以普賢菩薩的云海供,一切供物廣大無邊如云一樣,來供養諸佛。


      “開導群生”。“開”,開化;“導”,導引;“群生”,即眾生。《華嚴·普賢行愿品》說:“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由此可見,“開導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也就成就了對佛的供養。所以《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眾生。”我們以殊勝的凈土法門教導眾生,正是遵佛開示,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正是無上的法供養;并在下度眾生之中,有上弘圣教之功。隨順眾生,發菩提心,究竟果覺。會中菩薩具如理智,所以“通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達眾生相”。于是化現其身,遍諸佛剎,上供諸佛,下導眾生,廣作饒益。如大幻師,示現種種幻相,上供下度。雖然種種示現,但已通達法性,深契諸法平等,無有差別,故于相中心無所著。雖然知道無所著,而還是到十方國土眾生前,教他凈土法門,勸他往生極樂世界。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大士化現他的身體,快如天上閃電。《唯識論》的話:“神力難思,故稱化現。”因為神力的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稱為化現。觀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于一念之間普至十方國土,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養之中,也沒有優劣親疏之分,平等供養。《會疏》說:“電光有四義:一速疾義,二破暗義,三不住義,四無分別義。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后相。如電速疾。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暗,如電破暗。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跡。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跡。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后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后分別。”綜上所說,電光有四個涵義:⑴速疾義,快。菩薩能應眾生立即感赴。“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沒有出入前后相,如電速疾”。菩薩度眾生到十方一切國土去,沒有彼此的分別,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間普現,所以就如電那么快。⑵破暗義。“菩薩能照諸佛會”,能夠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癡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電光,能破眾生心中黑暗。就像電光一閃,修行好的人常常有這種感覺,在看佛經或聞法的時候,心中一清凈覺著心光一閃。如閃電破眾生暗。⑶不住。菩薩又能化無量的身,到無量的國土去,如空中一個閃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菩薩平等,也沒有前后彼此的心。⑷無分別。如電光照物,平等普照,沒有說只照樹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沒有愛憎取舍。所以用電光來譬喻大士們的化現。這里我們就知道,菩薩一念之間能到十方國土,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世間的極限,世間的極限是沒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故其神速,超過光速無量億倍。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愿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現滅度。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要出了魔見的網,才能不受纏縛。“裂”就是破裂。“魔”的涵義,《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奪掉人的慧命,不是奪我們的壽命。一個人生起正信的心,這是他慧命的開始,但魔給破壞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過多少萬倍,魔就是奪走這個慧命,破壞你修行道法、做功德種種善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見”,就是思慮、推求、決定等,包括正邪(見解)。凡夫沒有達到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見。所謂情見,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見。廣義說,一切思想方面的,就是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見;狹義說,就是《止觀》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決定性的見解叫做“見”。人們常說的“見”是指后者。你有一個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東西都是這樣,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鏡,戴了紅的眼鏡,看見什么都是紅的,就譬喻這個見。所有的凡夫都離不開常見、斷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斷了、沒有了,這叫做斷見,這是錯誤的。我修到升天了,永遠不死了,這個肉身成了金身,永遠不壞了,這是常見,也是錯誤的。耶穌要來審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兩種出路:一種壞人入地獄,老入地獄;一種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這都是常見。斷、常二見叫做邊見,邊見即是矛盾的一方面。斷、常是一對矛盾,斷是一邊,常是一邊,凡夫不落“斷”邊就落在“常”這一邊。邊見是十種見惑之一,都是邪見。一個人成見過深,如人體內長成骨刺,行動不便,十分有害,這樣的成見就叫見刺。邪見很多,就叫見林,身陷林中,不易出離。種種邪見錯綜交織,復雜的很,形同蜘蛛網,叫做見網,令人難脫,所以也叫邪見網、魔見網。《華嚴經》說:“我慢溉灌,見網增長。”你雖然修行可是有我慢,它就像水在灌溉一樣,讓這見的網在漫延增長。《智度論》說:“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你入了邪見之網,煩惱就要來破壞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見網”就是邪見之網,所謂“見網稠林”,見像網子、林子一樣,很難出來。《智度論》又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起心動念都墮入到魔網里頭了,沒有念你才能出來。所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又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見。要舍棄一切邪見、一切分別,這就是“裂魔見網”。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見難,直須猛追大勢至菩薩,單提一句圣號,唯有凈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才能透脫魔見網。“解諸纏縛”,依憬興師的意思,“纏縛者即八纏三縛。”八纏:無慚、無愧(人要不懂得慚愧,就不可救藥)、妒嫉、慳吝、惡作、睡眠、掉舉、昏沉,這八樣事情。三縛就是貪嗔癡。《凈影疏》說:“亦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一切煩惱結都是纏縛,都要離開。會中諸大士化現十方,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別智,教化眾生,斷離煩惱,叫做“解諸纏縛”。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聲聞”是佛的小乘弟子,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等(聲),解悟其中妙理,斷除見惑與思惑,出離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證入羅漢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語,翻為因緣;“佛”是覺者。所以舊譯是緣覺,新譯是獨覺。觀十二因緣法得覺悟的叫做緣覺,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獨覺。他們雖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沉空滯寂,未能發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齊趨無上佛果的大心。會中諸大士,善巧方便,隨機度生,能示現聲聞、辟支佛教化眾生,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所以遠超二乘。


      “入空、無相、無愿法門”。“三空門”,就是指空、無相、無愿,三個皆空。二乘雖然也能夠見到三空門,但是他偏于空了。菩薩就是入空、無相、無愿法門。“空、無相、無愿”者,《凈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愿。”龍樹菩薩,中國佛教分為十宗,而八宗都奉龍樹為祖師。經典里說龍樹的過去是妙云相如來,龍樹大士的著作,普被三根,深入淺出,浩若煙海,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就稱為《大智度論》。“空、無相、無愿”,《大智度論》解釋說:“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即無愿)。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辦,故不須二門。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為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無相相,入無作門。”一切法皆空,所以《心經》講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無得,都是無、空。所以諸法都是空,這就叫做空門。既然是空,還有什么相可取?一取就成有了,不可取相。空轉的意思就是這個空的涵義轉化為無相。空中無相可得,不可取相,這是無相法門。無相就不應有所作為,也就是無作。根據《大智度論》說:“無愿(不求世間的功名、富貴種種的)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所以無作就是無愿,一個事實兩個名詞。既然空的涵義轉為無相,無相之中就沒有相可取,也就遠離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還有什么可作?這是無作門(即無愿門)。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無作就遠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生因。這時就從無相轉為無作。


      怎么說菩薩入空、無相、無愿法門?而修持上說這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從何下手?《大智度論》有個好譬喻,譬如一個城有三個門(假定北京城三個門,你一個人決不可能從三個門同時進誠。要進安定門,你從安定門進。你不可能一個人從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同時進城),從一門就進來了。進了門,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們大家要知道,這是選佛場,我們都是要成佛,要證涅槃,不是當個方丈,作個大法師,成一個了不起的佛學家而已。我們要進涅槃城。涅槃是三德齊彰,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得到解脫,證了般若,恢復了法身,要進了這個城。這個城有三個門:空、無相、無愿。《大智度論》說:一個人進了空門,不但諸法皆空,他也不見空相,也沒有停住在空上,他從這個空門進來了。倘若入門時見有一個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滯,這個空門就堵住,不能進入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人能夠入門,但剛一進門就堵住了,非常可惜。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他抓住了一切皆空、本來無一物,墮在空相之中,就“通途變塞”,堵住了,門就成為關了,就把你關在這兒了。如果這時去掉空相,這就是無相門。不但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連空相也除了。你真的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可是,“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無相本來是無相,你這一執著,無相也就成了一個相。這個相就是無相的相,叫它無相相(所以一切都不可執著,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你就死于句下,執為定法。這句話,對你來說就成為一個系驢的橛,而且是一萬劫都存在的)。心一執著就生出戲論(錯誤的,乃至無用的見解言論,稱為戲論),無相門也就堵住,不能進城了。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了,在無相里面沒有什么可作的,這就直入無作門了。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而是有三個門可以隨宜而入。這就叫做“入空、無相、無愿法門”。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者就是我們要有便利的方法。你要度眾生,告訴他一個方法都是做不到的,你怎么度?給他一個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眾生。這方便很重要,要“善立方便”。現在引《法華義疏》說:“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常連在一塊兒說“方便善巧”。這個人很善于說法,很巧妙地能夠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從智慧本體顯出的作用叫做方便。《大集經》又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我有一種辦法,能夠善于調化眾生,讓眾生都趨向于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叫做方便。《涅槃經》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智度就是般若。智慧是菩薩之母,菩薩都從智慧出生。“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知道一切空無相,這是大的智慧。所以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來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方便很重要,是菩薩的父。


      《會疏》說:“方便有兩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⑴“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對“空”有深解,了達、開解這個空,對于空不是很淺地解釋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證空。這進一步到“證”字了,所以取證不取證?有很多他就是漸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證,那么他就是慢了,他在這個地方就停頓下來。所以對于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頓。打個譬喻,你坐電梯,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一下子直上二百層摩天樓的屋頂,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第三層下電梯來轉一圈,第五層又下電梯又轉一圈,這就等于中途要取證,就要看第三層樓是怎么回事。⑵因為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確實是如此,佛說《華嚴》連阿羅漢都如聾如盲,佛后來就從小乘說起,最后說《法華》時,這些人跟著佛四十九年聽法,已經提高再提高了,還有五千人退席,大家就是“莫能信受”。所以要知道今天能聞到這圓教的法,我們不驚不怖,也不抵觸,還能相信接受,用《金剛經》上的話:“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諸佛種諸善根。”這是極殊勝的事情。那么“莫能信受”怎么辦?所以就須要方便誘導。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于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后令入正道”。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終之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所以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方法、方便,最突出的是魚籃觀音。常見的畫像: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拿竹籃,籃里一條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這是觀音化現的。一個漁村有一天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打魚生活,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么多人,我嫁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就嫁給誰。”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門品》發給能背的人:“三天后誰能背《普門品》就嫁給誰。”三天之后有七個人能背,當然還不行,于是給了《法華經》。幾天之后只有一個人能背,這個人姓馬。于是就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喜宴之中,新娘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惱喪,就給埋了。一年后來了一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兒。和尚說:“你們怎么這么愚癡呀,那是觀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呀!”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是空的。這就流傳“魚籃觀音馬郎婦”。為解釋“方便誘引”舉這個例。你看這念的動機都是俗念,是為了跟一個很美貌的女人結婚,完全是世間的情欲之心,就從這個心來念都能消一方之災。我們要發了大乘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之心,以這個心來念誦回向,那力量是非常大啊!所以我們消災、救劫,饒益有情,要依靠念。這就是“方便誘引”。先是誘引,最后都要入正道,都要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


      所以“其德廣大”,這個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對于本來不能夠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就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就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為”(不字是非字),不是二乘所能辦得到的,“故言善立”。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辦法。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82.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a人片天堂免费观看高清| 欧美高清视频www夜色资源|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 青青草原国产视频|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天堂影| 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电影 | 两个人www免费高清视频| 美女把屁股扒开让男人桶视频 |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女人的天堂AV| 阿v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vs黑人hd| 午夜激情小视频| japanese日本熟妇多毛|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h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视频v片www| 国产精品jizzjizz|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天天天天操|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青娱乐在线视频播放| 婷婷色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