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19集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轉法輪。佛之出興于世,這是大事因緣,這個因緣最主要的就是要度眾生,不然佛成佛與眾生無關了,所以眾生可以因此而得度。那如何來度眾生呢?就須要靠佛來弘法,廣說種種的妙法,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把眾生震醒,覺悟。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主要也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也是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現滅度”以前為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欽仰、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法輪。據《大智度論》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五七日不說法。實際,世尊成佛之后,頭三個七天里在天宮說《華嚴經》(八十多卷的《華嚴》就是在世尊成佛三七日里說的),但是這些聲聞緣覺乘、阿羅漢的弟子卻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一直到五個七,佛就自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大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因為縛著世法,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么還不如入涅槃吧!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示現。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默然受請,就先說小乘法。《法華經》也有同樣的記載,因佛默然不說,天王菩薩、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來頂禮,請我(釋迦牟尼佛)轉法輪。
“法輪”者,指佛的教法(大法),演說佛的教法,就稱為“轉法輪”。“輪”者,就是轉輪圣王的一種寶,叫輪寶。天上有各種寶,輪寶是寶中之一。有這個寶就可以回轉四天下,能夠摧毀一切魔敵。所以拿轉輪圣王的輪寶來譬喻佛的教法。佛的教法可以流轉到一切眾生界,到一切眾生界來破除煩惱。《法華文句》解釋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的這個法傳到眾生心里去,這就叫轉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字的涵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這里有個轉動,不要很機械的體會,真有一個實際的輪子在那轉。這是一個譬喻。
《探玄記》解釋法輪說:“法是軌持。通有四義:謂教、理、行、果。輪是所成。義亦有四:㈠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㈡是具德義。以轂輻輞等,悉皆俱故。㈢有用義。謂摧輾惑障故。㈣轉動之義,謂此向彼。即從佛至眾生。亦從彼向此。即從眾生至佛果。”他說“法”有四義:就是教、理、行、果。這里法是指佛法,包括教化、修行、本來的理體、修行所得的果。“輪”也有四義:⑴是圓滿。比如自行車,輪子很重要,這個車輪要缺幾根條就不好騎了。⑵是具德義。真正的輪子一切具足、圓滿具德,沒有欠缺。⑶有用義。有它的功用,這是它的德。而且法最大的作用,是摧毀惑障,迷惑、障礙。⑷轉動之義,輪子是轉動的。“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這個法可以從我流到諸人的心中,你們將來都是法師,要說法。你們講的這些個玄理,讓聽的人得到了,這不就是“從我至彼”,也就是轉動之義。“從佛至眾生”,說法的說給眾生聽了。同時也使眾生轉向佛。為什么?因為眾生聞了法之后要成佛,所以眾生又回向到佛。這包括兩個涵義。所以輪轉是輪的意思。“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直至“于此中下,而現滅度”這一大段,都是第七轉法輪之相。“法音”,廣指如來教法,不局限于言語音聲的說法。因為世尊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連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出身像演說經教是法音。應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義。“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法輪。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阿含”時先說小乘,然后慢慢地回小向大,到“方等”時就彈偏斥小,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不可救藥、不可造就,贊嘆大乘,“般若”時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到了最后告訴這些都是權法,有偏有圓。后說實法,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華》《華嚴》是圓教,凈土宗也是圓教,是圓頓之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病之藥,因為眾生的病不一樣,都是為使眾生覺悟。所以佛出世以后不管在說、不在說,種種的教法,都是為了“覺諸世間”,佛之成佛是為了救度眾生。“諸世間”就是三界。覺醒于諸世間,恒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是轉法輪之總相,受請之后,就是如此。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嗔、癡、慢、疑(懷疑)、身見、邊見(總是落在某一邊,有就不能是無,是就不能是非)、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天臺宗講得更深一點,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得很好,煩惱是什么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惱,惱怒、惱亂。所謂心煩、動氣就是煩惱來了,不但生氣是煩惱,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城”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摧破眾生身心煩惱的堡壘。所以我們要打破這個堡壘,這就是“破煩惱城”。“壞諸欲塹”,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嚴重的是色欲。《凈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令壞。”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難辦,那一切眾生都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而證性命,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就是護城河。為了要保護城池,就不是隨便能邁過去的,所以也不容易越過,稱為“欲塹”。《甄解》說:“‘壞諸欲塹者’舍欲心。愛欲是諸苦之本,欲流深廣,眾生漂溺之而難度,說以為塹。”“壞諸欲塹”,舍掉這個欲心,特別是愛欲。“愛欲是諸苦之本”,愛為苦本。只有外國的學問,把愛說得很神圣、很莊嚴,其實這個是諸苦之本。所謂“人欲橫流”,愛欲像洪流一樣極深極廣,“眾生漂溺之而難度”。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過,就把它說成是塹。除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在轉法輪之前,首先是這四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啊!現在有很多人都有弘法之心,很想寫文章說法,也就是想助佛弘化,而對這四句沒有理解,恐怕所做的事跟你的心愿相違反。所以事與愿違,本來想做好事,但是做出來就是壞事。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日《合贊》說:“見愛煩惱,譬如污垢,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顯正,故曰顯明。以護法城(法城指智斷之果),故曰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要說這個“見”和“愛”,眾生有許多成見、所愛,還有煩惱,這些都是垢污,臟東西。這些垢污怎么能夠去呀?須要“空慧”,要照見五蘊皆空這樣的智慧,就度一切苦厄了。就好像洗一洗一樣,“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因為你沒有這些過錯、沒有垢污,只有清白就沒有毀謗了。他這個講也講對了,講得淺。
嘉祥大師《無量壽經疏》說:“遣除迷垢,故云洗濯。”因為迷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消除迷惑與垢污叫做“洗濯”。沒有迷了就是覺。前節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于無明。一面鏡子,鏡面全是垢污,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先去污,這就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去污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信解行證,所謂開了圓解。無,離相,無相的這個解,這個解是無漏的明。明是明白。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首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真凈。”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污墨,并不是去污。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甄解》說:“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雨后能洗物垢污,能顯清白體之德。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開顯本有凈體也。”佛的德像下雨一樣,雨后樹木、房子等等都干凈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如來法輪洗掉了“塵勞污垢”,塵俗世間的一切污垢、染污,開顯出眾生本來有的清凈本體。所以古德的解釋,一層深一層,這個地方更深一層了。眾生怎么洗濯?那只有禪宗的開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所以大家要知道“佛經語深”哪!很多人就喜歡用自己所理解的道理去聞句,解釋經典,而不去參考古德的注釋,往往出很大的錯誤。以上《嘉祥》《甄解》兩疏中,清白之解優于《合贊》。若把三個人的話綜合起來,所謂清白是“智斷之果”,是智慧所斷的果實,是無漏的明,是本有的凈體。如何融會禪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在開悟的時候,你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而是靈明不可思議、不可測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就陷在二了。所以大地山河人我、男男女女、子子孫孫等等都出來了,這就無窮無盡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用文字來宣說這個不可說的開悟境界,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大概是龐居士問石頭和尚,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石頭捂住他的嘴不讓說。回去見馬祖,馬祖說:“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跟你說。”不可說了。所以“洗濯垢污”是“迥脫根塵”,迥脫根塵還有什么垢污?“顯明清白”,清白就是你的本體,“靈光獨耀”。會合凈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滌垢污”,“凈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心開,一聲佛號一聲心。
今天我們要特別說一說轉法輪這段經文,因為這是根本。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不如此就如聾如盲。這四句實在是關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圓滿他的愿、圓滿他的果,“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現在有的人往往就是自己還帶著煩惱污垢,也并不能真實明心見性(說法要宗說具通),只是研究學問,能把道理說清楚,最多是個說通,是“舍本逐末”,就如鸚鵡學舌。我看見一個八哥說話,不論什么時候問它,都說三點半。它也會說三點半,但不理解三點半。所以這樣說法能夠度眾生嗎?這個地方,凡是有轉法輪之愿的學人,這四句自己要當為座右銘!只想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污,要離開這些,發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我們很應當深思的。很多人犯了這個毛病,最多成個佛學家,能老老實實成個佛學家也不錯,有的甚至生出邪見,謗經謗法,這樣的話,還不如那個不信佛的人,因為謗經謗法的罪最大。
“調眾生,宣妙理”。調者是調和,宣是宣揚、開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所說佛的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有情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現在你要度眾生,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佛知見?這弘法就很難了。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子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凈影疏》:“貯積多德(修行積累了種種的德),名貯功德。現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修行積累了種種的德,叫做“貯功德”。所貯功德示現于外,接受眾生的供養,讓眾生造福,像田長東西一樣,可以得到世間的福跟善,所以稱為“示福田”。《甄解》說:“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供養佛哪怕只是一枝花呢,過去釋迦牟尼佛就是獻點花,但是得福就宏大了。譬如良田,撒下的只是種子,但是收成就多了。又《菩薩本生經》,“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這些大菩薩都是修習種種功德,顯示出來作為眾生的福田。佛是真正的福田,因為功德最圓滿。《俱舍論》有四種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你愛護眾生,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所以佛是最平等的。所謂畜生很苦,你放生種種的優待動物,這是一個福田。不光佛是福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第二是苦田。我們去救濟一切貧窮困苦的人,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福田。第四是德田,功德的田。小乘、大乘,三乘教的一切賢圣都是福田。小乘,從初果一直到四果。賢圣,就是地前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地上菩薩就是圣:十地、等覺、妙覺。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所以法也無定法。等到病好了藥也就不要了,老吃藥就執藥成病。本來藥是為去病的,這病好了還吃藥,倒添了病。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三苦”有兩說:一、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⑴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這個事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⑵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這個事本身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就難過了。比方世間的眷屬,夫妻恩愛,當時覺得很幸福的,但一天死掉一個,那個活的就很苦了,對于孩子也是如此。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喜歡的不得了,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⑶行苦,行者,遷流之義。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念念遷流這個苦,大家一般理會不到。二、嘉祥大師說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色界、無色界、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日本《甄解》評論說“祥釋為穩”,說嘉祥大師的解釋穩當一些。因為要除眾生生死之苦,就很合凈土宗的宗旨。凈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到阿羅漢的水平。見惑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嗔癡慢疑十樣。思惑就更細的貪嗔癡慢,不但是人間的這種貪嗔癡慢都去掉,連天界的貪嗔癡慢都去掉,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都去掉,這才證阿羅漢,才能出三界。試問一下,誰能夠貪嗔癡慢一點也沒有?恐怕不是沒有,我看起碼我自己這貪嗔癡慢是具足的,所以要出去就沒有希望。只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往生,不是叫你斷惑,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凈土法門信愿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沉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以下一共六句,所談的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門奧秘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顯教、密宗互為表里。好像人手,顯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這是很片面的。至于凈土宗,先師夏老曾說“凈土宗是密教顯說”,也就是說凈土宗是明顯宣說的密法。密宗要義:“如實知自心”,即本品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為究竟”,正是本經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實之利”。凈宗持念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即是密宗秘密莊嚴心所流現的真言(咒)。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都能教導大乘行者,充當金剛阿阇黎,足證會中圣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也表凈密二宗本來不二。
我們今天也順便說一說,密法現在到處都是陷阱,不能輕易去學密法,所以我也不贊成人家去學密法,可是有一點,決不可以隨便去誹謗密法。像過去北京有一位,他就認為密法就是魔法,很籠統的這樣去批評,一筆抹殺,這都是不相宜的。當然現在的密宗,所謂有些傳法的人就是魔,這是不錯。但是不能因為這些人就把密法也都說成是魔,這個不行,所以我們就不能夠隨便來誹謗,這一點很重要。不懂的只管不懂,就怕不懂裝懂,根據自己的見解隨便瞎議論。
“升灌頂階”。是印度古代的一個制度,國王要即位時,取四大海的水在國王的頭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舉行灌頂法法式,簡單說有兩種:⑴結緣灌頂。你來求法,跟你結個佛的緣,將你引到灌頂的壇里,教給你本尊的手印、咒語,以后你就有資格去修習所傳的法,這叫做結緣灌頂(很多密宗書皮上印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這個經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為了慎重)。⑵受職灌頂。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頂,嚴持戒律,精進修行,積久功深,智慧開發,可以為人師表(做師父了),充當金剛上師,于是對他進行受職灌頂,授予金剛阿阇黎職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師。受了這個灌頂之后才堪受師位,在密法中叫阿阇黎。現在幾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很如法,不是真正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自做主張去傳徒弟。
在密法受職與結緣之間還有四種灌頂:⑴瓶灌;⑵密灌;⑶慧灌;⑷大手印灌。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須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實在是欲升反降。沒有戒,修什么都不相應。為什么你們現在稱為師?你們這比丘二百五十多條大戒,不受戒行嗎?密法也是如此。現在有人只是傳法不傳戒,他自己就不受戒,這種很亂。有人要想學密宗,可以這么說,凈土宗是密教顯說,凡是密教所有的殊勝之處,凈土宗都有,你安心修凈土就行了,阿彌陀佛就是咒。那往生咒第一句,“南無阿彌多婆夜”,梵音的南無阿彌多婆,就是南無阿彌達帕亞,所以佛號就是咒。灌頂還有初位與后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取了海水給他灌頂,從此以后圣眾都應當尊仰,此人定受法王之位,這一種是初位的灌頂。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記》里頭:“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要成佛的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灌頂有這種殊勝的涵義。現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后的普賢,是從果向因的,是佛的示現,所以他們當然受過后位灌頂——成佛的灌頂。對于教導眾生,那就是指最初位的,或給結緣灌頂,或給受職灌頂。至于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也都須受這個灌頂。“升灌頂階”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過后位灌頂。
“授菩提記”。“記”是一種懸記。佛對于發大菩提心的眾生,為他授記,也就是預告將來一定作佛;作這樣的懸記,稱為授記。憬興大師說:“圣說當果,令識因利。故云授記。”圣就是佛。授記就是宣說當來的果。佛說當來的果,令他認識。他現在不是在因地嗎?使他知道因地修行的殊勝希有。知道現在將來得的利益,跟這種殊勝之利行,讓你認識現在之所行,是非常殊勝的,是有真實利益的,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讓他知道現在種的是菩提因,當來一定得菩提之果,這個叫做授記。“授菩提記”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得佛果;并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為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阇黎”。阿阇黎翻為軌范師。我們現在還是用和尚,給受戒的時候還是用阿阇黎。密宗稱為金剛阿阇黎,因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永為密教初祖。這些大士都是德遵普賢,普賢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在這些德遵普賢的圣眾,也教導其他菩薩去充當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彼此能夠相契、相合,稱為相應。比方說,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叫做“境智相應”。你能理解“五蘊皆空”,這屬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了。反過來看,你說你照見皆空了,可是一開工資,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境智得一如,你的智慧認為境界是空,這就不再為它而動念了,這叫相應。密宗的特點是三密相應,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眾生的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身就是殺盜淫,口就妄語這四種壞事,意就所謂貪嗔癡十種惡業。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是使眾生的三業頓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結印,口持誦真言,心中所緣的是般若。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容易得,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就是凈土宗的道理。你念一句佛號,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也能相應,也能即身成佛。但當你成佛的時候,其他兩密也自然相應了。所以這就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表會中諸大士,為了要教導一切菩薩都成為金剛阿阇黎,恒常修習密法無量無邊的相應之行。深表密凈不二之旨。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所行的善(修十善),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不能動搖,叫做根。再一個涵義,它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修了善,還能出生其他的善,還能結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這就是能生妙果。福是種善的結果。因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結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與結果之義。所結的果應該辛勤培育,使它們成熟,才是圓滿。所以會中諸圣都在幫助其他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去成熟他們無量無邊的善根,使之圓滿成就。于是無量諸佛對于會中這些大菩薩都是共同護念(保護和憶念)。《會疏》說:“護謂覆護,念謂記念。”心中記念不忘,常常攝受保護。《凈影疏》說:“護使離惡,念令增長。”諸佛菩薩護念我們,讓惡事自然遠離,善事自然增長。經上說:證了三果之后去刨地,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你的工具三尺遠,你就不會誤傷了它,這就是護念的結果。所以到了這步作惡的機會就少了。何以呢?善能生善就得到諸佛的護念加被,自力還有他力。所以會中大士護持一切菩薩的善根,都使增長成熟,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83.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