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jīng)講座》09集
??“更有進(jìn)者”,更要進(jìn)一步研究的,如《彌陀要解》所說:“當(dāng)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guān),最難透脫。”我們?nèi)说拇笫乱蚓墸褪且財嗌栏荆烧X。但是同居這一關(guān),是最難的能夠從這里得到解脫。因為同居土的凡夫,要斷盡(就是一點也不能剩)見惑、思惑,才得漏盡通。六神通中漏盡通才是最可貴,前五通,連妖魔鬼怪也可以達(dá)到飛行,也可以天眼、他心、宿命等等的妖通,但是他們不能得漏盡通。現(xiàn)在搞氣功的頭一個就是煉氣修身,這就是身見,身見就是見惑。我們見惑中第一條就是身見,他們所行的正是這第一條,整個在身見里頭,那怎么能夠斷見惑呀?思惑要極細(xì)的貪嗔癡慢都沒有,斷盡了見思二惑得漏盡通,才真正出生死,真正無我,所以阿羅漢是有余涅槃。這個才能夠從同居土生到方便有余土,這是小果圣人阿羅漢所居之土,這一種就叫做豎出三界。按通常的往上生,斷見惑到生天,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無色界,出無色界,就透脫三界出了生死,所以這是豎出三界。我們試想一想,貪嗔癡慢要一點兒都沒有是什么人的境界?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都是在這一類里頭,不是貪就是嗔、就是癡、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難。但是往生法門,是從同居穢土,而生同居凈土,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所以它就容易在這兒了。還是同居土,但一個是穢土,一個是凈土,而且往生之人,也不須要你斷見惑、思惑,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經(jīng)的宗,“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钅蠠o阿彌陀佛”,你就蒙到佛大愿的加被,這個加被是冥加,是你不知道的。所謂這個感應(yīng)、加被,有人覺得我這個念佛、修持、出家、持戒,沒有得到什么感應(yīng)?你真的是持了戒,當(dāng)然有時候難免是持不住,破戒,那你懺悔嘛,總之就是有功德的,總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你沒有感覺,這叫冥加,冥冥中在加被你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如來隨時隨地在護(hù)持我們,大勢至菩薩在此世界攝受念佛的人,這冥加很重要!有的是顯加,有很多感應(yīng)錄上那是顯加,看見佛放光把你救度了,可還有好多是冥加。我們只要真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睿浲臃鸬脑噶ψ匀痪图釉谀泐^上,是決定往生凈土。阿彌陀佛發(fā)的這些愿,如果不能作到我不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這一點是決定作到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不像有的人發(fā)的是誑愿,只是一個空的愿。“其事至易”,我們依止彌陀的六字洪名一乘愿海,只要是求生凈土,就入到彌陀的愿海里了,決定往生,故名易行道。當(dāng)然我們說這個容易,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較而言,這個事是至容易。但是不可以體會為,可以一邊跳迪斯科,喝著咖啡牛奶逛公園,那么輕輕松松的最后念幾句佛就往生了,那只能表示你愿生之心不切。但是凡夫要想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氣,不刻苦專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一番寒徹“骨”!真的信、真的愿也起不來。所以要能念到符合彌陀大愿來接引,那樣要求自己,這才表示你真是愿!關(guān)鍵在這兒。我覺得我六道的父母在地獄之中受苦,在油鍋正煎,就等我來救度,我怎么能夠救度?我要及早地往生見佛聞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饑似渴,這才知道我真是愿意去,這才叫做愿。所以要“深信切愿”,這個事每個人要體會到,不是“寒徹骨”,就沒有梅花的撲鼻香。所以,沒有比這個事更容易的了,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要真正體現(xiàn)出“深信切愿”,對這個娑婆我不留戀了。在家人想當(dāng)總理、當(dāng)部長、當(dāng)億萬富翁,是留戀;出家人想當(dāng)法師、方丈、佛學(xué)家,也是留戀娑婆,還是在這名利堆里轉(zhuǎn)不出去。所以就是要發(fā)真正的生死心,度眾生心,成正覺心,徹底求覺悟心,此事不容易。所以要心出家,對娑婆世界的東西不感興趣才行。而且到現(xiàn)在這個末法時代,末法又是一千年了,要不用這個方法,一個具縛的凡夫(你參禪念咒都可以),想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不用求生凈土的法門,就沒有可能性了。“方便直捷”,最方便,不須要你閉關(guān),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直捷,所念的佛號就是自己,如珠子放光,光又照珠體,直截了當(dāng),殊勝希有。這是最殊勝、最希有之法,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勸他的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最明顯的就是藥師佛,《藥師經(jīng)》說的很清楚,你念《藥師經(jīng)》、念藥師佛名號,你臨死的時候,藥師佛派八大菩薩護(hù)送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十方諸佛同贊,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同居,勝于十方佛土。而且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業(yè)往生,你是凡夫,可是凡夫就不退轉(zhuǎn)了,一生成佛,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往生同居,圓融起來,就必定要一步步地斷惑,一步步地破無明,一步步地證法身,也就是圓生四土。
??
??這個帶業(yè)往生,現(xiàn)在國外有人寫很多文章,組織了很多人反對帶業(yè)往生,過去做了很多的辯論,也是不徹底,最后統(tǒng)一下來是帶善業(yè)往生。我說帶善業(yè)往生還用說嗎?問題就是帶著罪業(yè)往生。如果要沒有帶業(yè)往生,凈土宗也就沒有什么特殊了,就是因為你有罪業(yè)還能往生,正顯出彌陀慈悲的大愿殊勝,正顯出這個法門是容易。帶業(yè)往生這個問題很重要,等一下還有引證的經(jīng)文,那絕對是站得住的。
??
??㈡方便有余土。我們從念佛的講,就不用其他的法門講。“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開雜亂的心”,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修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亂,“心口相應(yīng)”,嘴里念什么,心里就在想什么。“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樣的話,你心中所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離開心;這個心在哪里呀?它不就是聽到我在我心中嘛,所以佛就不離開心。“念念相續(xù)”,這樣一念一念的繼續(xù),“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dá)到的。你這一段定課里頭,一支香里念得很清凈,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當(dāng)然這就開始了,是個好現(xiàn)象,但是這個還不能叫做事一心。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jīng)]有間斷了,這個叫做事一心。要達(dá)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而見惑、思惑的這些煩惱自然就斷落了,這是念佛的功德。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至到了“一心”,到了一心之后,這一心的功德,惑就斷落了。則從此界的同居土穢土,橫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凈土。高一級,去了就是阿羅漢的水平。
??
??㈢實報莊嚴(yán)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圣號,沒有第二念,不為貪嗔癡這些煩惱的念頭來攪亂,叫做事一心。事上即得,事上得到一心,在理上來說,你還沒徹底,這是定門(戒定慧)。在六度中這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譬如瞎子,到第六度有了般若,人才有眼睛。所以定和慧之間的差別很大,事一心還屬于定門,“未有慧故”,他沒有生慧。“若于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到了事一心之后,這么念來念去……忽然一下,所謂碰著電門了(按譬喻說,從前說關(guān)棙子,現(xiàn)在說電門似的),忽然機(jī)器動了,“于自本性,忽然契合(禪宗對于這個叫開悟。密宗關(guān)于這個也叫做證),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就識自本心。所以“識心達(dá)本,名曰沙門”。沙門的定義很高,要識自本心,達(dá)自本性。“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念也不住,無念也不住。禪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來;“無佛處疾走過”,沒有佛的地方趕快走過去。就是不落在有無,與這的“不住有念,不住無念”,都是一味的。上次說的故事,福建的大德看見文殊菩薩大殿上只有一個蓮花座,沒有佛像,就問文殊菩薩:“你這大殿上怎么沒有佛像?”文殊菩薩回答:“我這兒用不著。”這都是屬于宗門高一招的話,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
??如《疏鈔》說:“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疏鈔》說的這一段很好,到了理一心是什么境界呢?“若言其有”,你要說是有吧,他“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我這有個能念,能念當(dāng)然是我心在念,可我能念的心本體空啊。所以“覓心了不可得”,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了,了不可得,達(dá)摩就給二祖證明,給心安好了,二祖一聽就開悟了。所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的阿彌陀佛了不可得。你說你念的是什么?你說是有,念出來我看看?既然不能說有,那就說無吧。“若言其無”,要說我沒有嗎?可是我能念這個心“靈靈不昧”。這個很重要,所以這個稱為靈知,關(guān)鍵就是“靈知”!光是一個知字不行。所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惑之門”。你要生了許多知解就是眾惑之門,那要離開了知解就是眾妙之門。所以加個“靈知”,就是眾妙之門。或者稱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它“不昧”,這個心是不斷滅的。所以《金剛經(jīng)》什么都掃空之后,“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那無所住,這一切都掃光了,佛也沒有說法,“若言有佛說法者,是為謗佛”。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都說的是一件事情。這個能念之心,是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念一句佛號,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說沒有嗎?你說有也不行,說沒有也不行,就不落有無二邊,離開二邊,就從容中道。所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有些人忽然間自己就會念起佛來了,有的就以為這就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其實還不是,這叫不念自念,還在前頭。就是自己還沒有去想念,就念起來,念熟了,這是好現(xiàn)象。但是不能這么去結(jié)合,說我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還遠(yuǎn)遠(yuǎn)的不是,你這就叫做不念自念。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你反正有所得,老是希望得點三昧、得點神通等等的,都是有所得心,剛要一念就琢磨著,我這是不是還不錯了,這樣下去可能有點好苗頭,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顛倒見。你怎么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呢?必須除盡有所得的心,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所以“言思路絕,不可名狀”,言論和思想的道路絕了,不可以給它起名字,也不可以形容它。沒法給它安名字,就是不可名;沒有法子描寫它是什么樣,就是不可狀。“唯是一心,清凈本然之體”。勉強(qiáng)用來說,就只能這么說,這個文字語言就不夠用了,勉強(qiáng)來說就是“一心”,就是清凈本然之體(如果光說一心,跟這個妄心有時又搞混了,它是清凈本然之體)就是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么法子來雜亂呢,所以叫做理一心,屬慧門攝(這是慧,第六度),兼得定故,自然有定。它自然得有定,不能雜亂它了,高一級了。
??
??近代得了事一心,沒得到理一心的人很有,王耕心(是居士),就是寫《摩訶阿彌陀經(jīng)衷論》的人,他和他的師父(是出家人),都是閉關(guān)念佛一百二十天。師父閉了兩個關(guān),他比師父多閉一個關(guān),最后都證到事一心,師徒都沒有達(dá)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難一些。念佛若達(dá)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四十二品無明,最少是破一分),就生實報莊嚴(yán)土,同時分證常寂光土。
??
??實報莊嚴(yán)土是法身大士所居之處。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諸大士,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方生此土。“此土大士,色心自在”,沒有定色,色和心都自在無礙,不為一切所留、所居、所煩惱、所纏縛。“身土互現(xiàn)”,身可以現(xiàn)土,土可以現(xiàn)身。“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在一個毛頭上,可以現(xiàn)無邊廣大的剎土。“于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微塵”,不是我們所看見的一顆小沙子那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叫中微子,多少萬萬里的鋼板它都能穿過,因為它太小了,都有空隙就鉆過去了,這才是微塵。于微塵里可以轉(zhuǎn)大法輪,就突破了空間這些概念。所以現(xiàn)在這科學(xué)進(jìn)步了,愛因斯坦也說,空間時間物質(zhì),都是人類的錯覺。“稱性莊嚴(yán),無障無礙”,稱其本性而莊嚴(yán),沒有什么障礙。要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薩在圓教里說,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屬于實報莊嚴(yán)土,位位都分證常寂光土。
??
??㈣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要解》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fù)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qiáng)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qiáng)名清凈法身。”這個說的很好:實相,它的本體,也不是寂、也不是照,說出話來就不對。但是又寂而恒照,照又恒寂;也不離開寂和照。所以有的人幼稚,說佛教是詭辯,他不懂得。還有人用西洋哲學(xué)有條規(guī)律——排中論,說佛教就是中間、中論,這是應(yīng)該排除的,他不理解。要按現(xiàn)在的語言說,是徹底的辯證,這個辯證到徹底了。它“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之中,它老在照;照之中,它老是寂。我們一照就動心,不寂了;心一住,什么都不想,就不能照。所以上面說過的,在杭州打坐的老和尚,一坐就是多少天,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說這回是死了,買了柴火、買了油,要燒。后來弘一大師知道了,說無論如何不能燒,必須等我看過。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師,等他來。正好弘一法師有事到杭州西湖,拿個引謦在他耳邊輕輕敲了一下就走了。過了一會兒老和尚醒了,大家就告訴他這個事兒。他趕緊去找弘一法師,弘一法師跟他說:“剛才打攪清修很對不起,我們正在談話,沒有你的事情,走吧。”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他這是定門攝,在他入定之后什么也不知道,要燒他也不知道,這里就沒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不等于里頭就含了慧,要生出來才是有慧的。“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強(qiáng)名常寂光土”。“照而寂”,照,它可是寂,它已經(jīng)落在寂字上了,我們管它叫做常寂光土,土,當(dāng)然是不動了。“寂而照”,老在照不就顯示是人了,所以叫做法身,也是勉強(qiáng)名為清凈法身。所以我們看到所謂常寂光土,所謂清凈法身,都是勉強(qiáng)而立名。故知身土不二,都是強(qiáng)名。“照寂同時,非思量境”,照和寂同時,能所就不二了。又“常寂光”三個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常就是法身德,因為法身常住;寂就是解脫德,塵勞永寂,沒有塵勞就是解脫;光就是般若德,智光遍照。所以常寂光就含著涅槃三德(佛證涅槃):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等覺大士破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再破最后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最難破了),就成佛了。這個時候法身就全部顯現(xiàn),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真正徹底地窮盡了、契入了本來的本心。所謂成佛者,究竟清凈,徹底的清凈,證入常寂光土。前頭都是分證,部分的證,這才真是圓滿的證。
??
??我們往生,就是往生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實報莊嚴(yán)土,分證常寂光土。我們世界的人,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這還沒斷氣,佛來接引,馬上就到一切佛土去聞佛說法、證陀羅尼,可以分身到無邊世界去度眾生。這個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于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等等地上大菩薩。所以這就是我們凡夫念佛的歸趣,極樂四土,一般說來,就是凡圣同居土,再差一點,智慧再低一點還有邊地。
??
??凡夫帶罪業(yè)往生同居土,可以親自聽到佛說法,聽到佛的訓(xùn)示,一往生就沒有退轉(zhuǎn)了,而且壽命無量。就算你再低、根器再差,帶的惑業(yè)再多,這三個條件,明明沒有退步,而且永久地學(xué)下去,老師是阿彌陀佛,你能不成佛嗎?沒有第二條路。所以生凡圣同居土,就必定于此一生,圓斷諸惑,必定圓證四土。雖然生凡圣同居,亦即生上三土,至常寂光土,所以叫做“圓生四土”,圓融無礙的生到了四個凈土。
??
??再有,此土修行很難,退緣太多,所以進(jìn)一退九。很多人很精進(jìn)了一下,碰見點障礙,它退緣多,也不是當(dāng)初不發(fā)心,也不是不修持,這個土上不容易,所以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就跟牛毛一樣多,“得道者少如麟角”,真正證道者,少的象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見不著了,麒麟的犄角就更難得了。極樂成佛容易,就是由于它沒有退轉(zhuǎn),圓生四土,徑登不退。往生之后不退是個特殊的關(guān)鍵。我們?yōu)槭裁匆鷺O樂世界?那要從我來說,主要就是著重在這一點,極樂世界不退,別的都難保。你要想早日度生,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自己別退才行。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墮落。在本經(jīng)〈往生正因品〉云:“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dāng)做佛。”極樂世界之所以勝于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于帶著罪業(yè)的凡夫,一生彼國就是阿惟越致。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能有錯。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這就是咱們用的漢字的不同,只翻譯的音,沒有翻譯它的意,所以注字用的音、用的字可以不一樣了。可以翻成不退、不退轉(zhuǎn)。“不退”有三義:⑴位不退。入圣流,永遠(yuǎn)不再墮凡地,不是輪轉(zhuǎn)六道的這個凡地。⑵行不退。就高一步了,除見思惑,見思惑沒有了,塵沙惑或者是伏、或者是斷,恒度眾生,都發(fā)的是大乘心,不會再退為小乘地。因為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純是大乘,諸上善人都是發(fā)大乘的,處處說法,所做都是度生事業(yè),不會再退居于小乘了,這就是行不退。這個退,不是說我們退到又有貪嗔癡了,你不發(fā)大乘心只想自了,這就是退。舍利弗就退了,退了多少劫當(dāng)聲聞,后來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才解決問題。⑶念不退,起心動念不退了。破了無明,顯了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在如來的大覺之海,自己的心跟如來的大覺之海通了,你的水流到那,其實就是一片水了。要在地球上看,什么黃河、揚(yáng)子江、大海、大洋,實際就是一片水。我們現(xiàn)在還是個支流,可是一念一念都流入到彌陀大覺之海,那不就跟彌陀大覺之海是一片水了,也就是一個心了。以上三種不退,若在此土修持的話,須斷見惑。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小乘教,證初果。通教是小乘、大乘共同的,達(dá)到見地,別教到了初住。十信以上十住,就到了初住。圓教初信,叫做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薩地位,別教到了十向地位,圓教到了十信位,名行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方名念不退。所以至少要證初果,要把這些邪見斷盡了,貪嗔癡慢疑,粗的也都斷了,十種見惑都斷了,才證初果。證初果的人,地球上可能有,是極希少了,這才能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難了。但此凈土法門,是橫生圓超,不可思議。凡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不再輪轉(zhuǎn)六道了,所以他不會再墮到凡地,是證位不退。極樂國土都是一佛乘,都是《法華》的大白牛車,所以不再墮回小乘。小乘根本不能往生,你就證到阿羅漢,也得回小向大才能往生,是行不退。既生到同居土,即同生上三土,圓修圓證,于此土中,必定破無明,證法性,而證念不退。于念不退中,念念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再破四十一品無明,最后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這三不退,往生之后就可以達(dá)到。
??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yè)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最壞就是五逆十惡了,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這是最低最低了,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凈土法門的歸趣,就是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直捷就達(dá)到不退。蕅益大師接著發(fā)揮:“了此,方能深信彌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他說:“了此”了解這個、了達(dá)這個,“方能深信彌陀的愿力”。你信了阿彌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名號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來不可思議。不須要你多生多劫的去做這種種的功行,只要自心真信念佛,心地中所作的功德,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一開始日本大德就說,是“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法門是眾生本具的。阿彌陀佛是我本覺,彌陀名號之力,也正是顯明自己本來心性之力;所以信了持名法門,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中講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們現(xiàn)在能信他了,相信佛了,往往信自很不夠,不知道自己這個介爾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無二無別。
??
??極樂為什么不退呢?不退的因緣可以列舉五個:一、彌陀大悲的愿力攝持、攝受,所以不退。二、佛光常照,見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業(yè)障,增加覺悟,菩提心就增進(jìn),所以不退。我們最要緊的是菩提心,要護(hù)持讓它增長,主要是慈悲,是不是每天慈悲一點了,更明白一點了。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都是彌陀的化現(xiàn),水也說法、鳥也說法、樹也說法、林子說法,心里想聽什么法,就說的是什么法,這是彌陀大愿的攝持,增護(hù)我們的正念,所以不退。四、純諸菩薩作勝友,外無邪魔,沒有魔障,內(nèi)無煩惱,所以不退。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根器再鈍、進(jìn)步再慢,但是壽命無量,總得成功,直至成佛,而中間再不會退轉(zhuǎn),所以不退。
??
??慨夫,圣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的悲心達(dá)到了極點,圣者的智慧沒有倫比,所以從大智慧至極的悲心,而流現(xiàn)出一個凡夫容易生的同居凈土。不是悲心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凈土,沒有大智慧不能出現(xiàn)這樣的凈土。了解到凡夫的情況,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實之利。“行者不須要斷惑消業(yè)”(這里補(bǔ)充一句,不是說不須要這么做,是不須要你完成這些事情,盡你可以做的,不須要把這個都斷了、都消了),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bǔ)佛。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這是千經(jīng)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往生同居土,也就是橫生了上三土,所以圓登四土,證位不退,也就是圓證行不退、念不退。那么這樣的話,就“念念普利眾生,心心流入覺海”,心心流入彌陀大覺之海。這是本經(jīng)的歸趣。所以本經(jīng)的宗旨和歸宿,就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钍亲冢粓A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
??
??四 方便力用
??
??“方便力用”,最粗淺的解釋: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便,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淺的,但是也很直捷。力用,就是能力、作用。所以我們就要說,這個法門有什么方便?它有什么力、什么用?根據(jù)密部的經(jīng)典,《大毗盧遮那經(jīng)》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是覺。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有覺悟之因,得覺悟之果。以什么為根?《普賢行愿品》中,以大樹的根喻眾生,“以大悲為根”。要悲愍眾生、救度眾生,這是根源。要救度眾生不是一個空話喊口號,要實現(xiàn)。眾生怎么可以得度?就出現(xiàn)了方便。所以度生的方便,“正是諸佛大愿之結(jié)歸,大智的顯現(xiàn)。是萬德之所莊嚴(yán),果覺的究竟處”。他發(fā)了大愿,歸在哪?就歸在他有一個方便法門。能出現(xiàn)這樣一個方法,是大智慧的顯現(xiàn),是萬德之所莊嚴(yán)。所以釋迦牟尼佛專變白狗、或者某一種顏色的狗,這個骨頭都高如須彌山。種種為眾生,種種的萬德莊嚴(yán)成就這樣一個方便法門,是證了果覺的究竟之處。所以我們在體性宗趣之后,來討論本經(jīng)的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
??如《觀佛三昧經(jīng)》(佛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要度自己的父親)云:“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jīng)。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xiàn)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凈土乃至成佛。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這一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父親說的,一個諸佛的共同規(guī)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佛出世要做三種很好的事情,⑴講了十二部經(jīng),這個法施的利益,能讓眾生除了無明的暗垢,開了智慧的眼,能生到佛前,早得菩提。佛都不例外,佛都說經(jīng)。⑵“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為凡夫示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妙好,那是為菩薩現(xiàn)的。“若有眾生稱念觀察”,你觀佛的相好光明,哪怕觀一個白毫相呢,不管這個佛是現(xiàn)在佛、過去佛、還是未來佛,都能夠消除眾生的四重五逆——四種重罪,五逆重罪。“永背三途”,不會再墮落三途了,隨意所樂,常生凈土。⑶“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諸佛出世都勸他的父親要行念佛三昧。以上是諸佛出世的三種意義,什么佛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勸父親行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重要性,大家都可以在這個地方好好體會。佛要勸父親做的事,應(yīng)當(dāng)考慮得最仔細(xì)、最周到。佛現(xiàn)在叫我們念佛,也就是佛對待自己父親的同樣待遇,所以大恩大德!佛說完之后,父王就問釋迦牟尼佛:佛地證的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諦的空,這些殊勝的法,“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他自稱為弟子,為什么不叫弟子來修呢?佛告父王:“諸佛果德(佛的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這一點也須要我們很好地體會,有的人就喜歡高,談玄說妙。所以我常說,你到一個鞋鋪去買鞋,不能只看見鞋的樣子好,或者時髦、便宜種種的,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的號頭對不對,它再好、再價廉物美,比你大兩號、小兩號,你都沒法辦。我們學(xué)法也是如此,那些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你沒有開悟,還是個凡夫,不是你所能夠修行的境界。所以有許多法門是說給菩薩的。法不是不好,父王也是一樣看不起念佛法門,這確實是很共同的,不足怪。所以佛勸父王要行念佛三昧,就在此。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fù)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亦復(fù)如是”打個比方:一個臭極了的林子,里頭長出了一棵栴檀樹,出了這棵栴檀樹之后,整個林子就不臭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293.html
轉(zhuǎn)載聲明:本站發(fā)布文章及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