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14集

    admin    2020-02-27    1884

    ??所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究竟的極果,“乘大愿船”。為什么說乘大愿船?咱們的本師無量無量塵點劫塵點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以大愿故”,還示現到了尼泊爾出生,所謂這一種完全是示現成佛,為度我們啊!所以才演說這一部經。而且將來一切經都滅了,只有這一部經住世。這部經今天能正式開始放光,從現在起以至到最后那一百年,都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當機,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所以是一切眾生大恩大德的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的世尊。

    ??

    ??“說”的涵義是悅,喜悅的悅。悅所懷,心中很高興。“佛說”,表明此經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佛以度生為愿,看眾生機緣成熟,可以聽受教導修習凈土妙法,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心中很舒暢,來跟大家說,滿自己的本愿,大暢本懷,所以是悅所懷。而且最后一百年一過,還有世界,還有眾生,可是法就滅了。所以這種機會是難得的。有生命很容易,如果不出輪回就沒有盡。可是聞法的機緣就不多,從現在起有限的一點點時間,最后再饒上一百年,再以后就沒有佛法可聞了。而且咱們這是賢劫,賢劫有一千佛出世。以現在來說,難聞不難聞?偌大的北京城,能像今天我們在一塊的又有幾人?不要說現在了,佛當年在王舍城,三分之一見佛;三分之一,只知道名字沒見過佛;三分之一連佛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難遇難聞,我們現在要很珍重,能遇到這種機緣要深自慶幸。也要發起大的愿力,使得其他的眾生同沾這個甘露利益。

    ??

    ??“大乘”是喻。就是車,中國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古文老說,出車千乘,就是指能派出一百輛兵車。所以下像棋,這個車jū馬炮,那是一個古來的音。所以出車jū千乘,就是車。千乘之國是個大國。用現在話說,自行車是小乘,它只能解決自身問題,這就譬喻聲聞緣覺的法,只求自覺,沒有利他之心,稱為小乘法;至于長列的火車,是大士所乘,這是大的法、大的車,可以運載一切眾生達到究竟,廣作利益,這就譬喻菩薩所行的法,叫做菩薩乘,也即是大乘。

    ??

    ??大乘中的“大”字有兩個涵義。我們一切不外乎是能跟所,一個是能乘者大,一個是所乘者大。⑴能乘者大。《十二門論》說:“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十二門論》解釋摩訶衍的話:“摩訶衍”就是大乘,梵文名詞的譯音。“于二乘為上”,于聲聞乘、緣覺乘,他是上首,所以叫做大乘。只是對小乘而言,他是大乘。“佛大人乘(動詞)是乘(名詞)”,所以《八大人覺經》,佛是大人了,他乘坐的工具,所以叫做大。因為能乘的是大,佛所乘。“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能給眾生大利益的事,所以叫做大。這個法很大,工具很大,讓眾生都得到好處,滅苦,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如來與諸大菩薩,這能乘的又是大,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這個乘,能夠窮盡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稱為大。這是“大乘”之涵義。“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無量無邊”,這個法是無量無邊。“以是因緣”,也可以叫做大。⑵所乘者大。《寶積經》說:“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這個說到法了,這是所乘。這個覺悟,是諸佛如來真正的正覺所行之道。你看兩個“正”來形容正覺。所以才名為大乘。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就是如來與諸大菩薩才是“能乘”,大者,能乘者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學生讀書的學校叫做大學)。“所行之道”,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就是如來自身所行的真正覺悟之道。這就是佛大人用來救度眾生的運載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學校的全部課程都是大學的,所以叫做大學)。經題中大乘這一譬喻,具有兩方面的涵義。本經經題標明凈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無上度生救世的菩薩道。

    ??

    ??又“大”字,指的是本體。是從體上得名,以常和遍為義。“常”就是三際一如——過去、未來、現在,沒有生、沒有滅;“遍”,就是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遍;“體”,沒有邊沿,沒有窮盡,也沒有一切對待。這個大字,是其大無外,沒有邊,同時又其小無內。所以佛教是極微妙。我常說:這是“大安樂法門”。這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們總是在執著里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是“大”。是“絕諸對待”。有大有小,都是對待法,沒有對待。所以橫該十方,從空間說,就遍滿十方;從時間說,就豎通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從時間上說,沒有一個法在這之前,所以叫做大。“唯此先于諸法”。例如梁武帝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你說天地,宇宙就出來了,有個東西在宇宙之前,它無形,本來就是很寂寥的,都是形容這個“大”字。所以“強名為大”,勉強名之為大。這個大字包括其小無內,也就是個勉強的名稱了。如《涅槃經》說:“所言大者,名之為常。”所以愛因斯坦說,空間、時間、物質的這些概念,都是人類的錯覺。有大、有小、有東、有西、有南、有北,空間的這些概念。時間的概念,過去、未來、現在、多少劫,一剎那就是短,一劫是多么長,所有物質,都是錯覺。又《涅槃經》說:“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是形容這個大。所以佛法要發揮起來,那是無窮盡的。智者大師當年講《妙法蓮華經》,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說“九旬談妙”。要這么說,一個字可以窮劫說不盡;要簡化,維摩詰就默然。

    ??

    ??今此經“大乘”二字,結合凈土法門,何以見得能乘也大、所乘也大呢?所以我們都要消歸自己,不就是說食數寶。“大乘”我們也可以用《觀經》的兩句話,最簡單、最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為凈宗的第一義諦。而且推廣一切法門也都不外乎這兩句。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能念的心,本來就是佛,那能念的心就是能乘的,能乘者大。它是佛,還不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所修所行是心在作佛。這是作佛的法,不是作別的,要成就的是佛,故所乘者大。所以本來能念的這個心就是佛,現在所乘坐的也是佛,這不都大嗎?所以能修者,即“是心是佛”的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的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也可以說,能修者,即“是心是佛”的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的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所以“自他不二”,就能所“自他宛然”。

    ??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個很難懂,我舉一個很淺近的物理學上的例子,這個磁場:兩塊磁石相吸就發生磁力線,有好多條條,當然可以說都連起來,一頭連到北極,一頭連到南極,構成一個磁力線的圖,稱這個為磁場。比方佛是一塊磁鐵,我們眾生有佛性,就跟鐵有磁性一樣。磁性是什么?不可得。但是磁性有作用,一切發電機、電動機都靠磁,不可得而妙用無窮。佛性也是如此,那比磁性更微妙了。但眾生是什么情況呢?你這磁是亂的,電磁走的軌道都是亂的,這個這么走、那個那么走,把自己的作用互相都抵消了,所以它就沒有作用了。但是擺在另外一個磁石的旁邊,受到那個磁場的引導,電子就都走好一致了。要靠咱們修行。這是用磁作譬喻來解釋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那么本來是鐵,還沒有磁化,由于磁的作用,使得它這個電子的軌道都規律了,于是乎現出磁性來了。本來都有磁性,是同樣的東西,是平等的。但一個是磁,一個還是鐵,這個差別又宛然。可是經過磁性的誘導,這電子的軌道都順了,又成了磁石,又都一樣平等了,所以宛然又平等。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跟佛又平等。本來是一樣,可是一個迷,一個覺。迷,這些妄念,就是亂動的東西不妄動,恢復到本來次序,跟佛一樣了,平等,“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而且在磁場中,看見兩塊磁石,有自有他,可是磁場只是一個,你說這是誰的磁場?所以自他又宛然,又不二了。現在兩個都是磁石,但是恰恰兩塊同時在這兒出現。所以通過這個譬喻才能幫助我們體解,自他不二就是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雖然“能所不二”,我們能修與所修也沒有二,我們又離開了能所。所以有很多修行,都是沒有離開能所。而現在這些修練,練這個功、練那個功,完全都在能所之內,自己是能修,這個功是所修,這個能所是對立的。一有所,就沒有道了。所以觀音菩薩的反聞,就是“入流亡所”,先把“所”要忘掉。所以大乘,剛才這個解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跟所不二,都是佛、都是心,然而“修證不無”。雖然本來是佛,修證才能證明它不無。“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南岳懷讓見六祖,問他:“什么物,怎么來?”回答不出,多少年之后才能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后來六祖就問:“還可修證嗎?”他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要去修證那不是沒有,但是要染污就沒有了。所以六祖印證,“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這一切情見都超過之后,才是這個大。“大也無名”,不可以用一個名字來概括它,只是勉強把它叫做大。以此為能乘所乘,勉強名為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為譬喻,來說明全經的大旨。全經這一個法門,就是如此,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絕對待的大,勉強叫做“大乘”。

    ??

    ??“無量壽”,在古印度語是“阿彌陀”名號的義譯。阿彌陀在梵文中正確的讀音應為“阿彌達”。阿彌達,就是本經極樂世界教主的圣號(釋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這三個字,就是密語、就是咒。所以先師說,凈土宗是密宗的顯說。密教最殊勝,日本人判教,禪宗判第八,華嚴判第九,密宗判第十。阿彌達里頭就含了無邊的密義。說現在有許多人要去翻咒,覺得很時髦,咒語是什么意思?把它用意思翻出來,其實這是畫蛇添足。密語是密義,它有無量的涵義,所以說掛一漏萬,還不是掛一漏萬,是掛一漏了無量。它只有這一個意思,別的意思就沒有了,那不行,所以這個翻譯是很不妥當。有人把《心經》也翻了,那人寫信問我,我說:難道玄奘那么好的梵文,就這幾個咒他不會翻?那不翻是有極深的涵義。從有言說到離言說,從顯到密,先給你講很多很多道理,后頭就是揭諦揭諦,按這正音念就:艾諦艾諦,波啦艾諦,波啦桑艾諦,菩提娑哇哈。有什么意思?以前那些意思到這兒全用不著了,所以妙就妙在這兒了。“阿彌陀”三個字,包括無量密義,可翻成無量壽、無量光,或者十二光佛,無邊光、無等光、無礙光。《漢譯》稱為無量清凈佛、無量覺、無量清凈平等覺,都是無量。總之,彼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慈悲、方便、依正莊嚴、說法化度,度生功德等等,各個都是無量。由于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無量功德名號,而且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這里。

    ??

    ??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于他的法門,今天聽說那個法門好,他就羨慕那個,自己修著修著沒有影子就想換,換到那去了,過兩天又變又換,你這一生兩換三換之后,就快到八寶山火葬場了。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門皆含無量功德,貴在堅持。

    ??

    ??極樂教主有無量的名號,為什么本經單以無量壽為經名呢?因為無量壽顯示了如來法身常住的本體,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仍是這樣。過、現、未,恒常如一,佛教稱為“三際一如”,這是法身境界。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如來最殊勝的智慧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之智。無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體就不生不滅,是無量壽;而有著無邊無礙的光,這一切一切是智的妙相,是用。所以經題就把“壽”這個德標出來,稱為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德也就包括在其中了。由于無量壽,彼佛的功德在無盡的時間長河,從無一分一秒的停頓與間歇;由于無量光,在無盡的空間里,就沒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與攝受。由于無量壽是體,一切殊勝的妙用都從本體流現;標明本體,則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本的古德,他們遵善導大師的教,對于《無量壽經》確實有很突出的見解。于所著《無量壽經甄解》說:極樂凈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佛有無量的功德,有無量的莊嚴;菩薩有菩薩的功德,菩薩的莊嚴;國土種種的微妙,也是種種的莊嚴;詳細說在《往生論》中有二十九種莊嚴,概括就這三種莊嚴。這三種莊嚴,一切一切歸于壽命。壽代表本體,一切歸于體,體就是法身之德,歸于法身、歸于實相。而一切功德莊嚴都是由于常住不壞的實相這個本體所流現。《甄解》又說:“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這就是本經標名為“無量壽”的原因。

    ??

    ??“無量壽”是體。于是法藏——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所有行愿、所有修持,與他成了佛,果地的一切功德;極樂世界依報,就是國土種種的莊嚴;正報,一切佛菩薩的莊嚴;以及全部的經旨、經的涵義,都攝在“無量壽”里頭了。所以我們常說要生極樂世界,一個是不退。我們世界退緣多,誰都是退,進一退九,只管說得再好,碰見退緣,一退退九步。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又壽命無量。現在我這個時候要用用功,那就比我剛開始的時候方便多了。我不能再活個八十歲,壽命太有量,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因為咱們這苦。所以極樂壽命無量又不退,那還有不成功的嗎?所以這一切歸壽命。往生不是為貪圖安樂,而是為了真實去實現自己徹底度生的本愿。不如此不能真實度眾生。

    ??

    ??《甄解》的說法來源于天親菩薩《往生論》的話:“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可見《甄解》的“無量壽”,即是《往生論》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前已指出從體流現相用,佛有三身,也是從法身流現報身與化身。所以,“無量壽”正是阿彌陀法身的圣號,同時也正是每一眾生的本覺、自性清凈心、佛性與法身。這是佛法最奇特之處,也正是佛法真實大平等之處。一切蠢動含靈,螞蟻、蒼蠅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經題中的“無量壽”既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這稱為他佛),也即是每一眾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這稱為自佛)。所以夏老師在《凈修捷要》中指出:“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有許多人錯誤的批評凈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

    ??“莊嚴清凈”,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經題中“佛”,娑婆教主;“無量壽”(即阿彌陀佛),極樂教主,是兩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現“莊嚴清凈”是法。經題中總不離人、法、喻,本經題具備了這三樣。“莊嚴”,根據《華嚴探玄記》說:“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莊嚴”,它有莊重、端嚴、裝飾與美化的涵義。現用譬喻說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禿禿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須在寶殿、天花板、墻壁之上增加彩畫,要有許多藝術加工,還要懸掛幢、幡、傘蓋,陳設供品法器、種種燈光,來作莊嚴之具。從這個事例,我們體會了莊嚴的涵義。但以上只是物質方面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心地的莊嚴。佛教中常說“萬德莊嚴”,要以功德智慧來作莊嚴。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莊嚴眾行,軌范具足”,這就是以自身的軌范來莊嚴自己的行動。又“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凈土”,這說明安住在真實的智慧,才能莊嚴妙土。“眾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莊嚴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莊嚴。所以可以這樣說:極樂妙土是以智慧來作莊嚴之具。從此推廣,應知極樂的黃金、七寶,實質是一味的智慧。常說的“萬德莊嚴”,就表明“莊嚴”兩個字有“具德”的涵義。

    ??

    ??又真實慧中,那就不是有為法了,無為而莊嚴凈土,莊嚴凈土而無為,這才是真的無為。若把它體會成什么都不干,一念都不動,叫做離念,叫做無為,那是“陳潭死水”。死水不藏龍,也叫做陰山背后。法藏比丘又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又說“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上所引,正顯出經題中“莊嚴”之義。由于法藏比丘“一向專志,莊嚴凈土”,“莊嚴眾行”是他的殊勝行愿。從這個行動就得到他所應得的果,所以“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所感得這個國土,“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小本《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贊極樂世界。又經中說:極樂世界的“花果樹木,榮色光耀,不可勝視。”看不過來。又說“無量光炎(就是光焰),照耀無極”,這一切的妙色放光如焰。“焰”表示生動、蓬勃。無極,無量色的轉換,不可窮盡,沒有邊際。“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寶),以為交絡(做成種種的瓔珞),明妙無比”,光明和美妙。“花果恒芳,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香光莊嚴。又說“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風吹,都是香味,沿水流芬。這些文字都是極美。又說“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又說“奇妙珍異”,都是非常之奇特微妙,非常之珍貴突出,異,不凡。“周遍校飾”,遍于全國,互相來莊嚴。“光色晃曜”,光色明耀,生動。“盡極嚴麗”,這個莊嚴和美麗到登峰造極了。所以這些文句就顯明極樂國土具足莊嚴,遍滿其國。是“莊嚴”一辭所含有“交飾”的涵義。

    ??

    ??至于“具德”者,如經中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這兩句話好。我從前對于極樂世界黃金為地這些,我覺得沒有什么意思,現在我就很感興趣了。知道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這一切是由于它如實而安住。實是真實之際。本經有三個真實: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就是真如),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三個真實是一致的,是相聯系的。所以極樂世界有如是的莊嚴,是由于它如實而安住,如真實的本際、實相而安住。所以才能顯現極樂世界如此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莊嚴。這一切莊嚴,都由于“如實安住于本體”這個德。所以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隨應而現”。一切隨你所感、所應自然就顯現。就好像極樂之水,你愿意深,它就深;愿意洗淋浴的,就從頭上沖下來;愿意暖一點,就暖一點;愿意冷一點,就冷一點;一個池子里各個滿自己的意。而且聞法,各人聽到自己所愿意聽的法,隨應而現。所以一切無礙,一切自在,一切微妙,也正顯明事事無礙法界的圓明具德,十玄妙義。

    ??

    ??上面講了十玄,大家恐怕還是覺得不大好相信,本來也是。這前幾年一位留蘇的學生,回來在科學研究所里工作。一天他來看我,他說我正在研究新的數學,新的數學里需要新的級數,當項目到無窮多的時候,那里不但是“全體包括局部”,而且“局部包括全體”。但是新的數學中偏于理論,理論中得出這個結論。就是咱們所說的多里包含很多一,如十個手指包括每一個手指,每一個手指包括十個手指,一里包括多,就想不通了。例如:全息照相。一般照相是平面的,全息照相是立體的。看見照片就像真人一樣,顯現立體的形象,坐著就是坐著,站著就是站著,動作就是動作。但它有個板,要通過板才顯出這個像,如果把板弄摔了,拿一個小渣,再通過設備放出來,還是整個人。小渣是底片的一個局部,為什么還能顯出整個人呢?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局部包括全體,只是顯得這個像里人比原來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因為世間的東西究竟還是有極限。所以愛因斯坦說,全部是錯覺。佛教說,全部是由于妄想。錯覺和妄想正是相似的,錯跟妄很相似,覺和想很相似。所以圓教說,一剎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祗劫。因此就去爭論,一定說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一定說一剎那可以成佛,都是戲論、愚癡!哪有這些分別。錯覺,什么叫一剎那,什么叫三大阿僧祗劫?現在科學的發達,對于弘揚佛法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說到事事無礙,所以把前面的我們再補充一下。因為是全息照相,信息遍滿全部,它所集的東西到了無限大,全部不能再比它多了,就是全部都有了,因此在這種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體。

    ??

    ??“清凈”,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見底,純凈無雜;至于黃河濁浪滾滾,夾帶了種種污染。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都是由身口意來造的。完全離開了一切惡行、煩惱與垢污,叫做清凈。惡念當然是要離了,善念你要知道也沒有離開煩惱。比方有人戀愛,要犧牲性命去保護他的愛人,這是善念,但還是貪戀,還是垢污。《大論》論布施說:“雖為一切眾生,是心(指布施人的心)不清凈。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于是三事心著,是為不清凈。”這段話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時候,雖然也是發心為一切眾生,可是你沒有了達三輪體空,內見有我,外見有人,中間見所施之物,不了解這些實物,遠離一異有無等等分別,即是第一義空,于是對這三輪都有所著,這就是不清凈。《金剛經》說:“應如是生清凈心。”《探玄記》說:“三業無過云清凈。”指身口意三業,都沒有過失叫做清凈。所以不容易,他還有過失就是不清凈。又清凈土,指凈土;清凈身,指佛身;清凈人,指如來。《往生論》中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些地方與經題中“莊嚴清凈”妙和天然,一模一樣。三種莊嚴,就是無量莊嚴。現在都入在一清凈句中,就表示“一切即一”,無量的莊嚴入在一里頭了。又《維摩詰經》的話,“心凈則佛土凈”。你這介爾之心一凈,國土就清凈了,就表示“一即一切”。所以華嚴的玄旨,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看出來。

    ??

    ??《無量壽經》漢譯本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凈佛。本經〈三輩往生品〉:“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愿生其國……定生彼國。”《漢譯》本第十八愿:“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凈潔心”,法藏比丘說,我作佛的時候,他佛國的人民有行菩薩道的,念我的凈潔心。念阿彌陀的凈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飛往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等他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帶著無量的圣眾,站在他的面前來接引他。他就隨佛生到阿彌陀佛國土,作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那這里就是很低的水平,很多惑都沒有斷,所以還是凡夫,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雖然是凡夫,可他是阿惟越致,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愿之所感。在我們這個國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的境界,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這個去了就是阿鞞跋致。所以蕅益大師贊嘆:說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說他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稱為不可思議。《漢譯》中的“凈潔心”就指的是“清凈心”。本經“以清凈心,向無量壽”《漢譯》本是“念我凈潔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凈。故常說:欲凈土者,先凈其心。所以佛叫做無量清凈佛,佛心是無量清凈心,這一切功德莊嚴總起來是一法句,叫做清凈句。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就是一句佛號。所以發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臨命終時,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所以莊嚴清凈,也就正符合本經的宗旨,本經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個清凈句,就是無為法身,代表的是實際理體。從實際理體這個清凈句流現出三種莊嚴,而三種莊嚴同入到一清凈句,就是清凈心。所以展開就是無量莊嚴,退藏就是一清凈句,就是清凈心。這就是經題中“莊嚴清凈”的涵義。

    ??

    ??“平等覺”。“平等”與差別對立。《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華嚴經》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確顯平等的涵義。所以佛教是大平等,佛也不是比誰高,我們主要體會佛這平等之義。我常常說:很多信佛的人,都是把佛看成上帝了。《入佛境界經》說:“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菩提是覺,覺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實相等的同義辭。佛的通號之一是如來,表示從如而來,可見真如是佛的真實出身處。說到如就不是一個,只有說倆如同一樣,三個如同一樣,沒有說一個如同一樣的,這不成話。說到如就不是一個,既然如就沒有異,它同,沒有不一樣。如字就是不一不異。“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門”。《維摩詰經》講“入不二法門”。真正平等還有什么二啊?離開一切差別。可見平等極其重要。若能對于一切事物沒有差別,當然更沒有愛憎取舍,一律平等,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所以,沒有你眾生起心動念的地方,要“平等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平等義”,都是圓融無礙。

    ??

    ??今經題中“平等覺”可以有四種解釋:⑴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冤親平等,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說地獄眾生就低了,天的眾生就高了,沒有這些差別對待,平等普令一切眾生徹底覺悟。所以本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普被三根。下至迷惑濁惡眾生,上至文殊普賢。經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當來,就從無量壽如來會上一直到現在,一切有靈性的有情眾生,都靠這個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度之義。⑵以平等妙法來覺悟眾生。什么是平等法?禪宗的道理又來了。《凈影疏》解釋:“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凈土持名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來念去暗合道妙。所以不是一定要先悟后修。什么法門都須要先悟后修,茫茫人海中又有幾位是悟了?不可得,希有又希有。所以禪宗開悟是明合道妙,這是暗合道妙。哪怕一個老太婆呢,心里誠懇綿密,念到一切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無所住;可是一句佛號,阿彌陀佛……綿綿不斷,而生其心。“無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賢都只能分開兩段進行,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但是現在我們凡夫就可以不知不覺來暗合這個道妙,所以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啊!無住生心是這樣的。這樣念來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誰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可是這一句佛號不斷滅,凈念相繼。那禪宗的保任,這就是最后的保任。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88.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公妇仑乱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91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精选欧美极品| 国产高跟踩踏vk|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特黄录像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污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国产大学生系列|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进进出出稚嫩娇小狭窄| 无限韩国视频免费播放|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一级黄色大毛片|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gif|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91麻豆国产极品在线观看洋子| 欧美最猛黑人xxxx|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中文版|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麻豆| 欧美成人高清ww| 国产日韩欧美不卡在线二区| 久久伊人五月天| 美女叫男人吻她的尿口道视频|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个爽|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1024手机看片基地|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yellow字幕网在线播放不了| 污视频在线看网站|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美国式禁忌3在线观看|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午夜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