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18集

    admin    2020-02-27    1749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此二句贊大士的權德,權德就是用。安住于如來果德的本體之中,就是如如不動之義。“游步十方”,極樂世界圣眾不起于座而分身塵剎,化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以大家不要在不動之中,體會就是在那枯坐;一看見在行動,就認為都是在鬧,這就打成兩截了。“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是空間,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所以從極樂世界到我們這兒十萬億佛土,打個來回,就一頓飯的時間。極樂圣眾游戲神通,自在游行,到各方佛國去贊嘆、獻供養、聞法;十方的一切菩薩圣眾,也都到極樂世界去聽彌陀說法。彼此都是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權字對實而說。權是權宜、權變。俗話常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權就是變通。一個人應“通權達變”,不死守于規章制度。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的禮節;所謂“嫂溺援之于手”,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蠢的人?這是“行權方便”的意思。所以戒律也是如此,佛的戒律都通權達理。有很多說這個戒律實行不了,要廢除,這個話恐怕都不成立。都是極合情理的,怎么就不行了呢?實際上是你不研究。《法華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叫做方便。《法華玄贊》解釋:“施為可則曰方(你所做的,可以作為一個法則叫做方)。善逗機宜曰便。”逗機,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巧,把對方的靈機逗發出來。善于逗發,或者針對,逗發比針對還要高一點。針對者就你已達到這個程度,我在你這個情況之下給與提高。逗呢,你本身連這個程度還不夠,我能有一種權巧,使你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我逗出來的,能再給你提高。所謂“觀機逗教”,觀機,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機,而且我可以把你現在還沒有發動的、沒有達到的情形給你逗到這個情況,我在你這個水平之上,再給你接一下。所以“善知識難遇”。真正作為善知識者,那也應當能“善逗機宜”。尤其是禪宗,要叫他開悟,很多是逗出他的機來。


      例如禪宗,德山與龍潭夜間談話,德山剛出房門,說外面太黑,就回來,于是龍潭就點著一根紙煤子遞給他。德山剛一接,龍潭“噗!”一吹,紙媒子滅了。這就是逗他的機。忽然間一下子,德山當下就恍然大悟了。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煤子,誰知又把紙煤子給吹滅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這就是逗機,也就是方便。所以《凈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對象)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根器與環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所以孔子弟子來問仁、問孝?各人所問,他回答各個不同,這個叫做宜。我恰恰是對你的病,應病與藥。所以大夫跟藥鋪就不一樣,藥鋪只是說這有什么藥丸,大夫就根據你的脈,給你開方子,各個方子是不同的,這個是異。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這個叫做“行權方便”。《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趨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真正佛教徒幫助眾生,那就嚴格一點,你要能說出來讓眾生都能夠趨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一切的都稱為方便之法。那么這個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干嘛呢,還是叫他趨向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把以上的注釋匯到一處,對于這個就很清楚了,“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穩妥、方便之法,能夠妙契或逗發眾生的根機,把他們引導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會中諸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釋是“解契宗源”。契是契會,解是理解。大開圓解。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凈影疏》說:“證會為入”。證,信解行證的證;會,契會,叫做入。“入”字,就是契會證入的意思。與《法華》“入佛知見”是同一個入字。“藏”,《嘉祥疏》說:“名理為藏。”這就是說,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體,就是實際的本體,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理的本體。法性中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所以這個“藏”既然是理體,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其中包含無量的性德,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見”。《甄解》有個解釋說:“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的一乘妙果。一切眾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車,一乘,都成無上正等正覺。根據《甄解》,會中的一切菩薩都已經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證入如來一乘(一切眾生普成無上正覺)果覺,因此全是大權示現,是從果向因(在果位上他向因位),已經入了如來一乘的果海,還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現在法會中,贊助釋迦牟尼佛,宣揚凈土法門。


      “究竟彼岸”,波羅就是彼岸,波羅蜜是彼岸到。又《涅槃》云:“彼岸者,喻如來也。”彼岸就是如來,證到如來才真是達到彼岸。《智度論》云:“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慧遠大師《凈影疏》解釋“究竟涅槃”說:“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彰明、表明所得的果覺,是徹底的、畢竟的。到達涅槃彼岸,證入如來果海,就叫做“究竟彼岸”。“涅槃”可以翻成“圓寂”。圓寂兩個字涵義很深,“德無不備叫做圓,障無不消叫做寂”。“圓”是圓攝了一切功德;“寂”是寂滅,不為一切煩惱所礙,叫涅槃,也叫圓寂。所以得果畢竟,怎么是畢竟的果呢?這涅槃彼岸到了,就是究竟。“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諸師之說,可以互通。


      彭際清居士說:“‘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凈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凈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開念佛。”彭二林解釋說:“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三句,完全攝了凈土法門。因為菩薩要救度眾生的一切所行,都不離開方便。沒有方便怎么能度眾生?說一切一切,知眾生根機,觀機逗教,讓他得到利益,都要行權方便。度生最方便就是要取凈土法門,只有凈土法門眾生才能普度。現在不是擺得很明顯,禪宗過去盛極了,唐、宋代的時候天天有人開悟,可現在茫茫十億人口之中,找個把開悟的很難,恐怕誰也說不出,聽誰說過哪位法師、居士、活佛真正開悟了?再有,密宗現在亂極了,到處是陷阱,不但不能超脫,恐怕反而要降了。要說研究教什么,是必須得研究,但是研究之后怎么起行?講唯識觀,也可以這么觀,但真正問題來了,看到動心的地方,你說這就是我識佛顯現,把這句話念一百遍也沒用,觀不成了,還是被它轉跟著跑了,這個事不容易。方便就要取于凈土。取于凈土有什么好處?你還是個凡夫,見惑思惑都在,可是一往生就可以常見佛。所以《大乘起信論》,弱鳥就是纏枝。羽毛未豐的小鳥,不能離開樹枝飛得太遠。你不能離開佛,老在佛的左右。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以見佛故”,聞法之后就如說修行,必定“入佛法藏,圓滿覺心(三覺圓滿),究竟彼岸”。必定成就補處菩薩。如果沒有方便,你無量的行持、種種的善行,“終不成就”。這一點彭居士話說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最大的一部經了):“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大般若經》這大智慧,所講的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只有這個路,“般若為導,凈土為歸”。般若是我們的引導,凈土是歸宿。菩薩因為跟般若波羅蜜相應,就可以從一處沒了生到別的國土;從一個國土到另外一個國土,生生處處所在的地方常能夠遇見一切佛世尊。因為他有般若之功力,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于最后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中間始終不離開佛。這就說明不離開佛的重要。所以要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這就歸到念佛了。如《華嚴》十地,地地都說不離開念佛。這一段彭二林有所發揮,他說這三句,全是說了凈土法門,我們要行菩薩道度化眾生,要有所方便,而最殊勝的方便就是教人念佛,而且是凈土法門四種念佛中方便中的方便。所以密宗“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密宗的出發點,也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跟《華嚴》一樣,悲心是根本。所以我們跟修羅不一樣的,就是他沒有悲心、我們有悲心。修羅的神通很大,跟天打仗,天常常打不過。他也很善于辯論種種,就是缺乏悲心。大悲為根,菩提為因。要以發菩提心作為因,種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了根、有了因,究竟就是方便。我們要修持是為了要度他,為了要實現度他就必須有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還有,密宗《大日經》里頭“如實知自心”。跟禪宗也沒有兩樣,如那個實際知道自己的本心。所以后世的密宗,不但是現在,過去也是如此,都以得了一些神通、一些小法,就以為這個來炫耀,其實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根本就這幾句話:“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如實知自心。”那么這個也是很難,所以最勝的方便就是念佛。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是贊嘆諸大士的實德。現在所講的“游步十方,行權方便”,以及這一大段:“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都是贊嘆這些大士普于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殊勝的權德。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愿到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去示現成佛。《普門品》:“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據《法窟》中說:“于出世道希求為愿。”對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因此有愿必滿。“世界”,“世”表時間,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等正覺”見《唐譯》,是為新譯。《魏譯》是等覺,是為舊譯。等覺有兩個涵義:⑴等覺是菩薩之極位,超過十地了,是菩薩的最高位子,就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是十四的月亮,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所以叫做等覺。曇鸞大師說:“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故名等覺。”和妙覺相比還差一點點,所以就叫等;但比十地的覺悟都高了,所以稱為等覺。⑵等覺就是佛。也是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諸法相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兩種涵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日本的《會疏》說:“等覺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二、一生補處位。”我們過去的注經家于此經文,也有兩種說法。“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一個說,這是等覺菩薩,可以在十方來示現成佛;一個說,已經是如來了,是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是成佛后的力用。總之,大覺的妙用,本來不可思議,而且會中菩薩眾多,也就有可能只是在等覺菩薩位的,也有已經是成佛位的。這兩說都對,不妨并存。通常等覺是低于妙覺的菩薩,在本經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成佛。


      “舍兜率,降王宮……”,這是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就示現了八相成道。有八相:從兜率天下來,入胎,出胎,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轉法輪,般涅槃八相,叫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是什么樣境界的修行人所能達到的,我們常常以為示現八相成道,這都是究竟的佛了。有五個位次:⑴十信滿心滿位,就能示現八相。像《起信論》、《華嚴賢首》。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許多注經家說觀音這個時候,也只是達到圓教的初住,十信滿心。可是觀音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十信滿心就可以示現佛。相當于《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的第一,“信滿作佛”。信心圓滿,可以示現佛。⑵《大集經》中“灌頂住”,那就到第十住了,住的圓滿了,能于無佛的世界,示現八相。相當于《占察經》的第二,“解滿成佛”。信解,解滿了成佛。⑶《仁王經》初地,可以示現八相。相當于《占察經》的第三,“證滿作佛”。⑷在《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到了一生補處,示現八相。我們所體會的往往是這個位次,一生補處到咱們世界來示現八相成佛了。相當于《占察經》的第四,“功德行滿,行滿成佛”。⑸《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這是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現。所以前四種是因中的示現,還沒有到究竟;第五種是已經成佛之后的功用,再來示現八相成道。我就請問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哪一種?釋迦牟尼佛正是最后這一種。所以如《法華經》說,世間上都以為我是在樹下才成佛,不知道我成佛以來,已經經過不可說不可說、多少多少塵點數劫以前我老早成佛了,只是為中下之根示現八相成道。實際,釋迦牟尼佛無量劫前就成佛了,所以正是這第五種。本經中所說的這些大士(我們說是從果向因),也有很多示現八相是佛后。按我的意思,這五位不妨都有。因為十方來會的菩薩無量無邊,種種情況不一,雖然一切平等,平等中不妨有差別,不妨有的是位后、有的是位中、有的是位前,但是五個階位都能示現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的通常途徑。我們所說,從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之間不再有人成佛,這是指不再有用八相成道這種方式來成佛的,但不是說在這個期間一切眾生都不能成佛了。八相,這個內容還有不同。依照嘉祥大師所說,“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法輪;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現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從兜率天下來。這個音可翻成“兜術”、“睹史多”。意思有:妙足、知足、喜足等等的意思,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院。兜率內院才是道場,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因此有的生兜率內院的人,沒有進內院就被欲界天這種天人的生活所迷,就不進內院了。所以求生兜率內院也是非常殊勝,但是多一點這樣的危險,不見得都能進內院。古時候有三個人結伴修行,說誰要到兜率內院一定回來給沒去的人送信兒,證明一下增加他的信心。其中一個死了一直沒有信兒,第二個死了之后過了一年,來給他送信兒。他說:我真生到兜率內院了。他說:你怎么才來?他說:我去了馬上就來了。兜率天的時間跟咱們這時間不一樣,他馬上就來可是咱們這等了一年。他說:那位呢?那位到了兜率天玩去了,沒進內院,也沒有資格回來送信。所以有的不見得能進內院。《普曜經》云:“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在那兒說法)。”《佛地論》說:“睹史多天,后身菩薩,于中教化。”后身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在兜率內院中教化眾生在說法。此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都在兜率內院補佛位,都從此天下來降生到王宮、出家、修道、成佛。


      “降王宮”,降生于王宮。《因果經》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脅進入自己身體,仍可從腹外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涅槃經》說: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周行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凈影疏》說: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所謂“大雄寶殿”!我們這是大丈夫事!“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魏譯》說得很詳細,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之后,于是決定出家,舍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而去。出家學道后,端坐樹下,苦行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那個像,畫著一個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時候的像。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上兩句,出自《唐譯》。深顯《法華》玄旨。這一切都是示現。釋迦牟尼佛無量劫前就成佛了。上述降胎、出家修道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法華·壽量品》中說,一切世間無量的天人及阿修羅,都說釋迦牟尼佛出了王宮,到了城外,坐于道場,成就佛果。然而善男子,我(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于大法不能信受。為了這種人,我示現少年出家,后來成佛。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剛剛成佛。這個地方就跟《法華》相合了。現在很多人樂于小法,就根據人類所有的一點點記載來考證,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對于從龍宮中取出《華嚴》、《楞嚴》,都不能相信。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者,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來斷人的慧命,所以翻譯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凈影疏》講:⑴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都是魔。⑵陰魔,色受想行識都是魔。⑶死魔,破壞人的命根。因為有善知識一死,就不住世了;還有,發心修行之后一死就不能繼續了。⑷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他不愿意大家成道,一是妒忌,怕將來你比我強;再有,你成功后會教化很多人,他魔的徒眾就少了,他要保持擴充他的勢力,就不希望別人成功。有人就批評現在是群魔亂舞,所以大家很要提起正念。不過不要怕,降魔才能成道,這八相成道里頭首先要降魔。本經中所說的是天魔。《婆沙論》:菩薩在樹下的時候,魔現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釋迦牟尼佛的跟前,自然變得很丑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艷色、媚態淫姿都不見了。后來發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后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都變成蓮花。《大智度論》:“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倆,就敗退了。佛并沒有要跟魔斗法之心。所以提婆達多那時候害佛,放五百醉象(象喝醉時最厲害)出來,要把佛和弟子都踩死。提婆達多是佛的弟弟,他修道得了五神通,還起這樣的心。他教阿阇世王殺父親、殺母親。現在大家很羨慕神通,還有奇異功能,這不是根本。你看看提婆達多,多好的例子,得了五神通,那比現在的奇異功能強一萬倍,但是于事無補。神通不管事。五百醉象出來之后,佛一伸手就現出五百個獅子,一個象前面有一個獅子,醉象雖然是醉,看見大的獅子也不敢動了,所以佛就沒有被害,安然入城。人來問佛:佛說我并沒有起個思想要現五百獅子降服醉象,自然嘛。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后,當時魔王就問佛:你有什么功德,竟有這么大本領?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做了證明,魔就沒話說了。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服魔怨。怨就是怨家,有冤有怨。這就是第五相降魔。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維摩詰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妙理,這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以諸法難知。《凈影疏》說:“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于顯現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長阿含》說:“如來大智,微妙獨尊。”如來的無上智慧是微妙獨尊。所以“得微妙法”者,就是契入如來的佛智,入了實相的妙理,證了真正的菩提,所以成正覺。正覺,就是如來的真實智慧(智慧就是覺悟),所以成正覺。“成最正覺”,尊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釋迦譜》說:“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真正得了無上之道,稱為最正覺。沒有更超過于這個的。《會疏》說:“覺中為最極(登峰造極了),故云成最正覺。”“成最正覺”就是究竟成佛。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84.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高清视频| 好好的曰www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片|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5g影院5g天天爽永久免费影院| 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视频在线|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电影网|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性无码区免费| 武则天一边上朝一边做h|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vs精品视频|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 伊人影视在线观看日韩区|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妞干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里番acg※里番acg本子全彩| 日本xxxx69|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福利视频网站导航|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youjizz亚洲| 日本暖暖视频在线播放| 又粗又长又硬太爽了视频快来| www.天天干|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