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原文,無量壽經白話文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10集

    admin    2020-02-27    2764

    ??“亦復如是”,是根據上文說的,他說那個臭林子有一棵香樹,這個臭林子就不臭反而變香了。眾生心里種種都是跟臭林子一樣,但是一念佛,它就變化了。所以眾生在生死苦惱之中,念佛的心也是這樣,如果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定會生到有佛的國土。“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一旦得到了往生,就能夠改變一切諸惡,都變成了大的慈悲。

    ??

    ??這就是我說的,帶業往生證據很多,我已經找了好多證據,這又是一個證據,我將隨著經典跟大家講。現在存在一個爭論,這位先生就說佛經里的佛沒說帶業往生,他宣傳密宗。現在很多密宗人碰見有些凈土宗人說“我們是帶業往生,不去修你那個密,那個多麻煩,要被灌頂修法等等。”他就覺得是要把這凈土宗人破一破,“你們帶業往生這是不可能的,佛沒這么說”。那你看看這個話,經典中我能找五六處,這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那么就是在往生之前你的惡還都有。惡就是罪業、就是惑,惡還不是業是什么呀?所以帶業往生,這惡還沒改呢,這是帶著去的。可是往生之后到了佛前,就可以改變諸惡,是往生之后改的,不是改了之后往生的,這個大有分別了。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那就不叫易行道了,跟別的一樣了。你要見惑沒有了,思惑也沒有了,業也都消了,那本來你也可以證阿羅漢了,也脫生死了。這個不是,你還是有。所以彌陀四十八愿里,“不復再入三惡道”。這句話也就是說,還有業因入三惡道,但是往生之后,佛的愿力加被你不再墮三惡道了。所以帶業往生,有人叫我寫,我說我不寫文章,但是要大聲疾呼!對凈土宗帶業往生要有信心,而且這是正見。我們要是曲解了這些,再去宣傳這些,就叫做謗法。謗法之罪,是過于五逆十惡,有的是不自覺的,有的是自覺的,自覺當然罪不可恕,不自覺的也是很重。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小心,不能跟著說。

    ??

    ??以上大慈至孝我們的本師勸父親的話,只勸念佛。而且父親提出來要學別的,佛不同意。可見其他的行門不是不殊勝,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持佛的名號、持佛的咒語,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余。而且帶業往生,你的罪業疑惑都帶著,還是個凡夫,所以去的是凡圣同居土,并不叫你超凡入圣才能往生。如果能入圣,你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你就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不會叫你屈才的,但更要緊的是能生就很不容易。上面釋迦牟尼佛勸父王念佛,說一切眾生在生死海中,念佛的心系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四種:⑴持名念佛。⑵觀想念佛。⑶觀像念佛。⑷實相念佛。這里頭最方便、所最能行的還是持名念佛。

    ??

    ??⑴持名念佛,就是稱念一句圣號。善導大師的話:“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但念阿彌陀佛,持名念這四個字。別的門修行叫做豎出三界,如蟲子生在竹子里,要順著一個節一個節地爬,豎出則難,故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子橫著出來,一個地方咬通就通了,易于透脫,是橫出三界,所以是易行道。喻為徑路中的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⑵觀像念佛。就是供一尊圣像,注目觀視。但像在可修,離像則難。佛像要是面前沒有,就像十年動亂,我家的佛堂,一度都搬空了,就沒辦法了。所以觀像有種種困難,不能保證,凈因易斷,相續甚難。故云:“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所以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都可修。⑶觀想念佛。觀想蓮花上有八萬四千瓣,一個瓣上有八萬四千個脈絡,脈絡又放多少光,這眾生心怎么想?如《觀經》所說:“以我自心,想彼如來。”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鮮有靜定之時,難入微妙之觀。故云:“境細心粗,妙觀難成。”境很妙,心很粗,它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不能做觀,所以觀是定門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問上智下愚,無論苦樂忙閑,人人能念,個個可行。⑷實相念佛。要離開一切二邊,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所緣等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佛。這都是勉強說,這個語言文字不能盡,我也不須要多加解說,多加解說也還是語言文字。但以眾生未出輪回,生滅之心,念念相續。如《圓覺經》云:“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你還沒有出輪回,要想了解圓覺是什么?圓覺的本性,就隨著你這個心流轉了,你要想免除輪回是沒有可能性,“無有是處”。你所體會的圓覺隨著你的心就轉了,就不是本來了。所謂你所體會的圓覺,“非真圓覺也”,乃是你妄想中的一套東西而已。又說:“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何況眾生輪轉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的污垢之心都沒有清凈,要觀佛的圓覺境界,你不旋復、不顛倒?你不可能觀。所以觀實相不容易。

    ??

    ??佛又打譬喻,我沒有引用原文,但是話是從經里來的。太末蟲就指的細菌,佛老早就知道了,有太末蟲,極微末的蟲。細菌,近兩個世紀才知道,有大的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了。“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棲,而不能棲于火焰”。哪兒都能呆,獨不能緣于火焰。所以把針在火上一燒就消毒,眾生救疾、救傷,拿布什么在火上烤一烤也消毒,細菌在火焰上不能生。“喻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于般若”。所以有許多專門在那鉆佛學的人,就沒有注意這些話,這些話佛都給你授記了,你那心到不了這兒,靠你研究學問的妄心意識,分別識在那作用,你搞了半天還是個佛學家,對于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如來佛的真實義,還是一竅不通。是以實相之佛,圓覺本性,雖然是眾生本具,但是因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滅之中而觀不到,你不能理解。所以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思”,你靠思去知道,怎么行啊?那就是可思了,怎么叫不可思呢?所以《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在諸法中,稱為徑路。四種念佛都稱為徑路。可是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是徑路中的徑路。

    ??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這四種看著持名是容易,而實相是最難了,可是這個巧妙之處是什么呢?如果有圓解的人來看,稱名是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你剛剛邁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到家,這個就是很微妙。所以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也就沒什么分別了。《彌陀疏鈔》說:“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云:‘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云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實相是什么呢?不是必須除盡了一切相,才叫做實相。是“即相而無相”,就在這個相上而沒有相,不是說東西都沒有才叫無相,我就是看見錄音機而無錄音機之相。經云:大乘經典說“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我們治理世間的這一切的語言,都跟實相不相違背。“云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為什么這萬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個語言呢?因為實相非一切,即一切;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言思所能到。可是我們這個言思,也不離開實相而單獨有它自己的本體,皆以實相為體。所以一些治世的語言,跟實相也不相違背,那世間與世出也就不二。一切都是不二,就入了不二法門。既然如此,治世語言都跟實相不相違背,萬德洪名會不是實相嗎?《圓中鈔》說:“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四明法師說的話:“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最圓滿、登峰造極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覺的佛啊!這個名字都不虛,是究竟成就。佛是究竟成就,佛的名字所召的德,都是極真實。“世諦但有名,無實義”,世諦來說,只是有個名字,比如茶杯,有這個名字,我一撒手茶杯就碎了,它沒有實義。第一義諦,有名字、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佛是證了第一義諦的,這個佛名就體含萬德,它也就是實相。所以一稱嘉名,就萬德齊彰了。彌陀的慧日一照,眾生的業障就消除了。所以佛與萬德最真實的第一義諦這名號,就是不二。那這樣我們就看到蓮池的意思是說,一切都跟實相不相違背,我們這句佛號也不違背,《圓中鈔》又這么一提。而且一稱名號,功德尚然,況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者乎!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放下,能所頓空,就是無住。心中無所住,念來念去什么都忘了,一切塵緣都沒有了,可是無住的時候,于一切萬緣放下,一句佛號還在相續不斷,朗然明白,即是生心。這個心還在生生不息。這本來是眾生份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達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要別教的菩薩,圓教初住以上才能達到。現在就是這樣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具有種種纏縛凡夫的生滅之心,因為你念佛,念到別的都不想了,就只剩一句佛號了,這樣就暗合這個無住生心的道妙,不要去行那個無住生心,不行而行,無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有這樣的理解,念佛自然而然也就懇切了,也就有了動力,也就殊勝了。所以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而且密教所說“聲字皆實相”。密教觀字種,也就是《觀經》講觀佛白毫,都是色,都屬于字;念佛和念咒是聲,聲和字都是觀實相、念實相。所以這么來看,念佛跟念實相,也本來不二。但是我們下手就是老老實實念,不知不覺,暗合道妙。

    ??

    ??“一心不亂”與“一向專念”。又本經大小二本,秦譯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此大本沒有提“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兩者相較,則本經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土,亦分證常寂光土。”這是蕅益大師,注解《阿彌陀經》的話,“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或散或定都可以,還有散亂,還有這些情況,就生的低一點,分三輩九品。念到一心不亂還有散亂嗎?沒有了,所以不須要念到一心不亂,只要一向專念就行了。你或者還很定,沒有相續、很清凈,或者有時還是很多妄想紛飛,就是生的低一點,隨著這個可以分三輩九品。若到了事一心,就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就是實報莊嚴土了。所以散心持名,不是要定,也沒有到不亂,就能夠往生同居凈土,這一點很重要。

    ??

    ??很多老修行,也堅持非念到一心不亂不可,這是他自己生出來的看法。你看蕅益大師的《要解》就不是這么說,而印光大師給印證了,這是《阿彌陀經》注解中最好的一部,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寫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所以散念,也能往生同居凈土,這就等于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若能念到一心不亂,不管是事一心、理一心,那就是更高了、更好了,此實為圣賢的行徑,而不是蕓蕓凡夫所能做得到的。若必須要求一心不亂,始能往生者,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人得度?咱們世界上能往生的人就太少了,則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所以本經很明確,以一向專念為宗,但是強調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容易,沒發的趕緊發,已發起的要增長。密教的關鍵,不是有其他的秘訣,或特殊的巧法,關鍵就是勸導行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大經合贊》的話:“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專念你還做不到),決難一心故(就更難于一心了)。”綜上兩說,故知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全顯極樂與娑婆兩土導師,與十方如來的本心,也就是彌陀無盡大悲之勝愿,方便至極之大慈,力用難思的果德。所以不須要念到一心不亂,散亂心,只要信愿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可以往生。而且是凡圣齊收,利鈍悉被,乃至于五逆十惡,餓鬼畜生,能夠發心專念的都能度脫。我聽見先師夏老師說的:“地獄中的鬼老念佛不已,等他業報滿的時候,一出地獄就成為清涼華菩薩。”連鬼、畜生,上次說夏老師那個老鼠跟著念佛繞佛的,那不是很明顯嘛,都得度脫。“廣被一切含靈,普惠真實之利”,讓一切含靈都得到真實的利益,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難思。只有這樣,一切都能得到普度,一切都能得到真實之利,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

    ??總之可以把這一大段文章,歸納為四句話,“方便力用”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愿的中間兩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既然聽到有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凈土法門,聽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就發了無上的至誠心,“踴躍歡喜,至心信樂,愿生其國,乃至十念”,以至于少到僅僅只有十念,都必生,這就是方便。“普攝頓超”,普遍的攝受上中下根,乃至于動物、地獄中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而且是頓超,這方法很頓,不是很慢的,像爬樓梯,慢慢的上一步、走一步,這就是漸法。頓法,一進來就上電梯,一下子就上了屋頂花園,這是頓超之法。所以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十念,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所以普攝頓超,現生成辦,也可以說一生成辦。不是說今生來了,下生還要來,還要來,無窮無止地修下去,結這個善緣,等到緣成熟了,才能解決問題。而是在這一生之中,就現在父母所生之身,問題成功辦妥了,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勝。

    ??

    ??五 所被根器

    ??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所被的根器到底是什么?它所來普度眾生、接引眾生,這被度的是些什么根器才合適,所謂佛教術語說“是器”和“非器”。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所以叫做“非器”。“是器”,咱們俗話說這個是材料,“非器”就不夠材料。你不能盲目地就把房子搭起來了,竟是些朽木搭了之后要垮的。這些個朽木不是器,不夠材料,這個不能勉強的。如《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愿者,無行者。反是皆器。”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愿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什么是非器?有愿、有行,而無信;相類似的,有信、有愿,而沒有修行,具備了兩個而缺一個,不行。這里關鍵什么是非器?就是信愿行三,缺少一個就是非器,你不能夠一生成辦。所以咱們復院后的頭一班,他們反映一個現在的情況,國清寺一個和尚,他念佛念的全是佛號了,聽見風聲雨聲,山上的回聲,一切一切,聽見都是在念佛,他這行很不錯了,但是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開了,拿一個繩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說,光行沒有信愿不行,有一個不夠,就是非器,他不能夠一生成辦,所以“缺一不可”。反之,《彌陀疏鈔》又說:“又復世人,雖行眾善,于彼佛土,無信行愿,亦名非器。雖有諸過,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為器。”這是蓮池大師的話,你雖然是世間的善人,但是對于凈土法門缺信、缺愿、缺行,還是非器。因為凈土宗是很頓的一個法門,不是那些修橋補路種種的功德所能達到的。所以《金剛經》就校量了,你布施了多少身命,不如把四句偈給人說。反過來說,你雖然還有許多過錯,但是對于凈土法門,有信、有愿、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蓮池大師大家推崇是彌陀化身,是禪宗開悟的人,他聽見城樓上的聲音開悟了,所以這樣大德的話,很深刻。

    ??

    ??論“機”(根機),就有“當機”和“不當機”之別。三根之中,誰最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藥。一般而論,小乘的經典,像阿含部的經典,《俱舍論》。什么人當機呢?二乘當機,阿羅漢、聲聞乘的人當機。大乘經典——《法華》、《首楞嚴》、《華嚴》種種,阿羅漢就如聾如盲,不但他不當機了,根本就沒有看見、聽見。如聾如盲不是真瞎真聾,如同一樣,他無動于衷,不當機;菩薩當機。所以當機和不當機,有分別。唯此凈土法門《無量壽經》,奇特殊妙,獨標一格。誰當機、誰不當機呢?這里有兩種:

    ??

    ??一、本為凡夫,兼為圣人。善導大師于所著《觀經四帖疏》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圣也。”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祗為沉溺之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又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復云:“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圣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于凈土,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如日《合贊》云:“第十八愿,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后復云:“如元曉云:‘四十八大愿,初先為凡夫,后兼為三乘圣人。’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也。”此說之要妙,在于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愿,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

    ??

    ??二、專接上根,旁及中下。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每謂凈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故作是說,以濟之也。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凈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凈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也。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傳佛心印,為禪宗十二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末勸導眾生念佛,求生凈土。龍樹大士,南天竺人,為禪宗十四祖。開鐵塔,親見金剛薩埵,復為密教之祖。入龍宮,取《華嚴經》又為華嚴宗祖。復以廣造眾論,力宏凈土,《楞伽經》懸記云,登歡喜地,往生凈土,故又為凈宗之祖。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因天臺、南山、法相、三論諸宗,亦皆崇為其宗之祖也。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后住天臺山創天臺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永明大師于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孫。后專志凈宗,日誦洪名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涌現,著《宗鏡錄》一百卷,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以上四德,咸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凈土法門。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凈土耶?

    ??

    ??又《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又〈受菩提記品〉曰:“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凈佛土中。”《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見凈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

    ??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淺游海濱,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樂。若欲深窮其底,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故云專接上根,旁及中下。

    ??

    ??總之兩個爭論,一個說,是為上根說的法,或為菩薩說的法;另一種,就說這是專為救度凡夫,才說此法。我們綜合起來,以上兩說,文異旨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現相有差,本體是一。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我們就說認為是專接上根的,就是顯示如來的大智大慧。因為如來所說的凈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際之所開化顯示。要是徹底能夠承當得起來的,能夠承受的,那非上根利智不可。所以念佛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夠徹底了解。彌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語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于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專接上根”。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復又“旁及中下”。

    ??

    ??這種理論說法是有根據的,說“專接上根”,就顯示如來的智慧,顯示法門之深,贊嘆佛的智慧。“專接凡夫”呢,專門為了救度凡夫而說這個法,就顯如來的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愿,故號愿王。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大愿。文曰:“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蓋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淪苦海,頭出頭沒,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愿,眾生何由得出輪回?故為多障眾生,特垂方便,開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經滅時獨留此經,以作舟航,故云“專為凡夫”。

    ??

    ??又密典《毗盧遮那經》云:“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來果覺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于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鄙視此法門乎?

    ??

    ??就因為這個法能夠這樣普被,以至五逆十惡,聞了名號,乃至十念都生,彌陀慈悲到這種程度。所以以上這兩說都對,各有所重,一、就是因為我們贊嘆凈土法門能夠普被,要普被首先你要救凡夫才行。二、顯持名法門的深妙,要徹底承擔唯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擔得起。所以應該會通,莫死于句下。

    ??

    ??蓋此法門巧被三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齊收,利鈍悉被。《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并云:“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熒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生多劫,俱蒙解脫。”所以對于古人的爭論,我就在此處把它通會起來,作為我們的體會是應該這樣圓融。至于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祗要對于凈土法門,能夠生實信,就是真實的信心;因信發愿,因為你是實信,所以你發的愿,也是實愿不是虛愿,從愿起行。所以“念須真念,參須真參”。因為你是實信、實愿,所以念也是真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

    ??六 藏教所攝

    ??

    ??我們研究一部經典,就要先知道這個經是屬于哪一藏?說在何時,屬于什么教?于此了知,則有助于理解全經。因為佛對不同的根機,所說的法是不同的。連孔子都是如此,弟子來問,什么叫做仁、什么叫做孝?對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復。那如來的圣智更是如此。應病與藥,你得了什么病,就給那最對癥的藥。所以為什么要找大夫,不是自己到醫院去買藥吃呢?因為這樣不對癥,要找大夫好給你對癥。如來是大醫王,對不同的根機說不同的法。始教是大乘教,像法相等等開始講大乘,他就沒有說人人都能成佛,那闡提就不能成佛。到了終教《大乘起信論》,闡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須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圓頓教《法華》,龍女剎那際成佛。舍利弗看不起女的,說你是女的。龍女就說,我馬上成佛給你看,她就剎那成佛,這是頓教。我們要了解,就是要問一問它這是什么教?所以佛就說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說的,是應對根機不同。后人沒有直接聽佛跟你說法,你應該依了義教,不要依不了義教。這是佛教四依中的一個標準。假定有一部經說的跟《無量壽經》不一樣,我們先要問問它是什么教?如果是阿含部,那就不能依它,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了義,說實相。

    ??

    ??夫一代圣教之判別,諸家有異,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時、二教與四教、五教。所以我們研究什么經的話,首先要了解它屬于什么藏?三藏,就是經藏、論藏、律藏。《無量壽經》屬于三藏中的經藏。二藏:就是聲聞藏、菩薩藏。《無量壽經》屬于菩薩藏,來聽的都是大菩薩,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凈土二乘種不生,要是定性的二乘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他可以出現六神通,往生不了。

    ??

    ??五時,佛說法劃分為五時,最初成佛說的是《華嚴》,“華嚴時”;大家都不懂,于是乎只好說小乘教,這是預備班,講阿含部,“阿含時”;然后告訴大家要回小向大,這是“方等時”,呵斥小乘,贊嘆大乘;再就是“般若時”,說般若,說的很長;最后《法華》“涅槃時”。《無量壽經》主要屬于方等時。但不限于方等時,為什么呢?因為《無量壽經》不是一次說,佛多次說。因此翻譯的本子很有不同,因為原來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譯》本是出于《寶積經》。佛說《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無量壽經》。所以多次說,就不一定拘于某一時了,這個是“五時”。

    ??

    ??《無量壽經》二教中屬于頓教。“二教”分兩種:一種是漸、一種是頓。所謂“漸”者,就是有法可修,從微至著,從小變大,從低變高,一步一步的,有一個過程,有階梯、有漸次,比方像爬樓,這個是漸教。“頓教”,就是沒有階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像禪宗,這是頓教,佛一拈花,迦葉微笑,中間沒有任何過程。就好像坐電梯,一上去,出門就是屋頂花園。而我們凈土法門正是如此。所以一個罪濁凡夫,要帶業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這就顯它頓。而且這個法門里頭,當你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合道妙,正在念時你已經就超凡入圣,這又是頓。所以二教中屬頓教。我國隋代慧遠師(即凈影)判本經曰:“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凈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

    ??

    ??四教和五教。天臺判為四教,藏、通、別、圓。⑴藏教,就是小乘教;⑵通教,通于大小乘;⑶別教,是單獨屬于大乘,不與小乘共的;⑷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賢首就是華嚴宗,華嚴宗判為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⑴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未盡法源故。⑵始教。開始說大乘,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極則之談,故云為始。⑶終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曰為終。對于始來說,終就提高一步,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⑷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頓教。如《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⑸圓教。統該前四的一切一切,都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超乎情見,是不可思議。空間說,小的可以容大的。我們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須彌納芥子”,須彌山里頭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納須彌”,就超乎情見了,就是《華嚴》圓教的內容。“三祗一念”,這三大阿僧祗劫包括多少念頭。“一念就三祗”,這一剎那的時間就是三大阿僧祗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圓教就完全超乎眾生的頭腦,而且是重重無盡,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所以圓人修習一天,等于不圓的人修習一劫。見不一樣了。這是中國佛教共同承認的道理,不是凈土宗單提出這個道理。

    ??

    ??在五教、四教里頭,凈土宗屬于什么呢?在天臺的藏通別圓四教里頭主要是圓教。在《華嚴》的小始終頓圓五教里頭,凈土宗是頓教和圓教。中外古德對于這個說了很多。因為現在這種輕視凈土宗的看法,還是存在很深,沒有把古德的這些遺教很好的繼承下來,所以大家聽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為跟他的想法不大一樣,有點抵觸。因此,我這里引證的比較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個時候多少古德都這么說,就帶了一些說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那真的要想理解《無量壽經》,就不須要對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幫助你把《無量壽經》能夠接受下來就很好。我這里有多方面的目的的。

    ??

    ??清代彭二林居士于《無量壽起信論》中判本經說:“無量壽經者,是如來稱性之圓教。”他不但指明是圓教,而且是稱性,稱乎如來的本性,跟如來本性相稱的,是盡量發揮沒有保留的,這樣的圓教。所謂七個字是不多,份量很重。日本和尚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直判《無量壽經》為“本愿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頓到極點叫頓極,頓速,快!又快又到了極點,是圓融圓滿之教,所以是圓頓之教。圓融無礙,又圓滿具足一切。圓融是說無礙,圓滿說具足,不欠什么。日本的古德,多數同意這個說法。日本是尊崇善導大師,現在六千萬是凈土宗。就因為過去是承續善導大師,這個基礎很好。日本很遵崇《無量壽經》,遵崇四十八愿。日《大經釋》說:“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天臺就是法華宗,我們國清寺智者大師在那兒,就以法華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說天臺和真言,法華和密宗,雖然都名為頓教,(他一個“雖然”里還有話說),但它還允許斷惑證理,他要把自己的迷惑斷掉,然后證到了本體,明心見性了,所以說還是漸教,有步驟、有過程、有次第。他講這個“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那沒有斷惑的凡夫,就是帶業的凡夫,煩惱具足的凡夫。“直出過三界者”,直出就是超過了三界的,“偏是此教”,那就只有《無量壽經》所代表的這個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他不但說是頓教,而且是頓中之頓。這個說法讓中國的禪宗聽見,會非常不服,要氣得蹦起來。

    ??

    ??日本日溪大師說:“圣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凈土言圓頓者,于圓滿速疾利益。”他說是“圣道諸教”,如來這一代時教,很多教,“理是圓融”,講它的玄理與本體,是很圓融無礙的。“益是隔偏”,它的利益,這些教的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雖然講這些教的道理是圓融的,但是給大家的利益是有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頓機難得也”,其他教的頓機,像禪宗,現在大家看看實在是很難。現在雖然有些廟是禪宗,實際已經是第五度的禪了,不是真正達摩、六祖那個頓機的禪了。因為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一言相印,頓契本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所以只有兩種情況,迷就是眾生,覺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是必須要坐禪。一個人見六祖,他說我不伸兩足臥——不倒單,腿不伸出來睡覺。六祖說我常伸兩足臥,我就伸開兩條腿睡覺。他不是靠修持,研究經典,現在不是這個根器,頓機難得。所以“教雖圓頓”,教本身,禪宗等等都是圓頓教。“望機自成漸”,對應化的機來說,什么人當機,成為漸法了。本來禪宗都是頓法,他一修就成了漸法,因為他的根機就是這種見解,這種習氣。“凈土言圓頓者”,我們對于凈土說是圓頓,因為它是“圓滿速疾利益”,因為它給的利益是圓滿的。連動物都往生,我上次說夏老師那個老鼠都坐化了。普遍,圓哪,沒有剩下的,快。一般說老鼠要修行,你得變了人,人還要修多久才能超脫,它老鼠身就解決了,快不快。其他的圣教,雖然有圓融的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不能體會這個圓融之旨,“無由躡解起行”。所以,圓教一般都是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后“躡解起行”,跟著這個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后修。一般圓教都是先悟后修,起碼要有個解悟。所以現在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為他并沒有達到這一步,說是在那修,有的是盲修,不能躡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雖然是圓頓,但是行人的機很淺,頓法就成了漸法,圓法成了偏法。但是凈土宗就不然了,人人能行,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不須要你為斷惑而疲勞辛苦。“直出三界”,直出,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到色界無色界,這么慢慢的出去。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92.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請發表您的評論

    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麻豆主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国产免费午夜高清
  • <nav id="4cemw"><acronym id="4cemw"></acronym></nav>
  • <acronym id="4cemw"><cite id="4cemw"></cite></acrony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baoyu122.永久免费视频| 请与我同眠未删减未遮挡小说| 猛男强攻变骚受|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国产|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我和娇妻乱荡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视频| 野花影院在线直播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天天爱添天天爱添天天爱添|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香蕉97碰碰视频免费|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 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古典 | 男生秘密网站入口|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yellow2019电影在线高清观看| 糟蹋顶弄挣扎哀求np| 操动漫美女视频|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丰满孑伦| 男爵夫人的调教|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