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這個課程呢,暫時可以名為《凈宗講座》。為什么用“講座”兩個字呢?區別于正常的課程。因為這個講座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伸縮性,時間的長短,以及的次數;而且可以容納一點旁聽的。所以我跟倪教務長說:有人想旁聽。倪教務長說:不要超過十個人。那么現在有四個人來。好在我們大家今年有八次相會,慢慢地可以熟悉起來?,F在不敢開放,要開放十個人也擋不住。因為現在精力不夠,多一個人,就要多照顧一個人,所以現在還是試著來。再一點,既然是講座,我們這個課程就不考試。所以我們也不愿意用一個考試的方法,來給同學增加負擔,說是怕不及格而去讀書、而去讀經,我們希望大家聽了課之后,真正地生了信心,真正地發起菩提心,這比考一百分強得多,所以不用那個形式。佛法向來是最自由的,從來不強迫誰的。我們能有多少人對這個法門增加了信心,結了很好的緣,進一步發了菩提心,這就是我們的成就,就是我們的成績。所以這個就稱為是“講座”的意思。
??
??我們佛教分十宗,“凈宗”是十宗里面的一宗,稱為凈土宗。凈宗最主要是三經一論。有的說四經、有的說五經,那么就不僅僅是一部《無量壽經》了??墒恰稛o量壽經》是凈土宗的第一部經,“此是凈宗第一經”,就說的是《無量壽經》。我們現在要一起研究的,實際是《無量壽經》,所以這個名詞要說得確鑿一點,就應該是“無量壽經講座”。由于《無量壽經》是凈土宗的第一經,而其范圍最廣,尤其它是中本的《華嚴經》,《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那么《無量壽經》大家也可以當作是《華嚴》,它就是凈土宗幾百部經的綱要。所以我們研究《無量壽經》,也就不必局限于“無量壽經講座”,稱之為凈宗講座。這是教務處下的名字。
??
??《無量壽經》在凈土宗里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經,我們看看《無量壽經》這個當前的情況,國內的佛教經過十年動亂的破壞,現在在復興,仍然還是一個剛剛開始的狀態。可是凈土宗,在全國還是第一位的。我舉一個例子:還是你們頭一班的學員,放了寒假回來,大家跟我見面就說,這次回到自己的廟里去,很多人聽說佛學院的學員,大家都來請教。很多人來問問題,沒有人問“法相”,沒有人問“三論”,所問的問題都是凈土宗的問題。由于《阿彌陀經》、《金剛經》是家喻戶曉,作為一個出家人,即使對于凈土宗沒有研究,或不學凈土,不以這個為自己的法門、自己的專業,但是就要應付眼前信眾的問題,對于這方面的認識要是欠缺,你的日子就不好過。所以凈土宗就有這樣一個意義。
??
??在《無量壽經》來說,一直所謂塵封大藏一千多年,沒有誰研究,沒有多少人念。我們看看從古到今的注解只有兩部,一部是隋朝的慧遠大師,一個是唐朝的吉藏大師。近代的丁福保作的注解是根據日本人的注疏,實際是一個刪節本。所以說來說去就只有這幾本注解,在國內很不受重視。由于國內一些有學問的人,他們就看不起凈土宗,《無量壽經》更是很少有人提到,但是現在國外的情況就很有變化。先師夏老居士,因為沒有好的本子,就把五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會集成一本,這是在日本投降以后才定稿的。這個本子出現以后,在國外受到極大的重視,他們印了很多部,我這里就有兩種,這就說明在國外遠遠超過我們大陸的情況。上次凈空法師到了佛學院,還要送我們一部大藏經。他發心為我這個《大經解》寫了一篇序,刊登在最近這一期的《法音》里。我的這部《大經解》在國外印了一萬部,精裝本,每部的成本十塊美金。國外很重視,這種形勢就是超過過去的。過去《無量壽經》沒有好的本子,大家也不很重視,現在由于先師的會集出現了善本,大家紛紛的重視,這是“有關法運”的一件大事!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法滅盡經》說,佛法將來是要滅的,而且第一部先滅的就是《楞嚴經》?,F在已經到了末法,所以我們從來不說佛法是長存的,因緣嘛!但是我們不要著急,還有四千年或者九千年的說法,必然還要昌盛,不然不會傳那么久。在《無量壽經》特別說到(也跟《滅盡經》的講法一樣),將來法都要滅了,只有《無量壽經》,以佛的大慈大悲最后留下一百年,還給眾生在黑暗中作燈塔、作救度。所以,這部經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
??
??這里有一個問題,這個經大家讀一讀還是很深,剛才說這是中本的《華嚴》,怎么到了法滅的時候,眾生還有這個因緣福報能夠接受這個經呢?佛在《法滅盡經》說:“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于是便滅;吾法滅時,自此以后,難可數說?!边@段經文講得非常好,也非常深刻和生動。說油燈將要滅的時候(蠟燭也一樣),放光明勝于以前,反而特別亮一下,亮過之后就滅了。所以,《無量壽經》佛就說,將來我法滅時也是這樣。人臨死的時候,也會回光返照,忽然間清醒了能說很多話,但是馬上也就不行了?!稛o量壽經》之存在,就是由于到了這個時候比以前更光明,但是是回光返照、滅盡的現象。所以在這個光明更盛的時候,這個經還能救度眾生。因此,在最后的時候要靠這個經,也就是從現在到法滅這幾千年的時候,這部經是最為當機。這一點,就是我們在開始講《大經解》之前,作為一個開場白吧!
??
??前言就是在正式注解經之前,稍微再說幾句這個因緣與目的性,也應注意的問題,對于經和注解作一個介紹。
??
??“夫凈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圣齊收,橫超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狈鹩邪巳f四千法門,凈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之一。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法門呢?它是“一乘了義”?!耙怀恕?,如《法華》首先就有一個火宅喻:小孩子們都在大房子里貪玩不肯出來,房子著火就要塌了,還有很多毒蛇毒蟲,小孩子們不知道,大悲慈父叫他們出來,他們都不肯出來。佛就說:你們快出來吧,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來給你們玩。小孩聽見外頭有車都跑出來了,就不會被火燒死。出來之后父親很歡喜,每人給了一個大白牛車。因為《法華》都是譬喻,這個故事很好懂,說的這三個車,就是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白牛車就是一佛乘。佛最初說《華嚴》大家不懂,所以不得已來針對適合眾生的水平,從權說一些方便的法來救度,甚至說阿含、四諦法,讓大家證阿羅漢,這就是聲聞、緣覺的法;后來回小向大,說法相等等讓大家成菩薩,這就是三乘法。三乘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叫這些孩子從著火的房子跑出去的權說,權巧方便之說,實際世尊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一切統統成佛,所以給給大白牛車,遠遠超過那三乘。所以,《法華》稱為一乘法,不是三乘法。三乘法是權說,一乘法是開權顯實,把實際都說出來了?!稛o量壽經》是一乘法。有很多把這個看成是愚夫愚婦之所行,老太婆也會念佛,就看不起凈土宗,實際是他自己很淺陋,他不知道這是一乘法。何以見得?《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能生的都是發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修阿羅漢就是得了六種神通,得了漏盡,最后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凈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二乘種性固定不變的,不能生。所以能生者,純是大乘菩薩。雖然是凡夫,也發了無上菩提之心。《無量壽經》里三輩往生,就是下輩的,同是發了無上菩提之心,就是大菩薩之心,都是一乘的根機,所以在極樂世界是純一無雜。因此凈土法門是一乘,皆以普度一切眾生成佛為心愿的。而且不但不是一個空想,實際是保證。妙就妙在這兒,它保證!凡是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再一個保證,就是沒有退緣,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的菩薩。
??
??我們現在就苦在這兩個問題上,這個世界退緣多,是“進一退九”。這個因緣里使你進步的是一個,使你退步的是九個。最新的例子:有一個老和尚去了美國之后因緣很好,但是他很不方便,預備找兩個年輕的人來接班,也是來照顧他。這兩個年輕人到了外國之后,要會說英文,要會開汽車。在外國不會開汽車就跟沒有腿的人一樣,苦極了。這兩個年輕的出家人學會了外語,學會了開汽車之后,就已經不是和尚了,這些退緣就使他退下來了。美國那個花花世界的這些誘惑,就是退緣多,出家之后也不能保證。還有,就是十個人中,一個在進步,九個人在退步。難得有人在進步,是退步者多。我常常說,大家都是在虧本,因為受了五戒的功德,今生才能做一個人,而且還是個上等之人,一點都不殘缺,還很有智慧,來接近佛法,甚至像諸位肯出家,那是很不可思議的善根。但是今生所成就的,不見得是在原有善根之上又發展了,往往是虧本了,退下來了,所以這退緣多。第三個解釋,你前進了一步,下面就有后退九步的危險,每進一步都有歧路、岔路,你走上哪條路?八萬四千魔軍都在行者的六根門頭,等待你開悟、等待你得定,等待這個機會來搞垮你。你剛進一步,馬上下面要退九步。這就是說,這個世界修行很難,加以壽命短促。我常常想,如果我能再活個七十五歲,還能遇見我那些老師,那將要多好。但是不可能??!能再活五歲就很不錯了,再活十五歲就打一百分了,再活二十五歲就一百二十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兩個問題,一個是退緣,一個是壽命,極樂世界解決這些問題,只進不退阿鞞跋致,國無女人,衣食都自然而至,沒有使你煩心退步的因緣,到處都在說法,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而且一聽就懂,種種都是增長你的善根,只進不退,壽命無量,那不成佛成什么?所以這是有保證的,是一乘之法。求生極樂不是自私自利。有人說,我要是自私自利,也不求生凈土了。這就是說,真正要度眾生,這是最妥善的方法,是一乘之法,而且是了義之教。
??
??所以佛有四依,“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天臺宗判為:藏、通、別、圓;華嚴宗判為:小、始、終、頓、圓。佛不同的時間說法,說了不同的教,那就是常常有不同。對小乘那就說要證阿羅漢,沒有教導他成佛。到了大乘始教,有善根的人能成佛,闡提不能成佛。到了終教,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闡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須要三大阿僧祇劫,《大乘起信論》屬于終教。再上圓頓教,都可以成佛,可以剎那成佛。你看看這不就有了矛盾?不是矛盾,因為大家的根器只能接受這個,佛就告訴你這個。但是如果根器好,看見這個矛盾之后,應該聽哪一部經,聽哪一種說法,應該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什么是“了義”?就是明了、明白,清清楚楚地把究竟本體的道理告訴你,所以談諸法實相的才是了義教。比方說,談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了義教。像《寶積經》就談到要“厭背生死,欣求涅槃”,這個叫做不了義教。要厭離生死,求涅槃,這是不了義教。若有經典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了義教。所以沒有把真實的本體,明白清楚地告訴大家,這就是不了義教。而凈土法門是了義教,它很巧妙。一般總說,怎么說凈土是了義?它不是還要往生嗎?他不知道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耙杂心钊霟o念,以往生證無生”。從有念,念來念去忘掉了能所,你就離開念了。往生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都是無生,無生則無滅,無生無滅這是了義教,生死涅槃都平等。所以凈土法門是一乘之法,了義之教,而且是萬善同歸。“善”,拿佛學的宗旨:“利樂有情就是善,殘害有情就是惡。”對于有情眾生,能讓他得到利樂,這就是大善。怎么來利樂?莊嚴國土。有這樣一個清凈莊嚴只進不退永遠不死的國土,才是大善之果嘛!要使眾生得到利樂,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得到真實的利樂。所以萬善,都應以凈土法門為歸。中國的話:“止于至善”。止就是歸,凈土法門是至善。而且一切修行最后都要統統歸落到彌陀的一乘愿海,彌陀的大愿之海。就好像一切小的河流、大的河流,都要流歸大海。所以,一切修行都是流入彌陀的大愿之海,也就是華藏世界的大覺悟、大智慧的海,所以萬善同歸。
??
??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有的法門上根很合適,像《華嚴》、《法華》,但是《法華》剛一說法,一直跟著佛聽法的五千人退席,佛也不挽留,說退也好。這就看到根器的問題,根器不夠,跟不上。說《華嚴》更是,剛說法的時候,神通如大目犍連,智慧如舍利弗,都跟瞎子、聾子一樣不見不聞。不得已,佛才說小乘法。所以上根所適宜的法,下根就接受不了;下根之法,上根就是不感興趣。至于許多其他法門,有的是適合于上根、有的適合于中根、有的適合于下根,唯獨凈土法門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都求生極樂。上根不會再超過了吧,咱們的永明大師、智者大師也都求往生。那下到五逆十惡,殺父、殺母、出佛身血,這樣的罪人,在《觀經》里說,臨終如果遇見善知識能有十念,誠誠懇懇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不但人可以,動物往生的也都有?!锻鷤鳌防镉杏涊d,曾有人教鸚鵡念佛,死后把它埋了,從葬它的地方長出一支蓮花來。這就是往生最好的證明。還有,夏老師閉關念佛的時候,他是繞著念一段時間,然后坐下來念。他穿的是搭衣跟兩只大的鞋,脫下來就盤腿坐。很奇怪,一個老鼠,在夏老師繞佛的時候,就跟著繞,夏老師繞完了之后,脫了兩只鞋上座,老鼠就在兩只鞋當中也端坐。起來穿上兩只鞋再繞佛,老鼠就跟在后頭走,天天如此,偶爾一次就不足為奇了。有一天夏老師起來之后,看見老鼠沒有跟,就想它怎不跟著我了?可能忘了,就拿腳碰碰,它也不動,再一看,老鼠端坐往生了。還有,有人看見廟里有只雞,也是跟大家繞佛。有天繞佛的時候,它突然飛到大殿窗戶那個地方,金雞獨立,提起一只爪子來,伸著脖子,沖著西方,大叫了一聲,往生了。這些事情都是很奇特的,所以下至到三惡道的生物。地獄中的生物,經上說,如果在受罪的時候念佛不絕,等罪惡報滿離開地獄的時候,就稱為清涼華菩薩。所以三根普被,可以下被到三惡道,畜生以至到地獄中下而又下,都因這個法門而得到益處。有些人就因為這個而不滿意凈土,說我是上根,你們這下根也用的法,就好像有點瞧不起。而不知道下根也能夠用,正是這個法的殊勝。例如有一種叫傻子照相機,只要一按就行了,什么速度、光圈、距離自動都調節好了,傻子也會用,故稱為傻子照相機。你不能說傻子也能用的照相機,就是下等照相機,正因它是個極好的照相機。凈土法門亦復如是,下根依之也可以得度,正是此法門之殊勝微妙處。這個道理通過我們以后的研究,我們會明白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
??
??凡圣齊收,凡者、圣者。像文殊普賢這是圣者,都盡收在彌陀的大愿之海。橫超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天,玉皇大帝在欲界里,上有色界、無色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上天當然是快樂,但是福報盡了之后還是輪轉。咱們俗稱玉皇大帝,佛經稱為帝釋。帝釋五衰相現(頭上的花萎縮,腋下出汗等五種現象),就知道壽命不行了。他有天眼通,不但是看得遠,而且知道人將來要到哪兒去。他一看,自己要到某個地方一個驢的耳朵里長了一個瘡,那個瘡里要生蛆了,他就要到驢耳朵的瘡里頭變一個蛆。看見非??植?,他就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他持什么咒,就免了。所以三界無安。如何才能出三界?首先要斷見思惑。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有貪、嗔、癡、慢、疑,斷了這十樣,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繼續斷貪嗔癡慢。斷思惑,不僅僅是欲界的貪嗔癡慢,也要斷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慢,把見思惑都斷盡了,得漏盡,證阿羅漢,就出三界,不在三界中輪轉,超越了生死。阿羅漢是小乘的極果,小乘的圣人。但是試想一下,要斷見思惑談何容易?貪嗔癡慢,一句話不合我的心,就不高興,這是嗔恨;人家一表揚,給你頂禮獻供養,心里就高興,這是貪心;為什么這么貪,你愚癡,就這么個小事,貪嗔癡具足。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毒,這“慢”字也不可忽略,有一點點長處,總覺得我是人非,我是對的,別人不對,就是我慢。這慢字和貪嗔癡并列。有人很忽略這個問題,老是覺得自己不錯,俗話說:老子天下第一,那是最大的“慢”。不但今人,古人有時也難免,所以要把這個都斷了。這說的都是欲界的,還有上界細的思惑,談何容易,這樣才能出三界,這叫豎出三界。確實不容易。今天地球上,要找一個真正小乘道的果位圣人就很難了,初果、二果、三果還可能有,找個阿羅漢就很希有了。但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就像一個竹子里頭長了一個蟲子,這個蟲子要從竹子里出來見見天日,它要沿著竹子的方向一節一節咬破出來,這很困難,一節還有一節、一節還有一節,這就是豎出三界。橫出三界,就不這么咬了,橫著找一個地方,叮住了咬一個窟窿。當然咬這一個窟窿的時候,可能比咬一個竹子節兒費一點事,因為這竹子皮比較堅固,但是它畢竟只是一個障礙,這個障礙一突出來,就見天日了。這就是橫出三界,我們修凈土法門是橫出,不是豎出,是帶惑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是凡夫沒有說你是圣人,是生到凡圣同居土。所以極樂世界最殊勝、最微妙的就在于凡圣同居土的特別,來的雖然是凡夫,凡夫就應該是退,可是他不退,就是阿鞞跋致;說他是阿鞞跋致又是凡夫,說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所以蕅益大師說:“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極樂世界獨勝。我常常勸不管是四眾的哪一位,你修什么都可以,法都微妙,片片皆香,是法平等,可是要在這一生之中了脫生死,不求生凈土就是不可能了。參禪開悟還要受后有。所謂密宗也是如此,說是快,那活佛是怎么回事?活佛就是前生修了,第二生接著修,第三生接著修,連修十幾生,也不是這一下子解決問題。所以真正在這一生之中,而且是人人都可以辦得到的,那只有凈土法門,所以它是橫超三界。今天我也以此奉勸,你們修什么都好,研究什么都好,真要知道生死可怕,真正愿意去度眾生,要去自覺覺他,愿意盡早實現這個愿望的話,那不求生凈土是為失大利!
??
??徑登四土。極樂世界,一切世界都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常寂光”,那是法身境界了,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就直捷登了四土。在這個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我們是凡圣同居的穢土,穢惡之土。極樂世界一般的往生,是往生到凡圣同居的凈土,這是不同之處。為什么容易生?證了阿羅漢之后,可以生到更高的方便有余土,還是方便同居土,所以容易生。有彌陀的大愿,讓你不退,而且壽命無量。因此凈土法門,是極圓極頓。所以不是大家所瞧不起的,愚夫愚婦的這樣一個受人輕視的教,而是圓頓教,是圓教中的極圓,頓教中的極頓,是不可思議。這是《華嚴》的判教,小始終頓圓。要是有了圓解,能夠理解圓教的教義,你還是人,但是個圓人,圓人修一天等于普通人修一劫,所以殊勝。這個道理我們要不斷的來討論、補充,使大家能夠真正的接受?!度A嚴》就是一個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是稱贊不可思議的法門,《無量壽經》里十方佛都稱贊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華嚴經》這是貫通的,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所以,先把凈土法門作一個介紹。
??
??凈土法門之中,“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凈土群經之首要,凈宗大德常稱為是凈土第一經者也”。在凈土經里,廣說一百多部經,最少是凈土三經。在群經最首要地位的一部經,稱為凈土第一部經。說凈土法門如是殊勝,而《無量壽經》又是凈土法門的第一部經,所以這個經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爸劣凇斗鹫f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者,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夏蓮居是佛教希有的大德,過去國內稱為南梅北夏。南方泰斗梅光羲,是我親舅父;北方夏蓮居,是我老師。這兩個雖然是白衣,在佛法上的成就很突出,也是多少年難得的兩位佛教大德。《無量壽經》最早是漢朝翻譯,叫《無量清凈平等覺經》。魏,曹操時候康僧鎧翻譯了一部,大家常念的是這一部;吳,孫權;唐,《大寶積經》;宋朝最后又翻譯了一次,有記載的有十二種譯本。流傳到現在的還有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最后夏老師所會集的,是把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廣泛采擷了原來譯本中的精華和心要?!皥A攝眾妙”,很圓融無礙的把各種原譯的妙處,都攝受到他這一本里來,“匯成今經”,就會成了這一本,現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過去說沒有善本,沒有好的本子。為什么翻了又翻,就是對于以前翻的不滿意,翻了還想再翻一次,翻了還想再翻一次,從漢朝翻到宋朝。最后先師就把已經有的譯本采擷匯納融成一本,這一本大家認為《無量壽經》有了善本,現在也入了藏,在國外廣泛的流通。所以凈土法門,是這么殊勝的一個法門,而凈土法門中第一部經是《無量壽經》?!稛o量壽經》有九本,我們現在所研究的是九本中最殊勝最完善的一本,這就把這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的地位介紹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9997dd.com/post/301.html
轉載聲明: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相關文章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前言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1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2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3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4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5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6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7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8集
-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09集